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自我保护性医疗”?对患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回答
“自我保护性医疗”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个冷冰冰的学术概念,但其实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看病就医的方方面面,而且往往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在不自觉中共同塑造出来的结果。简单来说,自我保护性医疗就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医生)在面对潜在的法律风险、道德压力、以及不确定性时,采取的一种倾向于规避责任、确保自身安全的行为模式。这可不是医生们故意想跟患者过不去,而是他们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为了保护自己而不得已的一种“防御性”策略。

那为什么会冒出这么个东西呢?原因可不少,而且是层层叠叠的。

首先,法律风险和诉讼压力是最大的推手。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讲究规则、讲究追究责任的时代。医疗纠纷的发生,虽然说大多数时候是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的意外,但一旦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和家属往往会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医生们不怕辛苦,但真的非常害怕被卷入漫长的诉讼,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面临声誉损害甚至经济赔偿。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医生们就会倾向于采取更“保险”的做法。

其次,医疗资源和医患关系的紧张也是重要因素。现在的医院往往人满为患,医生们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病人,还要处理复杂的病情、文书工作,以及各种非医疗性的琐事。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深度沟通、详细解释,或者尝试一些有风险但可能效果更好的非常规疗法。把时间花在“万无一失”但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上,反而成了他们更安全的“选择”。同时,一些负面的医患冲突案例,也让医生们对患者的期望和信任度变得更加谨慎,担心任何一点沟通不畅都可能成为攻击的靶子。

再者,技术和知识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不确定性。医学日新月异,新的疾病、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医生们虽然不断学习,但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掌握所有最新进展,或者对某种疗法的长期效果了如指掌。在面对一些罕见病、疑难杂症时,或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医生可能会因为不确定性而选择更“教科书式”、更保守的治疗方法,以规避因为尝试新疗法而可能带来的风险。

那么,这种“自我保护性医疗”对咱们患者有什么影响呢?那可就多了,而且往往不是什么好消息。

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这是最直接的体现。为了“不漏诊、不错诊”,医生可能会给你开出一系列没必要但能“排除所有可能性”的检查。比如,本来只是一个小感冒,却可能被建议做CT;本来病情并不复杂,却可能被安排更多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化验。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能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身体痛苦和辐射暴露。同样的,在治疗上,为了避免“医不尽责”的指责,医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更标准、更复杂的治疗方案,即使有些情况下更简单的方案也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标准答案”和丧失个性化:由于担心风险,医生们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标准治疗方案”,即使这些方案并不一定最适合个别患者的特殊情况。例如,某个患者可能对某种常用药物过敏,但医生因为担心不使用该药物反而被质疑,仍然会谨慎地考虑使用它,或者在病历中反复强调风险。这使得医疗变得缺乏个性化,患者的特殊需求和个体差异容易被忽略。

沟通的壁垒加剧:为了避免日后被追究责任,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甚至变得非常官僚化。他们可能会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话而无法清晰、全面地解释病情、治疗方案的利弊,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替代方案。这反而会让患者更加困惑和不安,觉得医生“惜字如金”,不愿意多说。详细的知情同意过程可能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走过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患平等对话。

创新和前沿医学的受阻:对于一些医生来说,尝试新的、有潜力的治疗方法可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如果新疗法出现问题,责任会比使用传统方法时更大。这可能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医学创新和前沿疗法在临床上难以推广和应用,患者可能因此错过一些更有效、更先进的治疗机会。

医患信任度的削弱:当患者感受到自己被过度检查、被“标准化”对待、沟通不畅,或者觉得医生总是想着如何保护自己而不是真心为自己着想时,医患之间的信任就很容易被侵蚀。信任是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一旦崩塌,即便医生在技术上做得再好,患者也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而感到焦虑和不满。

总而言之,“自我保护性医疗”并非医生们刻意为之的恶意行为,而是市场、法律、以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对医生行为产生的一种“扭曲”影响。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医生的合法权益,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但代价却是患者可能承受的经济负担、身体风险,以及更重要的——医疗过程中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医生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能提供更人性化、更符合患者利益的医疗服务,这可能是我们整个医疗体系都需要深思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今中国本来就是这样,医生处境非常微妙,可以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都不说医疗事故了,哪怕只是患者的情绪没有摆平,也可能摊上麻烦,遇到稍微理智点的,上法院、找媒体炒,遇到冲动点,闹、打、砸、杀。而且,法律上举证责任倒置,医方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没错,否则就是有错。有罪推定,换你你怎么办?要么改行,要么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媒体常提到“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这样说吧,国内绝大多数所谓“过度检查”,要么是患者、媒体无法理解医生的诊断思路而胡乱解读,要么就是这里说的“自我保护性医疗”,或者二者皆有。不是趋利,而是避害。

比如,但凡有风险的操作都要签字,要是真出了风险也就别怪我没让你考虑清楚,白纸黑字写着呢。价格稍微贵一点的治疗也要签字,免得你要出院了说我把你坑了那么贵没告诉你。更甚者,任何需要走决定的地方,签医患沟通书,家属签“同意”二字,表示这是你自己的决定,不是我们替你做的决定。这合理合法,但医患关系好的时候没那么多。

再如,我下班等电梯碰到某床家属下楼买东西,问:“医生我是刚才x床的家属,他大便有点解不出怎么办呢。” “请你找值班医生。” 是我是你的主管医生了解你的情况,虽然我一句话就能让你放心,但万一因为我随口一指示患者最后出了什么事情呢?下班以后病房由值班医生负责,那他去处理吧,此处我不能理你。前几天有个年轻女医生就是这么因为好心,刚下班以后家属打电话咨询,她解答了,后来病人出事,家属不放过她,最后不堪重负服下700粒地高辛自杀了。为了避免这类悲剧我只能告诉你找值班医生,你觉得我冷漠就冷漠吧,反正媒体都这么说了。

再举个大家最爱举,也是仅有的几个能听明白的疾病为例:所谓“感冒”。对患者来说,以头疼脑热为主,只要没整个半死的,都认为“就是个感冒而已”。对医生来说,只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叫“普通感冒”,只要突破了这个范畴,都要有别的考虑,而在当今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这个“别的考虑”一定会转换成检查和治疗以防万一。首先查个血,看有没细菌感染的征象,有没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有咳嗽咳痰?拍胸片,因为怕肺炎、支气管炎、结核什么的。还是黄痰?那多半有下呼吸道感染了,胸片、胸部CT价格相差几十元,CT漏诊率低,保险一些,全面一些,就CT吧。治疗么,血象有点高,虽然80%叫你多喝水自己回去躺几天说不定你也好了,但万一你是那20%呢?万一最后你挂了呢,你家属用刀刃砍我还是刀背砍我?输点抗生素吧,八成也就好了,你好了,我放心你开心,我这也是为你好,我对得起良心。

这只是个极端例子。还有更常见的:

与家属谈话交代下一步治疗的方案和风险——

“这个病考虑做xx手术,不做,肯定治不好,做,也只能说有一线希望,但风险也非常大。” 其实可能风险没有到“非常大”的地步,收益也没有“一线希望”那么渺茫,可能真实的情况是,80%的人会好,15%的人没有改善,5%的人会失败、出现并发症乃至死。但我不能让你抱着对80%那种结果的期望,去得到15%甚至5%那种的结果,最后砍死我。那很简单,为了继续当医生而不惹火烧身,只有自保一条路,那么,只有让所有家属的对结果的期望值降低到至少15%的人那一档,我才是安全的,这样出现坏的结果不至于整我,出现那80%的结果,遇到善良的家属还会送我面锦旗呢。这样的坏处是什么呢?——“我们希望这个孩子手术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活动、长大成人、生儿育女。” 医生一听,这么高的期望值?“抱歉,当今医学做不到。” 即便还有30%的希望。后来家属放弃了。医生松了口气。医疗费20万?比起风险,这钱算个求,再说20万又没我多少事,不足惜,只有想起此事的时候,为那家人惋惜,其实你们要是肯赌一把说不定还真好了呢,但我敢这么劝你们么?

这就是提问所说的自我保护性医疗。不仅不违法,还往往不违背医德。因为我不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是在忽悠谁,我毕竟还是希望患者不要出事,但为了这“但求不出事、不漏诊”的成本就高了,而这个成本患者来承受。

有知友已经说了,医患关系不好,最终肯定是患者受害。这不是什么气话。

另外一个匿名用户说的更简洁:患者活该,后果自负。

活该谈不上。自负是必然。

==========

怎么办?告诉医生你信任他,告诉医生你不会伤害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