问题

下一代主战坦克的大方向是什么?

回答
下一代主战坦克(MBT)的设计思路,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在现有基础上堆砌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和更快的速度。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传统MBT的定义和功能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演变。可以这么说,下一代MBT的大方向,是朝着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多维度作战的平台化载具发展,它不再是孤立的陆地之王,而是整个战场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抛开那些科幻电影里闪闪发光、能飞能隐身的坦克不谈,从现实可行性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下一代MBT的主要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理解:

一、火力升级:不再是单纯的“大炮打飞机”

主炮口径与弹药的革新: 虽然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依然会是主流,但未来口径是否会继续增大,以应对更厚的复合装甲和更强的防护措施,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点。更重要的是弹药的智能化和多用途化。
智能炮弹(Smart Munitions): 这些炮弹能够自主搜索、识别、跟踪目标,甚至能够通过预设程序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例如,可以编程攻击坦克的薄弱部位(如炮塔顶部、履带),或者针对敌方步兵战车上的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这相当于给坦克装备了“微型精确制导导弹”。
多用途弹药(Multipurpose Ammunition): 一枚炮弹可以具备破甲、杀伤人员、反器材等多重功能,减少携带的弹药种类,提高作战效率。
定向能武器的潜在集成: 虽然目前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激光武器或电磁炮(Railgun)作为未来MBT的辅助甚至主武器,具备颠覆性的潜力。激光武器可以用于摧毁无人机、反坦克导弹或干扰敌方光学设备,而电磁炮则能提供超高初速、无化学燃剂的强大动能打击。当然,这些技术面临能源、散热和武器寿命等诸多挑战,大规模应用尚需时日。

辅助火力与非致命性武器: 除了主炮,副武器的配置也会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
遥控武器站(Remote Weapon Stations, RWS): 集成高精度机枪、榴弹发射器,甚至微型导弹系统,由乘员在车内通过显示屏进行操作,大大提升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近距离防御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乘员暴露在外部的风险。
非致命性武器: 例如强光干扰器、声波武器、甚至是小型无人机,用于驱散或压制敌方人员,避免不必要的平民伤亡,或在特殊环境下进行非致命性作战。

二、防护升级:从“堆厚度”到“全方位防御网”

主动防护系统(Active Protection Systems, APS)的普及与进化: 这是下一代MBT防护的核心。APS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拦截来袭的威胁。
硬杀伤型APS: 通过雷达或光学传感器探测到来袭的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然后发射拦截弹将其在空中摧毁或使其偏离。未来的硬杀伤型APS将更加集成化、小型化,并能够应对更广泛的威胁类型,包括先进的动能穿甲弹和串联破甲弹。
软杀伤型APS: 利用干扰弹、烟幕弹或定向能武器来干扰敌方制导系统,使其失准。

复合装甲与新材料的应用: 尽管主动防护系统能拦截大部分威胁,但被动装甲依然是第一道防线。
先进复合装甲: 采用更轻、更坚固的新型材料(如陶瓷、碳纤维复合材料、特种合金等),在保持同等或更高防护能力的同时,降低坦克整体重量,提高机动性。
模块化设计: 装甲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模块化升级或更换,例如在低烈度冲突地区可以减重,在主战场则可以加装重型装甲模块。
隐身技术(隐匿性): 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隐形,但通过优化车体设计、采用吸波材料、降低红外信号等方式,使得坦克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和红外探测特征显著降低,增加被发现的难度。

乘员保护的极致追求:
乘员舱的隔离与防护: 乘员与弹药仓彻底隔离,甚至考虑将弹药仓置于车体外部,一旦被击中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车体结构设计也会更注重乘员舱的生存空间,例如采用“泡泡式”设计,用更坚固的装甲包围乘员。
反地雷/反伏击(MRAP)技术的借鉴: 吸收反伏击车辆在底部防护上的经验,提升MBT在面对简易爆炸装置(IED)和地雷时的生存能力。

三、机动性:不再是“油老虎”,而是更灵活的“战术棋子”

动力系统的革新:
混合动力或纯电动动力系统: 传统燃气轮机虽然输出功率大,但油耗惊人且噪音巨大。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兼顾高功率输出(爆发时)和低油耗(巡航时),甚至在短时间内实现静音行驶,极大地提升了坦克的作战灵活性和隐匿性。纯电动动力系统是更远期的目标,面临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的巨大挑战。
更高效的传动系统: 提升动力输出效率,实现更平稳的加速和更快的响应。

战场适应性:
先进悬挂系统: 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地形,保持车体稳定,提升射击精度和乘员舒适性。
轻量化与低重心设计: 减轻坦克总重,使其更容易通过桥梁、渡河,甚至可能通过运输机进行空运部署。

四、信息化与智能化:战场感知与决策的革命

战场态势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 SA)的极大提升:
全景式传感器套件: 集成多种传感器,如360度高清摄像头、热成像仪、夜视仪、雷达、激光测距仪等,无死角地监控战场环境。
“玻璃驾驶舱”: 乘员通过高分辨率显示屏获取所有信息,包括车外实况、友军位置、敌方威胁、弹药状态等,极大地改善了态势感知能力。
态势共享与融合: 坦克不再是独立作战单位,而是融入更大的信息网络。它能够实时接收来自侦察无人机、卫星、其他载具以及指挥中心的信息,并将自身感知到的信息回传,构建一个协同作战的战场图像。

自主与半自主能力的引入:
辅助驾驶与导航: 坦克能够在预设航线或识别到的安全路径上自主行驶,降低乘员疲劳度。
目标识别与跟踪: 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坦克能够自动识别、分类和跟踪战场上的目标,例如区分友军和敌军,识别装甲目标、步兵或阵地。
协同作战: 坦克之间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协同搜索、压制或集火攻击目标。甚至能够与无人作战平台(如无人机、地面机器人)进行协同,让无人平台作为“眼睛”或“手”,去执行侦察、攻击或扫雷等任务。

乘员角色的转变: 未来坦克的乘员可能不再是操作员,而是战场指挥员、信息分析师和系统调控者。他们需要具备更高的技术素养和决策能力,来利用和管理这些复杂的系统。

五、平台化与多任务能力:不止是反坦克武器

模块化与可配置性: 下一代MBT的设计将更加强调平台化,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模块来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
工程支援模块: 加装扫雷设备、排爆臂、推土铲等,使其具备一定的工程支援能力。
侦察与指挥模块: 集成更强大的通信和侦察设备,作为战场前沿的侦察或指挥节点。
城市作战模块: 加装更强的近距离防护能力、反简易爆炸装置能力,以及针对高层建筑的火力压制能力。

与无人作战平台的深度融合: 坦克将不再孤军奋战,而是与无人机群、无人地面车辆(UGV)等形成“人机协同”的作战模式。坦克可以作为无人平台的指挥中心和弹药补给站,无人平台则提供侦察、火力支援甚至替代部分危险任务。

总结一下,下一代主战坦克的方向,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智能(Intelligent): AI辅助决策、自主能力、目标识别
集成(Integrated): 各系统高度融合,信息互联互通
全域(Alldomain): 应对来自空中、地面、网络等全方位的威胁
网络化(Networked): 作为战场信息节点,与友军及指挥系统紧密连接
平台化(Platformcentric): 可配置、可升级,适应多种任务需求

与其说它是“坦克”,不如说它是一个由装甲保护、拥有强大火力、但更核心的是强大的信息处理、态势感知和协同作战能力的高机动性陆地作战平台。它将是未来战场上一个更加致命、更加智能、也更加不可或缺的“大脑”和“拳头”。这是一种从“孤胆英雄”到“团队核心”的角色转变,是对现代战争形态深刻理解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一代主战坦克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充当陆地作战的前线信息节点。

相比于现在的主战坦克,下一代主战坦克最主要的升级方向肯定是高速数据链以及配套的无人作战系统,然后是高性能传感器,防护方面硬件估计不会有太大升级,主要升级点应该是主动防护系统,火力方面进一步放大口径目前来看并不太合适,可能会采用新原理火炮,机动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改进,电传系统对于坦克来说还是太贵,但针对越来越多的电子系统应该会有专门的供电系统整合到动力系统内。

下一代主战坦克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话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价格飙升,无论是高速数据链还是高性能传感器价格都很贵,完全不是以前铁疙瘩的价格可以比的,可以说以前的坦克是拖拉机上架一门炮,下一代主战坦克就是拖拉机上架一个机房,下一代主战坦克的价格很可能是几倍于现役坦克的。我估计下一代主战坦克就像五代机一样,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和资金研发装备的,而且也不会全面取代现役坦克。

陆地作战的信息节点一定是要上前线并且和作战部队一起行动的,因为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主要的远程通讯手段无非就是无线电、激光、紫外线这几种,这些电磁波对于地形、建筑物的穿透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不要说几公里,很可能过个拐角、进个建筑物就无法通讯了,地面信息节点不上前线、不随部队移动那就一点儿意义都没有。

上前线的信息节点一定要具有比较高的生存能力才行,而现役地面装备里主战坦克无疑是战场生存能力最强的,所以主战坦克天生就适合当前线信息节点,而且以往的陆战主战坦克也是主角,大家都是围绕主战坦克展开作战的,现在当了前线信息节点也依然是主角,作战体系和定位也契合。

未来的主战坦克不会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兵器,它会通过高速数据链将现有的陆地作战系统整合进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内其他的节点来获得战场信息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同时指挥其他不具有高速数据链的其他地面单位,使这些单位更加高效的作战。

user avatar

下一代坦克将在保证不被70%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击毁的前提下轻量化,并加强网络信息能力,成为网络信息战里的一个信息节点和信息支援节点——也就是Wifi啦~````

目前坦克的主炮能力使得进一步增加装甲厚度效用不大,但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如超重、成本、战略机动性严重降低等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是第一梯队(也就是中美两国,没错,俄罗斯都没资格)的全面战争,现有的坦克战斗技术是超过实战需要的。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战斗是在城市中进行,这就导致坦克面临的威胁更多是立体的,单纯加强防御在技术和经济上都不现实,而防御不增加,则火力也无须进一步增加。

至于野外的坦克~``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你加强坦克的正面装甲和火力,有意义吗?一个反面例子俄罗斯的T-14,这个玩意已经从实际上证明了在坦克本身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是条死路,设备越堆越多,大多数并不直接对战斗产生有效作用,甚至无处不在的爆炸式主动防御系统还限制了其与步兵配合的能力,而这么先进昂贵的坦克可能只需要一颗路边炸弹就能瘫痪~```在巷战中,地雷和爆炸物是明显成本低廉和数量可观的威胁

user avatar

初中时(1997年左右)喜欢军事模型和军事设备,那时候看军事杂志,还刊登过美国下一代主站坦克的消息,我就记得一个电磁炮。

这都25年过去了,美国下一代主战坦克也没消息了,大概很难出现了吧,M1A2够用了。

user avatar

题目本身就是错的。

现在几家的趋势是这样的:

英国,彻底放弃为世界大战做的准备,挑2停止升级并且裁撤到剩两个团。没有新的轻型坦克计划,有的只是升级了防御的40吨级多功能步战“埃阿斯”(配备40毫米埋头弹)。虽然说坦克不行了,但事实上这一轮列强间步兵战车的重型化潮流和弹甲竞赛就是英国带起来的。

美国,斯崔克的高可部署性和面对高烈度战斗的乏力同时被证实,美帝还在为假想敌和世界大战升级装备。m1a2sep已到v4版本,同时m829e4已经拿到订单成为m829a4。

毛子,t14的工程实现路径证明了毛子的军事学说由攻转守由应对世界大战转为应对局部甚至是可能在自己国境内打响的战斗。t15作为一款优秀的重型步战价格太贵,因此毛子转而追求在现有的苏式脆皮步战上升级57炮以确保和假想敌步战的互相摧毁。

中国,99a加04a的传统型重装部队配置以及lmbt加同底盘重型步战的中型部队配置再加上轮突和轮式步战组成的快速部队配置已经初现倪端,下一步的重点可能是坦克的间接打击能力以及信息节点作用的进一步强化。

99a,lmbt和新炮侦都作为前线信息节点得到了一定特化,硬件是没问题了,看思路能不能跟上吧。

法国,很现实的不声不响把140炮和对应的装弹机实装到了勒克莱尔身上,假想敌是谁你们尽管猜,猜得到算我输。

德国,在有波兰当肉垫的情况下毫无心理压力,专注于当奸商。从rh130长得过分的后座行程看,豹3或许不远了。

user avatar

坦克有几个大问题需要解决

1,来自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机械的威胁,未来可能出现各种智能机器人。这类产品,廉价,海量,智能,隐蔽,可静默,可攻击,可中介通信制导,可侦察。

坦克应对智能机器人,需要强化侦察探测能力,雷达光电需要持续强化,还需要智能识别机器人的能力。纯粹指望防空单位不是办法,容易被偷。坦克本身也需要强化对机器人进行攻击防护的能力,炮塔加装一门小口径机炮,具备炮弹编程能力。加装几枚轻型防空导弹,制导方式以廉价为先。如果有激光炮电磁炮,更好。

坦克高射角攻击很有必要。巷战与山地复杂地形,坦克有一门小口径高炮,战斗力是质的差别。毛子专门浪费一个履带底盘搞bmpt火力支援车,得不偿失,加强坦克高射能力就能顺便包办了。

主动防护必须得到强化,抵御自杀无人机,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意义来看,主动防护重要性甚至不次于被动装甲防护。

2,坦克必须要持续加强弹甲对抗。

目前弹甲处于紧迫平衡状态,坦克炮勉强能打穿装甲。更大号的火炮,传统认为,升级到140mm口径就接近坦克底盘极限了。继续放大,会付出空间和重量代价,会削弱防护,会影响载弹量。后坐力与外形尺寸也有负面影响。

个人认为,140mm口径不算上限,上限可以拔高至175-190mm口径左右。一个限制问题,是炮弹出膛动量不能把坦克掀翻。潜力终究有挖掘到头的时候,长远来看,传统火炮技术不容乐观。

坦克的装甲,在新材料加持下,可能会突然憋出一个大招。中国防护14.5mm子弹的单兵防弹插板之石墨烯装甲,已经在实验室出现,这个技术长远来看难保不会用到坦克上。新材料种类繁多,上限极大,存在成本降低大规模应用的空间。甚至还有某些装甲材料密度低于水的存在,如果坦克具备浮渡功能,冲击力就可观了。

电磁装甲,也是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坦克装甲防护是生存力与机动性的重要保障。无装甲,不坦克。

总的来看,坦克防护技术前景良好,坦克炮的对抗压力相当大!

液体发射药技术存在固有缺陷,难以解决,研究陷入停滞。突破可能性较大的是电磁炮和电热化学炮。

中国电磁炮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可惜依然处于不成熟的状态,需要持续投入。

电热化学炮是一个热门技术,具备一定成熟度。

传统坦克炮也需要继续挖掘,榨干所有潜力。

坦克炮是坦克最重要的一个技术板块。装甲差一点还能勉强忍受,坦克炮打不穿敌人坦克装甲,陆战就有崩盘危机了。坦克是灭国武器的重要一环,地位显赫,无论如何不能轻视。

坦克核心性能就是火炮与装甲,这一点必须强调。不强调,抓不住重点,就会松懈,就会落后。严重点说,打核战争可能会因为坦克落后而亡国。

3,坦克的勤务性是重要性能。履带底盘,磨损严重,故障率高,需要频繁保障。如果电动动力成熟,发动机变速箱的维护强度将得到极大优化。

坦克的履带与相关行走装置,是坦克最脆弱的部分。如果具备更高的耐磨性,提高结构强度,将会极大减轻维护压力。开发新材料提高性能,大有裨益。

坦克勤务性越好,故障率越低,完善率也就越高,冲击力也就越强。装甲部队,在一定维护强度下,冲击距离决定战略进攻能力,也决定了装甲部队控制区域面积的能力。勤务性是机动性与可用性的保障。

以上3点,是坦克最需要发展的重点,而不是其它无人炮塔,双人坦克,之类的噱头。

4,坦克的尺寸与外形,是坦克设计的最核心要素,没有之一。

外形越大越高,暴露和被命中概率就越高。坦克轮廓增大,为了提供同等强度的防护,就需要增加装甲,需要强化底盘承受力和动力系统,吨位飙升。30多吨的t55能全面吊打70吨虎王,靠的就是尺寸外形设计。坦克紧凑化设计,依然具备现实意义。

坦克应该尽量增大履带接地面积,降低接地压强,提高地形适应性。履带底盘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接地压强。坦克地形适应性和通过性,不严格对等。2吨重越野车能通过低等级桥梁,却在烂泥地屡屡陷车寸步难行。50吨坦克会被低等级桥梁拦住,难以承载,拒绝通过。但是坦克接地压强低,可以在烂泥地撒欢,这就是地形适应性。

坦克履带长度与履带中心距之比超过2,转向阻力就过大,难以完成转向。参考豹2,履带长度/履带中心距大约为1.77,接近极限了。

可以尽量增加坦克宽度,为增加坦克履带中心距留出空间,继而增加履带长度。履带越长越宽,接地面积就越大,接地压强越低。

另外,参考虎式坦克,可更换宽履带。平时可以窄履带进行运输和作战,换上宽履带,加宽15cm左右,降低接地压强,提高地形适应力。54-56吨的坦克,可以保证宽履带有70kPa的压强,满足pla制定在南方水网稻田活动的标准。

坦克长宽高对防护的影响,印象中比例权重似乎是1比3比7。坦克加宽加长,为了限制体型,需要压低高度进行补偿。而压低高度,节约吨位效果最好。更低的高度,可降低暴露和被命中概率,具备更矮的重心,开车开炮不容易翻车,也有利于装更大的炮。不利影响,会限制火炮俯仰角。

如果不用底部转盘装弹机,可以把这一部分高度找回来。吊兰底部可以平铺2-3层弹头,以鱼刺形排列,避开炮尾俯仰空间,弹头行列中间部位留空,供提弹机活动。分装弹药的发射药可以放在炮塔尾舱,进行防火防爆隔离。尾舱与乘员舱隔离层,可以装粘稠流体或者陶瓷球和橡胶夹层,防止击穿穿孔向乘员舱泄露火焰。发射药会爆燃而不容易爆炸,可以从容布置泄压板。尾舱装发射药比装弹头安全性好的多,某些角度甚至可以作为装甲遮蔽乘员舱。车头驾驶员旁边可安置弹头储存室,与吊兰内提弹机直通,方便补充弹药。如此布局,避免尾舱装蛋殉爆的安全问题。

另一个限制,动力舱高度限制。燃气轮机,低速怠速油耗太高,实战油耗是柴油机4-5倍,足以影响战局了。变速箱体积大,整体动力体积并无优势。保养压力较大,适应沙尘环境差。燃气轮机基本被抛弃,柴油机才是主流。准确说,经过历史证明,四冲程v型柴油机才是主流。主流v型柴油机,高度达到1m左右,应该控制到0.8m以下高度。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改变气缸夹角,这涉及到动力核心设计,作为外行人就不多加探讨了。

越重的坦克,需要的空间越大。在坦克长宽被限定的条件下,56吨重型坦克可以适当放宽高度指标,满足动力与火力空间需求,至车顶高度可以控制在2.1m。

如果是43吨中型坦克,火车运输履带满足70kpa水网稻田环境,加宽履带有加成。那么,车高就要控制在1.9m。这就必须要压缩发动机高度了。

个人看来,43吨坦克完全可以顶替掉33吨15式轻坦的定位,因为履带特殊加长加宽了,自然可以承载更高的吨位。

坦克只要达到接地压强指标,保证预设地形的基本地形适应力就行。通过性,可以靠工兵部队与装甲架桥车保障。相差10吨通过性不会有质的差别,战斗力却有质的差别。

如果真的是十万火急的任务,需要调动装甲部队过去,那么可以靠更轻的装甲车底盘去完成,加强支援力量做辅助。

坦克低矮终究对俯仰角有影响,可以在炮塔两侧加装4枚重型反坦克导弹,强调飞行速度,塞进轻型炮管做抛射管,加装俯仰机构,加装装甲防护,用来抬高射角,应对山地战。

5,坦克电动化是发展趋势,可惜目前电池能量密度与燃油差距悬殊。电传动的体积控制也是一个难点。电池是各国竞争的热门领域,投资热点,有突破会立即应用到坦克上,急不得。如果有电磁炮和雷达对发电量的需求,可以由小型燃气轮机提供。如果电动技术取得突破,坦克动力舱可能会大大缩小,有利于提高防护,降低吨位,提高勤务性,所以电动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6,坦克需要提高全方向防护。据统计,坦克50%的损伤,都由反坦克地雷造成。在车底加装轻型爆反装甲,提高对地雷的防护,就是一件低成本高收益的措施。能加强探测地雷的设备,更好。

末敏弹是一大威胁,无人机的空对地导弹也是一大威胁。在车顶布置轻型爆反装甲,同样是低成本高收益。就算过滤不掉重型导弹,能过滤轻型导弹,已经极大提高对方的火力门槛了。

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弹药,在侧面埋伏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技术进步,制导武器是超级廉价的装备,完全不同于地摊文学导弹造价高昂的过时理念。廉价到什么程度?半激光制导,电视制导,ccd红外测角制导,制导组件都是近乎不要钱的白菜价,几百到几千美刀而已,甚至可能只有几十美刀。只有主动热成像制导最贵,参考网店热像仪,几千块rmb而已。

单兵制导武器,可以用光纤制导,隐蔽性强,也可以用发射不管的设计,生存力都很高。制导武器会极其泛滥,坦克不加强侧后防护,被一根1000美刀的长钉微型导弹击杀,会死的太冤。这种微型导弹,只有1kg,和10kg+的重型导弹相比,火力密度会高得多。

另外,无人机也能够使用导弹。战场上,轻型无人机会比重型无人机更廉价数量更多,可能会从四面八方出现。坦克受到全方位攻击的概率已经大大增加,必须要分出来一部分吨位,分给全面防护。哪怕是轻型爆反,意义也非常大。纵然有防空装备保护,难免有漏网之鱼,不可偏废。

7,信息化,公认很重要。信息化不占用吨位,与其它性能不矛盾,尽量上就是。无人机与信息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坦克的定位与设计,可能具备颠覆性,话题太大,不进行讨论。

8,双人坦克。专家总师提出来,挺上心,是热门话题。个人并不看好,完全就是避重就轻,华而不实。

三人坦克变成双人,要砍掉谁兼并谁?是个问题。

驾驶员需要驾驶坦克,分心的话,一不留神就得掉沟里。没有人能兼顾其他任务的情况下还能专心驾驶,这是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人脑不擅长多线程。电脑自动驾驶,完全不靠谱。公路地形还勉强能跑跑,如果是野战地形,凭电脑的智商,能有效判断地形,能力就封神了,直接成无人坦克了。

炮长,需要关注高威胁方向,操炮打击,进行打击后评估。电脑可以在一定程度探测识别威胁,锁定自动瞄准,询问人是否攻击。但是打击评估还需要人来做。在辨别威胁方面,也不能完全代替人。

车长,需要广域观察警戒,与友军沟通,接受处理海量信息。信息化,增加了信息量,对人力处理的要求加强了,而不是弱化了。

车长与炮长合一,既要接收处理信息,还要警戒四面八方,对电脑送上来的威胁目标与高威胁目标进行识别判断,操炮打击,打击评估,还要同时指挥驾驶员,又要回头与友军沟通,时时关注外部信息与坦克电脑信息,不能出现信息遗漏。一句话,太难了,不是人干的事。

3人是保证效率的最低人数,而且压力非常大,减少到2人,作战效率会急剧降低。纵然在减少车体空间与吨位有所益处,但是得不偿失。

9,无炮塔坦克。t14第一个吃瓜,然而构型相比传统坦克并无被证明的优势,甚至连假设的纸面优势都存疑。对坦克信息化要求倒是提高了,可靠性也下降了。各国对无炮塔坦克都不感冒,毛子也没有正式服役,可见评价一般。

10,空降坦克。美俄具备单件最大30吨左右的重装空投能力。毛子的火箭减速是个好东西,可惜被气囊缓冲替代了。火箭减速缓冲比气囊缓冲效果好的多,值得挖掘。

运输机空投瞬间重心失稳俯仰调节是个问题,可以加大尾翼扰流板面积,延长力臂进行补偿。或者加装矢量火箭喷口,暴力补偿。运输机最重要的就是运输与空投任务,改进完全值当。

技术应该允许43吨坦克空降,落地战斗力可不是盖的。

空降兵必须配合正面部队作战,作为奇兵存在。应该以守为主,以攻为辅。三分进攻,七分防守。空降兵缺乏后勤保障,也经不起进攻任务的高强度远距离机动。

进攻需要以多对少,至少要3倍兵力,才能保证完成任务。反过来防守就可以以少对多,牵制更多兵力。一个转变,就是3对1和3对9的问题。

如果是防守为主的任务,坦克就不需要太大强度的机动,对架桥车等工兵部队的需求大大降低,较重的坦克也有用武之地。

总的来看,坦克需要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才能有大的变革。否则,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坚决反对坦克轻量化的歪门邪道。一分吨位,一分装甲,一分生存,一分机动,一分战斗力,这个逻辑关系基本难以撼动。只要保证坦克接地压强可以满足预设地形最低要求,战略运输性满足铁路运输尺寸吨位限制与公路运输桥梁限制,通过性由工兵单位保障,坦克就得往死里加重。这才是坦克定位的精髓所在。

坦克应该以突击功能为核心任务,其它花哨功能,可以交给伴随车负责。对坦克性能与构型以及成本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一点花哨功能,比如加几发远程导弹,有限对空能力,少量小型无人机放飞能力。任何改变坦克本职工作的改动,或者引起成本大幅增加,都是歪门邪道。

体系作战,坦克就是在体系保障下的一个突击消耗品。

user avatar

甲弹对抗方面,NERA/复合装甲基本上走到尽头了,常规布局,基材抗穿已经接近重量上限,面对现在3BM69“真空”据称2千米达到800甚至俄罗斯广告吹出1000的穿深,只能靠叠ERA。

三防(防穿/防破/防串联)ERA是个总的发展方向,大体来看也就是抛板+聚能。以化石为代表的这一代爆反可以增加250的KE,将破甲弹穿深削减90%左右。现在就要看针对新一代据说在研的破甲深度2000的重型ATGM能不能有这种效果。

当然从阿鳖的实验来看,电磁装甲也是一个方向,电磁装甲大约介于主动防御系统和爆炸反应装甲之间。但电磁装甲的引爆距离太短可能对坦克外部玻璃传感器工作有影响,需要结合玻璃装甲使用。

主动防御系统,以色列和俄罗斯的尖端产品已经可以做到拦截1600-1700mps的杆弹,当然缺乏实战不清楚具体的迎击距离和抗多发命中的能力怎么样。总的来看APS如果能把拦截距离拉远,至少榴弹是无法对坦克的外部传感器造成足够的杀伤了。

对于攻方来说,除了电热化学炮和超过2000mps的杆弹之外,除了俄罗斯列装的射程12千米的坦克炮射反坦克导弹之外,多用途弹药也是个方向。

同时替代HEAT、HE等的多用途弹药在120毫米系坦克炮中发展很火热,美军正在试图装备XM1069多用途坦克炮弹,该弹可以覆盖多个任务频谱、打击多类型目标,提供更灵活的战术选择,可以从下图看到XM1069炮弹应付各种目标的表现都不错。

另外就是坦克的信号特征控制方面,T-14已经运用了比较好的热特征控制技术。俄军的新一代车族在白光热成像通道下信号特征都不是十分明显,这证明这个技术路线效果显著。

下图是T-14的红外信号特征,可见车体和炮塔部分的红外特征控制卓有成效。

还有就是坦克的电磁信号特征,随着SAR雷达和查打一体无人机的普及,纳卡战争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这些新质战斗力威胁有多大。

通过采取电磁隐身设计,理想情况下可以在前向30度及合理的俯仰角范围内将坦克信号特征控制在-25dB水平,相当于标称0.01平米以下,已经相当于LO的战斗机水平,甚至接近VLO水平——也就是F-35了。

下图是对坦克隐身模型的RCS仿真结果,H-30为坦克前向30度。

但是坦克隐身设计必然会对加装外部传感器获得更好态势感知能力形成阻碍,这要求坦克对任务设备进行模块化装载,同时开发多种车载舷外传感器。

不过对于坦克来说,由于没有气动外形要求而且可以借助地杂波隐藏,相对来说雷达隐身设计比战斗机更好搞。

动力方面都说电传动进展很快——注意只是传动,不是全电动力。我只在这里列出观点,我不了解装甲车辆动力系统无法做出深入评价。

五年前说坦克到了寿命终点的各位看到这一切不知道该觉得多打脸。

user avatar

坦克在对称地面战斗中面对防御方射程数公里的单兵制导反坦克武器生存能力过低,装甲性能已经达到极限,而主动防御系统的技术难度远远超过Javelin之类次时代单兵导弹的技术升级,未来的设计思路很可能回归冷战期间“破甲弹爆发式发展而复合装甲还没有出现”时期的设计思路,彻底放弃治疗,转向强调火力,感知能力,机动能力,多功能性,适度放弃被动防御的方向。


比如这个东西

国内的对标产品大概是VT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下一代主战坦克(MBT)的设计思路,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在现有基础上堆砌更强的火力、更厚的装甲和更快的速度。我们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战场环境,传统MBT的定义和功能也随之发生深刻的演变。可以这么说,下一代MBT的大方向,是朝着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多维度作战的平台化载具发展,它不再是孤立的陆地之.............
  • 回答
    好的,帮你好好掰扯掰扯,让你能看清楚下一代主机到底该怎么选。Xbox Series X和PS5,这俩就像汽车界的宝马和奔驰,各有千秋,也各有偏爱。怎么选?得看你自己的“胃口”和“需求”。先说说Xbox Series X,这家伙是硬实力派,稳打稳扎。 性能怪物: 别的不说,直接看数据。Xbox S.............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直接触及了下一代游戏主机最核心的显示技术升级点之一。对于PS5和Xbox Series X(我们俗称“次世代主机”)来说,HDMI 2.1接口究竟是不是“刚需”,这得看你对游戏体验的期望值有多高,以及你的现有设备能否匹配。咱们先来拆解一下HDMI 2.1到底带来了什么新玩意,再.............
  • 回答
    关于下一代主机性能是否会趋于平庸,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跳出“性能有多强”的简单二元论,而是要理解“平庸”的定义,以及驱动主机性能发展的几个关键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平庸”指的是什么。如果“平庸”是指相比上一代主机,性能提升的幅度不再那么“飞跃式”或者“颠覆式”,那.............
  • 回答
    关于任天堂下一代主机是否会延续“主机+掌机双模式”的玩法,这绝对是当下最热门、最让人好奇的话题之一。在谈论之前,咱们得先好好回顾一下Switch的成功,因为它的独特模式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石。Switch的“双模式”魔法:为何如此成功?首先,得承认Switch的设计理念实在是太妙了。它打破了传统主机.............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但又让人忍不住猜测的问题!如果索尼下一代主机不叫 PlayStation 5,那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如果披头士不叫披头士,他们会叫什么名字一样,总有点不真实感,但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索尼选择“PlayStation”这个名字的逻辑。这个名字.............
  • 回答
    关于《斯普拉遁3》为何没有留给下一代主机发布,这背后其实涉及不少市场策略、技术开发以及玩家社区的考量,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留一手”。要细致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优势与用户基础Switch在推出几年后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且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掌机与主机二合.............
  • 回答
    王者争霸: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的角逐,是否是航空时代的终章?先进战机又将走向何方?航空工业的每一次革新,都标志着一个时代巅峰的到来。从螺旋桨时代的血性搏杀,到喷气时代的划破天际,再到隐身时代的静默魅影,战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速度、力量和制空权的不懈追求。而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下一代.............
  • 回答
    下一代游戏主机的命运,是不是已经被云游戏宣判了?这个问题,简直是当前游戏界最让人心痒痒的话题之一,也像一道魔咒,萦绕在每一个热爱游戏的人心头。要我说,这个问题真没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一句话就能盖棺定论的。云游戏这股风,刮得是真猛。你想啊,这玩意儿的好处,简直不要太诱人。 告别昂贵的硬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最近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关于下一代游戏主机是不是会有大涨价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者“否”,而是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看看眼下的主机市场。索尼的PS5和微软的Xbox Series X/S,尤其是PS5,从发售以来就.............
  • 回答
    广渠门下,那场惨烈的战事,至今仍被许多老北京人津津乐道,其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袁崇焕的结局。当日,他身披战甲,率领明军与后金(清朝)浴血搏杀,战况之胶着,用“你死我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激烈的炮火和箭雨中,袁崇焕这位年轻有为的蓟辽督师,为了鼓舞士气,一马当先,始终冲在最前沿。然而,乱军之中,敌.............
  • 回答
    各位老铁,最近我琢磨着升级一下我的主机,网上功课做了不少,也咨询了一些懂行的朋友,大致配了一套,心里还是有点拿不准,想请各位大神帮我掌掌眼,看看这配置有没有什么硬伤,或者有没有更好的优化建议。先上我的配置单,我主要用这电脑来玩一些3A大作,偶尔也做点视频剪辑,所以对性能和流畅度要求比较高:CPU: .............
  • 回答
    .......
  • 回答
    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期间主动请缨留守南京,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理解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历史背景、唐生智的个人背景、以及他可能存在的动机。一、 历史背景:孤立无援的南京,危在旦夕的局面1. 日军全面进攻: 1937年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尤其是遇到这种前后不一的事,感觉挺糟心的。你男朋友之前主动说要买迪奥钻戒,还是在知道会贬值的情况下,这说明他当时是挺用心的,也愿意为你花心思和钱。可现在又说不买了,理由还是钻戒贬值,这说法也太……怎么说呢,有点站不住脚,也让人觉得有点敷衍。首先,咱们得理顺一下这事儿。第.............
  • 回答
    这情况挺复杂的,说实话,很难一概而论。每个女生内心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可以试着去揣摩一下,大概会有这么几个可能。首先,最直接的一种,可能就是“就是想和他玩玩”。这种女生可能对这个人本身就挺有好感的,觉得他挺有意思,或者有她欣赏的特质,但她清楚他有女朋友,所以不会奢望发展一段正式的关系。她可能.............
  • 回答
    .......
  • 回答
    新节俭主义下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其说是“好”或者“坏”,不如说是一种更趋于“有意识”和“充实”的状态。他们不再盲目追求物质上的堆砌,而是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体验、个人成长以及内心的满足。想象一下,曾经的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攒钱买一个最新的电子产品,或者一场奢华的旅行。但现在,同样的预算,他们可能.............
  • 回答
    消费降级浪潮下,小米手机在2018年第四季度国内出货量暴跌35%,而华为却实现了23%的增长,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深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性价比,更是一系列市场策略、品牌定位、用户认知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要理解“消费降级”这个概念在手机市场的具体体现。消.............
  • 回答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风系统也从一个比较小众的产品,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说实话,我当初在装修的时候也是被各种新风系统的宣传搞得有点晕头转向,但好在后来自己做了不少功课,总算是选到了适合自己的。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市面上比较主流的新风系统都有哪些类型,以及一些大家比较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