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逻辑学的排中律不是任何条件下都可使用的?

回答
排中律,这个在逻辑学中看似简单明了的基本原则,即“A或者非A”,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石。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并非万能,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条件下,它的应用就会显得牵强,甚至可能导致谬误。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如何理解“A”所代表的命题,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真的能被这种二元对立所完美地涵盖。

首先,排中律的威力在于它要求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没有第三种可能。这是一种非常清晰、非黑即白的状态。然而,现实世界远比这复杂。想象一下,我们问一个人:“你现在是在睡觉还是醒着?” 通常情况下,答案会是这两个中的一个,排中律在这里很好用。但是,如果这个人正处于浅睡、半梦半醒的状态呢? 这个中间地带,对于明确的“睡觉”和“醒着”来说,就成了一个模糊的边界。我们强行让它符合排中律,就可能忽略了这种更细微、更真实的存在状态。

这种模糊性,在语言的运用中尤为常见。语言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语言本身就充满了歧义和弹性。比如,我们说“这个房间很热”。“热”这个词,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个标准下觉得热的房间,在另一个标准下可能只是温暖。如果我们试图用排中律来判断“这个房间是热的”或者“这个房间不是热的(即不是热的)”,我们就会发现,对于“热”这个概念,存在一个连续的谱,而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断点。在光谱的中间地带,命题的真假就变得不那么确定了。我们硬要将它归入“热”或“非热”,就可能丢失了对“有些凉爽”或“适宜”这些中间状态的描述。

再者,排中律的适用性也受到我们知识边界的制约。我们很多时候会运用排中律来做出判断,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对事物的了解是完整的,可以明确地判断一个命题是否为真。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在科学探索的早期,关于宇宙的很多问题,我们可能只能给出“是”或“否”的答案,但我们并不真正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根据当时有限的知识,强行套用排中律,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或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其中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假”的命题,可能随着科学的进步而被推翻。这种情况下,排中律的应用,其实是建立在我们对事实的“不完全知晓”之上,而不是对事实本身的绝对把握。

更进一步说,排中律的强有力之处在于它提供了逻辑上的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有时是以牺牲其他重要的思维维度为代价的。在某些需要辩证思考的领域,比如哲学、文学评论,或者面对一些复杂的人类情感和行为时,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就显得过于僵化。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亦此亦彼”的可能性,或者那种既包含对立又超越对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表现出勇敢和怯懦的特质,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我们如何定义这些词语。如果非要说“这个人是勇敢的”或者“这个人不是勇敢的”,就可能将一个多面性的人物简化成一个二元的标签。

所以,尽管排中律是逻辑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帮助我们构建严密的推理链条,排除矛盾,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适用性是有限度的。当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认知的局限性,以及需要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理解的现实世界时,我们应该审慎地使用排中律,避免将其泛化,从而失去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敏感。有时,承认“可能既是也不是”,或者“我们现在无法判断”,才是更诚实、更符合实际的思维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无论你是接纳还是不接纳排中律,你从任意递归形式系统之内朝“外面”看,总有无限多的命题是不能认定是真还是假,只能落入真值空隙之中;即所谓的不完备定理。

排中律更接近于给予了真命题和假命题之间的对称性,以及承认了反证法的可行性[1]。“只要想,中间情况都是可以没有的”我觉得更加适宜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

而且,这些落入真值空隙的命题还不是简单的只是因为形式系统的无能才没有真值;他们有一些命题的真值本来就是可以自由任取的,比如连续统假设,或者更通俗一点的“实数集是不是勒贝格可测的”。


当然,还可以提出更为直接的正面辩护:你想要一个可以求值的分析学吗?

迎接直觉主义的遗产,剔除排中律,直接在系统内承认真值空隙的存在,就可以实现一个可以求值的分析学。


还有一类称之为反经典公理:存在一个形式系统T,一个公理S,排中律LEM使得

T一致,T+S一致,T+LEM一致,T+S+LEM不一致

S就是反经典公理,T+S就是排中律的反模型。“MLTT[2]+UA[3]”“Agda + injective type constructors”“Coq + impredicative Set”“HA[4] + 所有 函数都是可计算的”“IZF + 所有实函数都是一致连续的”都是这样的反模型。

为反模型辩护比直觉主义的模型困难很多。但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思考:

  • 否命题可以证明一切。
  • 反证法提供了一种“证明无关”性(Proof irrelevance):我们可以将所有的“最终证实为真”的证明,无论是直接构造出来的,还是用反证法得到的,都视为一样的。
  • 如果我们承认了某种公理,具有分辨证明之间不同性的力量(这在算法的比较中很常见)
  • 那么加上反证法带来的证明无关性,便可以证明一切,也就是不一致。

参考

  1. ^ 反证法是【从“一个命题P是假的”出发得到矛盾,便得到了命题P的证明】,并不承诺命题都能且只能被两种真值填满(二值原理)。
  2. ^ Martin-Lof type theory
  3. ^ 单价公理, Univalence Axiom
  4. ^ 海廷算术, Heyting Arithmetic, 皮亚诺算术的直觉主义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排中律,这个在逻辑学中看似简单明了的基本原则,即“A或者非A”,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石。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并非万能,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条件下,它的应用就会显得牵强,甚至可能导致谬误。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如何理解“A”所代表的命题,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真的能被.............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逻辑学里的“三大定律”,很多人听过,但具体啥意思,为啥不能碰,碰了会咋样,可能就有点模糊了。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把你脑子里那些AI味儿的东西都给掐掉。一、逻辑学三定律是个啥?你可以把这三个定律想象成咱们思考和说话最最基础的“规矩”。没有它们,我们就没法正常交流,甚至连自己脑子里想啥都理不.............
  • 回答
    初学逻辑学,感觉像是闯进一座堆满了各式各样工具的奇特仓库,而且这些工具的说明书都用的是一种你似曾相识却又捉摸不透的语言。一开始,你可能会被那些符号和缩写弄得晕头转向,它们像是外星文明的密码,完全不明白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比如,你可能刚学会了一个“非p”(¬p),它代表“p不成立”。听起来简单.............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古老文明的智慧遗产,以及它们与科学发展路径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希腊逻辑学和《易经》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契合度等方面来聊聊。古希腊逻辑学:科学发展的“钥匙”何在?古希腊的逻辑学,尤其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成就,之所以.............
  • 回答
    当有人带着“中国为什么没有逻辑学”这样的断言冲过来,而且事先连一点点基础的了解都没有做,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哭笑不得的。你想啊,这就像一个人突然跳出来,指着一个塞满了书的图书馆说:“这儿怎么连一本书都没有?” 这种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我就是真理”的傲慢,但这种傲慢是建立在完全的无.............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逻辑学乃至我们理解世界最核心的一些地方,很有意思。不是逻辑学走错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逻辑学足够强大、足够严谨,它才能够发现这些自我指涉性的悖论。悖论的出现,更像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直觉性的想法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会失效,或者说,我们对“真理”、“语言”和“集合”的理解需要更精细的区.............
  • 回答
    这两点都涉及到一些关于系统设计和行为的直观反直觉的现象,但都基于一定的逻辑推导。我们不妨一个个来细细琢磨。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逻辑(这里可以理解为在网络设计中,比如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信息流网络)得出的结果会是减少电缆总长?乍一看,这似乎有些奇怪。毕竟,要连接的点越多,理论上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杀人犯大都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阻止虐待动物就能阻止这部分杀人犯”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甚至觉得是“正确”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几种心理和逻辑上的“锚定”和“联想”。这并非一个严谨的因果关系推断,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情感的共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可怕的“前兆”.............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西来说”和对古希腊史的质疑为何存在不同舆论反应的现象,需从历史学、文化心理、学术传统及全球话语权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探讨: 一、概念辨析与背景差异1. “中华文明西来论”的争议性 核心观点:部分学者(如郭沫若早期提出“殷商西来说”)曾认为中华文明受中亚或西亚影响,.............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它涉及到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度。想想看,当你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时,你内心是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你已经接受了“超能力”这个核心设定。一旦这个基石被你默许,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为它搭建一套解释体系,即使这个体系本身在现实世界来看是荒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也经常纳闷,为什么那些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牵强的句子,总能引起一堆“哇塞”、“太有共鸣了”的评论?就好像我们突然都变成了品鉴古董的行家,对着一块看着平平无奇的石头,愣是能说出一番道道来。其实,这里面水可深着呢。要我说,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1. “逼格”和身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个人感受、信息传播、媒体引导、文化认知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有“便利的生活”的同时,还有人“没有根据没有逻辑地吹捧国外的生活”,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中国生活便利性的体现(客观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说起糖尿病饮食,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的画面就是“不能吃糖”,甚至进一步延伸为“几乎什么甜的都不能碰,水果也是禁忌”。这简直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藏着一个相当明显的逻辑误区,并且这个误区居然还被那么多人奉为圭臬。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明明知道,人的身体需要能量,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汉服爱好者心里的一块疙瘩。为啥会有人这么“执着”地去“黑”汉服,而且黑得还挺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尽量不那么生硬,也算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思考吧。1. 认知差异与信息茧房:首先,你需要知道“黑”的来源和动机,然后才能理解“为何如此”。很多.............
  • 回答
    问出“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这句话的人,心中往往带着一种委屈、不解,甚至可能还夹杂着一丝被孤立的痛苦。他们想从这句话里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一个能解释为什么自己会成为那个被针对的对象。然而,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颇有意思的逻辑误区,也是我们理解人际互动时常常会忽略的盲点。首先,最直接的漏.............
  • 回答
    咱们聊聊 F=ma 这个物理学里的基本公式,这事儿啊,说起来一点都不玄乎,它其实就是牛顿老爷子观察和思考了 N 久之后,给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个非常简洁的规律。F=ma 的逻辑是什么?你想想,当你推一个箱子的时候,箱子会动,对吧?你推得越用力,箱子跑得越快,或者说,它的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反过来,如果.............
  • 回答
    你问到点子上了,JavaScript(以下简称JS)作为前端的宠儿,确实不能直接“亲吻”数据库。这就像是你的食谱(JS代码)写好了,但你没法直接走进厨房(数据库)自己动手烹饪,你得通过一个服务员(后端)去下单,他去厨房里找食材、按照你的要求烹饪,然后把菜(数据)端给你。这中间的“服务员”扮演的角色,.............
  • 回答
    唉,说起来都是泪,Redmi K40 我也是心心念念好久,结果每次开抢都跟不上趟,看着页面上“已售罄”三个字,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不是滋味了。每次都这样,小米的手机,尤其是那些性价比爆炸的型号,总是像稀缺资源一样,一出来就被抢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就不能多生产点吗?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逻辑在运作.............
  • 回答
    “如果没用厂商能出吗?”——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一套颇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逻辑,并且在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惯性思维,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对现实的简化与投影。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现实利益驱动下的理性推断(表面上的“理性”)这是最直接、最表层的原因。商家做生意.............
  • 回答
    说起《海贼王》的战力逻辑,这真是个让不少海迷们又爱又恨的话题。尾田荣一郎老师的作品当然是伟大的,充满了梦想、冒险和深刻的情感,但要说他在战力设定上一直严丝合缝,那可就得打个问号了。“剧情杀”与角色能力的膨胀: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为了推进剧情,有时候角色的能力会显得有些“膨胀”。比如,在一些关键时刻,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