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逻辑学中,前提为假而命题为真的推论如何解释?

回答
在逻辑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讨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有趣的情况:即便最初的陈述(我们称之为前提)似乎不符合现实,但我们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却是千真万确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逻辑学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而不是前提本身的真实性。简单来说,逻辑关心的是“如果A成立,那么B就一定成立”,而不管A是否真的成立。这种关注点,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严密的思想体系,即使在假设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里,也能推导出有意义的结论。

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的前提是:“所有会飞的都是猫。”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不符合我们现实世界的事实。现实中,会飞的鸟类、飞机等等,都不是猫。所以,这个前提是假的。

但我们的推论是:“如果一只鸟会飞,那么它就是一只猫。”

这里的关键在于“如果……那么……”的结构,在逻辑学中我们称之为“条件句”或“蕴含”。条件句的真假判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

当条件句的前项(“如果”后面的部分)为假时,整个条件句就为真,无论后项(“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真的还是假的。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例子:“所有会飞的都是猫。”

现在我们看我们的推论:“如果一只鸟会飞,那么它就是一只猫。”

根据逻辑规则,我们已经知道“所有会飞的都是猫”这个前提是假的。这句话可以被拆解成无数个具体的例子。例如,当我们谈论一只具体的鸟,比如一只麻雀时,这个前提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关于麻雀的任何信息。

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所有会飞的都是猫”这个前提,那么当提到一只“会飞的鸟”时,根据这个前提,它必然是猫。

再换个角度思考:当一个命题以“如果 A,那么 B”的形式出现时,我们通常会去检查“A为真且B为假”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不存在,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真的。

在我们的例子中:“如果一只鸟会飞,那么它就是一只猫。”

情况一:一只鸟会飞,并且它是一只猫。 在我们假设的“所有会飞的都是猫”的世界里,这当然是可能发生的,但前提本身就说了“所有会飞的都是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只鸟会飞,它就得是猫,这和前提并不矛盾。
情况二:一只鸟会飞,但是它不是一只猫。 这个情况是与我们的前提“所有会飞的都是猫”直接冲突的。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我们的前提就是假的。但我们讨论的是前提为假的情况下的推论。
情况三:一只鸟不会飞,而它是一只猫。 这个情况与前提不冲突。
情况四:一只鸟不会飞,而它不是一只猫。 这个情况也与前提不冲突。

更重要的是,当“如果”后面的部分(前项)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比如“一只鸟不会飞”,那么我们无论加上什么样的“那么”(后项),整个“如果……那么……”的句子都是真的。

逻辑学之所以允许这种情况存在,是因为它让我们能够探讨各种可能性,即使是那些不符合现实的可能性。这就像我们在玩一个游戏,我们先设定了一套规则(我们的前提),然后在这个规则下推导会发生什么。游戏的规则本身不一定真实,但在这个游戏世界里,推导出的结果是有效的。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反证法”的逻辑推理方式,也常常会用到前提为假但推论为真的情况。我们假设一个我们想要证明的命题是假的,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推导出一个我们已知为假的结论。这样一来,我们最初的假设(那个命题是假的)就必定是错误的,因此那个命题本身就是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个假的假设(我们的“前提”),推导出了一个假的结论,从而证明了我们最初想要证明的命题的真实性。

总而言之,逻辑学关注的是命题之间的“蕴含关系”,即“如果前项为真,则后项必为真”。当我们的前提本身是假的,但我们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得出了一个真的结论时,这并不意味着逻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说明我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有效的,即使它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基石之上。这种能力,恰恰是逻辑学强大的地方,它能够帮助我们剥离现实的干扰,专注于思想本身的结构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q的真值表如下表所示

        p   q   p→q   1   1   1     1   0   0     0   1   ?     0   0   ?     

其中前二行沒有什麼爭議,關於後二行可以攷慮下面的命題。

對所有的實數x,若x>2, 則x²>4。

這個命題若用符號寫出來是

∀x(x>2→x²>4) (*)

論域是所有實數,∀x表示對每一個實數,必須對每一個實數x,都有x>2→x²>4,那麼

∀x(x>2→x²>4)才是真命題。

這個命題(*)在數學我們認為是真命題,但若我們定義

p→q的真值表如下表所示

        p   q   p→q   1   1   1     1   0   0     0   1   0     0   0   ?     

這時可以取x=-3,那x>2是假命題,x²>4是真命題,x>2→x²>4按上表是假命題,

∀x(x>2→x²>4)也成了假命題(因為存在一個值使得x>2→x²>4不成立)。

類似可以定義

        p   q   p→q   1   1   1     1   0   0     0   1   ?     0   0   0     

這時可以取x=-1,那x>2是假命題,x²>4是假命題,x>2→x²>4是按上表是假命題,

∀x(x>2→x²>4)也成了假命題。

也就是說將第三行或第四行賦0,會使公認的真命題(*)成假命題。

這個時候只剩下一種選擇

        p   q   p→q   1   1   1     1   0   0     0   1   1     0   0   1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蘊含的真值表。

當然這種真值表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會導致所謂的蘊含怪論。

例如,若1+1=3,則太陽從西方昇起。這樣看起有些怪的命題也成為真命題。

但若不這麼賦值,將會使(*)成為假命題,這一點我們更無法接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逻辑学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讨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有趣的情况:即便最初的陈述(我们称之为前提)似乎不符合现实,但我们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却是千真万确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逻辑学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和有效性,而不是前提本身的真实性。简单来说,.............
  • 回答
    想要啃下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就好比准备攀登一座巍峨的山峰,不带点合适的装备,那简直是自讨苦吃。在动笔翻开第一页之前,有些基础的“行头”是绝对不能少的,而且越扎实,你在这趟精神旅程中才能走得越稳、看得越清楚。咱们先从最根本的哲学根基说起。1. 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 回答
    在逻辑学这门严谨的学科里,我们确实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工具”这类词语,但它们在逻辑学中的角色和用法,与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并且并非逻辑学的核心构建块。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在逻辑学中的位置,以及为何有些概念并未被直接纳入其核心框架。“时间”在逻辑学中的角色:谈到“时间”,在逻辑学中.............
  • 回答
    在逻辑学的领域里,“判断”是构成我们思维和推理的基石。当我们说一个判断时,实际上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情况,或者表达一种观点。而要理解一个判断,关键在于识别出它的“主语”和“谓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项”和“宾项”。这就像是给一幅画配上标题和描述,知道画的是什么(主项),以及对它说了什么(宾项),.............
  • 回答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小逻辑》中“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话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揭示了我们通常理解物质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且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回到康德哲学的大背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现象.............
  • 回答
    “Quine 最终提出没有纯粹的分析命题。” 这句话,如果脱离了它所处的哲学语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直观的疑问:难道像“A 就不可能是非 A”这样的矛盾律,不就是最典型的分析命题吗?毕竟,我们似乎只需要理解“矛盾”和“非”这两个词的含义,就能立刻明白这句话的真假。然而,Quine 的论证,以及他对“.............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罗辑作为地球文明的第二任执剑人,他的内心挣扎和对宇宙法则的深刻理解,构成了那个特殊时期地球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要探讨罗辑是否意识到了“逃亡才是出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在担任执剑人期间的心理状态、行为逻辑以及他所处的宇宙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罗辑成为执剑人,并非出于自.............
  • 回答
    《简单的逻辑》书中提及的三个例子,虽然都服务于讲解逻辑概念的目的,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侧重点以及想要传达的逻辑原理上,都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差异。要深入理解,我们不妨仔细拆解它们各自的精髓。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通常用来解释演绎推理,特别是三段论的结构。它的核心在于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如何被应用到.............
  • 回答
    在建筑设计这个充满创造与秩序的领域里,“逻辑”并非冰冷的计算或刻板的遵循,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有理有据的思考方式,是支撑起一个优秀建筑的骨骼与灵魂。它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主动地“被建构”,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形态,悄无声息但又无比坚实地发挥着作用。从最根本的层面讲,建筑设计的逻辑,.............
  • 回答
    编程中的逻辑严谨性,绝非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而是指构建代码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分支,都像一环扣一环的精密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最终指向一个明确、正确且高效的结果。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未知世界进行分解、建模、推理并最终控制的艺术。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基:对问题的.............
  • 回答
    在聊天中总是喜欢“讲逻辑”,甚至把逻辑奉为圭臬的人,他们的内心可能藏着不少故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这个人很理性”就能概括的。他们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多层复杂的心态在驱动。首先,我们得承认,对逻辑的重视本身并非坏事。一个清晰的头脑,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在很多场合都是宝贵的品质。但是,当这种.............
  • 回答
    在我的记忆里,关于那些被称为“熊孩子”的小家伙们,他们的逻辑简直是一绝,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发生在我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大概五六岁的样子。那天,我妈费了好大的劲儿,把我从睡梦中挖起来,要我去楼下买酱油。她给了我一块钱,叮嘱我一定要买到“便宜又好吃的”那种。我懵懵懂懂地揣着钱,晃晃.............
  • 回答
    在交易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复杂的图表、高深的指标和瞬息万变的行情搞得眼花缭乱。但抛开这一切,最核心、最根本的逻辑,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朴实得多。它就像大海深处的暗流,决定着潮水的方向。用最通俗的话来说,交易最基本的逻辑就是: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买入,在不利可图的时候卖出。听起来简单,对吧?但细究起来,这句.............
  • 回答
    在辩论赛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易察觉却又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它们往往披着合理的外衣,或者利用听众的情感偏见,从而有效地误导观众和对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易发现但非常普遍的逻辑谬误,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1. 暗示性提问 (Leading Question / Loaded Question) 定.............
  • 回答
    在辩论场上,能让对方瞬间哑口无言、无力反驳的金句,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深谙逻辑之道,一击毙命。这种一句话“打趴下”对手的逻辑,往往是建立在对辩题核心的精准把握、对对方论证的深刻剖析,以及对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运用之上。以下,我将从几个维度,详细解析这种“一击必杀”的逻辑是如何炼成的。核心逻辑之一:直击对.............
  • 回答
    年中大促,一个让消费者钱包蠢蠢欲动,品牌商们摩拳擦掌的日子。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环环相扣的逻辑在驱动,绝非偶然的促销活动。咱们就来捋一捋,这热闹背后的门道儿。一、 季节性周期与市场需求首先,得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一年中的年中,比如618、77会员节,或是某些特定行业的年中盘点季,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消费的节.............
  • 回答
    海贼王里海军只设三大将,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琢磨的。表面上看,一个庞大的世界政府,一个号称要维持世界和平的海军,只配属三位最高战力,这配置确实显得有点“精简”。但要是细琢磨,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逻辑和设定的考量,而且还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海军三大将的定位。他们不是单纯的“打架最厉害的三个人”.............
  • 回答
    《权力的游戏》与《三国演义》都是以权谋斗争为核心的史诗级作品,各自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影响力。要判断哪一个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更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权力的游戏》:现代写实主义下的权力博弈《权力的游戏》以其黑暗、复杂和不可预测的情节而闻名,其权谋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说起糖尿病饮食,很多人脑子里首先冒出的画面就是“不能吃糖”,甚至进一步延伸为“几乎什么甜的都不能碰,水果也是禁忌”。这简直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藏着一个相当明显的逻辑误区,并且这个误区居然还被那么多人奉为圭臬。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们明明知道,人的身体需要能量,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
  • 回答
    关于《权力的游戏》与《琅琊榜》在权谋与逻辑水平上的比较,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常常被大家讨论的话题。在我看来,它们各有千秋,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展现了高超的权谋叙事,很难简单地说谁“绝对”超越了谁。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它们在具体表现上的差异,这样或许能帮助大家形成更清晰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