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奥斯曼帝国能否在一战保持中立坐收渔利?如果成功了会对近代史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
奥斯曼帝国若在一战中保持中立,能否坐收渔利?又会对近代史造成怎样的颠覆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之时,奥斯曼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巨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它卷入了同盟国阵营,与协约国展开殊死搏斗。然而,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如果奥斯曼帝国能够巧妙地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甚至在战火的间隙里寻找“坐收渔利”的机会,那么近代史的走向又将是何等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假设,更是一个能够深刻触及世界格局重塑的议题。

一、 坐收渔利的可能性与挑战:并非天方夜谭,但困难重重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奥斯曼帝国坐收渔利的可能性并非毫无根据。

地缘战略优势: 奥斯曼帝国扼守着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关键水道——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控制这些海峡,就意味着掌握了俄国西出世界的重要生命线。如果保持中立,奥斯曼帝国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向交战双方索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例如,它可以借此机会向英国和法国要求更多的殖民地保障或财政援助,同时向德国和奥匈帝国施压,要求其提供武器装备或贸易特权。
经济杠杆作用: 战争期间,对物资的需求激增。奥斯曼帝国虽然自身经济并不发达,但其控制的地区盛产石油(尤其是巴格达铁路沿线尚未完全开发的资源)、粮食和棉花等战略物资。它可以选择性地向某个阵营出售这些物资,以换取高额利润或战略支持。例如,通过向协约国出售粮食,可以缓解其在战时国内的供应压力,而奥斯曼帝国则可以藉此获得急需的军费或工业品。
内部稳定与改革的契机: 长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因内部民族矛盾和改革不力而衰落。如果能避免卷入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和内耗,帝国或许能争取到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集中精力处理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或许,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威,缓和民族矛盾,从而避免帝国在战后的分裂。

然而,要实现“坐收渔利”绝非易事,奥斯曼帝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内部分裂与政治派系: 帝国统治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以恩维尔·帕夏为代表的“青年土耳其党”中的民族主义和亲德派力量强大,他们早已倾向于与德国结盟,寄希望于德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来恢复帝国的昔日荣光。另一派则更谨慎,担忧与强大的协约国为敌会加速帝国的灭亡。这种内部的政治分歧,使得帝国难以形成统一的、长期的中立战略。
外部压力与诱惑: 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拉拢奥斯曼帝国,必然会抛出各种诱人的条件,包括军事援助、领土承诺(例如收复埃及或高加索部分地区)等。而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也不会坐视奥斯曼帝国在中立的同时坐大,它们同样会施加压力,甚至进行渗透和干预。奥斯曼帝国在夹缝中维持中立,如同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跌落。
潜在的军事冲突: 即使帝国宣布中立,其漫长的边境线,特别是与俄国的边境,以及其控制的战略要地,都可能成为交战双方觊觎的目标。例如,协约国可能会为了打开通往俄国的陆路通道,试图强行通过或控制海峡,而奥斯曼帝国是否具备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抵御这种外部军事压力,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经济的脆弱性: 奥斯曼帝国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下,对外依赖性强。即使能够通过贸易获利,其获得的利润是否足以支撑起一支能够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的军队和政府,也是一个未知数。

二、 若能成功保持中立并渔利,对近代史的颠覆性影响

假设奥斯曼帝国以某种方式成功地维持了中立,并且在战火中赚取了足够多的利益,那么这将对近代史的进程产生极其深远且颠覆性的影响。

1. 中东格局的重塑:阿拉伯世界的命运转折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走向: 一战期间,英国利用麦克马洪协定和劳伦斯等人,煽动了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统治的起义。如果奥斯曼帝国保持中立,并且能够在此过程中采取更灵活的政策,例如给予阿拉伯部分地区更大的自治权,甚至承诺未来的联邦化,那么这种反抗的烈度很可能会大大减弱。这可能意味着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将截然不同。我们熟悉的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约旦等国的边界划分,以及它们与西方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可能因此而改变。
以色列建国的挑战: 英国在战争期间为了争取犹太人的支持,承诺了《贝尔福宣言》,为后来的以色列建国埋下了伏笔。如果奥斯曼帝国保持中立,并且能有效控制巴勒斯坦地区,那么英国在当地的影响力将受到限制,以色列建国的进程或许会更加艰难,甚至可能不会以我们今天所知的方式发生。
奥斯曼帝国的生存与转型: 若能成功避开战火,奥斯曼帝国或许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内部的民族问题和进行改革。它可能不会像历史那样迅速解体,而是以某种联邦制或君主立宪制的形式继续存在,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强权。这会彻底改变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生态,不再是如今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格局,而是可能以一个衰弱但仍在运转的帝国为中心。

2. 欧洲政治版图的微调与力量对比的变化

俄国的命运: 奥斯曼帝国在中立状态下,仍可以对黑海航运施加影响,或者选择性地开放或关闭海峡。这会间接影响到俄国从西部获取援助的能力,也可能影响其在黑海地区的军事行动。如果俄国在战争中失去更多援助,内部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爆发时间和进程,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都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轴心国的战略困境: 如果奥斯曼帝国不加入同盟国,德国将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并且无法利用高加索地区作为牵制俄国的侧翼。这将迫使德国在东线投入更多的兵力,从而可能削弱其在西线的攻势。同时,德国也无法通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陆地线路向中东地区渗透,这会影响其在波斯和印度方向的战略布局。
协约国的资源消耗: 协约国原本计划利用奥斯曼帝国作为牵制同盟国,特别是德国的另一条战线。如果奥斯曼帝国保持中立,协约国在土耳其战场的兵力调动和资源投入将大大减少,这部分资源或许可以用于加强在其他战场的攻势,改变战争的进程。例如,协约国可能会更早地结束在西线或意大利战线的僵局。

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历史进程的模糊化

凡尔赛体系的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催生了我们所知的凡尔赛体系,包括对德意志帝国的惩罚性条款,以及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瓜分。如果奥斯曼帝国能够保持中立,它的领土完整性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维护,那么建立在战败国瓜分基础上的凡尔赛体系将失去其关键一环,整个战后欧洲的政治秩序将截然不同。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战后不公的赔偿,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兴起的重要温床。如果世界大战的进程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减小,战后欧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可能不会那么糟糕,那么法西斯主义的滋生土壤也会受到影响。
共产主义的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如果俄国革命的进程发生改变,那么共产主义在东欧和亚洲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可能有所不同。

4. 全球殖民体系的延缓或改变

帝国主义逻辑的延续: 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战后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瓜分,实际上是旧有帝国主义逻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变形。例如,英法两国通过委任统治瓜分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的领土。如果奥斯曼帝国能保持中立甚至有所发展,这种直接的领土瓜分行为可能会受到遏制。
非西方世界的力量博弈: 奥斯曼帝国作为非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它能在一战中不失体面地保持独立和一定程度的繁荣,将极大地鼓舞其他非西方国家争取自主的决心。这可能加速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或者至少改变西方列强对全球资源的控制方式。

总结: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能否真正“坐收渔利”,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命题。它需要帝国领导层具备超凡的政治智慧、坚定的意志和精准的判断力,在强国的夹缝中找到一条既能维护自身利益,又能避免被战争机器碾碎的道路。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近代史将面目全非。中东的政治版图将是另一番景象,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轨迹将发生改变,以色列的命运也将充满未知。欧洲的政治格局可能不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动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断层或许也会被填平。全球的殖民体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也可能因此而加速或转向。

奥斯曼帝国在中立中渔利,就像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巨大蝴蝶,它的每一次翅膀扇动,都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引发一场难以预料的巨变。这不仅是对奥斯曼帝国自身命运的假设,更是对整个20世纪世界格局演进的一次深刻反思。历史的车轮一旦驶入不同的轨道,其最终目的地,将会是我们今天无法完全描绘的陌生大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寻求中立是奥斯曼战前的基本国策。我在另一个回答:南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要怎么做才能像清朝变民国那样避免被完全肢解?里面提到过,寻求中立是基于被瓜分的恐惧之上的。对于奥斯曼来说,不被瓜分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从中渔利可能就想太多了。

7月危机里,奥斯曼一直试图寻求在列强保护下的中立。对于奥斯曼,这一阶段奥斯曼的外交努力包括两个方面:

  1. 协约国或同盟国任一阵营提供独立保障
  2. 爱琴海三国(希保土)中立,至少确保保加利亚对奥斯曼善意

然而英法俄德对拉拢奥斯曼都不感兴趣,只有奥匈试图怂恿德国提供同盟。俄国的想法自然是想攫取更多的海峡利益,英法是迎合俄国,但为什么德国也对奥斯曼不冷不热呢? 一方面是奥斯曼在巴尔干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德国人觉得奥斯曼军队只是累赘,另一方面,显然列强对于欧洲大战的爆发根本没有做好准备。

奥匈对塞宣战后,德国终于认识到欧战不可避免,迅速指示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和恩维尔展开谈判。至于老生常态的两艘船问题,恩维尔帕夏明确跟德国大使表示了要把两艘船送给德国人,丘吉尔交船了才是政治自杀。事实上,即便在英国扣船后,除了恩维尔之外,苏丹、大维齐尔、另外两帕夏仍然不同意上德国的战车。对此恩维尔声称密约里有个文字游戏,表示奥斯曼根本没有义务对俄宣战。

在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开入海峡之后,俄国人迅速认识到安抚奥斯曼的必要性,随后和奥斯曼展开谈判。实际上俄土谈判极有可能是恩维尔准备总动员,拖延俄国人的策略。不过从这个谈判中看出奥斯曼维持中立的提出诉求,比如在战后获得希俄斯岛。所以想坐收渔利的话,也捞不到什么显著的好处。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保加利亚的态度。保加利亚在大战开幕后一直首鼠两端,协约国尝试说服塞尔维亚用马其顿换取保加利亚参战。然而因为奥匈指挥混乱,贝尔格莱德久攻不下,导致塞尔维亚政府过于自信拒绝马其顿方案。反之,一旦保加利亚倒向协约国,那协约国大军就不是在加里波利抢滩,而是整装待发地出现在哈德良堡城下了。

结论是,8月10日后到10月28日的两个月的时间是奥斯曼和协约国谈判的窗口期。此时奥斯曼内部除了恩维尔之外的绝大多数领导层都倾向武装中立,保加利亚态度不明。正常的情况下,作出中立的决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德舰炮击炮击塞瓦斯托波尔,把奥斯曼拖入战争深渊。关于这件事,也有说法就是恩维尔的阴谋。无论如何封锁海峡对俄国是灾难性的。

如果奥斯曼中立,俄国正常使用海峡,对大战会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可以架空一个世界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奥斯曼帝国若在一战中保持中立,能否坐收渔利?又会对近代史造成怎样的颠覆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之时,奥斯曼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如同风雨飘摇中的巨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历史的车轮最终将它卷入了同盟国阵营,与协约国展开殊死搏斗。然而,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如果奥斯.............
  • 回答
    十七世纪,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遥远的东方,明朝走向衰亡,清朝的铁骑正准备席卷而至;而在广袤的西方,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经历了辉煌的黄金时代后,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和挑战并存的时期。那么,在这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较量中,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军事装备上能否“碾压”初入历史舞台的清朝,以及风雨飘摇的明朝呢?.............
  • 回答
    要对伊斯兰帝国的地方管理水平进行排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管理水平”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不同帝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和比较。 在讨论之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排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史料和解读可能会改变.............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会议后,能继续在欧洲保留几乎整个巴尔干地区,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奥斯曼帝国自身政治军事上的考量,也有当时欧洲列强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那场会议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秩序”,也就是在拿破仑.............
  • 回答
    日本战国时代的诸侯,如果能在织田信长的统一领导下,集结起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并以其标志性的“桶狭间战法”为核心,与同期奥斯曼帝国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这确实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又充满趣味的假设。要详细分析这场对决,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双方的实力与战术特点。日本战国军队的潜在优势:织田信长所代表的.............
  • 回答
    公元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这座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的千年心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来自东方的奥斯曼帝国如同一片吞噬一切的洪流,将他们的雄师铁骑和精良火炮对准了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充满想象但又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给守卫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人一门,或者说,能够发挥其全部潜力的.............
  • 回答
    让明朝来守君士坦丁堡?这可真是个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假设!说实话,如果真的让明朝来守这座辉煌的城市,奥斯曼帝国想攻陷它,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会相当困难,面临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得明白,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面对的是苏丹穆罕默德二世麾下那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奥斯.............
  • 回答
    穿越到奥斯曼帝国,想效仿朱元璋光复罗马,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难度系数堪比登天。朱元璋当年面临的是一个风雨飘摇、被蒙古统治了近百年、文化断裂的中国,而罗马帝国的残余则早已被奥斯曼人自己吞噬殆尽,并且这个“罗马帝国”的概念在当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历史遗产,而非一个实际存在的政治实体。不过,既然是脑洞大.............
  • 回答
    安卡拉之战(1402年)后,奥斯曼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大空位时期”,其皇位继承出现混乱,帝国的统一和扩张都受到严重阻碍。按理说,这本是欧洲重新凝聚力量,甚至组织一次大规模反攻收复失地的绝佳机会。然而,事实上,欧洲并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组织起像以往那样声势浩大的十字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关于罗马如何未能“拉丁化”希腊,反而最终让帝国东部地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占庭)深深地印上了希腊文化的烙印。这其中的逻辑,确实不是一句简单的“征服者被征服者文化反噬”就能完全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演变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罗马对希腊的征服.............
  • 回答
    在浩瀚的奥斯曼帝国历史长河中,要 pinpoint 出“能力最强”的苏丹,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且极具争议性的命题。毕竟,不同的苏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对着不同的挑战。然而,若要论及对帝国影响深远、功绩卓著、并且展现出非凡领导力和战略眼光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d II).............
  • 回答
    黑山,那个夹在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共和国以及奥地利帝国之间,看似弹丸之地的斯瓦希尔部落组成的土地,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的征服者铁蹄之下,硬生生地挺了下来。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数百年斗争、地理优势、民族精神以及外部势力微妙平衡的结果。地理,是黑山最坚实的盾牌。 想象一下,奥斯曼帝国如同一股.............
  • 回答
    奥斯曼帝国识字率的定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地等同于“能读懂奥斯曼土耳其文”这样一概而论。事实上,我们今天对“识字率”的理解,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衡量标准。讨论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奥斯曼帝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主体文化和官方语言确实是.............
  • 回答
    嘉靖皇帝与苏莱曼一世:政治军事能力的一场历史对话要将明朝的嘉靖皇帝与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一世进行政治军事能力的比较,无疑是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宏大命题。这两位君主,虽然身处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和政治格局中,却都在其统治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各自国家的命运,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若要细致地剖析,我们不妨从以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之一,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帝国继承模式下进行审视。如果大明皇帝的继承法能够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即通过更明确的“兄终弟及”或“长者优先”原则,并且能够有效限制宗室的过度繁衍和权力扩张,那么明朝是否能延续到19世纪,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明朝,这俩确实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人物,一个是横跨亚欧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另一个则是统治了汉族近三百年。要说为啥奥斯曼能“遛遛”地扩张三百多年,而明朝却在三百年左右就“撞墙”了,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个“差不多同一时期”其实是有个度的。奥斯曼帝国真正的崛.............
  • 回答
    奥斯曼帝国能够在一战中攻灭马穆鲁克,但却未能彻底征服波斯,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地理和文化因素。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攻灭马穆鲁克: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奥斯曼帝国在15161517年间,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彻底击溃了曾经在中东呼风唤雨的马穆鲁克苏丹国,.............
  • 回答
    奥斯曼帝国,一个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崛起之路充满传奇。它并非一日建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成功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有偶然的机遇,更有必然的战略和制度优势。一、地理位置的优势:扼守交通要道,汇聚多元文化奥斯曼人最初起源于小亚细亚西北部,一个.............
  • 回答
    安卡拉之战,奥斯曼帝国军队数量相对稀少,且以步兵为主,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奥斯曼帝国刚刚崛起的状态、军队的构成逻辑以及战前的一些具体情况。一、新生帝国,根基尚浅: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安卡拉之战爆发的1402年,奥斯曼帝国虽然已经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并.............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并在该地区建立了统治,这其中东欧诸国的反应确实显得相对分散和无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那个时期,并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当时东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首先,政治上的分裂与内部矛盾是首要原因。想象一下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以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