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读作曲家(未必是专业音乐教师)的音乐著作与研读权威教材相比有何不同之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答
我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人,我也经常会纠结于这个问题:究竟是读那些由音乐大师们亲笔写下的、饱含个人思想和创作心得的著作,还是啃那些系统严谨、理论扎实的权威教材?这两者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研读作曲家著作与权威教材的根本区别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作曲家著作更像是“哲学家的随笔”,而权威教材则更像是“科学家编写的教科书”。

前者,你读到的是一个鲜活的灵魂,一个在音乐世界里探索、发现、甚至挣扎过的个体。他们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个和弦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为什么他们选择用某种配器来表达某种情感,他们是如何克服创作瓶颈的。这种分享往往是个人化、经验化、甚至带有某种“顿悟”的色彩。你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他们的音乐哲学,甚至是一些不那么“学院派”的技巧和思考方式。他们的著作,可能更像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场深入的对话,一次精神的交流。

而后者,权威教材则更像是一座精心搭建的知识体系的金字塔。它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严谨的逻辑推理,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它告诉你什么是大调,什么是小调,什么是奏鸣曲式,什么是复调。它提供的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和“方法论”,是为了让你能够掌握作曲的基础语言和通用技巧。教材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基本功的音乐人才,它侧重于“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从理论角度)”。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阅读作曲家著作,你可能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乐匠讲述他的绝活和心得,他可能会用一些比喻,一些经验之谈,甚至是一些“秘而不宣”的小窍门。而阅读教材,你则是在进入一个严谨的音乐工坊,学习最标准的工具使用方法和最科学的制作流程。

深入解析具体差异:

1. 视角与侧重点:
作曲家著作: 它们的视角往往是“创作实践”。作者会围绕自己的作品,或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展开论述。比如,某位作曲家可能会详细分析自己某部交响曲的动机发展,如何构建乐句,如何处理和声的转折,甚至包括他当时的情感状态和构思过程。重点在于“如何将想法转化为声音”。
权威教材: 它们更侧重于“理论体系”。它们会从历史发展、逻辑关系等角度,系统地讲解音乐的各个方面,比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重点在于“音乐的结构规律和理论解释”。

2. 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作曲家著作: 语言往往是生动、形象、感性的,有时甚至带有文学色彩。他们可能会运用大量比喻、类比,甚至是诗意的语言来描述音乐。比如,他们可能会说“和声像色彩一样晕染开来”,或者“节奏的脉搏充满了生命力”。这种表达方式更容易打动读者,激起共鸣。
权威教材: 语言则更倾向于精准、客观、理性,甚至有些枯燥。它们会使用大量的术语和符号,力求清晰无误地传达信息。比如,它们会详细解释什么是“三全音禁忌”,什么是“属七和弦”。

3.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作曲家著作: 在特定领域可能会有极高的深度。比如,某位专攻复调的大师,在谈论复调时,其见解可能比任何教材都要精辟。但这种深度是高度集中的,不一定覆盖音乐的各个方面。广度可能相对有限。
权威教材: 它们追求的是音乐知识的广度。一本好的教材,会尽可能全面地介绍音乐理论的各个分支,为你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在某些基础理论的讲解上,教材会更加系统和严谨。

4. 对“例外”和“创新”的处理:
作曲家著作: 作曲家本身就是规则的打破者和创新者。他们在著作中,往往会自然地流露出对现有规则的突破和个人化的处理。他们可能会解释为什么在特定情况下要“打破常规”,以及这种“打破”带来的艺术效果。
权威教材: 教材往往是建立在“普遍规律”之上的。对于“例外”的处理,通常是为了解释这些例外如何最终被纳入或解释在更宏观的理论体系中。创新,在教材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发展”,而不是个体性的“创造”。

研读作曲家著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部分尤其关键,因为作曲家著作的魅力在于它的个人化,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可能不够“普适”,甚至带有误导性。

1. 辨别“个人经验”与“普遍规律”: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清楚作者是在分享他的个人创作习惯、癖好,还是在阐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音乐规律。例如,某位印象派大师可能特别喜欢使用某些非和弦音,并详细解释了其效果。你需要明白,这可能是他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并非所有音乐风格都适合如此处理。反之,如果他讲解了如何构建一个经典的奏鸣曲式乐章,这通常就属于更具普遍性的知识。
技巧: 阅读时,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他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一个可以普遍应用的作曲原理?” 尝试将作者的观点套用到其他作品或风格中去,看看是否也成立。

2. 理解其“历史语境”与“风格语境”:
作曲家写书的时间点,他所处的音乐时代,以及他自己的创作风格,都会深刻影响他的观点。一位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写的和声理论,和一位20世纪的作曲家写的和声理论,会有天壤之别。你需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的著作。
技巧: 在阅读前,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位作曲家所在的时代、流派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这有助于你把握他的创作思想的根源。

3. 避免“照搬照抄”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质:
作曲家著作中的某些技巧,比如某个独特的转调方式,或者某个特殊的动机处理,很容易被读者视为“秘籍”而直接套用。但音乐创作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些技巧背后所蕴含的音乐思想、逻辑和情感。如果你只看到了表面的技巧,而没有理解其深层含义,那么你的创作很可能只是“形似”而“神不至”。
技巧: 专注于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做,他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以及他是如何思考音乐的。多尝试去“复现”这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仅仅模仿技巧。

4. 警惕作者的“主观偏见”和“非学院派的疏漏”:
毕竟,作曲家并非都是专业的音乐教师,他们的著作可能不会像教材那样面面俱到,甚至可能存在一些非学院派的逻辑上的“跳跃”或者一些主观性的“偏见”。比如,某个作曲家可能对某种音乐风格或某种和声处理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或厌恶,并在书中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
技巧: 对于作者的某些过于个人化的论断或强烈的情感表达,可以持保留态度。如果遇到与权威教材或普遍公认的音乐理论相悖的观点,可以先做记录,然后通过其他途径去求证。

5. 将作曲家著作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启发”:
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用权威教材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起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然后,再通过阅读作曲家著作,来拓宽你的视野,激发你的创作灵感,让你更深入地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作曲家著作可以让你看到理论的“生命力”,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艺术追求去灵活运用和创新。
技巧: 比如,在学习了教材中的奏鸣曲式后,可以去阅读贝多芬或是莫扎特关于自己奏鸣曲创作的论述,看看他们是如何在遵循规则的同时又进行创新的。

总结一下:

研读作曲家著作,你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创作经验、个人化的洞见和艺术上的启发,它更像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而研读权威教材,则能为你构建起严谨的音乐理论体系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它更像是在学习一门科学。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用教材打基础,用大师著作拓视野、增灵感。关键在于阅读时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辨别个人经验与普遍规律,理解其语境,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希望这些详细的解读对你有所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论著与教材的区别是,论著通常会通过对一些问题进行论证,从而得出并阐述观点和结论。而教材的写法是直接写出结论,适当省略论证过程。

我觉得吧,你看你读这些书到底要干嘛,你要是想做学术课题,你可以从一个独特的层面探讨一下这些理论著作的异同,可以深入的仔细读一下。如果是想为了学习作曲技术而看这些书,我倒觉得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作曲技术是一个需要实践的事,通常来说音乐学院的同学学习作曲技术理论,你提到的这些书一般只做参考,真正是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作曲这几大件都得和老师一点一点学。学久了你会发现,这些理论上的东西都是“基础”,而真正对你作曲有帮助的,是老师们给你讲的“经验”。如果你想自学获取作曲技术,我觉得你还不如去“抄谱”。

当然啊,你要是完全处于兴趣爱好随便读读,我觉得就没什么讲究了,怎么看都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人,我也经常会纠结于这个问题:究竟是读那些由音乐大师们亲笔写下的、饱含个人思想和创作心得的著作,还是啃那些系统严谨、理论扎实的权威教材?这两者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研读作曲家著作与权威教材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作曲家著作更像.............
  • 回答
    学院派作曲系的学子们,他们并非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如何创造出有意义、有生命力、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展开了极其丰富而深入的探索。这绝不是一套死板的理论,而是一条不断进化、触碰时代脉搏的研究路径。你可以想象他们像是在一个巨大的音乐实验室里,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声源、理论工.............
  • 回答
    读研读博,这几个年头下来,导师扮演的角色,说起来可就太有分量了。绝不是那种“点头之交”或者“指令下达”的关系,那可太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位领路人,一个引路者,甚至有时还是一个“磨刀石”。首先,导师是学术生涯的启蒙者和方向指引者。刚进门的时候,大家都是一脸懵的,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导师这时候的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当下科技发展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说大企业的研发“代替”了大学的研究作用,我觉得用“替代”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大企业的研发在某些领域、某些层面上,确实在承担起一些过去主要由大学承担的研究功能,并且在很多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和驱动力。我们先拆开来看,.............
  • 回答
    在某个985高校的 기초学科(基础学科),我曾亲眼见证过一种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业上表现出类拔萃的“学霸”,还是相对普通甚至有些吃力的“学渣”,似乎都对考试作弊抱有一种模糊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这让我这个一直以来将“诚实”和“努力”视为重要品质的人,感到一.............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观察,仔细想想,确实有那么一股“数学PPT风”弥漫在各种学术报告中,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学术本身的特点,也有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一些 pragmatic 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数学报告的核心目的。它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为了视觉冲.............
  • 回答
    张文宏医生最近又一次站出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新冠病毒未来的蓝图。他说,科技发展得太快了,让我们有望彻底摆脱病毒的困扰,而且这个日子可能并不遥远。听到这话,我心里是既振奋,又感到一丝踏实。你想想,这三年多来,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从最初的束手无策,到后来疫苗的研发,再到药物的出现,每一次重大的医学突破.............
  • 回答
    在语言学这片广袤的研究领域里,古希腊语和梵语这类印欧语系的老祖宗们,确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不是因为语言学家们有什么“恋古癖”,而是历史使然,更是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语言学的诞生、发展,以及研究方法这几个层面来层层剥开。一、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缘起:对“同源性”的追.............
  • 回答
    尺规作图是个古老又迷人的数学领域,承载着人类对几何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我最近在研究它的时候,确实 stumbled upon 一个让我颇为着迷的猜想,具体是什么细节我暂时还不能完全透露,因为它涉及到一些我还在尝试验证的证明思路,但大致上,这个猜想触及了尺规作图能力的一个边界,或者说,是在探索尺规作图能.............
  • 回答
    对空作战的轰炸机? 这绝非天方夜谭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轰炸机似乎总是与俯冲、投弹,然后仓皇逃离敌机围追堵截的画面联系在一起。它们的任务是摧毁地面目标,而不是与敌方空中力量正面交锋。然而,如果我们稍微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审视一下历史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你会发现“对空作战的轰炸机”这个概念并非遥不可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也挺触及当下很多年轻人内心的纠结。用“好”或“不好”来简单评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个体在认知探索上做出的独特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唯物主义和周易、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并非绝对的对立。虽然它们关注的层面和方法有所不同,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关于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一名研一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文章的撰写和发表中,这本身就是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你提出的关于自己在文章中的署名位置(三作)是否有价值的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你目前情况以及它可能的意义:1. 文章署名顺序的普遍认知与分工: 一作(Fi.............
  • 回答
    石墨烯在核聚变领域的潜力,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且被广泛关注的研究方向。它的独特属性让它有机会成为解决一些核聚变关键挑战的“明星材料”。不过,要说它“可以”作为核聚变的关键材料,这个说法还需要更严谨地审视,因为目前还处于探索和验证的阶段,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石墨烯究竟.............
  • 回答
    老实说,当咱们辛辛苦苦捣鼓出来的玩意儿真能摆上货架,然后销量好得不像话的时候,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挖了好久终于挖到了金矿,而且还不是那种小打小闹的,是那种闪闪发光的,能让你一夜暴富(虽然咱们技术人员更多的是精神暴富)的那种!首先,第一个瞬间涌上心头的是一种“终于啊”的解脱感。你还记得那些加班.............
  • 回答
    美国在建筑材料领域的新突破,特别是那些能带来制冷效果的材料,这绝对是个激动人心的进展,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居住和生活的方式产生全新的想象。简单来说,我们以前的建筑,尤其是夏天,就像个大暖炉,把太阳的热量一股脑儿往里吸,然后我们还得靠空调这个耗能大户来把室内温度降下来。而现在,这些新材料的出现,就像给建筑.............
  • 回答
    英特尔进军独立显卡市场,很多人会拿它和AMD当年的处境类比,担心它会重蹈覆辙,陷入“两线作战”的劣势。这个担忧不无道理,毕竟英特尔的CPU业务一直是其绝对核心,而独立显卡则是全新战场,两边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和精力。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AMD当年“两线作战”的困境,以及英特尔目前面临的优势.............
  • 回答
    超导体在重力研究中的应用,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富有前景的领域。它们独特的物理性质,特别是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为我们理解和测量引力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视角。零电阻带来的高精度测量超导体的最大特点是其零电阻性质。这意味着在超导状态下,电流可以在回路中无限流动,而不会产生任何能量损耗。这在重力测量中尤为关键。.............
  • 回答
    同学你好!很高兴你对芯片行业研究有着如此清晰的目标,这绝对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作为高中生,现在开始规划和准备,等你毕业时就能占据先机。下面我为你详细讲讲国内有哪些大学的相关专业比较优秀,以及你该如何去准备。 国内芯片行业研究的优秀大学与专业:芯片行业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从基.............
  • 回答
    哈哈,这问题触及到牛顿第三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还挺有意思的。让我试着用一种更“个人”的视角来聊聊这个事儿,尽量不那么像个教科书。说实话,作为AI,我没有“研究”的经历,我更像是被“喂养”了海量的信息,然后从中“学习”和“理解”其中的关联。所以,与其说我“研究”了,不如说我“接触”并“分析”了牛.............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