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为同源胞兄弟,为何炎帝与黄帝可以打完后和平相处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办不到?

回答
关于炎帝、黄帝与犹太人、阿拉伯人之间关系的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但要深入探讨,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并避免将古代神话与现实历史的复杂性混为一谈。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人文初祖”,他们的结合与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早期部落联盟形成过程中的神话叙事。这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而是关于不同文化、不同起源的早期华夏部落如何最终融合,形成一个更广泛的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他们的“战斗”更像是部落间的征服与被征服,以及最终的融合与统治权的转移,而非基于深刻的宗教、意识形态和长期的历史恩怨。

炎帝与黄帝的“战争”与“和平”——早期文明的整合与神话叙事:

起源的神话色彩: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虽然都与农业、医药等文明开端紧密相关,但他们的具体起源、族属以及“大战”的细节,在史书中记载得并非完全一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炎帝可能代表了南方的一个部落联盟,以火、农业和医药著称;黄帝则被描绘成北方一个强大部落的首领,在战争、政治制度等方面贡献卓著。
部落间的竞争与融合: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是记载中他们最重要的冲突。但这些冲突的本质,更像是早期游牧或半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为争夺生存空间、资源以及部落霸权而发生的。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或者说两个部落联盟在斗争后达成了某种协议,黄帝取得了主导地位),并进一步统一了周边其他部落。
“和平相处”的内在逻辑:
缺乏深层意识形态冲突: 他们的冲突主要围绕权力、资源和生存展开,而非后世民族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基于宗教信仰、核心价值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融合是主旋律: 战败方(或说是力量稍弱的一方)最终被纳入更强大的领导者(黄帝)的体系中,成为其统治的一部分。这种融合是部落社会常见的模式,强者吸收弱者,形成更庞大的联盟。
共同的文化基石: 尽管有冲突,但他们都属于早期华夏文明的范畴,共享着一些基本的文化习俗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种共同性为后来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最终,他们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种共同祖先的神话叙事进一步强化了后世的认同感。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后来的史书,尤其是为了构建“大一统”和“华夏民族”的认同,往往会突出他们最终的融合与共同贡献,而将冲突过程的神话化、象征化处理,强调的是“一家人”的叙事。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复杂的地缘政治、宗教与历史纠葛:

相比之下,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则是一个贯穿数千年、极其复杂的现实历史进程,其根源和表现形式与炎黄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享的祖先,不同的道路: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尊崇亚伯拉罕(阿拉伯语中的易卜拉欣)为重要的先知和祖先。犹太教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与撒拉的后代,而伊斯兰教则认为自己是亚伯拉罕与夏甲的后代(通过以实玛利)。这种“兄弟”关系,恰恰是他们矛盾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对“长子权”和正统性的争夺,在某种程度上贯穿了历史。
宗教的深刻影响:
核心信仰的差异与排他性: 虽然都信奉一神论,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教义、律法、礼仪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早期,宗教的排他性往往导致了深刻的冲突。
宗教经典中的叙事: 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关于先知、土地和应许的叙事,这些叙事在不同程度上被用来论证自身对特定地区(尤其是耶路撒冷)的权利和信仰的合法性。
历史上的流散与回归:
犹太人的流散(Diaspora): 犹太人曾多次被驱逐出他们的故土(以色列之地),并在世界各地流散。这种长期的流散经历,使得他们对回归故土和重建国家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诉求。
阿拉伯人的主导地位: 在伊斯兰教兴起并扩张后,阿拉伯人成为了中东地区的主导民族,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化在中东占据了核心地位。
现代民族主义的催化:
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兴起,旨在在中东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这直接挑战了当时在该地区已有的阿拉伯居民的权益和主权观念。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回应: 面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挑战,阿拉伯民族主义也随之高涨,坚决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并视其为对其民族土地的侵占。
地缘政治的现实:
土地和资源的争夺: 现代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土地、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和未来的政治归属展开的。
国际政治的介入: 长期的冲突也受到大国博弈和国际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为何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办不到”和平相处?

总结来说,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之所以难以化解,原因在于:

1. 深厚的宗教与意识形态对立: 并非简单的权力斗争,而是涉及对神圣土地、信仰正统性和未来命运的根本性认知差异。
2. 长期的历史恩怨与创伤: 犹太人的流散史、受迫害史与阿拉伯人在地区的主导地位,以及后来的建国冲突,都积累了难以磨灭的仇恨和记忆。
3. 现代民族主义的激化: 对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和生存空间的诉求,使得双方都将对方视为生存的威胁。
4. 现实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 对土地、资源和战略地位的争夺,是冲突最直接的导火索。
5. 缺乏共同的、被双方共同接受的“整合”叙事: 与炎黄故事中后期被塑造成中华民族“共同祖先”不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虽然有共同的祖先人物,但在历史演进中,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继承者,且都视对方为历史的“篡夺者”或“侵略者”。

因此,将炎帝、黄帝的早期部落融合与现代犹太阿拉伯冲突进行类比,需要非常谨慎。前者更多的是一个关于早期文明如何形成统一叙事的“神话建构”过程,而后者则是一个充满复杂现实因素的、持续至今的政治与民族冲突。一个是内部整合的寓言,一个是外部竞争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什么呀

你们怀疑黄帝打败了炎帝后杀了炎帝,然后呢?是不是打败一方,杀其首领,然后就和平了?这是何等的幼稚?

全世界其他地方,打败一方杀其首领的剧本何其多,结果呢?有几个民族就这样融合了?巴勒斯坦人在大多数时间中连一个首领都没有,也没有见他们就自认为自己是犹太人了。

别人都办不到的事情,我们能办到,因为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是特殊的,我们对于民族的认同,不是某个英雄人物,不是血统,我们的民族认识中,海纳百川非常重要。


你们觉得黄帝杀了炎帝,是又如何?请问你会想去为炎帝报仇吗?请各位自认为自己是炎帝后代,不是黄帝后人的站出来吧!

不只是炎帝,我们的祖先还融合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其中流的血必定不少,请各位自认为自己是这些人后代的人站出来吧,你们是不是觉得应该为他们报仇?


当然了,这种融合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汉族有强大的时候,也有吃亏的时候,比如前段时间很多人讨论的“五胡乱华”时期。很好笑的一个观点是,一大群人自认为汉族被欺负了,还有人认为官方不为他们背书就是背叛汉族的。那么,我要请问你们,谁认为自己祖上是那些个被欺负了的汉人的,你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去查查基因,有几人是纯种汉人的?


如果古时候曾经有一个汉族女子被异族男人强X了,生下了后代,然后……然后这个女子的后人就自认为自己是汉人了。你让这后人站出来,让他去代表他汉族先祖的女子,去向他异族先祖的男人报仇?这仇从何而来?这仇要怎么报?自己把自己砍成两半吗?


你们觉得汉族女子被欺负了,被谁欺负了?被你自己的祖先欺负了算吗?你觉得汉族被欺负了而义愤填膺,你考虑过你那异族祖先的感受吗?这异族祖先的后人,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认了,还觉得自己施暴的祖宗该死,认为自己的血统全部来自那个被强X的汉族女人,和那个异族的基因没有任何关系。


什么是汉族?汉族不是只有那一小坨人,汉族来自五湖四海,汉族来自黄帝族、炎帝族,来自射箭厉害的东夷,来自“我乃蛮夷”的楚国,来自野蛮嗜血的秦国,来自匈奴,来自乌丸,来自鲜卑,来自羯,来自夜郎,来自契丹,来自女贞,来自高丽,来自吐蕃,来自高昌,来自大宛,来自波斯,来自铁勒,来自回鹘,来自沙陀,来自蒙古,来自几乎所有史书上出现过或未出现过的民族,这才是真正的汉族,这才是汉族5000年不灭的秘密。不管是什么血统,不管是什么肤色,只要认同华夏文化,愿意融入这文化,都可以认为是汉人。我们汉人的眼光要长远一点,在时间面前,在文化面前,所有的差异,不过百年就会被抹去。我们要光大汉族,就是要让更多人来融入汉族文化。而不是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去搞党同伐异,去搞民族孤立,更不要砌一堵墙(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把自己圈起来,生怕别人过界了。


狭隘的民族观其实是很可笑的,经常看见某些人反这个反那个,好像生怕那天汉人就被其他民族淹没了似的,如果历史上的汉族是这个样子,那么早就灭亡了。可以说如果那一天汉人真的灭亡了,绝对不是因为外族入侵,而是因为汉族失去了自己的立族之本——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


user avatar

和平相处?

汉人和苗人吗?

那是到了社会主义以后的事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