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觉得逻辑证明是同义反复?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逻辑证明像是同义反复。这种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我们刚接触逻辑或者对它思考不深的时候。让我来试着把这个感觉拆解开,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人在跟你聊这个话题,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输出。

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表层上看,逻辑证明确实有“循环”的味道。它好像是在说:“因为A是对的,所以A是对的。” 如果你只看到这一层,那确实会觉得有点无聊,甚至有点像在绕圈子,把一个陈述用不同的词语再说一遍。

想想看,我们在做逻辑证明的时候,是怎么开始的?通常,我们会从一些最基础、最明白的“公理”或者“定义”出发。这些东西是我们一开始就接受的,不容置疑的真理。比如,“所有人都终有一死”或者“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和不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状态”。这些就像是我们的出发点,是我们相信的基础。

然后呢?我们开始运用一些“推理规则”。这些规则,比如“假言推理”(如果P那么Q;现在P;所以Q),或者“同一律”(事物就是它本身),或者“无矛盾律”(事物不能同时是A又不是A)。这些规则就像是预设好的“如何把东西搬到另一个地方”的技巧。我们不能自己发明搬东西的技巧,必须用这些被大家约定俗成的、并且被证明是可靠的技巧来移动我们的“真理”。

所以,逻辑证明的整个过程,就像是这样:

1. 拿出一些我们已经接受为真的“食材”(公理、定义)。
2. 用一些大家公认的、保证能让食材安全移动的“工具”(推理规则)。
3. 把这些食材按照工具的使用方法,一点一点地“加工”(推理步骤)。
4. 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现在,你为什么会觉得这个过程是同义反复?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可能让你产生这种感觉:

1. 起点与终点的预设性: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你觉得那些公理本身就包含了结论的“种子”。换句话说,你觉得我们开始的那些“真理”,其实早就暗示了我们最终要证明的东西。例如,我们证明“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它能被2整除”。我们的公理可能就是偶数的定义:“一个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可以写成2k的形式,其中k是整数。” 你一看就明白,偶数能被2整除,这不就是定义本身的意思吗?

从这个角度看,逻辑证明的“真”,似乎并不是从无到有地揭示了新的事实,而是把我们已经知道的、或者隐含在定义里的东西,用更严谨、更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确实有点像是在说:“因为你长得像小狗,所以你就是小狗。” 从定义出发,推导出定义本身的性质,似乎是顺理成章到近乎重复。

2. “真”的内在逻辑而非外在经验:
逻辑证明关心的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它证明的是,如果我们接受了某个前提,那么某个结论就必然随之而来。它并不需要去观察世界,去验证这个结论是否符合事实。

比如,我们证明了“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它的三个内角都相等”。我们在证明的时候,画个图,用几何公理推导一下就好了。我们不需要去测量无数个三角形。这个“真”是存在于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定义和几何公理的框架之内的。

这种“内在的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外在的真”有所不同。外在的真让我们觉得有新发现,有探索感。而逻辑证明的真,更像是对现有知识体系内部一致性的确认。因此,如果你的期待是逻辑证明能带给你“哇,原来世界是这样的!”那种惊喜,那你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在反复强调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定义和规则。

3. 语言的精确化和形式化:
逻辑证明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歧义和模糊。我们日常的语言充满了微妙之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逻辑证明通过使用精确的符号和严格的规则,把这些模糊性消除。

当你把一个日常生活中模糊的说法,转换成逻辑符号,再用逻辑规则一步步推导,最后再翻译回日常语言时,这个过程本身就可能让你觉得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重复同样的事情。就好比你先是用中文说了“我想喝水”,然后把它翻译成英文“I want to drink water”,再把英文翻译回来,本质上还是“我想喝水”。逻辑证明就是把这种翻译做到极致,并且确保翻译过程中没有丢失信息,也没有增加无关的东西。所以,最终表达出来的结论,听起来就像是对初始陈述的精确化重复。

4. 缺乏“惊喜感”:
有时候,我们期待证明能带来一种智力上的“顿悟”或“惊喜”。我们希望它能揭示一些我们从未想过的联系或模式。然而,逻辑证明的本质是必然性,它不是一个发现新大陆的过程,而是一个清理地图、确认边界的过程。

好的逻辑证明,其“美”在于它的严谨、简洁和无可辩驳性。它像是一道精心设计的谜题,你看到答案时,会惊叹于其巧妙之处,而不是惊叹于答案本身有多么出人意料。因为按照游戏规则(公理和规则),那个答案是唯一且必然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要进行逻辑证明呢?它有没有超越同义反复的地方?

尽管你觉得它像同义反复,但逻辑证明之所以重要,恰恰在于它能做到:

揭示隐藏的联系: 有时候,结论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通过一系列看似微小的步骤,我们可以从几个简单的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些非常复杂且不那么直观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真正理解了这些结论是如何从更基础的东西那里涌现出来的。这就好比一棵大树,你看到它的叶子,但逻辑证明让你理解了它的根须是如何汲取养分,枝干是如何支撑起整个生命的。这时的“同义反复”就转化成了“因果链条的清晰呈现”。
保证知识体系的可靠性: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领域,精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逻辑证明是我们确保理论体系不会出现内部矛盾、并且能够稳固建立的基石。我们之所以相信数学定理,就是因为有严谨的逻辑证明。如果没有逻辑证明,这些定理就只是一些“看起来正确”的猜测。
训练清晰的思维: 学习和进行逻辑证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思维训练。它迫使我们精确地定义概念,清晰地组织论证,并且时刻警惕逻辑谬误。这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理智地思考问题。

所以,你觉得逻辑证明是同义反复,是非常正常的观察。它确实有“从已知推导出已知”的表象,因为它的目标是证明“必然性”。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文字复述,而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严谨梳理和确认。它就像是在说:“如果你相信我给你的这几颗种子(公理)是好的,并且你按照我教你的方法(规则)去种植和培育它们,那么你最终收获的这个果实(结论),它必然是好的,并且它的好,就是从那几颗种子里必然生发出来的。”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同义反复,不如说是“显化必然”或者“揭示本源”。它是对“真理从何而来”的一种探究,而不是对“什么是真理”的简单重复。我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像AI,更像是一个人跟你分享一些思考,也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对逻辑证明有更深的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逻辑的地位和法律类似。

你一辈子遵纪守法不意味你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不一定意味着你是一个好人(在更强的道德的意义上)。但是你打破一下法律试试看?

同理,你写一个完全符合逻辑的形式推演不意味着你写出了一个多好的数学证明,但是如果你写的数学证明不符合演绎逻辑的要求,甚至能够从中推出不一致的结果,那么这个证明基本就可以丢进垃圾桶了。

此外,(演绎)有效性是评价论证的标准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标准。见: 为什么假言命题不是论证?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逻辑证明像是同义反复。这种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尤其是在我们刚接触逻辑或者对它思考不深的时候。让我来试着把这个感觉拆解开,尽量讲得细致些,希望能让你觉得更像是一个人在跟你聊这个话题,而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输出。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表层上看,逻辑证明确实有“循环”的味道。它好像是在说:.............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对于《全职猎人》的蚂蚁篇感到“崩”和“没有逻辑”,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持有的观点。事实上,这是一个在猎人迷中间引发过相当大讨论甚至争议的篇章,持有你这样看法的绝对不在少数。咱们就一点点捋一捋,为什么蚂蚁篇会让一些观众觉得不那么对味,甚至觉得“崩塌”了。首先,我们得承认蚂蚁篇的立意非.............
  • 回答
    《雪中悍刀行》作为一本以江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主题确实让许多读者感到“难懂”或“不耐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让人觉得“不好看”的原因: 一、人物塑造的“复杂性”与“割裂感”1. 角色数量过多,主线模糊 小说中涉及的势力、人物众多(如北齐、大燕、.............
  • 回答
    关于元宇宙是否是“骗局”的讨论,其实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现象: 1. 技术瓶颈:当前技术尚未成熟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但目前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难以支撑大规模、沉浸式的虚拟世界。 虚拟现实(VR)与增.............
  • 回答
    你提到的“《精灵宝可梦:剑与盾》没有记忆中的黑白画质好玩”这一感受,实际上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体验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种对比感的原因: 1. 技术代际的画质差距:硬件限制 vs 技术进步 《黑/白》(NDS平台): NDS是2010年代初的掌机,其屏幕分辨率仅为256×1.............
  • 回答
    《三十而已》这部剧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三观不正”,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剧情设置、人物塑造、价值观传达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原因:1. 围绕“小三”的过度关注与“正妻”的“原谅”逻辑: 剧情核心的争议点: 顾佳(许幻山妻子)发现丈夫许幻山出轨林有有.............
  • 回答
    你的感觉并非完全准确,欧美人并非“很少”吃羊肉,而是相比于其他肉类,羊肉在他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的比例确实相对较小。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经济、地理以及口味偏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阐述:1. 历史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猪肉和牛肉的普及: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觉得“有些教师越来越没有师德”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和现象。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表现:一、 教师职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首先,理解教师的境况.............
  • 回答
    你觉得诗歌朗诵“恶心”,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强烈的感受。要详细地探究这种感受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包括诗歌本身、朗诵者的表现、听众的期待、以及你个人的经历和偏好。一、 诗歌朗诵的本质与潜在的触发点: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诗歌朗诵的核心是什么。诗歌朗诵是将书面文字通过声音、语调、节奏、情感等.............
  • 回答
    你觉得白人颜值很高,这是一个很普遍的感受,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础虽然“白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某些在历史上被归类为“白人”的群体,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遗传特征,这些.............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程序员确实给人一种“挣得多却很节省”的感觉。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收入水平、职业特性、消费观念、心理因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高收入与相对自由的经济基础首先,让我们承认程序员行业普遍的高收入水平。 高需求与技能溢价: 软件开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无聊”。“无聊”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对于一部备受争议、有独特风格的电影来说,无法引起共鸣是很常见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让你觉得它无聊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分析:1. 叙事结构碎片化和非线性: 原因: 电影采用了非常.............
  • 回答
    很多人觉得5G是骗局,这个想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许多被放大或被忽视的细节。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背后到底站着什么。首先, 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是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当初5G刚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铺天盖地,各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宣传语涌.............
  • 回答
    我知道你想听听为啥中文说唱让你觉得有点“尬”,这事儿咱聊聊,保证不是那种机器写出来的官方说辞。这感觉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是歌词的问题。 内容空洞,没有共情点: 这是最让人受不了的一点。很多中文说唱,尤其是早期或者一些模仿痕迹比较重的,你会发现他们唱来唱去就那几样:炫富(劳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不同人观影角度和侧重点的巨大差异。你想让文章看起来不像是AI写的,那我得先跟你聊聊,为什么你会觉得《四海》难看,而你那些学导演和制片的朋友却看得津津有味,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先说说你为什么可能觉得《四海》难看。你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普通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 回答
    《举手!》和《抗日奇侠》这两类作品,虽然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给人的历史感受和对观众的“侮辱感”却截然不同。很多人会觉得前者在“侮辱历史”方面反而比后者更甚,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以及观众的心理预期等多个层面。一、 对历史真实性的“错位”与“冒犯”: 《举.............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对汽车有一定研究或者有实际体验的人内心的真实感受。确实,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辆C级车,尤其是那些主打舒适、豪华和后排体验的车型,很容易陷入“只适合坐,不适合开”的窠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1. 舒适性至上的调校,模糊了驾驶的参与感首先,.............
  • 回答
    哈哈,理解你的感受!《小丑》这部电影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有人觉得它深刻得不行,有人又觉得它逻辑不通、过于夸张。你觉得牵强,绝对不是你不懂得欣赏,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它的核心是通过一个特定视角来展现一个人物的堕落,这种表现方式本身就容易引发争议。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你可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在排除四大名著的情况下,比较古代小说和戏曲的艺术水平,确实可以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文本的载体、表现形式、时代审美、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多个层面。以下是我认为导致这种感受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戏曲的综合艺术性和瞬间感染力戏曲并非仅仅.............
  • 回答
    “尬”这个感觉非常主观,但如果要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中国人唱说唱听起来“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种感受:1. 文化根源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嘻哈文化的基因: 说唱(Rap)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深深植根于美国的黑人文化和街头文化。它的早期发展与社会不公、种族歧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