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自我指涉性的悖论存在?是否代表逻辑学走错路了?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逻辑学乃至我们理解世界最核心的一些地方,很有意思。不是逻辑学走错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逻辑学足够强大、足够严谨,它才能够发现这些自我指涉性的悖论。悖论的出现,更像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直觉性的想法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会失效,或者说,我们对“真理”、“语言”和“集合”的理解需要更精细的区分和定义。

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些悖论,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我们试图去构建的概念的“自指”属性结合时,可能产生的“无穷循环”或者“自我否定”的现象。

让我试着详细展开讲讲:

为什么会有自我指涉性的悖论?

核心在于 “概念的嵌套” 和 “表达的完备性” 的张力。

1. 语言的自指能力:
人类的语言非常强大,我们可以谈论语言本身。比如,“这句话是假的”——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指陈述。它在谈论自己的真假。这种能力本身没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交流思想的基础。

2. 集合论的自指和“全称”的陷阱:
数学中最经典的悖论,比如罗素悖论,就源于集合论。集合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描述一切数学对象的严谨体系。
什么是集合? 就是一堆东西的集合。比如,“所有红色的球的集合”。
集合可以包含自己吗? 这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有些集合包含自己,有些不包含。
罗素悖论的构建: 伯特兰·罗素就设想了一个“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我们不妨称之为“R”。
那么,问题来了:“集合R是否包含自身?”
如果R包含自身,那么根据R的定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它就不应该包含自身。这是矛盾。
如果R不包含自身,那么根据R的定义,它就应该被包含在“不包含自身的集合的集合”中,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含自身。这也是矛盾。

你看,这个“R”就像一个绕口令,无论怎么回答它的自指问题,都会导致逻辑上的不一致。这就是因为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包含一切符合某种性质的集合”的集合。当我们允许集合可以包含其他集合,并且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关于集合自身的属性”时,就容易触碰到这个“无限回溯”的墙壁。

3. 直觉与严格定义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或者基于一些未明言的背景假设。比如“所有说谎者都是不可信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陈述。但如果一个说谎者说“我总是说谎”,那么这句话就是个悖论。我们直觉上可能觉得这句话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逻辑上它陷入了一个循环。

悖论出现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试图将一个概念的定义扩展到“它自身”或者“它的全体集合”上,而这个扩展并没有被严谨地限制住。它揭示了我们最初的概念定义可能过于宽泛,或者没有考虑到自指的可能性。

是否代表逻辑学走错路了?

绝不代表逻辑学走错路了。 相反,我认为悖论的出现是逻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的“路标”,它指明了我们原有方法论中的不足之处,并推动了逻辑学更深入、更精细的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逻辑学的自我修正与完善:
悖论的出现,尤其是在数学基础领域(如集合论),极大地动摇了当时的数学大厦。这促使哲学家和数学家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类型论的出现: 罗素本人就和怀特海一起提出了《数学原理》,引入了“类型论”。类型论的核心思想是,对象必须属于某个“类型”,并且只能与同类型或低类型对象进行关系。比如,“句子”是一个类型,“关于句子真假的属性”是另一个类型。一个句子不能谈论它自身的真假,就像一个句子不能直接成为一个数字一样。这样就切断了罗素悖论的“自指循环”。
公理化集合论的发展: 现代集合论(如策梅洛弗兰克尔集合论 ZFC)通过引入一系列公理(例如外延公理、分类公理模式、幂集公理等)来严格限制集合的构造方式。这些公理的目的是确保我们构建的集合不会产生自我指涉的矛盾。例如,分类公理模式(Separation Axiom Schema)允许我们从一个已存在的集合中提取满足特定性质的子集,但它不允许我们构造一个“所有满足某种性质的集合的集合”。

2. 揭示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
悖论提醒我们,语言并非全能,我们的概念也并非总能完美地被清晰定义并应用到自身。
塔尔斯基的语义理论: 阿尔弗雷德·塔尔斯基提出的“真理的语义理论”就试图解决语言和元语言(谈论语言的语言)之间的混淆问题。他认为,一个关于语言A的真理定义,必须是在一个比语言A更强的语言(元语言)中进行的。例如,要定义法语句子“La neige est blanche”的真假,我们必须在法语和英语混合的语境下说:“‘La neige est blanche’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这就将真理的陈述从它所指称的对象(雪)和它自身的陈述分离开,避免了直接的自指循环。

3. 逻辑学工具的精进:
为了处理悖论,逻辑学家发展出了更强大、更精密的逻辑工具和方法。这包括:
形式化系统: 将自然语言的推理过程转化为符号化的形式系统,使得推理过程可以被严格验证,不易产生含糊不清的错误。
模型论和证明论: 这些分支提供了分析逻辑系统的工具,可以证明系统的无矛盾性(一致性)或研究不同理论的相互关系。

总结一下:

自我指涉性的悖论并非是逻辑学出了问题,而是逻辑学在探索其边界、试图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理论体系时,必然会遇到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像一座座高峰,攻克它们的过程,就成为了逻辑学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悖论迫使我们更加审慎地思考:

什么是可允许的陈述?
我们如何定义“集合”?
语言和现实(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界定的?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无休止的循环和自我否定?

正是这些深刻的追问和由此产生的理论创新,才使得逻辑学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深刻,并且能够为计算机科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领域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悖论的存在,非但不是逻辑学的失败,恰恰是它生命力和深度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格意义上的悖论应当是指存在逻辑矛盾的,很多哲学家曾认为自指是矛盾产生的必要条件,很多悖论深究起来要么是没有丝毫矛盾,要么是涉及了自指,但Yablo构成的Yablo悖论却貌似不是一个自指的悖论:

定义一个无穷序列 ,序列的每个元素是这样的一个语句: 。

但似乎有人分析说这一悖论有两种形式化,第一种就是一个自指悖论,而第二种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悖论。

这些我就不懂了,很多逻辑学家对此有争议讨论。

至于逻辑学走错路,这样讲吧,这个世界有特别特别多的逻辑,什么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相干逻辑、时间逻辑,哦对了,时间逻辑还有好几种,这还不是因为公理的差异导致的不同的时间逻辑,而是由于引入的算子不同导致的不同逻辑。

例如有人引入的是过去、将来两算子,而有人引入的则是自从、直到两算子。

逻辑学家出于各种想法开放出了你难以想象的各种逻辑,当然现在最常用的还是经典逻辑,数学是经典的。

如果有所谓的错路,那么直接请换个逻辑就OK了,反正逻辑多的数不过来,管他呢。

至于为什么自指会有悖论,这个可能就是逻辑天然的结构吧,要是物理我还能扯一扯人择原理,数学你让我怎么扯?咱好像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诶。

如果你说的是罗素悖论,那么那玩意着实是一个小问题(当代不值一提的东西在过去的确很可能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东西,但这不能改变过去开天辟地的东西到了现在不值一提的现状。所以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这涉及到了很复杂的技术性问题???)

并且罗素悖论不是一个逻辑上的东西,而是一个集合论的产物。

这里否定集合论是逻辑,毕竟有哲学家认为集合论是逻辑来着。

如果把公理模式视作一条公理的话,那么能够产生悖论的朴素集合论仅有两条公理:外延、概括,当然这还需要一阶逻辑的公理辅助。如果不借助矛盾,大概基础公理与选择公理朴素集合论也是不能证明的,因此可以算有四条公理。

而目前看来不产生悖论的公理集合论严格来说只有七条:外延、替代、无穷、幂集、并集、基础、选择。分离公理、空集公理、配对公理三个都是可以被证明的。

而把有争议的选择公理去掉,在数学上大多没啥用的基础公理去掉,得到的 仅有五条,这五条差不多就是等同于朴素集合论了,即概括公理以一己之力干了替代、无穷、幂集、并集四个公理干的事情,并且还顺带搞出来了矛盾。

不过是一条公理换成四个,感觉没啥技术,至少作为当代的一个学习者而非过去的开辟者是如此的。

对了,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有一个逻辑,是不是一种次协调逻辑来着?有空我再翻翻书,总之在那一逻辑之下,概括公理不会导出矛盾,和经典逻辑不太一样。

大概就这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逻辑学乃至我们理解世界最核心的一些地方,很有意思。不是逻辑学走错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逻辑学足够强大、足够严谨,它才能够发现这些自我指涉性的悖论。悖论的出现,更像是一种信号,提示我们某些直觉性的想法在严格的逻辑框架下会失效,或者说,我们对“真理”、“语言”和“集合”的理解需要更精细的区.............
  • 回答
    “自我保护性医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个冷冰冰的学术概念,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看病就医的方方面面,而且往往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在不自觉中共同塑造出来的结果。简单来说,自我保护性医疗就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医生)在面对潜在的法律风险、道德压力、以及不确定性时,采取的一种倾向于规避责任、确保自身安全的.............
  • 回答
    “自住涨跌无所谓”这种说法之所以会流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心态、现实考量以及一定的社会观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佛系”或者“躺平”,而是包含了对生活稳定性的追求、对金融风险的规避、以及对“房子”这一特殊商品属性的认知。1. 核心的“安全感”和“稳定器”需求:首先,对于绝大多数选择自住的人来说,.............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坐在椅子上,或者飞机火车上,明明没有感觉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小腿会开始有规律地、或者时不时地抖动起来。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一丝尴尬,有些人则习以为常,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在抖腿。那么,这看似莫名其妙的抖腿行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回答
    英雄联盟里,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玩家群体:他们觉得自己技术不比钻石差,甚至能甩开钻石几条街,但总是输,而且输的原因千篇一律——“都是队友不行”。这种心态,说实话,在白银甚至黄金分段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1. 认知的偏差与“幸存者偏差”首先得承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碎的问题,涉及到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扭曲的一面。亲生父亲性侵女儿的事件,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法律层面,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受害者的人生,更是整个家庭的基石。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需要深入到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中去,虽然这些因素绝不构成犯.............
  • 回答
    很多人,不分收入高低,在遭遇挫折或感到无力时,都会倾向于向外部因素寻求解释,而国家或政府往往成为最显眼的那个“外部”。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这种归咎可能显得尤为突出和普遍,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与其说是“无能”,不如说是他们体验到的“无力感”在寻求一个出口。首先,我们可以从.............
  • 回答
    国家允许美国在其国土部署核武器,通常是出于 国家安全、军事联盟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和政治因素 的复杂结合。这种部署并非普遍现象,而是在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发生的。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国家安全与战略威慑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ic Deterrence):.............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和心理的幽深之处,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议题。你说基因不会设置阻止自杀的“后门”吗?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毕竟,基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传递下去,确保物种得以延续。然而,现实却远比这个简单直白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框.............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 回答
    古天乐的希望小学,这个名字曾承载着多少人的期望和感动,如今却传出了逐渐荒废的消息,着实令人心痛。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他们家乡的学校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这绝非个例,而是反映了一个普遍存在且复杂的问题。要深入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捐赠模式的先天性局限与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要说现在有些孩子不那么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水滴石穿,一点点累积,最终可能就让一些孩子觉得“我的文化好像也没那么特别”或者“外面的世界更吸引我”。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爆炸是最大的特点。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神话》中易小川这个角色,身上的确存在着“自私无义”和“天真圣母”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标签。这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他复杂内心和在不同情境下行为的折射,也是编剧为了塑造一个有血有肉、能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成长的凡人而精心设计的。我们先来剖析一下“自私无义”这个罪名,为何会安在他身上。首先,他的出发点常常是.............
  • 回答
    这事儿挺复杂的,要说清楚,咱得一步一步来捋。为啥有人觉得不买耐克阿迪,转头去买李宁,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还拿这个说事儿,好像自己多爱国一样,顺带还瞧不上那些还穿耐克阿迪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思潮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得说说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这几年,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大家普遍的民族自豪感.............
  • 回答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仿佛身体不听使唤,嘴巴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袭击”同一个地方。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背后有着不少科学的解释。首先,这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是个高效的运转机器,它喜欢建立习惯性的模式,以便更省力地处理日常事务。当我们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明明知道人山人海,为什么大家还是挤在旅游旺季出门?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让人哭笑不得,又道尽生活无奈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时间不允许”。 工作约束: 大多数成年人都有固定的工作。旅游旺季,尤其是寒暑假、春节、国庆等长假,恰恰是公司允许员工集中休假的时间。你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