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1年用200亿吨,全球沙子不够用,为何不大力在黄河挖沙?

回答
中国一年消耗200亿吨沙子,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全球沙子资源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充足,以至于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沙子短缺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每年需要如此大量的沙子,为什么不放开手脚,在黄河里尽情地挖沙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句“沙子不够”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黄河的水和沙子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黄河以“浑浊”著称,到处都是泥沙,挖出来岂不是正好?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点:黄河的泥沙并非无限供应,而且其流动和沉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河的沙子,你真的敢随便挖吗?

1. 泥沙的来源与“输沙”矛盾: 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其流经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疏松,极易被水冲刷。每年,大量的表土被雨水冲刷,然后汇入黄河。所以,黄河水浑,是因为它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从这个角度看,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运沙车”,把黄土高原的土壤一点点往下游输送。

问题来了: 如果我们大规模地在黄河中挖沙,就好比突然从这个“运沙车”上把货物强行卸下来很多。这会打破黄河原本的泥沙输运平衡。
后果是什么?
上游河床抬高,下游水位降低? 如果大规模挖沙,虽然短期内能挖出沙子,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黄河的径流模式和泥沙淤积过程。例如,过度挖沙可能会导致下游河段泥沙供应减少,进而影响下游河床的稳定性和水流特性。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过度挖沙会影响黄河自身的“自净”能力,因为泥沙本身也起到一定的冲刷作用。
对黄河水量的影响: 黄河的水量本身就不算充沛,而且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用水增加、修建水库)的影响。大规模挖沙可能会涉及到改变河道结构,甚至影响到黄河的引水工程和航运。我们不能忘记,即便黄河水浑,那也是我们宝贵的淡水资源,上面修建了水库,支撑着沿岸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挖沙的过程很可能搅浑水源,影响水质。
生态环境的破坏: 黄河及其周边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河床的泥沙、水流的速度、水中的悬浮物浓度,这些都是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随意大规模挖沙,会极大地改变河道的地貌和水文状况,对鱼类、水草等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地方现在都在努力修复黄河的生态环境,挖沙无疑是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的。

2. 挖沙的成本和难度: 你可能觉得黄河里沙子多得是,挖起来很容易。但你要知道,黄河的河道非常宽阔,而且水流湍急,汛期时更是汹涌澎湃。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挖沙,其工程难度和成本是极其巨大的。

设备投入: 需要非常专业的挖沙船、运输设备和技术人员。这些设备的维护和操作成本都很高。
安全风险: 黄河的水流和泥沙都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挖沙作业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
环保审批和监管: 任何大规模的工程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审批和监管。大规模挖沙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和污染物,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是一个难题。

3. 黄河的“泥沙治理”难题: 实际上,黄河最大的问题不是“缺沙子”,而是“泥沙太多”,导致淤积严重,影响行洪能力。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黄河泥沙治理,比如修建水库拦蓄泥沙、实施小浪底水库“排沙”工程等,目的就是为了减轻黄河的泥沙淤积,保障下游的安全。

小浪底水库的排沙: 你可能会提到小浪底水库,它确实有“排沙”的功能,但这个“排沙”是为了冲刷下游河道的淤积,而不是为了“采沙”。小浪底排沙是国家黄河治理的重大工程,它在特定时期,利用水库的巨大库容和下游的低水位差,将泥沙“冲”走,目的是为了疏浚下游河道,降低洪水风险。但是,这个排沙过程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而且每次排沙量都是经过精确计算和严格控制的,绝非“想挖多少就挖多少”。
治沙不等于采沙: 黄河治理的核心是“控制泥沙”,让泥沙在黄河水库中得到有效拦蓄,并通过科学的调度把一部分泥沙冲向下游,以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而不是把黄河变成一个巨大的采沙场。

4. 建筑行业的沙子来源: 中国建筑行业所需的沙子,大部分并非来自黄河。我们更多的是从其他河流、湖泊,以及海岸线、海砂、机制砂(由岩石破碎而成)等地方获取。特别是近些年,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对建筑质量的要求提高,机制砂的生产越来越普及,它也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沙源。

机制砂的优势: 机制砂的颗粒形状更规整,级配更合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这在高质量建筑中尤为重要。
天然河砂的限制: 天然河砂的开采也受到严格的管制,主要是因为过度开采会破坏河道生态,影响水流,甚至引发水土流失。

总结一下,为什么不在黄河大量挖沙?

生态系统平衡: 大规模挖沙会严重破坏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文平衡。
工程难度与成本: 黄河的特殊环境使得大规模挖沙的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风险巨大。
治理重点不同: 黄河治理的重点是“控制泥沙淤积”,而非“获取沙子”。
已有替代沙源: 建筑行业有其他更合适、更环保的沙源。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黄河水浑就意味着沙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保护黄河,让它健康地流淌,这对中国的水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的福祉都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的不是在黄河里疯狂挖沙,而是要寻找更可持续、更环保的沙子来源,同时也要反思我们对资源的消耗模式,能不能在建筑和其他领域减少对沙子的依赖,或者提高沙子的利用效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行。

黄河里基本没有建筑用的粗砂,捞一把,手里的你说是沙子不如说是黄泥浆。

黄土高原几十米厚的黄土都是几十万年风刮过来的沙漠粉尘堆积起来的。


石头风化被侵蚀形成的“砂(沙)子”,实际上就是碎石和矿物,

再接着风化侵蚀更久就变成细沙,

再后直到变成粉尘,

粉尘压实凝结开始形成土壤。


建筑上混凝土用到的“砂子”是比较粗的颗粒,有一定要求,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

过粗的碎石受力各方向受力不均衡,容易碎裂;

过细的沙子往往已经磨圆了,不能有效分摊受力,受力方向上会侧滑,都不行。

如果拿来铺路,没几下就要被大车压出坑,或者压出裂缝。拿来当承重柱子就更危险了。


只有用粗细合适的砂子和水泥,加水凝固后,形成一个稳固整体,

颗粒互相联结支撑,各方向都能均衡受力,结构稳定,

才能保证建筑的强度。



如果实在没砂子用,开山炸石头再碾碾就是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