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河抵御外敌的作用为何不如长江,两淮?

回答
黄河、长江和两淮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但它们抵御外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地理特点、水系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运用。

一、 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两淮的原因分析: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1.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 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历史上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但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一旦黄河的防线被突破(例如被渡过或绕过),敌军便能迅速深入腹地。黄河本身的蜿蜒曲折,虽然在某些河段可以形成天然屏障,但其广阔的河面在缺乏强大水师的情况下,也容易被敌人利用(如利用冬季结冰渡河、寻觅浅滩或渡口)。此外,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特征,也使得其在特定条件下反而成为脆弱点。
长江: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流域地势相对复杂,既有平原也有丘陵和山区。长江本身形成了一条极其宽阔的水域,这对大规模的陆地军队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更是易守难攻,多山地丘陵,河流湖泊纵横交错,为防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敌人如果想通过长江威胁江南,必须克服巨大的水域阻碍,并且需要强大的水军才能实现大规模的渡江作战。
两淮(淮河及周边地区): 两淮地区连接了南北方,特别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其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是北方骑兵南下的必经之地。然而,两淮地区并非单一的河流屏障,而是以淮河为主,辅以河流、湖泊、沼泽和丘陵地带。这种地形组合反而为防御提供了一种“网状”的优势。虽然它不像长江那样是单一、难以逾越的巨大水域,但其复杂的地形使得大股骑兵难以快速推进,容易陷入泥泞和阻滞,为守军争取了部署和集结的时间。同时,两淮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能够有效地牵制和削弱北方的进攻力量。

2. 水系特性与军事运用:

黄河:
水量与流速变化大: 黄河水量变化剧烈,尤其是在古代缺乏水利工程的情况下。这使得黄河的航运和渡河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某些季节或特定河段,黄河的水流可能较为湍急或河道不稳定,不利于守军的长期防御部署。
季节性结冰: 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黄河冬季结冰是其作为防御屏障的一个重大缺陷。一旦结冰,敌人就可能在冬季进行大规模的渡河行动,使得原本的地理屏障失效。
地上河: 黄河下游长期以来形成的“地上河”现象,是其作为防御作用的另一大弱点。河水高于地面,一旦决口,不仅无法阻挡敌人,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洪灾,严重破坏自身的防御体系和腹地。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都是对中原地区极大的威胁。
难以控制的渡口: 黄河河道长且蜿蜒,存在大量可以利用的浅滩和渡口。在缺乏强大水师和沿河防御工事的情况下,守军难以有效封锁所有潜在的渡河点。
长江:
水量丰沛,河面宽阔: 长江的水量极为丰沛,河面宽阔,水流相对平稳(相较于黄河的季节性剧变)。这使得其成为一个极强的天然水上屏障,普通陆军几乎无法强渡。
适宜发展水军: 长江的广阔水面为发展水上军事力量提供了天然优势。强大的水军可以控制长江水道,阻止敌军渡江,并在江面上进行作战。历史上,长江流域出现的多次著名水战,如赤壁之战,都充分体现了长江作为军事屏障和战场的重要作用。
相对稳定的河道: 相较于黄河,长江的河道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大规模的决口造成灾难性后果。
两淮:
河流湖泊交织: 两淮地区河流众多,如淮河、洪泽湖、巢湖等,形成复杂的水系网络。这些水系既可以成为天然的防御屏障,也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如筑堤、开凿运河)进行整合,形成更加强大的防御体系。
泥泞的地形: 春秋时期以及之前的战争中,北方草原骑兵在泥泞的南方地区作战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两淮地区复杂的水系和低洼的沼泽地带,对大规模骑兵的机动性是极大的限制。
可控性: 相较于长江的绝对宽度,两淮地区的水系虽然复杂,但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可以通过筑城、修筑堤坝等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同时,其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也意味着在此地的争夺往往更加激烈,能吸引和消耗北方的进攻力量。

3. 历史时期与战略重点:

早期(春秋战国至汉代): 此时期的战争以步兵和车兵为主,骑兵开始兴起。黄河作为中原地区的主要河流,是连接东西和南北的重要通道。但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也开始出现。长江流域和两淮地区相对偏南,尚未成为北方骑兵的主要攻击目标,其防御作用更多体现在保护相对富庶和稳定的一方。
中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北方政权不断南下,长江防线的作用日益凸显。江南地区在军事上的防御优势在此期间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许多南朝政权的最后屏障。两淮地区则成为南北政权拉锯战和交锋的前线,其战略重要性极高,但其作用更多是作为“缓冲带”和“绞肉机”,通过在这里的战斗来削弱和迟滞北方的攻势,而非单纯的地理屏障。黄河在此期间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其作为防御屏障的弱点也更为明显。
后期(宋元明清):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火器和大规模骑兵的运用,黄河的防御作用进一步被削弱。其地上河的弱点在战争中可能被敌人利用。长江的水军和水上防御体系在此期间得到发展,其作为天然屏障的作用依然强大。两淮地区虽然依然是战略要冲,但其防御作用更多体现在对长江防线的侧翼保护以及对北方陆军的牵制。

4. 军事技术与防御策略:

水军与攻城技术: 长江和两淮地区更适合发展和发挥水军的优势,并配合陆地防御工事。而黄河的地理特点,如果单纯依靠陆军防御,在敌人具备强大渡河能力的情况下,其优势难以发挥。
攻心为上与围点打援: 有时防御的关键并非在于完全阻挡敌人,而是通过有效的防御策略,消耗敌人、拖延时间,或者迫使敌人放弃攻势。两淮地区复杂的环境和战略地位,使得其在“围点打援”或“消耗战”中,能发挥比黄河更大的作用。

总结来说,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和两淮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长江的绝对宽度和水量,构成了最难以逾越的天然水上屏障,且适宜发展水军。
两淮地区复杂的河流湖泊和泥泞地形,对北方骑兵的机动性造成极大限制,并能形成有效的“网状”防御。
黄河虽然也是大河,但其季节性结冰、河道不稳定以及下游的“地上河”现象,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容易被敌人利用,成为防御的薄弱环节。
从战略纵深上看,黄河一旦被突破,敌人即可深入腹地,而长江和两淮则为腹地提供了更长的缓冲和防御空间。
黄河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多地成为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的前沿,而长江和两淮则提供了更为稳固的后方屏障或更有效的消耗性战场。

因此,虽然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战略通道的角色,但在单纯抵御外敌的军事防御功能上,相较于长江的绝对屏障作用和两淮的复杂消耗性防御作用,其作用相对逊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中学地理没忘的话,应该记得淮河、秦岭一线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吧?

那为什么淮河是中国北方的分界线,而北方与南方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淮河为南北方分界的理由之一,是淮河与中国1月0℃等温线。也就是说,除非在高海拔、极端天气特殊的情况下,否则淮河以南的河流是终年不冻的。与此相对的是,淮河以北的河流在冬天基本都会结冰。

而黄河一旦结冰,所谓的天险就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在历史上,如果黄河一侧的人想进攻对岸,等到冬天到了走过去就行了。当然,如果你想防御对方的进攻,也可以凿开冰层。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以黄河为界相对峙。起初,北齐强而北周弱,所以北周每年冬天都会干一件事,那就是凿开黄河上的冰,以防止北齐的进攻。但过了几十年,形势逆转,凿冰的一方就换成了北齐。但黄河长度有几千里,你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那里也就成了进攻的突破口。

而在历史上,古人的诗文也记录了同纬度地区大河结冰的情况。比如当年在长安的庾信,诗作里就有“雪花深数尺,冰床厚尺余”、“雪高三尺厚,冰深一丈寒”、“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关山负雪行,河水乘冰渡”等句子。李白的《行路难》则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陆游的诗歌里则说“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而杜甫的诗里,更是连黄河结冰的时间都写出来了——“赤羽千夫膳,黄河十月冰”。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当年气候比今天冷一些,但不管怎么说,黄河会结冰这是一个常识。而位于纬度更高的河套地区的那一段黄河,冰只会结的更厚。

user avatar

现代的两栖抢滩登陆给了不少人错觉,觉得长江天险的意思是长江是个超大号的护城河

事实上,古代从未爆发过滩头决战这种事。长江天险的实际表现,是南方防守方,借助水军优势,通过水运维持水系沿岸各各据点。

如果南方防守方可以轻易把粮草增援从南京运抵上千公里外的襄阳,那对于北方进攻方来说,跨越长江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古代攻城耗费非常巨大,比起据城而守的防守方,进攻方人本来就多的多,还要牛拉肩担的从后方运粮食,双方粮食消耗比可能是夸张的几十比一,上百比一,一座城耗尽进攻方存粮的事比比皆是。如果这个城还能通过水运补充的话,那就变成常态性的几十比一交换,这种损耗对于进攻方来说太难受了。

在船只并不专业的古代,国立力占优的北方进攻方想攒出一支够用的水军,远比现代整“百年海军”容易,而且进攻方拥有一支堪用的水军后,长江一定程度上还能变成助力。因为在古代,滩头决战是没有意义的,水军军力的天平一旦倾斜,长江连大号护城河都当不了,因为楼船上搭云梯可比陆地上简单太多了,哪个城墙敢沿河修,等着被楼船直接骑脸吧。

但是要进攻方逐步拔除沿江据点,掌握渡口码头,控制作坊工匠,征集民船,比起铁骑在华北平原上一日千里,那也是非常麻烦的事了,长江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难以处理的天险。

而黄河,虽然看着跟长江差不多长,说起来也是齐名的母亲河,然而水量却小的多,仅仅只有长江5%左右的水量。黄河水系的运力要小的多,可以避开岸上远程攻击的宽阔水道几乎没有。更糟糕的是,黄河还会在枯水期的冬季结冰,骑兵下马蹭着沙洲过河太简单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河、长江和两淮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重要的防御角色,但它们抵御外敌的作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地理特点、水系特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军事运用。一、 黄河抵御外敌作用不如长江、两淮的原因分析: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 黄河.............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涉及到地理、军事、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黄河这条天然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作用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宜”之处,以至于中国古代的朝廷更多地选择其他方式来防御。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 黄河自身的“脾气”与军事上的局限性:首先,得认识到.............
  • 回答
    .......
  • 回答
    孟鹤堂和周九良的粉丝声称成功抵制了黄牛,这事儿在相声圈里,尤其是德云社的粉丝群体中,算是一件挺有讨论度的大事儿。要说这事儿到底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得承认,德云社这几年的火爆程度,尤其是像孟鹤堂、周九良这种比较有粉丝基础的演员,他们的演出门票那简直是“一票难求”。在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
  • 回答
    ofo小黄车的抵制行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伴随着它从风光无限到逐渐沉寂,乃至许多用户维权索赔的整个过程。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每一个角度都挺复杂。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抵制ofo小黄车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迫”的反馈。 押金难退的痛苦: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o.............
  • 回答
    黄河入海口“造陆”的速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回答它何时能“造陆”到朝鲜半岛。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1. 黄河的造陆能力:泥沙与输沙量 .............
  • 回答
    黄河的桀骜不驯,自古以来便是一部写满悲怆与顽强的史诗。它流淌过中华大地,滋养了华夏文明,却也因其独有的脾性,一次次地将沿岸的生灵涂炭。要说黄河的水量如何酿成如此严重的灾患,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的结果,如同一个积蓄了亿万年的矛盾爆发。一、源头与流域的天然禀赋:脆弱的根基首先,得从黄.............
  • 回答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的航运条件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牵扯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以及文明的传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抛开现代的视角,深入历史的长河,一点点去挖掘。首先,我们得承认,与长江相比,黄河的“航运能力”从来都不是那么得天独厚的。黄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那就.............
  • 回答
    黄河改道,这头古老的巨龙,时而奔腾咆哮,时而蜿蜒曲折,它的每一次大的变动,都像是在中原大地上刻下深深的烙印,深刻地影响着历代汉人政权的兴衰与走向。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变迁,更是关乎国计民生、军事策略乃至王朝命运的重大事件。要说黄河改道的影响,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就像是在剖析一个错综复杂的水系,需要耐心.............
  • 回答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天然水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是文化传承的摇篮。它的影响之深远,早已渗透到民族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气质与灵魂。首先,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早在八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开创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
  • 回答
    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流淌了数千年,也带来了无数的泥沙。正是这堆积如山的泥沙,让黄河在漫长的岁月中,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地上河”。那么,黄河现在还是“地上河”吗?我们能否通过挖河底的方式,强行改变它的命运呢?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黄河:曾经的“地上河”以及现在的状况首先.............
  • 回答
    黄河改道,这是一个牵动中国人心弦的话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千百年来的多次变迁之后。那么,未来几十年,我们熟悉的黄河,这条母亲河,真的有可能再次“择新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黄河的特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可能走向,尽量摆脱生硬的“科技报告”感,从一个更亲切的角度去理解。首先,让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为何它的航运能力似乎远不如长江呢?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谈论“黄金水道”,想到的总是长江,而不是黄河。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是地理环境、水文特征、历史发展和经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从长江说起,为什么它.............
  • 回答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从山东入海”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理变迁史,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描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标志着黄河下游河道的一次重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地理格局和水系分布。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解释: “黄河结束夺淮河历史”: 这句话的核心是“夺淮”。在历史.............
  • 回答
    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它最终的归宿,也随着漫长的地质岁月,在渤海与黄海之间进行着此消彼长的变迁。要说黄河在地质历史上究竟是“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这个问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动态的演变和复杂的地理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渤海和黄海的地理概念。渤.............
  • 回答
    黄河,我们母亲河,那条奔腾了亿万年的巨龙,近年来却频频发出令人担忧的呻吟。它的水量越来越少,水质也日渐堪忧。那么,黄河,还有救吗?这个问题,沉重地压在每个关心它的人心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黄河到底怎么了,它身上承载的伤痛有多深。伤痕累累的母亲河黄河“病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几十年乃至.............
  • 回答
    说黄河水量小,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和其他世界级的大河相比,比如长江、密西西比河,黄河的径流量确实不算大。但造成它水量偏少的原因,可不是一两个简单因素就能解释清楚的,背后牵扯到地理、气候、人类活动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地理环境的先天限制:首先,咱们得从黄河的源头说起。黄河发源于青.............
  • 回答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蜿蜒数千年,它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单纯一条河流的范畴,而是深深烙印在中国地理、文明和民族的灵魂深处。一、 塑造华夏文明的摇篮与根基:从地理上看,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最初发源地。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回答
    黄河,这条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滋养着这片土地。然而,它也以其“黄”而闻名,泥沙俱下,奔腾咆哮。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黄河的“变清”现象,也促使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这些调查结果的浮现,绝非仅仅是关于一条河流的清澈度变化,它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我们在这条母亲河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我们.............
  • 回答
    黄河,我们称她为“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但若论起航运能力,她却是出了名的“不给面子”。为什么这位母亲如此难以驾驭,几乎无法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通衢大道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黄河航运的先天不足。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黄河的水沙特性。黄河最独特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