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逻辑学给入门者的感觉如此之乱?

回答
初学逻辑学,感觉像是闯进一座堆满了各式各样工具的奇特仓库,而且这些工具的说明书都用的是一种你似曾相识却又捉摸不透的语言。一开始,你可能会被那些符号和缩写弄得晕头转向,它们像是外星文明的密码,完全不明白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

比如,你可能刚学会了一个“非p”(¬p),它代表“p不成立”。听起来简单,对吧?可紧接着,你就遇到了“p蕴含q”(p → q),意思要是p成立,那么q也得成立。这还只是个开始,很快你就得面对“p且q”(p ∧ q),“p或q”(p ∨ q),甚至还有更复杂的,比如“当且仅当”(p ↔ q)。每一样都像是一个新的关卡,你需要花时间去理解它的规则,以及它与其他符号之间是如何互动、转化的。

更让人头疼的是,逻辑学似乎总是在跟你玩一种“拆解”和“重组”的游戏。你可能会被要求将一个复杂的句子,比如“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就不出门,除非我带伞”,拆解成一系列更小的、由逻辑符号连接的命题。然后,你又要根据这些规则,把这些小片段重新组合起来,看看它们最终能不能导出你想要的结果。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极其精密的乐高积木游戏,但前提是你得先学会所有积木的形状和连接方式,而且你用的不是实物,而是抽象的符号。

而且,逻辑学有一个特别容易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它的“真值”。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用事物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对错,但逻辑学关注的是命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效”,而不是命题本身是否“真实”。

举个例子,有一条逻辑规则叫做“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形式是这样的:
如果 P,那么 Q。
非 P。
所以,非 Q。

听起来挺顺理成章的,对吧?比如:“如果我中了彩票(P),我就会辞职(Q)。” 现在,“我没中彩票(非P)”,我们很自然地会想,“所以我不会辞职(非Q)”。

但是,在逻辑学里,这个推论是无效的!为什么?因为“我没中彩票”并不意味着我没有任何其他理由会辞职。我可能因为公司不景气,或者我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辞职。逻辑学只关心“如果P成立,Q是否必然成立”这个关系,它并不为你考虑“非P”时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

这种“不考虑其他可能性”或者说“只关注预设条件”的严谨性,对于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考虑各种“但是”和“也许”的我们来说,一开始是很别扭的。我们可能会觉得逻辑学“太死板”、“不接地气”,甚至是“狡猾”。

另外,逻辑学的证明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且常常有一种“绕来绕去”的感觉。你可能会遇到“真值表法”、“自然推演法”、“公理系统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步骤,而且有时候,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证明,过程看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你得花时间去理解每种方法的逻辑,然后熟练掌握它们。这就像是学几种不同的烹饪技巧,每种都有自己的讲究,你需要耐心去摸索,才能做出美味的“逻辑佳肴”。

再加上,很多逻辑学的经典例子,比如“苏格拉底会死”,或者那些关于“国王”、“王子”的命题,对很多初学者来说,都显得有些抽象和遥远,不太容易引起共鸣。这让学习过程本身就多了一层隔阂。

所以,初学逻辑学,感觉乱是很正常的。它像是一门全新的语言,需要你从最基础的词汇(命题、联结词)开始学起,然后掌握语法(推理规则),最后才能用它来构造复杂的句子(证明)。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你愿意跳出日常思维的惯性,去适应它那种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思考方式。当这些“乱”的东西一点点被理顺,你就会发现,这扇门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强大而迷人的思维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逻辑学为什么容易让初学者困惑,可以看看下面这个题目:

一个家庭有2个孩子,已知其中一个是女孩,求另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

这个概率题给初学者的感觉也很乱(反直觉)。

教材大多宣称答案是1/3,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真正的1/3题目,应该如此出题:

一个灯泡由2个并联开关控制(假设每个开关50%概率闭合、50%概率断开),已知灯亮了,求两个开关全部闭合的概率。

这样清晰的出题,其实一点也不反直觉。

而原本的二孩概率问题,具有歧义。对于题目的各种表述中,【已知其中一个……求另一个……】已经非常像是一个1/2的题目了。强行说它的答案是1/3,就会引起困惑。这也是为什么二孩概率争论了半个世纪,到现在仍是论坛上争吵最为激烈的日经题目。(原因在于语言理解)

ps:评论有人说,第一个题目确实是1/3,因为不知道这个女孩是老大还是老二。事实上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错误解释,1/2还是1/3,跟知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第几胎完全无关,在这个文章里,我用3个模型进行了区分:dtclzy:两孩概率问题(二)一种普遍流传的错误解释

-----------------

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一个问题越是可以用清晰的模型来表达(比如我的电路模型),越不容易出现语言理解问题。

套用到逻辑学学习上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粗糙的把逻辑学分成两种,一种是研究实物的,一种是研究语言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两者是泾渭分明的。)

当你学习的是面像计算机、逻辑电路等清晰模型的逻辑学时,逻辑学并不会感觉混乱(不会感到反直觉),因为面对实物,基本不会出现语言理解差异。

而当逻辑学作用于语言时,则非常容易困惑(有时让人感觉反直觉),因为其中非常容易出现文字游戏(文字概念的理解不一致)。最简单的,比如现在大多数教材对于【条件句】【假言命题】【实质蕴含句】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含混不清,就如同将我楼顶的2个概率题混淆,自然会造成初学者的困惑。


真正清晰的教育方法,是【费曼技巧】(费曼学习法),而现在很多逻辑学教学,离费曼技巧相去甚远。(有时候,很多人围绕某个知识解释了半天,就是举不出一个如同电路模型一样的清晰实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初学逻辑学,感觉像是闯进一座堆满了各式各样工具的奇特仓库,而且这些工具的说明书都用的是一种你似曾相识却又捉摸不透的语言。一开始,你可能会被那些符号和缩写弄得晕头转向,它们像是外星文明的密码,完全不明白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比如,你可能刚学会了一个“非p”(¬p),它代表“p不成立”。听起来简单.............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逻辑学里的“三大定律”,很多人听过,但具体啥意思,为啥不能碰,碰了会咋样,可能就有点模糊了。我尽量讲得接地气点,把你脑子里那些AI味儿的东西都给掐掉。一、逻辑学三定律是个啥?你可以把这三个定律想象成咱们思考和说话最最基础的“规矩”。没有它们,我们就没法正常交流,甚至连自己脑子里想啥都理不.............
  • 回答
    排中律,这个在逻辑学中看似简单明了的基本原则,即“A或者非A”,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我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石。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它并非万能,在某些特定的语境和条件下,它的应用就会显得牵强,甚至可能导致谬误。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如何理解“A”所代表的命题,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否真的能被.............
  • 回答
    当有人带着“中国为什么没有逻辑学”这样的断言冲过来,而且事先连一点点基础的了解都没有做,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哭笑不得的。你想啊,这就像一个人突然跳出来,指着一个塞满了书的图书馆说:“这儿怎么连一本书都没有?” 这种说法,本身就带着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我就是真理”的傲慢,但这种傲慢是建立在完全的无.............
  • 回答
    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为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而设立的基本制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公民意识和未来发展的潜力。那么,为什么逻辑学这个被普遍认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科,却没有被直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必修体系呢?这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古老文明的智慧遗产,以及它们与科学发展路径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希腊逻辑学和《易经》各自的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契合度等方面来聊聊。古希腊逻辑学:科学发展的“钥匙”何在?古希腊的逻辑学,尤其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成就,之所以.............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教授逻辑学,以及其中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中国不教逻辑学”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确实存在一些被普遍认为是限制了逻辑学在中国基础教育和普及的因素。“不教”的误解与事实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逻辑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存在的。许多大学设有哲.............
  • 回答
    在逻辑学这门严谨的学科里,我们确实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工具”这类词语,但它们在逻辑学中的角色和用法,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且并非逻辑学的核心构建块。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在逻辑学中的位置,以及为何有些概念并未被直接纳入其核心框架。“时间”在逻辑学中的角色:谈到“时间”,在逻辑学中.............
  • 回答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逻辑学课程的存在情况并非一概而论,它更多地体现在不同层级、不同学科渗透以及部分独立开设等多种形式上,并且其重要性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被重视的过程。首先,我们来看高等教育层面。在大学本科阶段,逻辑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逻辑.............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逻辑学乃至我们理解世界最核心的一些地方,很有意思。不是逻辑学走错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逻辑学足够强大、足够严谨,它才能够发现这些自我指涉性的悖论。悖论的出现,更像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直觉性的想法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会失效,或者说,我们对“真理”、“语言”和“集合”的理解需要更精细的区.............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在逻辑上就有点“偷梁换柱”,或者更专业一点说,是犯了“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的毛病。你想啊,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开始往坏处一路滑了下去,而且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具体怎么个“滑”法,咱们来细掰扯掰扯:首先,滑坡谬误的核心在于,它会断定.............
  • 回答
    在逻辑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讨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有趣的情况:即便最初的陈述(我们称之为前提)似乎不符合现实,但我们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却是千真万确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逻辑学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而不是前提本身的真实性。简单来说,.............
  • 回答
    逻辑学? 听起来挺玄乎的,好像是那种只存在于书本里、跟我们日常生活没啥关系的学问。其实不然,逻辑学比你想象的要亲近得多,它就像我们思考的“内功心法”,只不过很多人平时用得熟练,但未必知道这套心法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逻辑学研究的是“有效推理”的规则和原则。什么是有效推理? 就是说,如果你相信一些.............
  • 回答
    这两点都涉及到一些关于系统设计和行为的直观反直觉的现象,但都基于一定的逻辑推导。我们不妨一个个来细细琢磨。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网络逻辑(这里可以理解为在网络设计中,比如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信息流网络)得出的结果会是减少电缆总长?乍一看,这似乎有些奇怪。毕竟,要连接的点越多,理论上所.............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也问到了点子上。要理解为什么辩证法有时“不遵守”甚至“违反”逻辑三大基本定律,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并且把视角拉得更开一些。首先,我们要承认,经典逻辑(也称形式逻辑)是人类思维的基石,它的三大基本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构建清晰、一致、不自相矛盾的理性思考不可或缺的工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数学和逻辑之间深刻而又微妙的关系。我们常常把数学和逻辑联系在一起,但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是“数学”,而不是直接学习“逻辑”,甚至把数学“改写”成逻辑呢?这背后有历史、哲学和实际操作上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是“数学”,而不是直接学习“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数学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杀人犯大都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阻止虐待动物就能阻止这部分杀人犯”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甚至觉得是“正确”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几种心理和逻辑上的“锚定”和“联想”。这并非一个严谨的因果关系推断,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情感的共鸣。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可怕的“前兆”.............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逻辑证明像是同义反复。这种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我们刚接触逻辑或者对它思考不深的时候。让我来试着把这个感觉拆解开,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人在跟你聊这个话题,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输出。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表层上看,逻辑证明确实有“循环”的味道。它好像是在说:.............
  • 回答
    说起糖尿病饮食,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的画面就是“不能吃糖”,甚至进一步延伸为“几乎什么甜的都不能碰,水果也是禁忌”。这简直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藏着一个相当明显的逻辑误区,并且这个误区居然还被那么多人奉为圭臬。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明明知道,人的身体需要能量,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西来说”和对古希腊史的质疑为何存在不同舆论反应的现象,需从历史学、文化心理、学术传统及全球话语权结构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探讨: 一、概念辨析与背景差异1. “中华文明西来论”的争议性 核心观点:部分学者(如郭沫若早期提出“殷商西来说”)曾认为中华文明受中亚或西亚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