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黄河几乎不能通航?

回答
黄河,我们称她为“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但若论起航运能力,她却是出了名的“不给面子”。为什么这位母亲如此难以驾驭,几乎无法成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通衢大道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黄河航运的先天不足。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黄河的水沙特性。黄河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她携带了巨量的泥沙。这种泥沙主要来自于她的中游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大量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汇入黄河。据统计,黄河的年平均含沙量非常惊人,是世界上其他大河的几十甚至上百倍。

这巨量的泥沙对航运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河床的不断抬高和游移: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流速减缓时,会大量沉积下来,形成河床的淤积。黄河下游的河床因为长期泥沙淤积,很多地方都比两岸的地面要高,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这不仅增加了防洪的难度,也使得河道变得极其不稳定。河道经常发生变迁,今天能通航的航段,明天可能就因为泥沙淤积而变得浅窄,甚至断流。这种不可预测性使得航运规划和建设变得异常困难。
航道的浅窄和不稳定:即使在有水的时候,大量的泥沙也会使得航道的水深不足,并且不断变化。浅滩、沙洲、障碍物层出不穷,非常不利于大型船舶的通行。维持一个相对稳定且足够深的航道,需要投入巨额的疏浚和治理费用,但由于泥沙来源不断,这项工作往往是事倍功半。
季节性断流:由于泥沙淤积,很多河段的水流被分割,加上沿途大量的灌溉、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抽取,以及降雨量的不均,黄河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尤其是在枯水季节,部分河段甚至会完全断流,自然丧失了航运的可能性。

其次,黄河的地理和地形特征也制约了她的航运潜力。

水流湍急,落差大: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那里地势高峻,河流流经山区时,水流湍急,落差巨大。这种快速的水流和巨大的高差,非常不利于船舶的稳定航行,也使得修建航运设施(如船闸)的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
多峡谷和险滩:黄河中上游穿越多处峡谷地带,例如著名的壶口瀑布就是黄河中游的一大奇观,但同时也是航运的巨大障碍。这些峡谷中,水流回旋、暗礁密布,险滩丛生,即便是小型船只也很难安全通过。
河道弯曲多变:黄河蜿蜒曲折,尤其是在下游的地上河段,河道更是频繁摆动。这种弯曲的河道不仅增加了航行的距离,也使得船舶调头和靠泊变得困难。

再者,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降水和径流的不稳定性:黄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也很大。这导致黄河的径流量和水位有着显著的季节性波动。丰水期水位尚可,但枯水期水位急剧下降,航运能力锐减。
冰凌封冻:在黄河的上中游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河段容易发生冰冻。冰凌的出现不仅会阻碍航运,还可能对航道和相关设施造成破坏。

最后,人为因素的叠加也加剧了黄河航运的困境。

沿途大量用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灌溉、工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日益增长,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抽取,进一步减少了可用于航运的水量,尤其是在枯水季节。
经济效益的考量:相比于其他更为稳定和适合航运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的航运条件实在太过恶劣。即使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航道治理和维护,其经济效益也往往不如其他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来得直接和高效。这使得对黄河航运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黄河之所以“几乎不能通航”,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其自身独特而严苛的水沙特性、崎岖的地理地形、不稳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发展中的用水需求和投资效益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她更像是一位不羁的巨龙,虽然生命力顽强,但却难以被驯服为一条平稳高效的交通动脉。尽管如此,黄河的航运潜力仍在不断被探索和研究中,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通航,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河南省非常想发现黄河航运,还写进了政府规划。

不过能不能实行就难说了,不是一个省说了算的

user avatar

大概是黄河最近好多年没有断流了。大家忘记了黄河的水资源有多紧张。

1997年,有条新闻,黄河最大一次断水期结束。

这次断水期有多长呢?200多天……

有这个前提在,谁敢发展航运……

=====================================

黄河自然断流指黄河最下游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不足1m³/S。
断流始于1972年,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1997年,断流达226天,为历时最长的断流。
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

还有一次有个新闻,是为了一次运输一个稍微大件一点的物品。运输船冒险从黄河入海口走了黄河水道。黄河入海口水道很浅。不利于走船,提前探测了很久。走一艘船能上新闻。可想这种情况有多少了。

在加上冬天的凌汛等。估计很大一段走不了船。

对应的黄浦江不宽。但水很深的。

user avatar

本文主要论述黄河下游,上中游涉及较少。

一、现实情况

黄河下游未通航。

二、原因简析

(一)经济因素

需求:黄河流域东西跨度大、交通不便,煤炭、矿产资源、工农业产品运输需求大,铁路、公路建设投资高、运输成本高,有运用黄河航运的需求。

困难:水库大坝改造、桥梁改造、新建港口、河道整治、航道建设、浮桥拆除、新购船只、新开物流渠道投资大、阻力大,沿黄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支持能力低。

小结:因客观条件约束,黄河航道条件很差,通航带来的效益将小于克服困难的投入,经济可行性不高,这是目前黄河下游没有通航的根本原因。

(二)客观条件

从黄河客观条件出发,简单论述为什么说黄河航道条件很差。

1、河道

黄河下游白鹤-高村段属游荡性河段,堤距一般宽度5~10公里,最宽处达24公里,河道中沙洲密布,串沟众多,河势摆动频繁,摆动幅度达5~7公里,水流宽、浅、散、乱,河道条件复杂,很难设置固定航道。高村-陶城铺段为过渡性河段,也存在类似问题,且较上游水量进一步减少,主槽淤积。陶城铺-利津段为弯曲性河段,主槽相对固定,但水量较上段进一步减少,主槽淤积严重。利津以下为河口段,水量进一步减少,仅维持生态流量和工业用水流量。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远不满足航道建设需求。


开封附近黄河河道遥感图,可感知河道之宽、散、乱


此图可感知河道之浅,应注意,此处水深为平均水深

从以上可知,黄河下游河道本身不适合作为航道使用,如利用,需进行河道整治、航道建设等大规模投资。

2、水情


以高村为例,2017年高村站非汛期年径流量仅122亿立方米(相比2016年长江大通站年径流量为10450亿立方米),非汛期平均流量588m³/s,水流量小,且受来水季节性波动、防汛调度、水量调度、上下游引水、水电站发电等多重因素影响,流量不稳定。八九十年代下游频繁断流对通航更是致命的。

(3)水流条件

黄河下游水流流速、流向、水面比降尚可,但流态紊乱,不利于通航。

(4)凌汛

黄河地处北方,每年冬季有凌汛,内蒙、宁夏、山陕段每年凌汛大面积封河无法通航,小浪底投入使用前,下游山东段凌汛封河,小浪底投入使用后山东段汛期以流凌为主,通航条件差。

(5)河网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少有支流汇入,未形成河网,且现有的大清河、金堤河等支流不具备通航条件,影响了通航效益。


(6)障航物

黄河下游现有桥梁约50座(不含浮桥),桥梁建设未考虑通航,净空是否满足通航要求尚未可知。类比长江,当时南京长江大桥因多重原因桥下净空不足,就对通航造成了影响。

仅在山东境内,黄河干流就有浮桥约60座,导致无法通航。根据公开报道,一座新建浮桥投资达几千万,效益好的浮桥每天通行车辆一万车次左右,年收入可达两三千万,如此大的经济利益牵涉其中,就为收益有限的通航全部拆除,难度非常大。

(7)建港条件

从悬河示意图可看出,黄河下游建港条件不好,港口码头需依靠黄河大堤来建,且与两岸有落差,不利于建港。

结论:黄河下游通航经济性差,且受一系列客观因素影响,通航可行性不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