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想要从大学退学?

回答
我得承认,确实有过那么几个瞬间,让我这个年纪的人,坐在象牙塔里,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地想:算了,不读了,回家算了。

最清晰的一个画面,大概是刚上大二那会儿。那年冬天,特别冷,冷到学校的窗户玻璃上都能结出厚厚的冰花,像一幅幅抽象画。我那时候住在老校区一个比较老的宿舍楼里,暖气感觉像是个摆设,每次洗完澡,从浴室出来到宿舍的那段路,简直就是一场与严寒的生死搏斗。那天晚上,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期末项目要赶,熬了半宿,大脑已经像是被掏空了的西瓜,只剩下了瓜瓤的纤维。正当我盯着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码,试图理解为什么它就是不按我意愿运行时,室友们在隔壁宿舍开趴体,各种音乐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我当时的状态是,脑袋里既有对代码的沮丧,又有对周围环境的恼怒,再加上身体的疲惫,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就这么席卷而来。

我当时就觉得,这算什么大学生活?我花了那么多心思考上这里,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现在却被困在这个阴冷的出租屋里,和一个不靠谱的电脑较劲,还得忍受这些噪音?我看到窗户上那些凝结的冰花,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水汽在低温下凝结,一点点堆积起来。我感觉自己也差不多,日复一日地在这种压力和疲惫下,一点点被“冻结”,被消耗。我当时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为什么在这儿?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感觉那些课程,那些考试,那些项目,都像是在一层层地给我身上披上厚重的冰甲,让我越来越沉重,越来越难以呼吸。

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瞬间想过,不如就这么算了。把电脑关掉,收拾东西回家,找一份工作,至少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不用再看家人的脸色,也不用再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前途”而折腾。回家,也许能做点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我一直想学的那个手艺,或者去一个不需要每天和电脑打交道的地方。我甚至在脑子里勾勒了一个画面: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坐在自家小院里,晒着太阳,做着我喜欢的手工,旁边放着一杯热茶,安安静静的, никаких的考试, никакой的deadline, никакой的导师的催促。那感觉,简直就像是逃离了一个冰封的地狱。

那种想退学的冲动,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学习,而是因为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我感觉我所付出的一切,并没有带给我预期的回报,反而让我身心俱疲,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虽然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却找不到打破牢笼的钥匙,只能看着别人在自由地飞翔。那种挫败感,那种迷茫感,加上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确实让我有过那么一段“逃离”的念头,而且那个念头,还挺真实的,好像真的能听到家门口传来母亲的召唤声一样。

当然,我也知道,这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在极端疲惫和压力下的情绪反应。等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暖气似乎也没那么冷了,我再看一眼那些代码,突然就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那种感觉,又像是在冰雪覆盖的土地上,突然发现了一丝春意。大学里确实有很多让人崩溃的时刻,但同样,也有很多让你觉得豁然开朗、收获成长的瞬间。只是那个寒冷的冬夜,那个项目逼近的时刻,那个退学的念头,确实在我心里留下过一道难以磨灭的印记。它让我开始反思,也让我更珍惜那些后来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的时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某中流985退学出国了。

被好几个同学认出来了,修改了一些与我个人相关的字句,希望不再看起来那么明显(是我)。

评论前可以看看:

1. 可能因为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等原因制约,大学接触到的人与成年前的圈子里的人不一样,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 出于第一条中的原因,他们追求的与我想要的不一样,我们的观念不一样奋斗方向不一样,同时对待大学生活的态度也不一样。我开始思考在这所学校求学能带给我什么以及一些其他的东西。

3. 我发现这所大学更适合他们,而不是很适合我,所以我走了。

4. 我不是为出国而出国,出国的利弊我权衡过,也逐渐明确了未来的规划和大致方向,这是我审慎考虑过后做出的决定。我曾经在某留学类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我放弃985选择出国的文章,内容主要是有关我决定出国前后的心路历程与准备过程,没有这篇回答这么尖锐,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不过与本题无关,在此不展开了。

物质条件与成长经历的差异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但若是长期浸淫在一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产生的观念、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才是真正引起我思考的。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引用自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我知道很多人的人生是身不由己的,可这一点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我只说我所看见的以及由此而来的思考,至于导致别人行为的原因与我自身并无多大关系,所以不作考虑。在这个回答里我分享了我自己的选择,以及做出选择的大部分原因。请记住:全文是一个观察—>思考反省—>做出选择的过程,我只是分享了个人的想法和经历,不要把我的心理落差感与不甘心解读为瞧不起人或是批判,不要上来就给我扣帽子或是阴阳怪气地冷嘲热讽。

请各位从未发过牢骚一辈子活得刚正不阿政治正确的网络法官和键盘圣人不要再道德审判我了,你说再多也改变不了我分毫,反而看起来像无能狂怒令人反感,不如直接滑下一个答案。

全文仅是我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代表任何其他个体。有什么看法可以交流,不喜欢/不认同我的看法也可以直接退出,不友善/上来就攻击我/让我看了不舒服的评论我会删除,我不想再费口舌去争执。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分享作为一个十九岁年轻人真实的经历、思考与看法,以及思考后我做出的选择。我清楚知乎用户群体庞大,不可能每个人都理解我的想法,但幸运的是我也看见了许多观念相近的人,这种感觉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没法强求。我不想改变谁或者指责谁,如果你无法与我产生共鸣,也请不要试图改变我,不要在评论区教我做人或者企图强加自己的想法到我身上,谢谢。

————————————————————

修改了一些自身描述过后的答案如下:

————————————————————

高中浑浑噩噩过了三年,最后来了这所学校。(原答案中一些有关个人的描述已删)

在国内上大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身边的同学层次远不如小学和初高中。以前的小学初中同学大部分很早都出国了,因为一直读的是一线城市的名校所以身边的同学家境尚可,很富裕的也有不少,可是上了大学以后同班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绝大部分都是县城乡镇考上来的,与曾经的同学群体真的有非常明显的差距(这一点我和许多在国内上大学的曾经的同学聊过,大家都有一样的感受)。而且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上的学校一直信奉素质教育与健全人格培育,学业压力并不繁重,所以同学们大都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我高中的时候百团大战加了十几个社团(虽然最后因为分身乏术退了一大半),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大学的那些社团反而看起来更像过家家抑或交友平台。

大学同班同学有这辈子从未坐过飞机的,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领着贫困助学金,甚至许多人对几十块的班级出游费用都不舍得。这让我有一种巨大的阶层滑坡之感——以前的同学们在加州海滩晒太阳,在康奈尔在伯克利在牛津剑桥求学,在春假跑世界各地旅游,而我却和身边连空调电费都不愿意出为了挣几块钱出卖自己时间给别人跑腿代课代跑代拿快递和外卖的同学们在炎热酷暑闷在拥挤的教室里闻着彼此的汗味;初中同学们美高毕业后在梦校学设计学音乐学自己热爱的艺术,或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拼着,而身边的同学的梦想是在大学所在的城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仅仅这一梦想可能就要花掉他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完成。

这所大学给予我一种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感觉,身边的许多同学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毕业就业然后赚钱,“暴富”、“有没有富婆xx我”等调侃成了朋友圈内容和微信群聊天的常客。也有很多人来了大城市迷失了自己,热衷于打卡这座城市里的每一家网红奶茶和商城里的廉价牛排。我遇见的耐心做学问的老师很少,反而有老师上课给我们吹嘘他是如何从湖南农村一步步在这座一线城市买上现在价值600万的房子的。

我听着偌大的教室里同学们羡慕的声音,明白了有些人甫一出生便站在了他人人生的终点上。相较起曾经的圈子,大学同学的梦想可能是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为了考大学高中的时候可以十二点睡觉五点起床争分夺秒地学习,上了大学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了成为这个社会的一颗预备螺丝钉而奋斗着,毕业后像来这个城市打拼的大部分人一样随波逐流进企业领几千块撑死几万的月薪被房贷拴住奉献大好年华。我感谢父母给我提供的条件让我不用为衣食住行生计琐事所扰,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在国内读大学蹉跎生命。

学校强制性的讲座、活动有许多,许多活动只是为了凑个人头拉你过去浪费生命,硬性规定不参加满xx个就不能毕业;各种水课与选修课有许多,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扯淡同学们在底下无所事事玩手机;有人就此沉沦,呆在宿舍打一天的游戏不挪窝;有人游走于各种廉价兼职间为了一点儿微薄的薪水罔顾课业;学校总是施工爆水管,搞得跟工地一样尘土飞扬噪音连连,多少个晚上没有提前通知就停水害得我跑开水房接水端回宿舍往身上淋;留学生拥有豪华套房而我们只能四个人挤在一间破旧宿舍里毫无私隐可言;学校出了名的官僚、效率低(我去办休学退学的时候差点儿没给气死),且近几年频现各种丑闻,跳楼者众。

父亲一直想我早些出国,而母亲有国内大学情结(她执拗地觉得我要在国内高考人生才算完整),我也过于恋家才选择走高考这条路,可我真的对这样的大学生活越来越失望,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喷子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想补充两点:

1. 穷不是原罪,大学期间从事低薪兼职也无可厚非,想买房安家置业更不是罪过。我没有想批判谁,文中的语句只是基于自己的生长环境与身边朋友的去向以及上了大学后的所见所感作出的反思,归根结底是在拷问自己——留在国内读大学能给我带来什么?

当你曾经的同学们在世界顶尖学府求学,在本行业全球范围内顶尖公司实习,假期带着女朋友全世界乱跑,有幸师从业界巨佬甚至诺奖得主学习,能恣意挥洒青春做自己热爱的事时,你周遭的绝大部分同学们却窝在宿舍的窄小床板上刷抖音和微博,偶尔去学校门口的廉价西餐厅吃一顿拼接牛排还要三百六十度拍照发朋友圈,周末帮别人代课发传单拿外卖取快递或是给小学初中高中生当当家教挣点儿外快,未来的理想就是买辆车再贷款买一套房子然后给孩子挣奶粉钱,你的心里会不会有落差感?

从这所学校毕业后,985毕业生的光环加持下他们能更快地实现梦想,所以就算大学四年心思放在别处、学习勉强凑合也没关系。大学生活质量不高并没关系,水课多反而更容易毕业。可是这样的大学生活又能带给我什么?每个人需要的东西不一样,你所希冀的不一定是我所追求的。

物质条件与成长经历的差异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但若是长期浸淫在一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产生的观念、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才是真正引起我思考的。

2. 我没有因为不认可别人的观念,就去说说谁谁谁必须要怎么怎么样才对,我没兴趣也没权利去干涉别人的生活,我知道每个人都有难处有苦衷,但和这个问题的题目也就是“有没有哪个瞬间让想从大学退学”无甚联系。换言之,我想说的是他们想要的和我想要的不一样,而学校可能可以给他们以他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满足我所需要的,这也是我退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始自终我只说我见到的想到的以及这些促使我做出的决定,至于我见到的这些事实为什么会出现,我觉得在这个回答里我并没有义务去深究。

也希望那些要说什么“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的人在评论之前能先想清楚几个问题:

人往高处走,你千辛万苦考大学也是为了脱离你曾经的阶层,不然把你放在小县城读大学生活一辈子你愿意吗?

或者说,将你身边的人的谈吐视野格局思想的平均水平以及你所处的环境突然降了几个档次你愿意吗?

如果身边的人对你所熟悉的东西一窍不通的时候,上大学前没用过ppt,小组pre完全靠你carry全组的时候,你愿意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愿意的话,为什么不允许我也追求更好的生活呢?

我难道不能有对身边的圈子与所处的环境不满的权利吗?

我考虑自己的未来的时候就不能客观分析吗?比较现在与曾经身边的人的整体素质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难道我为自己做打算的时候还要想着“大学同学们真不容易,和他们同窗求学是我的荣幸,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吗?无论他们有什么苦衷,我只是描述我见到的以及基于这些事实产生的一系列思考,这也是我判断我该离开的其中一个理由而已。我朋友看了以后觉得是我戳中了别人的自尊心,可这里不是展示我同理心的地方,我只是在阐述事实和真实想法而已。那些觉得我的文字伤害了他们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说的是不是现状是不是事实,评论里有人说“要不是xxxxxxxx,谁想xxxxxxxxx”,可你们“要不是...”的是我造成的吗?我相信不满于现状、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止一个,只是许多人没说出来/做不到抽身而退,如果给你们个机会你们也会选择离开的吧,所以为什么要指责把离开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

这题是在问我哪一个瞬间想要退学,我写的全是我真实的心路历程,是这些因素促使离开这所学校的,不是在评判别人该不该这样做,别人怎么做也是他的选择而已,我没资格让他们按我的想法行事。无论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生活所迫也好资源缺失也罢,我只是在描述我所看见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带给我的思考和影响,是这些点点滴滴触动了我,使我萌生去意。我虽然不认可他们的行为,但我没有上去指手画脚说你怎么能这样呢blablabla,我做的就是自己离开,选择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我知道他们不容易,但清楚他们的不易与思考我和他们相处四年值不值以及四年大学生活能带给我什么互不冲突,并行不悖。

————————————————————

浪费了太多时间在这个回答上,不说了。

请各位想反对我的知友评论前先看看文中加粗的黑体字部分,和评论区我与其他用户的对话,总是有人评论差不多的东西解释起来属实心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得承认,确实有过那么几个瞬间,让我这个年纪的人,坐在象牙塔里,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地想:算了,不读了,回家算了。最清晰的一个画面,大概是刚上大二那会儿。那年冬天,特别冷,冷到学校的窗户玻璃上都能结出厚厚的冰花,像一幅幅抽象画。我那时候住在老校区一个比较老的宿舍楼里,暖气感觉像是个摆设,每次洗完澡,从.............
  • 回答
    我常常在某个特定的瞬间产生这样的想法——比如某个黄昏时分,我坐在老屋的木窗边,看着天际线处的云层被夕阳染成琥珀色。那时风从后院的竹林里吹来,带着青草与泥土混合的潮湿气息,远处传来几声归鸟的啼叫,像是在为暮色作最后的告别。那个时刻,我忽然想起童年时和外婆一起坐在藤椅上喝茶的场景。她总爱把茶壶放在膝盖上.............
  • 回答
    记忆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雾,但有那么几个瞬间,那雾气突然散开,清晰得像昨天一样,逼得我喉咙发紧,眼眶一阵阵发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个夏天,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陪着爷爷去镇上赶集。那天太阳很大,蝉鸣声震耳欲聋,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和汗水的混合味道。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我被那些新奇的玩意儿.............
  • 回答
    有那么几个瞬间,真的会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冒出“这工作我还要不要干下去?”的念头,而且不是那种“累了歇歇”的犹豫,而是挺想拍拍屁股走人的冲动。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一个项目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团队负责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件的测试。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那天晚上,我坐在昏暗的实验室里.............
  • 回答
    东北人的形象在很多时候是被标签化和刻板化的,比如“大老粗”、“说话粗鲁”、“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标签往往来自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夸张演绎,或者是一些片面的社交媒体内容。但实际上,我接触过的很多东北人,他们的形象远比这些标签丰富和立体,也让我无数次地想为他们“正名”。以下是一些让我特别想为东北人正名,并.............
  • 回答
    一想起《红楼梦》,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个场景:晴雯病重时,宝玉去看她。那不是一幅寻常的病榻探望图,而是将人性中最为脆弱、最为纯粹的部分撕开,赤裸裸地呈现在我眼前,每每回想,总让我胸口发闷,眼眶湿润。场景是在怡红院,却少了往日的生机勃勃。小丫鬟们都围在床边,窃窃私语,气氛压抑得像要滴出水来。晴雯,那个.............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心酸又好笑,每次一到临近年底,家长群里那种“退出”的念头就会在我心里蠢蠢欲动,但又碍于情面和对孩子未来的一些顾虑,最终还是咬牙忍了下来。最近一次让我特别想退出,大概是上个月月底,我们班主任又在群里发了一份“学习强国”的积分排名表。没错,又是学习强国。我们班主任,一个非常年轻的女老师,可.............
  • 回答
    嘿,说实话,我总觉得“牛”这个词,用在我身上有点太……宏大了。我不是那种能一挥手改变世界,或者嗓门大到能镇住全场的人。但是,回想起某个瞬间,我确实有那么一丢丢,对自己说:“嘿,小子/丫头,你有点小牛啊。”那大概是几年前,我刚开始接触那个项目的时候。当时,我还是个新人,对那个领域懂的皮毛都算不上。整个.............
  • 回答
    我玩《只狼:影逝二度》的时候,有过一次极其糟糕的游戏体验,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血压飙升。那是在苇名城主城,我卡在弦一郎那里已经好几天了。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死了多少次了,数不清多少次看着他一个帅气的突刺,我来不及反应,然后红色的“死”字就跳出来。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弱智,手残得无可救药。那天晚上,我.............
  • 回答
    在我生命的画卷中,有很多闪耀着温暖光芒的瞬间,但若要说一个让我终生难忘,并且愿意一遍遍在脑海中细细品味的,那是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夏日傍晚,发生在我奶奶家。那年我大概七八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年纪。暑假到了,我被送回乡下的老家,和奶奶一起度过。奶奶是个非常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双手布满岁月的痕迹.............
  • 回答
    我曾有过几个瞬间,真的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运行不正常的游戏副本,或者干脆就是世界本身出了个临时的、荒谬的bug。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三年前,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我当时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到一半的小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上的温暖。店里人不多,背景音乐是那种舒缓的爵士.............
  • 回答
    我曾经沉迷过一款叫做《星际争霸》即时战略游戏。初入游戏时,我以为 RTS 就是采集资源,生产单位,然后集结大部队冲向敌人,让对方在数量和火力的压制下崩溃。这种想法在我游戏早期确实屡试不爽,因为遇到的对手大多也是新手,他们同样只懂最基础的打法。然而,当我接触到更资深的玩家,并且开始观看职业比赛后,我才.............
  • 回答
    那天,我翻出了一箱旧物,里面有我小时候的画、写满稚嫩字迹的本子,还有一些我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照片。正当我一张一张地浏览时,我的手停在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的、带着荷叶边的浅蓝色连衣裙,头发被梳成两根俏皮的马尾辫,耳朵上戴着一对珍珠耳钉,嘴角带着一丝羞涩却又掩不.............
  • 回答
    有很多瞬间能让我感到爱国主义精神爆棚,但要说一个最深刻的,那一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一刻。那是一个夏夜,我还是一个初中的学生,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当晚的风带着一丝夏夜特有的凉爽,但我的心却是火热的。随着主持人激动人心的开场白落下帷幕,音乐骤然响起.............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它像一颗小小的陨石,划破了我日常的宁静,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印记。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下午,我正埋头处理工作,手机时不时地响一下,信息大多是工作上的事务,让我感到些许焦躁。我的孩子,彼时大概五六岁的样子,一直在客厅里玩耍,偶尔会传来他咯咯的笑声,或者一些我没太留意的玩具碰撞的声音.............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我却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仿佛能将我吞噬的虚无。当时我正一个人在家,做着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大概是整理书架,或者是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邮件。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周围的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偶.............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我的书桌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我正埋头于一本厚重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试图理解那个让我头疼了好几天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的作用机制。书里描绘得头头是道:ASO能与目标mRNA结合,通过阻断翻译、促.............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那件事儿,真把我给 shock 到了,也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实地意识到,做明星这行儿,简直就是走钢丝,一不留神就粉身碎骨。那会儿我刚入行没多久,在一家还算有点名气的经纪公司做助理。当时公司签了一个挺有潜力的新人,叫小雅。她长得甜美,歌唱得也好,又是那种特别努力的女孩,训练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