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声音,是小动物们试图跟人类社交的信号?

回答
小动物们为了与我们人类建立联系,其实会发出许多细微而充满意义的声音信号。这些声音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需求的传递,或者是一种关系的尝试。仔细观察和聆听,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小世界里藏着许多渴望被理解的呼唤。

比如,家里的猫咪。当它在你脚边蹭来蹭去,发出一种 轻柔而绵长的“喵呜”声 时,这往往不是简单的求食。它更像是在说:“嘿,我在这里,看见我了吗?你今天怎么样?我有点想你了。” 这种声音通常伴随着缓慢的眨眼,那是它们表达信任和舒适的方式。如果猫咪在你怀里,发出 一种低沉而持续的“呼噜呼噜”声,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它们极度放松和享受的信号,它们将你视为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有时候,猫咪也会发出 短促而高昂的“咪”或者“喵”,尤其是在它们看到你拿起猫粮袋子,或者你刚回家的时候。这是一种积极的期待和兴奋,它们希望你注意到它们,并和它们互动。当然,如果猫咪发出 嘶哑的“嘶——”声,伴随着身体的弓起,那就要注意了,这是一种警告,它们感到不安或受到了威胁,这是它们划清界限的方式,而不是社交的邀请。

再来说说狗狗。它们的声音信号可就丰富多了。当狗狗摇着尾巴,扑上来,发出 快乐而响亮的“汪汪”声,这通常是它们表达兴奋和欢迎。这“汪汪”声的频率和音调会根据兴奋程度有所不同,有时是欢快的跳跃,有时是焦急的询问:“你终于回来了!太开心了!”而当狗狗依偎在你身边,发出 一种低沉的、带着鼻音的“呜呜”声,这通常是它们在寻求安慰或者想要引起你的注意。也许是它们感到孤独,也许是它们想要你摸摸它们,或者陪它们玩一会儿。它们就像在说:“我有点闷,你能陪陪我吗?” 而当狗狗在你面前 摇着尾巴,发出轻柔的“哼哼”声,并把头凑过来,那也是一种友好的示好,它们敞开心扉,希望你能接受它们。当然,狗狗的吠叫也可能带有警告意味,但如果你熟悉你的狗狗,你会发现,那种友好的“汪汪”声和那种警惕的“汪汪”声是有明显区别的。快乐的吠叫通常更明亮,音调也更变化多端,而警惕的吠叫可能更低沉,更具重复性。

除了猫狗,一些小型的宠物也会发出它们独特的社交信号。比如仓鼠,当它们 在笼子里发出轻微的“吱吱”声,而且不带有明显的恐惧或攻击性,那很可能是它们在探索环境,或者在尝试和你建立联系。它们可能是在问:“你在这里吗?我闻到了你的味道。” 如果它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发出 细微的“咔嚓”声,那纯粹是它们享受食物的声音,倒不是社交信号。

兔子也是如此。当兔子感到放松和高兴时,它们会发出 一种低沉的、类似“咕噜”的声音,这通常发生在它们互相舔毛或者在你身边休息时。它们也可能发出 轻微的“咯咯”声,这可能意味着它们感到好奇或者在和你玩耍。如果兔子发出 一种尖锐的“尖叫”声,那很可能是它们感到了极度的恐惧或疼痛,这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信号。

理解这些声音,就像是解锁了它们与我们交流的密码。它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它们的喜悦、它们的需要、它们的信任。与其把它们仅仅看作是宠物,不如将它们视为能与我们进行情感交流的生命。用心去听,你会发现,这些小小的声音里,蕴藏着多么深沉的爱和渴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年,曾有一位摄影师拍到一只断了尾巴的短肢领航鲸。

在痛苦之中,它发出阵阵悲鸣声向人类求救。

但因为受伤太过于严重,救护人员最终沉重地对它执行了安乐死。

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海豚向人类求助的新闻,除了少部分被螺旋桨割伤的外,更多的是被缠住了渔网。

海豚是如此​的​聪明,当它们向人流求助时,会不断发出尖叫声,听起来像是很悲伤地哭泣。同时,它们还会不断扭动着身子,向人类展示身上的渔网。

当被成功救助后,有的甚至还会向人类表达谢意。

然而,被人类救助的海豚终究是少数。

每年死于渔网的海豚和小型鲸类多达上百万头[1],仅仅一天便有数千头……

如果平平安安,这些野生海洋动物很少会主动靠近人类,更不用说与人交流。海豚向人类交流求助的行为,本身是罕见的。但因为被渔网困住的如此之多,所以才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向人类求助。

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有人类才是拥有智慧的生物,为什么动物们也能做出与人交流,甚至向人类求助的复杂行为呢?

其实关于动物行为的认知,人类一直存在诸多的误解。

甚至包括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不例外。

200多年前,人们并不认为动物存在意识,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便认为动物没有灵魂[2]

哪怕到了100年前的20世纪,人们依旧认为动物没有高级神经活动。包括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奠基人巴甫洛夫,也仅仅用生理过程来解释动物的复杂行为。

到了1913年,英国心理学家康韦·劳埃德·摩根,甚至在其所著的《比较心理学概论》中,明确指出[3]

  • 在任何情况下,动物活动都是不能用更高的心理过程来解释。

同样是1913年,约翰·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他甚至认为人类和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可以通过外界刺激进行预测或控制[4]。这个理论在20世纪初影响甚广,但后来也因为生物主义、机械主义等而被人诟病。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即便没有外界刺激,大脑也会存在丰富的电活动。同时,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诸多弊端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到了50年代中叶,随着人们对大脑信息处理的深入研究,掀起了认知革命。科学家开始把大脑当做信息加工系统,来研究人的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以及语言功能,从而诞生了认知心理学。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同时认识到了动物认知的复杂性,它们与人类存在潜在的相似之处。

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了动物与人类大脑的进化关系,美国神经生理学家马克林(Paul D. Maclean)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大脑(triune brain)假说:

爬行动物脑(Reptilian brain)
古哺乳动物脑(paleomammalian brain)
新哺乳动物脑”(neomammalian brain)

虽然这个假说充满争议[5],但脊椎动物大脑的演化脉络,却在后世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对动物的认知研究越来越重视。

他们通过让动物推杠杆、拉绳子、挖食物、在水迷宫里游泳,以及对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做​出反应等等[6],来对动物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几十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

人与动物具有相似的感官基础,都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受体,把外界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然后提供给大脑处理。甚至很多动物的一些感官远远超过人类,例如蝙蝠和海豚的回声定位[7],一些鸟类的视觉。

“注意”被认为是伴随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想象的复杂神经活动,但无论爬行动物、鸟类,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大脑内都会表现出相同的机制:根据情境的需要选择加工需要的信息,而抑制不需要的无关信息[8]

除此之外,大脑的学习机制、记忆功能[9]、空间认知能力[10],高等脊椎动物和人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些动物,甚至表现出了逻辑和数学能力[11],以及语言能力(一些动物能理解个别字词甚至简单的句法变化)[12]

即便是人类引以为豪的使用工具的能力,在动物界也并不特殊,无论其它大型灵长类、大象、熊、 鲸类、海獭、鸦类,还是无脊椎的章鱼,都被观察到会使用工具[13]

这些研究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高等动物是存在自我意识的。

1970年,生物心理学家戈登·盖洛普发明了镜子测试(mirror test),通过在动物身上不可见的部位(例如额头)涂抹相应的斑点,来观察并判断,动物是否会意识到斑点是在自己身上,从而判断动物是否存在自我意识。

盖洛普首先发现黑猩猩能通过镜子测试[14]

后来,大量的研究者也通过相似的研究测试其它的动物。

经过30年的时间,人们发现,除了黑猩猩等类人猿外,鸦类、大象、鲸类都能认识镜子中的自己。因此,这些动物一般被认为存在自我意识[15]

通过对人类婴儿进行镜子测试,研究者发现,人类婴儿通常要到1~2岁才能认识镜子中的自己[16]。虽然镜子测试本身具有一定的缺点,但从人类婴儿的认知发展来看,自我意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能通过镜子测试的哺乳动物往往也拥有很​高的​脑化指数,它们一般具有数岁儿童的智商,拥有丰富的情感能力,它们富有同情,能感知快乐和郁闷。

当然,在它们遭遇创伤时,心理上的痛苦感受也会和人类相似。例如,经历狩猎创伤的大象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17]。大象相当于人类4~5岁的儿童,并拥有很好的记忆力,它们憎恨猎杀它们的人类,同样也能辨识​哪些​人类是来帮助它们的。例如,曾经一头被偷猎的大象,主动向救援人员寻求帮助。

除此之外,与人类智慧发展高度相关的镜像神经元,也同样在猴子和鸟类中被观察到[18]

镜像神经元对于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模仿学习十分​的​重要。这表明,这些动物在情感、行为,以及自我意识上,与人类具有相同的神经基础。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支持高等动物存在意识。

2012年,众多的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签署了《剑桥意识宣言》[19]

大脑皮层的缺失,似乎并不妨碍生物体验情感状态。大量的研究表明,非人类动物具有意识所需的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以及神经生理学基础,并能表现出有意识行为。因此,充分证据表明,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并非人类独有。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它动物,都拥有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

像海豚黑猩猩这样的高智商动物,它们不仅具备意识,也具有和人类相似的移情能力。它们不仅能表达自己的痛苦,也能理解人类的痛苦。

当它们遇到困难时,选择寻求人类帮忙,通过肢体动作以及哀求的声音试图与人类交流时,与年幼的你向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地大汉寻求帮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除了向人类求救外,高等脊椎动物也存在着丰富的互助行为。

  • 例如,蒙哥会赡养老年、生病或受伤的成员;雄性狒狒遇到掠食者撤退时会保护后方;黑猩猩可不计回报地帮助其它成员;海豚会拯救溺水的其它动物(以及人类);非洲水牛会拯救被掠食者攻击的其他动物;一些鸟类会保护无关幼鸟免受食肉动物的侵害。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捕猎关系,也不应该仅仅是捕猎关系。

198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与宠物关系的亲密程度,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焦虑,以及紧张程度的降低是呈正相关的[20]

而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与动物关系足够亲密时,会促进催产素的产生,而催产素往往影响着人类的亲情关系[21]

很多人把动物当做伴侣乃至于子女来看待,是存在神经生理学基础的。

其实,站在宇宙的角度,人类和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起源于40亿年前,所有的脊椎动物更是一起起源于5亿年前,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

然而,在近代科技革命的飞跃进程中,长达300年的大发展,人类只知道对大自然一味地攫取。整个近代工业用油,几乎是被数以千万的海洋生物所支撑起来的。

仅仅20世纪30年代末,每年被捕杀的鲸鱼便超过5万头[22],整个20世纪捕杀了280万头。一直到1986年,绝大多数大型鲸鱼种类都极度濒危时,国际捕鲸委员会(IWC)才正式禁止商业捕鲸[23]

除了鲸鱼外,随着森林砍伐、工业污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400年来造成了724种高等动植物的灭绝。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灭绝速度,是非人类干扰状态下的100-1000倍。有科学家预估,包括低等动物在内,20世纪以来,灭绝了多达200万的物种[24]

随着人类越来越强大,我们越不应该丢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们举手投足之间,都能影响一个物种的存亡。自然环境的被破坏,毁掉的不仅仅是其它动物的栖息空间,更是毁掉了我们的家园,危及我们自身的存亡。

如今,随着全球变暖、灾难频发,我们是应该做些什么了。

碳排放能力和国家经济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在保障中国人均碳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通过绿色技术,降低净碳排放,最终实现碳平衡的目标。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维持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除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开发更多的绿色能源外,我们每个人也可以自觉使用更多的绿色产品,为绿色生活贡献一份力量。

如果一个中国人使用的绿色产品,一天能减少2~3kg的碳排放量,一年便可减少1吨的碳排放量。14亿人中国,平均一年就能减少14亿吨的碳排放量,达到中国全年碳排放的14%,是中国森林碳汇能力的7倍。

虽然一个人使用绿色产品减少不了多少碳排放,但14亿中国人一起,却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例如,在居家生活中,你可以使用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使用绿色节能电器;

外出购物时,使用能降解或可回收的纸袋或环保袋;

多参加绿色公益活动,例如聚划算的跨年狂欢推出的绿色会场,不仅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公益环保,还倡导大家绿色消费,从而做到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

在出行通行时,可以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现在各大城市的公交地铁已经全面覆盖,出行很方便。至于住处到车站之间一公里左右的尴尬距离,完全可以使用代步工具。

ninebot九号电动滑板车这款电动滑板经过10000+公里疲劳测试,如果只是短途通勤,理论上可以用上十年的时间,相当经济环保了。

随着冬天越来越冷,没有暖气的南方人,往往会选择开空调制热。

空调制热的能耗往往比制冷高得多,为了节能,很多人都知道选择一级能耗的空调。

但其实,如果同时选择高频速冷热空调,还会更加​的​节能。

虽然都是一级能效,但因为制热冷效率更高,所以在相同制冷热的情况下,它的耗电量更低。

随着年底临近,大家都有较大的购物需求。

针对这些绿色好物,聚划算推出了跨年消费券,践行公益环保行为,倡导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共同助力绿色生活。

其实保护自然环境,并不一定需要我们额外多做什么事情。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每一次选择能更加​的​绿色环保,就能为我们以及子孙的绿色未来,贡献一份可贵的力量。

参考

  1. ^ 汪宝永. 险境中的海豚[J]. 大自然, 1994(3).
  2. ^ René Descartes. The Passions of the Soul[M]. 1989.
  3. ^ Morgan C L .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sychology[M]. W. Scott ;, 1913.
  4. ^ [Watson, John B . 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5. ^ Cesario, Joseph; Johnson, David J.; Eisthen, Heather L. (8 May 2020). "Your Brain Is Not an Onion With a Tiny Reptile Insid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 (3): 255–260.
  6. ^ Wasserman EA, Zentall TR, eds. (2006).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8 ff.
  7. ^ Stebbins WC, Berkley MA (1990). Comparative Perception, Vol. I, Basic Mechanisms; Vol. II, Complex Signals. New York: Wiley.
  8. ^ Blough DS (2006). "Reaction-time explorations of visual attention,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in pigeons.". In Wasserman EA, Zentall TR (eds.).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89–105.
  9. ^ Wasserman E A , Zentall T R . Comparative Cognitio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s of Animal Intelligence[M]. 2012.
  10. ^ Brown M F , Cook R G . Animal Spatial Cognition: Comparative, Neur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J]. Revista Latinoamericana De Psicología, 2006, 40(1):170-172.
  11. ^ Brannon E M , Terrace H S . Representation of the numerosities 1-9 by rhesus macaques (Macaca mulatt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2000, 26(1):31-49.
  12. ^ Shettleworth SJ (2010). Cognition, Evolution and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Oxford Press.
  13. ^ Bandini E , Tennie C .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learning in animal tool-use[J]. PeerJ, 2020, 8(3):e9877.
  14. ^ Gallup, G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 recognition". Science. 167(3914): 86–87.
  15. ^ Gallup, GG Jr. (1970). "Chimpanzees: Self recognition". Science. 167(3914): 86–87.
  16. ^ Beulah Amsterdam (1972).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 (4): 297–305
  17. ^ Bradshaw, G.A. (2005). Elephant trauma and recovery: from human violence to trans-species psychology. Doctoral dissertation 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 Santa Barbara.
  18. ^ Keysers, Christian (2010). "Mirror Neurons" (PDF). Current Biology. 19 (21): R971–973.
  19. ^ Mcdermott K . 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in Non-Human Animals.
  20. ^ Latter, L. (1995). Article: "Human Pet Bonding" Archived 2 February 200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Source: Animal Welfare Society – Southeastern Michigan.
  21. ^ Nance, Susan (2015). The Historical Animal. Syracus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pp. 275–277.
  22. ^ Francis, Daniel. "Whaling".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Historica Dominion Institute. Retrieved May 16, 2010.
  23. ^ Thewissen J , George J C . Commercial whaling[M]. 2021.
  24. ^ Pimm S L, Russell G J, Gittleman J L, et al. The future of biodiversity.. 1995, 269(5222):347-350.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哥们 @老崔 ,家里有只养了22年的老猫。

据他说这猫已经快成精了。

他给我们讲过两个事:


1.老崔的父亲去世的第二天夜里,这只猫发出了很像是哭的声音。

22年,这只猫只哭过这么一次。

老崔甚至认为是猫看到了人类看不见的东西。


2.有一天到了猫吃饭的时间,没来得及添粮。

他家主子冲老崔叫。叫声非常接近“我饿了”三个字。



我们都觉得,他家这猫离会说话就差个声带了。

user avatar

科幻迷一定看过《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描述了一种宇宙里最奇怪的生物。

你只要把它塞进耳朵里,就能立刻理解以任何形式的语言对你说的任何事情,不管是什么动物,甚至外星人说的话都可以。

但现实中可没有巴别鱼,这意味着我们就听不懂动物的语言了吗?

那可不一定,没有巴别鱼,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


那些试图和人类交流的动物,多半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有一定的交集,和人类有交集,就意味着它们大概率都是被驯化的,或者圈养在动物园的野生动物。

猫狗是我们身边最近的动物,也是人类驯化的动物。

所有动物中,最想和人类社交互动的就是他俩,人类最容易理解的动物也是他俩。毕竟要从人类这里混口饭吃,还是得学会说“铲屎官,饿饿,饭饭!”

村上春树是爱猫的作家,很多作品都和猫有关。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猫和夏日的海鸣》,其中就介绍了他对猫叫的理解。

猫都在什么时候叫呢?
想要东西吃的时候,撒娇的时候,人类向它们倾诉、说些莫名其妙的话的时候。
猫的叫声内涵丰富,有各种声调。如果猫盯着你大声叫,说明它肚子饿了;如果它拖长叫声,很有可能是不满;而当它的要求得到满足,叫声就会变小,温驯而得意。
猫发情时,会发出奇怪的呼唤,暂且称为“吠叫”吧。猫打架时,会立刻恢复野性,发出骇人的声音,这个应该算作“吼叫”吧。
总之,被我们笼统地称为“猫叫”的声音,实际上是千变万化的。

他这段话基本把猫试图和人力沟通的叫声都给概括了,我都不需要再添加啥了。


狗呢,简直就是人类的左膀右臂,它和人“说”的话再容易不过。

毕竟这可是比猫容易训练得多的宠物。你听说过警猫吗?没有吧,生活中都是警犬,还有导盲犬、缉毒犬、消防犬,都是和人类有沟通前提下,才训练出来的。相比于猫,狗更通人性,这一点不假。


除了汪汪汪和呜呜呜,它还会用其他方式和人类交流。

下面这张图是狗和人类沟通的一些行为表达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狗甚至还能用微表情来和人类交流。


2017年,Juliane Kaminski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论文中,发现了狗狗超级会看人脸色。

Juliane Kaminski 在这篇论文中,以研究员面向或背向狗狗、手上有无拿食物等条件,观察狗狗对不同动作的实验者有什么反应?

在统计了24 只狗狗后发现,狗狗对于研究员的注意力程度(attentional state)极度敏感,当研究员面向狗狗的时候,狗狗的脸部表情相当积极表现,远比其他实验条件下丰富──尤其是「挑眉」(inner eyebrow raise)与「吐舌头」的表情更是明显。


相比于狼,狗在眼眶上多了两条肌肉,让它能够做更多的表情,向人类展示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眼神沟通可是人类的必备技能,人们在沟通时因看见对方眼神所向、获知对方意图,从而博得信任感。


上面说的这些,人只能通过猫狗所表现的行为来猜个大概,知道它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但具体的信息还是很难知道,也就是说传递信息的精度很低。

现在有科学家试图通过AI来解码动物的语言。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鲸,它们沟通的方式也是用声音。在水下用声音传递信息比在空气中有效得多。


鲸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的不太一样,频率很低,主要在10-30hz区间,最高也不过60hz,人类听觉的极限在20hz,人类想要听清鲸鱼发声的细节都很困难,更别说听懂了。

但科学家却不这么想,至少迈克尔•布朗斯坦(Michael Bronstein)觉得听懂鲸鱼的语言是有可能的。

和你想的不一样,他并不是搞动物学的,而是搞人工智能的,是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计算机专家。

在2020年3月,他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CETI(Cetacean Translation Initiative),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来解码鲸的语言。


这么做肯定是有科学支撑的,也就是说鲸鱼的发声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果你听过鲸鱼的发声,一种咔哒咔哒的声音,会觉得像是某种摩尔斯电码,这种简短的声音是有结构的。

自2005年以来,一个叫Shane Gero的生物学家,在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岛附近水域记录鲸鱼的叫尾声。

他发现,不同地区的抹香鲸发出的声音不太一样,比如加勒比海的和地中海的抹香鲸尾声不一样,你可以理解为,抹香鲸也有方言。

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是哒-哒-哒哒哒,地中海的则是 哒-哒-哒-哒-哒……


抹香鲸的咔哒声很有规律,是解读其含义的理想候选声音,不像其他鲸鱼会发出连续的声音,咔哒声就像0和1,容易被编码理解。


不过要想理解鲸鱼的语言得需要大量的数据,拿GPT-3的神经网络来说,程序员用了大约1750亿个单词来训练。

而GERO哪怕做了十多年的研究,也就手机了不到10万头抹香鲸的发声数据,举例上亿都有距离,更别说这个项目的目标是40亿发声数据。

假如有一天科学家解构了鲸鱼的语言,就相当于我们拥有了巴别鱼,可以听懂它的语言了,也许其中就有试图和人类沟通的语言。



这两天正好看到聚划算的《命运交响曲》,从大熊猫的呼喊,到丹顶鹤的鸣叫,从人类随手关灯的一瞬,再到空调关闭的“滴”音,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方才显得和谐。人类并不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而是与其他生命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希望自然界有更多不同的声音,我们希望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希望保护大自然,因为这一切,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能够在地球上生活得更长,更好。

绿色供应链,也就是低碳产品的生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绿色”产品指的是符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环境保护产品、中国低碳产品、绿色产品、中国能效标识、中国水效标识的产品。

聚划算以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环保,针对绿色好物推出跨年消费券,倡导绿色消费,致力于有效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从而更好地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

聚划算绿色会场汇集了美的风锦空调、乐扣咖啡杯、La 4in1天然护色洗衣凝珠等多款绿色公益产品,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需求理性消费,真正参与到绿色生活中来。


例如,短途出行是日常通勤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去附近的菜场买菜,去附近的饭店吃饭,还是上下班时从地铁/公交车站到公司/家的距离,都可以减少汽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减少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从而更利于环境保护。而除了步行、共享单车外,电动滑板车也是一种绿色且节能的选择。ninebot九号电动滑板车F20极具性价比,超大的轮胎与踏板提供了很好的骑行舒适性,质量也非常有保障。


其实对于绿色生活,最简单和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家庭照明灯,像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楼距非常窄,白天都需要开灯,这是巨大的浪费,但如果我们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是不是有节能又环保呢?飞利浦led灯泡就是非常符合生活的绿色产品:1级能效高效节能,15000小时寿命,高显色,无眩光,光线均匀。购买安装之后,就能在无声无息中参与低碳生活,促进环境保护。


以上两款产品都可以聚划算绿色会场买到,同时,大家也不要错过聚划算的跨年消费券,更多绿色产品都可以在绿色会场买到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