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回想一下,从小学到大学再后来到工作,我们身边是不是有一小群人始终领跑,另一小群人后来居上,而大部分人始终处在他本来的位置,没有变化过。我总结了一下这个现象,发现三点:始终领跑者,会迫于追赶者的压力,不断提醒自己仍要保持快速奔跑;后来居上者,属于有大毅力者,会跳出原本的舒适圈,压榨自己的潜力;而安于现状者,一种是缺乏想象力,二是缺乏行动力。
为了回答的比较全面,我把题主的问题拆成两个问题来解答。
一、选择什么样的公司更有助于成长?
我们都清楚,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论学习还是工作。
曾经,我们每个人都拼命想去到更好的大学。而如何选择“更好的大学”,分数线会比较直观地告诉我们。但在求职中则不一样,不会再有一个明显的排名让你对号入座了,影响力大的公司未必适合你,你得学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
之前跟我的一个学弟聊天的时候,我问他们如何挑选公司加入,结果得到的答案让我“大吃一斤”。他说:一看薪水,二看休假,三看有没有健身房和好吃的免费食物(甚至他告诉我去到现在这个公司的原因是公司里提供免费的游泳池和洗衣服务)。由此看出,他整个人的身心还处在学校的快乐时光中,丝毫没有意识到第一份工作对自己的未来有多么重要。
如果一个人选择工作的出发点,就没有从个人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何来的快速成长呢?第一步迈错,后来就要花费十倍百倍的时间精力去弥补,甚至有的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因为时间再也回不来了。之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扭转他的观点,最终说服他把简历投了几家pre-IPO但处于上升期的公司。
而说到如何选择公司,首选当然是一些launching rockets。因为加入了之后,很快就会有独挡一面的机会,或许是负责产品的某一功能,或许是肩负着开拓某一片市场,或者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完成,最后给公司带来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会反复遇到无比棘手的问题,每次都仿佛世界末日一般,但度过去,个人能力的提升会是巨大的。之前我们常说的舒适区,非舒适区,甚至恐慌区,无疑处在最后的区域,对人的促进作用最大。
而刚毕业,在没有太多判断经验的情况下,该怎么样加入这样的公司呢。我给的建议是:一是自己多上网查,看看公司的近年来的估值变化,以及看公司网站的更新频率,最新消息的变化。估值上升,网站日新月异,而公司规模还处在行业平均线以下的话,可以考虑加入;二是看创始人的经历,市面上的消息,从中分析该公司的文化会是什么样的;三是看行业内人才的流动方向,跟着顶尖那一群人走一般就不会错,这是最简单省事且高效的办法。
二、进同一行业,甚至同一家公司,都表现的很努力,两个人差距是如何产生的?
成长速度的直观体现,就是加入公司一段时间后,两人职位和收入的变化。而根本原因,就是两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之前在美国的时候,身边有华人同胞,从进入公司之始,就表现的很好,努力完成上级交代的一切事情;而有的老印,看似并不是那么的兢兢业业,但突然就被提拔了。其实并不是上级蠢,而是很多人没有从上级思考问题的角度来进行思考。这里我并不是说拍马屁,而是阐述一个道理,只有当懂得和熟练使用越级思考的方式之后,能力才会获得大幅度提升。原因很简单,在这种转变思维,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中,我们会学会主动揽活和思考,并且逐渐把工作的优先级排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而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则是,要学会从擅长的事情入手,做到精,以此增强自己的圈子内的影响力,然后借此来扩散到更多的方面。比如说用你的技能来和别人交流,获取更多的反馈以改进,又或者凭借此来教会别人,逐渐掌握讲述和管理的能力。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只顾着完成上级公司工作而东忙西忙抓不住重点,更不能一项技能精通后就呆在自己的舒适圈。还是那句老话,学会思考和抬头观察比埋头努力更重要,与君共勉。
-----------------------
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大家来听一听我的知乎Live,里面包括如何选择launching rockets,以及职场新人的一些详细建议,都包含在其中。
大学毕业有些年了,有时候遇到老同学,总是会聊聊近况,何处就职,待遇如何之类。
其中有些人刚毕业的时候就签了个好公司,让人羡慕,但之后却一直没什么起色;有些人虽然大学成绩一般,但毕业之后却混得风生水起,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同龄人;也有些人一直不温不火,但突然因为抓住了某个机遇,青云直上。
为什么毕业之后,原本差不多的人,在工作中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成长速度?
我先来讲个故事。
小李和小张是一个部门的同事,他们都刚大学毕业,各方面的条件都差不多。
项目的上手需要一段时间,不算太容易,小李和小张都非常努力,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成长速度飞快。
几个月以后,小李和小张都已经能熟练的处理业务了,工作也没之前那么辛苦。甚至,小李还发现了一些偷懒的方法,有些事情糊弄一下就能过去,KPI可以很完美的完成,而且没有人能发现。
其实小张也发现了里面的门道,但也许天生比较负责,他并不愿意去偷这个懒,想真正给公司带来一些利益,而不是一些虚假的数据。
后来,公司决定新开拓一个业务。由于小李的工作一直完成的很漂亮,而且人也很活跃,在公司里人缘比较好,所以决定让小李负责这块业务。但私底下大家对这个业务都不看好,前景不明朗,而且肯定很苦很累,都不愿意去。
小李就觉得以前的工作那么轻松,也能捞到不少油水,干嘛去新项目吃苦,就推脱掉了。
但是,小张却主动站了出来,想要去跟这个新的业务。领导觉得小张虽然有点沉默寡言,但做事一向很认真负责,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就同意了。
新的业务并不好做,小张一开始很辛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小张还是把这块业务做了起来。公司一看这业务做的还不错,就投入了更多资源和人力,小张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渐渐的能够独当一面了。
后来,小张越来越受公司的赏识,不仅职位获得提拔,能支配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几乎成了公司的明星人物。而小李却依然在原来的部门“养老”,虽然轻松,但比起小张来说,一个天一个地。
小李不嫉妒是不可能的,他也想获得成长,但他的职位却总是重复着一些相同的事情,非常无聊,于是小李辞职了,去了一家新的公司,从事了一个不同的岗位。
一开始,小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很辛苦。但是,小李又体验到了当初那种快速成长的感觉,这让他很开心。但半年以后,当小李熟悉了负责的业务之后,他又感觉自己的成长停滞了,工作又开始变得无聊和枯燥。
小李很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故事里的小张是我以前的同事,而小李,则是我自己。
为什么我一开始可以获得快速的成长,而一旦熟悉了之后,就止步不前了呢?
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会本能的去学习和掌握更多东西。这个过程并不舒服,但却能让我们急速成长。而一旦你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变得熟悉和容易,这就意味着你进入了“舒适区”,你的成长停止了,你不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就能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你不会去学习。
人性是懒惰的,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学习,光靠自己去主动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有些人成长的快?
因为他不会甘愿停留在舒适区里,他一定会寻找机会,去接受全新的挑战,去刺激自己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掌握新的技能。久而久之,他就成长成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进入了更高的平台,获得了更高的视野。良性循环下,他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而那些自作聪明,以为偷懒没有人能发现的职场混子,则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不断重复着熟悉的工作,害怕改变,不敢跃出舒适区,他们封闭了自己成长的边界,他们混掉的,是自己的前途。
我后来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痛定思痛之后,我开始做一些改变:
我不再满足于老板交给我的任务,而是去做真正能给公司带来发展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主动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公司批准采纳。
对于手中的工作任务,我不再偷懒,做假数据蒙骗老板和客户,而是每次都全力做到最好,争取成为我能拿得出手的经典案例。
而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上,我不断尝试一些新的做法,积极向那些更有经验的人请教,不断试错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
就这样,我之后的几年里,一直不断的在成长。每过一段时间来回顾自己,就发现自己有了明显的提高。
所以,如果你现在感觉自己的工作很轻松,那就代表着你正处于舒适区,你的成长是被动的,是停滞的,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去挑战自己,去做改变吧,只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打开自己成长的边界,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关于成长的思考,也许并不那么正确,但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
我的另一篇关于成长的回答,万赞干货,欢迎阅读:
年轻人如何在独居时有效地保持自律? - Andrew Li 的回答 - 知乎
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击关注,我将持续分享关于职场和成长的思考。
谢谢大家!
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回答这个问题首要去除两个关键因素,既既往资源差距和运气。
排除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假设初始资源一样,大家运气差不多,中长期来看影响成长速度差异的只有两个因素。
这个两个因素衡量起来十分简单,随时可以反观自照。
如果你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很轻松,你就在舒适区。
如果你现在的学习和工作困难、痛苦、抓狂、崩溃,你还能坚持下来,在纷繁中找到线索,在压力下找到路径,你就是在学习区。
学习和工作都不难。难得是:
真正的成长是没办法规划、没办法设计的,只有走到悬崖边上,迎风一跃,你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飞翔。不磕个头破血流,就想领悟真知灼见,哪有这么美的事。没有经过血汗浇灌,随便翻翻就能学到的干货,在生死关头你真的敢信么?
被动走到学习区是大运气,主动走到学习区是大勇气。
想成长的快,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运气,最好就拿出勇气。
下一次,人生的岔路上,难易自选,云泥随缘。
————————广告——————————
1月8日的 知乎 Live 管理常识课,欢迎捧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