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是啥意思和有啥意义?

回答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理变迁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描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次重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和水系分布。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解释: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 这句话的核心是“夺淮”。在历史上,黄河的下游河道并非一成不变。由于黄河水流挟带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一旦发生溃决,它就很容易侵夺其他河流的故道,尤其是向南夺取淮河的河道。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河并非直接向东流入大海,而是经常冲破堤防,向南奔腾,占据原本属于淮河的河道,然后继续向东南方向流动,最终入海。这种“夺淮”现象是黄河下游极不稳定的表现。而“结束”则意味着,这种长期的、反复的“夺淮”情况,在某个时期被遏制住了。
“从山东入海”: 这指的是黄河下游河道的最终归宿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向南夺淮之后再入海,而是直接向东流淌,最终在山东半岛附近注入渤海(古代常称其为“海河”)。这是黄河下游河道稳定下来,形成长期固定入海口的一个标志。

合起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在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常常冲破堤防向南侵占淮河的河道入海。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治理和河道调整,这种现象得到了控制,黄河下游的河道终于稳定了下来,不再“夺淮”,而是固定地从山东地区直接向东流入大海。

详细阐述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一、黄河“夺淮”的漫长历史与原因:

要理解“结束夺淮”,就必须先了解它为何会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

1. 黄河的地理特性:“地上河”的形成: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它携带的泥沙在下游,特别是华北平原,由于地势平缓,流速减慢,大量泥沙淤积。长此以往,河床不断抬高,甚至高于两岸的地面,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这种状态极度不稳定,一旦发生决口,河水就会以极大的势能向低洼地带奔涌。
2. 地理上的“夺淮”: 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河道并非一直向东。大约从西汉开始,特别是南北朝之后,黄河频繁出现向东南方向的决口,侵夺淮河故道,成为“夺淮”时期。例如,北宋时期黄河夺淮,南宋时黄河继续南移,侵占了淮河中下游的大部分河道,使得原本由淮河注入黄海的地区,变成了黄河的下游河道。
3. “夺淮”的灾难性后果:
水患频发: 黄河的每一次改道,每一次“夺淮”,都意味着巨大的水灾,淹没大片土地,摧毁村庄城镇,造成无数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改变区域水系: 黄河占据淮河故道,导致淮河失去了大部分水源,水系格局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淮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经济和军事影响: 频繁的水患破坏了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给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军事防御带来了巨大挑战。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
国家战略的挑战: 治理黄河,特别是阻止其“夺淮”,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无数的治河方案和工程被提出和实施,但效果往往是暂时的。

二、何时结束了“夺淮”历史,从山东入海:

“结束夺淮,从山东入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漫长的治河历程。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

元朝时期: 在元朝时期,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大规模的疏浚、堤防加固和河道的疏通,黄河下游开始逐渐稳定。其中,开凿了济州河等一系列工程,引导黄河向东,最终畅通了从山东入海的河道。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黄河下游仍有险情,但“夺淮”的规模和频率大大降低,黄河下游的河道已经基本固定在从山东地区入海的这条路线上。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应用和持续的治理,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河道更加稳定,真正结束了历史上反复“夺淮”的局面,并且更加巩固了其从山东入海的河道。

三、从山东入海的意义:

黄河从山东入海,结束“夺淮”历史,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 地理上的稳定: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大河下游河道的一次稳定。它意味着黄河下游不再是洪水肆虐、四处泛滥的危险源头,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通道。这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恢复淮河水系: 黄河不再占据淮河故道,使得淮河水系得以恢复,原本被黄河淹没的淮河流域重新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对于维护中国南北水系平衡,特别是保障中国“南粮北运”的漕运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3. 经济发展的保障: 稳定的黄河下游河道,意味着华北平原的黄河两岸不再承受周期性的巨大水患威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同时,也为沿黄地区的交通、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基础。
4. 国家统一和治理能力的体现: “结束夺淮”标志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历代政府在治理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危险的河流之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国家组织能力、工程技术和长远规划能力的提升。它也是中央政府有效管理和控制大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标志。
5. 文化和心理上的影响: 黄河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常常是带来灾难的父河。结束其“狂暴”的“夺淮”行为,并在山东入海,也象征着华夏民族战胜自然灾害、实现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能力。黄河的稳定入海,也使得山东半岛的海岸地貌和海洋环境,受到黄河带来的泥沙影响,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

总而言之,“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事件的陈述,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并为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从灾难走向稳定,从混乱走向秩序的伟大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决”、“善徙”而著称,在民间称之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绝非虚言。在可考的三千年里,黄河起码改道二三十次,北到海河,南到淮海,整个黄淮平原被黄河来回扫射了好几遍。

三千年来,黄河非常重大的改道有6次,第一次是从战国时人们通过修筑河堤,结束了黄河的漫流状态,将它约束为一条固定河道。

第二次是王莽时期决口,黄水肆虐60余年,最终在东汉明帝时由王景通过治理,固定了一条新河道。

第三次是北宋时,黄河在商胡埽决堤,河水北流,侵夺御河、界河(即今天的海河)入海。

第四次是南宋初年,东京留守杜充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在李固渡掘开河堤,致使滔滔黄水荡决南下,通过夺取泗水河道,侵入淮河,由此入海。——历史上,称之为“由泗入淮”,从此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开始了它的南流时期。(顺便说一句,杜充的举动,并未丝毫阻碍金人兵锋。)

第五次,是在蒙古与金、宋的战争中,蒙古人接连两次掘开河堤(第一次在归德,第二次在开封),两次掘堤致使黄河侵夺濉水、涡水、颍水河道入淮。

以上就是三千年里黄河最重大的五次改道。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五次改道中,最最重大的一次,就是杜充掘河的那次,它直接导致了黄河放弃北流,流经区域从华北平原一下子变到江苏。这次改道也剥夺了淮河独立入海的地位,将“四渎”之一的淮河直接变成黄河的一条支流。

自杜充之后700多年,黄河就一直这么流淌。

但到清朝同治五年(1855年)六月的一天,这种情形完全改变了。

这一天,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滔滔黄水夺路北去,穿过运河,经小盐河,最终流入大清河,并由此注入渤海。

——这就是黄河历史上的第六次大改道,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黄河结束夺淮历史,由山东入海”。

这次改道,结束了黄河700余年夺淮入东海的历史,使之重新回到了北流的途径上。而淮河在黄夺淮的700余年中,泥沙淤积,河床被极度抬高,而在黄河离开后,由于来水量急剧减少,导致淮海无法流入下游河道,从此失去了入海能力,——古代“四渎”之一,今天成了唯一一条没有入海口的外流河。淮河水只能通过洪泽湖向长江输送,再通过长江入海。

此外,由于黄河北流,它原有的河道失去来水,逐渐干涸,成为高出地面数米的一条长堤,硬生生将沂沭泗水系和淮河水系分开,成为了它们之间的分水岭。

黄河北流之初,给山东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由于大清河河道狭窄,不足以全部容纳黄河来水,那些年黄河决口是家常便饭。自同治五年至1938年,83年间,山东地区黄河改道11次,平均七八年一次。

为什么要算到1938年呢?因为1938年,黄河又被常公挖开了,滔滔黄水从花园口倾泻而下,再次流入淮河,洪水波及地区达5万平方公里。——顺便说一句,常公的这次举动,和他的前辈杜充一样,没有起到丝毫阻止敌人兵锋的作用。

10年后,1947年,为了淹没山东解放区,常公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堵塞花园口决口,迫使黄河北流归故,幸好我党早有准备,及时动员解放区军民抢修大堤,因此并未造成灾难。

这是黄河最后一次大规模改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