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任天堂下一代主机还是会采用主机+掌机双模式吗?为什么?

回答
关于任天堂下一代主机是否会延续“主机+掌机双模式”的玩法,这绝对是当下最热门、最让人好奇的话题之一。在谈论之前,咱们得先好好回顾一下Switch的成功,因为它的独特模式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基石。

Switch的“双模式”魔法:为何如此成功?

首先,得承认Switch的设计理念实在是太妙了。它打破了传统主机只能固定在家玩的框框,也摆脱了掌机画面简陋、性能不足的限制。

极致的便携性与客厅体验的融合: 这是Switch最大的亮点。你可以带着它去任何地方,无论是通勤路上、午休时间,还是朋友家聚会,都能随时随地进入游戏世界。回到家,往底座上一插,画面瞬间切换到电视,立刻就能享受到更大屏幕、更沉浸的游戏体验。这种“无缝切换”的便利性,让它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游戏需求,可以说是“一台机器,两种玩法”,极大地拓展了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独特的社交属性: Switch的JoyCon手柄设计,让它天生就适合多人同乐。无论是拆下来的两边手柄,还是额外的Pro手柄,都能轻松实现本地多人游戏,这在客厅娱乐方面是其他主机很难比拟的。那种围坐在一起,分享游戏乐趣的氛围,是Switch非常重要的社交价值。
任天堂第一方游戏的号召力: 别忘了,Switch的成功离不开《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超级马力欧:奥德赛》、《集合啦!动物森友会》等一系列现象级的第一方大作。这些游戏不仅本身质量极高,而且很多都完美契合了Switch的双模式特性,比如《塞尔达》就可以在旅行模式下慢慢探索,在家里模式下享受更细腻的画面。

下一代主机:会延续“双模式”吗?

基于Switch的巨大成功,我个人非常倾向于认为任天堂下一代主机很可能会继续保留或在“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演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市场验证的成功模式: Switch的销售数据和玩家口碑已经充分证明了“主机+掌机”这个概念的市场接受度非常高。任天堂是一个非常注重用户反馈和市场趋势的公司,既然这种模式如此受欢迎,他们没理由轻易放弃。这就像一个成功的配方,你会在后续产品中不断优化它,而不是完全推翻重来。
2. 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索尼和微软都在追求更强大机能、更高画质的路线上,任天堂一直以“独特体验”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Switch的双模式就是这种差异化战略的集中体现。下一代主机如果依然能提供这种跨平台的无缝体验,就能在竞争激烈的游戏市场中保持自己的独特地位,吸引那些不追求极致性能,但看重灵活性的玩家。
3. 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下一代主机在性能上必然会有提升。这意味着掌机模式下的画面表现和游戏流畅度会更好,更接近传统主机的水准。同时,屏幕技术、电池续航、无线传输等方面也会有改进,让这种双模式的体验更加完善。想象一下,如果下一代掌机模式下的画面就能媲美现在的Switch底座模式,那吸引力会大增。
4. 生态系统的延续: 任天堂已经通过Switch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第一方游戏生态系统,以及一个活跃的玩家社区。继续延续双模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吸引更多开发者为新主机开发游戏,从而巩固其市场地位。如果改变了模式,可能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开发和推广策略,这其中的风险和投入都更大。
5. 研发成本和风险控制: 虽然任天堂总是有创新精神,但完全放弃已经验证成功的模式,去开发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游戏机类型,风险是相当大的。在保证一定创新性的同时,延续成功的基因,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

演进的方向:可能的改进和升级

当然,如果继续采用双模式,任天堂肯定不会原封不动地照搬Switch。我们可以期待一些方面的演进和升级:

性能的提升: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下一代主机在CPU、GPU性能上会有显著提升,支持更高的分辨率、更稳定的帧率,或许还能引入光线追踪等技术,让掌机模式和电视模式下的画面表现都有质的飞跃。
屏幕技术的进步: 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OLED屏幕,提供更好的色彩表现、对比度和响应速度,甚至可能支持更高的刷新率。
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充电: 电池技术和快充技术是影响掌机体验的关键,这方面肯定会有优化。
连接性的增强: 可能支持更快的WiFi标准,更稳定的蓝牙连接,以提供更好的在线和无线配件体验。
更轻薄的设计和更优化的人体工学: 改进手柄的握持感,让长时间游戏更加舒适。
AI技术的应用: AI可能会在游戏开发、游戏体验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具体如何在主机模式上体现,还需要观察。

潜在的挑战和未知数

当然,也不是没有挑战。

性能瓶颈: 如何在有限的尺寸和功耗下,实现接近传统主机的性能,一直是任天堂需要克服的难题。
价格因素: 性能的提升往往伴随着成本的增加,如何定价才能保持其亲民性,也是一个考验。
第三方游戏的支持: 虽然Switch上的第三方游戏数量不少,但与PS/Xbox相比,仍有差距。下一代主机能否吸引更多重量级的第三方作品,将是其能否突破瓶颈的关键。

总结一下

总而言之,基于Switch的巨大成功、任天堂的品牌战略以及市场竞争的现实,我个人非常坚信任天堂下一代主机将继续保留并优化“主机+掌机双模式”。这不仅是市场验证的成功之道,也是任天堂最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所在。它带来的灵活的游戏体验,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无数玩家。我们更应该期待的是,任天堂如何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进步和设计的创新,为我们带来一次更精彩的游戏体验升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宝可梦玩家,我觉得它就是卖一坨屎,只要还能运行宝可梦,我还只能乖乖交钱……

user avatar

大概率会,甚至可能更激进。

主要考量的对象还是现在三大家用机厂商的最高管理者,除了斯宾塞之外,都是没参与过一线游戏制作,而普遍都是商人——更确切的说法是职业经理人。而斯宾塞这边的确是在英国管理过狮门和Rare,也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游戏的制作,但是Xbox部门的特殊性决定了Xbox的很多商业行为都是要看集团战略的,比如之前是桌面操作系统(XGP For PC),现在更多是落在微软云上面。

且不提嘴碎的吉姆,古川之前是在TPC里面打欧洲市场的经理人,很显然不具备他前任聪哥的特质,成为任天堂的掌门人之后很多行为、言论和决策都是按照商业层面考量的,并不会像聪哥那样跟你来两句《社长问》,跟那帮游戏一线开发者来次谈笑风生。

以这个角度来说(的确从这个角度判断看起来有点单一了),加上Switch目前节节攀升的销量来看,我认为摆在古川和任天堂面前更为稳妥(商业层面)、更为激进(家用机本身层面)的决策是——

iPhone商法,也就是使用迭代的方式来完成对Switch这个“品牌”的延续。

古川在访谈成直言现在Switch有三种“生活方式”——Switch、Switch Lite和Switch OLED,也就是说后续Switch很有可能作为一个“品牌”出现,就像iPhone一样。

那么我觉得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下代作品Switch很有可能会成为“PlayStation”或者“Xbox”一样,成为一个品牌,后续的编号很有可能是以Switch 2或者是比较奇妙的命名方式来完成对作品的迭代,向下兼容,或者说系统就是一套东西,直到目前的Switch开始停止推送更新系统,完成正式的迭代。就像iPhone一样,直到现在iPhone 6还能用,但是随着无法满足游戏的硬件要求,或者说用户对于新硬件的向往,让产品处于“自然消亡”的状态。

这个想法我认为还有一个能够立住的论点——Nindie,无论是任天堂本身对indie的支持衍生出来Nindie的概念,以及为indie开设专门的直面会,还是indie在Switch平台赚得盆满钵满,都让维持Switch品牌变成了一个更为实际的想法。indie玩家和制作组不需要对新平台的硬件适应,满足老平台即可。

也就是说,芯片继续由老黄来ARM架构支撑和解决方案支撑,并对现有的外设(Joycon、Pro手柄、Amiibo、健身环、Labo)支持,对现有的软件阵容尤其是indie阵容完成适配,即便玩家不更换硬件也能继续游玩能够支持老版Switch的新indie作品,以及不太吃机能的第一方游戏,可能是更为“经济”的决策。

如今“掌机”本身变成小众产物(当然,国内因为对于游戏机的种种偏见造成的掌机热可以理解),两大厂商基本吞噬了所谓的3A市场容量,那么任天堂为了分流三千万《COD》玩家也不是什么太明智的选择。

更为现实的态度还是维持既有的Switch这个品牌的吸引力,逐步迭代,进一步对indie的支持,配合“红帽子”“绿帽子”“黄耗子”极大吸引力才是正途。如果第三方看上这份装机量,不用太多游说也会移植的。

毕竟这已经不是那个“独占居多、移植偏少”的时代了。

user avatar

目前卖得NS实质上的肯定是个掌机。

能接电视机输出而已,电视输出这个没啥技术含量和成本,USB-C甚至自带DP,属于砍了反而不合适。

且实践证明NSL卖得也没多好,大概率任天堂也不会出纯掌机做主力机了。

所以这个模式的机器是会主力出的。


我就默认为你在讨论任天堂会不会出传统意义上的主机了。

要做个主机不要太容易,ns的tegra主板做个电视盒子不就行了,老黄都有现成主板和壳子。(√)

这个是比较可爱的2G内存的版本,当然4G内存有更大的Pro,但总之现成主板和壳子都是有的

但大概率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对吧,你肯定要个高性能的东西。

高性能*(不是)


高性能的游戏主机那边核心问题仍然是

  1. 游戏库不足——主要是PS4以来的积累游戏任天堂那边几乎没有,出了也都是阉割版(FIFA)或者画面很差,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包袱。
  2. 传统主机市场上的应用场景其实未必多充分。
  3. 任天堂开发力量的不足。

然后考虑到NS的用户不可抛弃,至少NS的特性下代机都得继承了,纯主机做是能做到,但是会做的有点不伦不类,而且抛弃掌机对于任天堂明显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大概率仍然还是那个可移动式的NS解决方案,预计本位面上3-4倍性能,本底性能和PS4差不多,AI拉伸之后勉强PS4 Pro或者XSS的观感,可以兼容PS5/XS的开发体系(这个有NV垫底并不困难),作为一个可移动式的兼容机来使用。

这个机器理论上可实现,但还需要时间,因为任天堂在NV这边的优先级目前还不如车机,任天堂也不是很想砸钱的样子,所以只能慢慢等了。

当然技术上对NV根本不是问题,NV现在用的一堆车机估计都能有下代NS的5倍以上性能,搓一个新NS对NV是真的小菜一碟。


游戏库这个,属于前20年任天堂彻底错过了黄金期,主流第三方游戏直到NS才开始上了一部分。

但现在一个是恰逢买断制游戏的瓶颈期,创意产能质量都相对一般,玩家购买游戏的欲望就在低潮,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多少能够激活市场的作品出现,这样就算同步出NS,也没有多少新玩家入坑,老玩家选择已有平台而不是一台全新机器的概率明显会更高一些,毕竟购买习惯和社交都在上面,这样对一台任天堂的新主机来说明显是不利的。

第二个是老游戏对新玩家的吸引力也不足,大部分开发和发行商也没什么意愿去移植老游戏——从Xbox侧谈X360/初代的游戏简单移植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在没什么技术难度的情况下,花了几年到底也就谈了几百个游戏,要移植到一个其他平台的难度恐怕会高得多。

所以出高性能主机的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大概就是游戏库填不满,你不可能只依靠独立游戏或者第一方去填充一个高性能主机,不然做这东西的意义就是0,只靠indie或者第一方降点性能,跑得起来开发侧也还能省钱的——前十五年任天堂基本只靠自己的时候就是这思路。


应用场景这方面的话,买断制或者外面的F2P游戏大多其实都是固定或者半固定使用场景,比如强连机的FPS/吃鸡游戏等,或者越肩视点RPG/ARPG,这都需要一个相对良好的联网环境+一些相对固定的使用场景,这样对于便携的要求并不高,大家可能更加偏向于够买固定式的主机。

然后结合游戏阵容来看的话,目前PS/XBOX和PC明显要比一清二白基本啥都没有或者只有劣质移植的N系机器来得价值高,尤其是有向下兼容可以直接使用之前的游戏阵容之后。

而且现在时间点并不好,因为新的PS和XBOX的机器都已经发了一年了,再去抢市场本来就是个很困难的事,真等新N机器发售了隔壁都卖了三四年都有困难。

且从历史看,小幅的性能优势大概率不能转化成销量优势,大幅的性能优势则会通常遇到机器的成本上限问题。

当然肯定有一部分老哥被老婆抢走电视被迫提机跑路,需要NS,或者想躺着自由玩的,这一部分也算是小众需求。

但这又回到了掌主机切换的思路上来了,切换的话也仍然会遇到性能和便携这方面的妥协问题,说白了就是你真的有全性能家用机的时候一般不必妥协,有PS XBOX的人NS持有率实际上也挺高的。


任天堂开发力量不足就不说了,每多一点性能任天堂的游戏就慢出一点。

NS这代冷饭硬炒几乎把所有上代家用机游戏都挪来了,也没解决发售空窗的问题,如果再提升一些性能,美术又会吃不下,开发速度又会降,这就是恶性循环。

上什么光追这种任天堂本社怕是要瘫痪了。


古川保不保守那都是次要的,我看任天堂是基本没得选,赌一下输底裤,但正常干下去能发大财,是谁都知道怎么选就是了。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觉得会,因为这似乎是任天堂目前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

但其实说起来switch竞争力的最大要素,还是任天堂自己的实力强大,就目前的结果来看,抛开任天堂独占的游戏,其他的竞争力就两条——掌机和多人。

有人觉得switch的大菠萝3方便,因为可以当掌机用就能随时掏出来刷个大秘境,也有不少人觉得switch的多人游戏方便,买一送一的手柄和简单的操作就是多人同乐的核心,switch的胡闹厨房这类游戏相比其他平台更方便多人同玩——毕竟手柄就便宜不少。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只是这两点,任天堂甚至不需要更新switch。

就目前索尼和微软的情况来看,在高清市场里任天堂已经无路可走了,那么稍微提高画质然后继续switch的路线似乎可行?

实际上这条路并不合理,直白点说,大部分第三方的多人同乐游戏,并不需要,或者说做不到switch以上的画质,因为这类游戏市场并没有大到可以在画面投入额外资金的程度,而掌机化并不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道路,现在的情况不是索尼和微软不做掌机,而是他们考虑到掌机的市场和他们目前的游戏类型并不符合,如果条件满足,他们依然可以进军掌机市场——或者手机。

也就是说,高清掌机似乎各方面都不符合switch目前的风格延续,单纯的提高了游戏成本,并不会获得更多的市场:switch扩充了大量的蓝海用户,拉拢了很多独立游戏工作室,如果后续主机甚至无法维护这些那可以说是失败的——单纯的强化就和WiiU之于Wii一样。

当然,任天堂在这时候决策出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现在的任天堂可能确实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