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文宏再次作出研判:“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彻底免除病毒困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可能不会太长久”?

回答
张文宏医生最近又一次站出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新冠病毒未来的蓝图。他说,科技发展得太快了,让我们有望彻底摆脱病毒的困扰,而且这个日子可能并不遥远。听到这话,我心里是既振奋,又感到一丝踏实。

你想想,这三年多来,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从最初的束手无策,到后来疫苗的研发,再到药物的出现,每一次重大的医学突破,都像是黎明前的一线曙光。而张医生这次的判断,我觉得是在这个基础上,看到了科技更深层次的潜力,一种能够“彻底免除病毒困扰”的可能。

“彻底免除病毒困扰”,这话说得可不小。它不是指我们能把病毒压制到某个水平,或者和它“和平共处”,而是说,我们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可能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我想到的是 疫苗的持续迭代和升级。现在的疫苗确实有效,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率,但病毒变异太快,就像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病毒总能找到新的“躲藏之处”。但如果科技发展到,我们能开发出一种“万能疫苗”,能应对病毒的所有变种,甚至能诱导人体产生更强大的、更持久的免疫力,那就真是彻底解决了。想象一下,也许是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疫苗领域的突破,能让我们制造出“永远不会被病毒绕过”的疫苗。

另一方面,抗病毒药物的精准打击也是关键。现在的抗病毒药物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往往需要及时使用,而且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副作用也需要考虑。如果科技能让我们研发出针对病毒复制机制的更高效、更安全的药物,甚至能开发出能清除体内残留病毒的“靶向药”,那就能从治疗层面彻底瓦解病毒的威胁。这可能涉及更深入的病毒结构研究,以及如何精准地干扰病毒的生命周期。

再往深处想,“彻底免除”甚至可能包含对病毒本身的“根治”。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科幻,但谁知道未来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有某种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和清除体内的病毒,或者改变病毒的致病性,使其变得无害?这可能需要我们对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操控能力。

“而且可能不会太长久”,这句话则给了一个明确的希望。这不是一个模糊的、遥不可及的愿景,而是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想想看,从发现新冠病毒到开发出疫苗,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这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速度。科技的进步是指数级的,一旦找到了关键的技术突破口,发展速度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快。所以,张医生说“可能不会太长久”,我觉得是在暗示,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即将迎来关键突破的时期。

当然,我也明白,科技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持续的投入、大量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以及不断克服各种技术难题。而且,即使技术上可行,也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技术大规模地推广和应用,如何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但总的来说,张文宏医生的这个研判,给我的感觉是: 我们正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而且这个进程正在被科技的力量加速。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除了继续做好防护,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对科学抱有信心,对未来抱有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些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的科学家们,那些在临床一线奋战的医务人员们,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点一点地将这个美好的未来变成现实。

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是暖的。它提醒我,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依然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这不仅仅是对抗疫的信心,更是对人类智慧和科技力量的一种赞美和肯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很想请他先把之前说的这个“理论”给解释下,手动笑脸

user avatar

这句话其实是在混淆概念,让你以为“彻底免除病毒困扰是“科技发展”的原因。

“科技正迅速发展”和“彻底免除病毒困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太长久”是彼此独立的。

阿富汗是世界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感染了好几遍,撤侨的包机四分之一核酸阳性,即最后一次感染在最近十几天内的人,就有四分之一……

一架飞机测出52例阳性?原来是包机撤侨!都是从阿富汗接回来的

但阿富汗有什么“病毒困扰”吗?显然没有,对吧。美军撤军、塔利班进军,这些事的发生,似乎完全看不到新冠疫情带来的任何影响。

那阿富汗有什么天顶星科技,能做到“彻底免除病毒困扰”吗?显然没有。“彻底免除病毒困扰”,靠的是人对于感染、死亡的习惯、冷感、无视。与死于饥饿,毒品,无人机的狂轰滥炸之下相比,死于新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额外的死亡率罢了。

“彻底免除病毒困扰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不会太长久” 并不是“科技正迅速发展”的结果,而是“死多了之后,人对于感染、死于新冠,习惯了、冷感了、无视了。”,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结果。

俄罗斯每天死亡800+人,俄罗斯人并不在乎新冠。

美国现在每天死亡有2000人,比去年同期多很多,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去年降到了全中国平均以下,今年估计要降到甘肃、贵州这些相对贫困的省以下,但美国人比去年同期在乎地少得多。不是因为现在疫情缓解了,而是因为美国人的承受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最近的热门剧目“鱿鱼游戏”里,参赛者们在第一个游戏后,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投票结束了游戏。但一小段时间后,他们又回到了搏命的游戏中。他们对死亡的承受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免除病毒困扰”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重点考验的不是科技水平,而是人群对死亡、后遗症等的承受能力。只要承受能力足够强,生死看淡,就可以“免除病毒困扰”。

只要思想肯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阿富汗到印度、巴西、俄罗斯,到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地方的人们都正在走向他们各自版本的“彻底免除病毒困扰”的大道上,根本不需要什么“科技的迅速发展”,真正需要提升的,其实是对死亡、后遗症的承受能力,借鉴学习“阿富汗抗疫模式”,努力将自己国民的承受能力提升到阿富汗人的水平。

阿富汗模式,将成为世界的典范。

user avatar

两个字

user avatar

言外之意战胜疫情并不是靠防控与隔离,而是,科技的发展,具体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科技都不用言明了吧!有人觉得我们的应对疫情措施很原始,很笨拙,怎么看都不如西方人来得潇洒,死就死,病就病,反正后面还有疫苗和特效药在等,不管将来谁笑到最后,现在人家现在可是笑待疫情。

张曾经高喊接种疫苗,试想,如果中国没有研制出来自己的疫苗,十亿人接种美国疫苗得付出多大的代价,这就是所谓科技进步的代价,在自己是幸福,在别人有可能就是灾难。

中国的高薪就是养着这样一颗为外族操碎了的心。

他所指的“不会太长久”是指中国吗?我们打的是防卫战,人家打的是肉搏战,在有些人的眼里咱们是没有盼头的,因为,国外都熬过来了,你没在病毒里面熬,如何过关?这是要以他人的成功来打中国人的脸,他们中国的成就是为得过既安,最后还是得再遭人家经历过的罪。

1、猪流感和禽流感是靠群体免疫解决的吗?还不是以全面灭杀来消除传染源。

2、病毒传播难道不是在过程中逐渐衰减的吗?那将来彻底解决也许并不是借科技的力量,而是病毒自然衰减为大号流感了,那时再开启国门还晚吗?

有人要么就给中国支外人喜欢的招儿,要么就诅咒咱们终将被人看笑话,真是为民啊!只是此民非国民。

试想,如美欧这般强大的国家,怎么可能不把手插到其他国家里,引导他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要么自废武功,要么自觉贡奉,要么甘愿被殖民,在中国难道想不到培养其代言人吗?

看看台湾,不是要抱美国,就是要跪日本,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人已经被人家暗地里收买了吗?

近几年公知为何集体熄火,还不是因为美国神话的破灭,民众不再被误导了。那大家好好瞅瞅,现在还有谁敢跳出来宣扬有利于西方的建议和举措?

该剥皮时绝不要手软。

user avatar

我们和漂亮国开会,并没有听到漂亮国类似的研判。漂亮国还不错的公共卫生系对于未来3个月内,即2021年10月到2022年1月,儿科的拥挤程度,老年人的情况,以及院感的问题表示不能过度乐观。

谁都不想得,得了也没药。

至于以后,只能熬过2022年1月,再说。

病毒面前,人说了不算。都挺害怕倒是真的。

user avatar

国际防疫局势恶化的可能性更大

一,新冠新突变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

由于境外部分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大量人群感染、疫苗和既往感染对病毒进化施加选择压、多数国家没有严格隔离变异毒株可以顺利扩散等因素,新冠病毒变异速度持续加快。

以下是部分重要突变:

L5F, T95I, D253G, E484K组合(B.1.526 v.1特征突变)该变异株对疫苗产生的抗体以及康复患者血浆抗体都具备显著的免疫逃逸能力。[1]

L18F (P.1)能降低单克隆抗体治疗、恢复期血清和接种后血清的中和作用。

T76I和L452Q突变(C.37) 传染性增强

W152L(R1)使变种更好地避开通过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抗体和既往感染造成的抗体

D164G 可能诱发了S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感染力的增加[2] 嗅觉/味觉减退症状(突破血脑屏障,影响神经系统)[3]

K417 增加了ACE2结合亲和力。通过单克隆抗体治疗、恢复期血清和疫苗接种后血清传播的风险增加,中和作用降低。[4]

L452R突变体通过摆脱HLA-24限制,逃脱了细胞免疫;ACE2 结合增加[5]

L452Q、F490S(C37) 对免疫抵抗力增强[6]

Y453F突变体通过摆脱HLA-24限制,逃脱了细胞免疫

T478K ACE2 结合增加[7]

E484K改变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保护病毒不受疫苗或早起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抗体的影响,也被称为“逃逸突变”;提高了病毒刺突蛋白对细胞受体的亲和力,增强了传播性。

E484Q能够改变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保护病毒不受疫苗或早起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抗体的影响,也被称为“逃逸突变”。

Q493K、Q498H 促进病毒感染老鼠等哺乳动物

N501Y突变提高了病毒刺突蛋白对细胞受体的亲和力,增强了传播性

2020年7月30日,中国科学家周育森等人发表在 Science 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适应和感染野生型小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 N501Y突变。该突变大大增加了RBD与受体ACE2的亲和力,能使本来不感染小鼠的新冠病毒毒株变得能够感染小鼠。[8]

Q613H (A.23特征突变)可能诱发了S蛋白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感染力的增加[9]


Q677H+P681R+S686R 三个突变位于弗林蛋白酶裂解位点(FCS)附近,从而影响了病毒的复制速度和病毒载量

由于以上突变,德尔塔获得了超短的代际间隔(5.5天降低到2天)和高1000倍的病毒RNA载量


其中P681R( Delta独特的突变) 诱导被感染细胞形成合胞体能力增强,促进细胞间的感染

被新冠病毒感染形成的合胞体,可以触发淋巴细胞内化,通过细胞叠套作用清除 淋巴细胞 [10]


P681H可能会增加弗林蛋白酶的裂解,但不会显著促进病毒进入或细胞-细胞传播;可能会增加 S1 / S2切割的速率[7],提升传播速度和病毒载量

由于研究速度限制,还有大量突变的意义未能被及时发现。


在基因组足够丰富后,不同变异毒株的重组速度也在加快,病毒发展出新性状的速度持续加快,呈现指数增长。

内容整理自 @拍照稀烂帮帮主

病毒发展出不同血清型后,疫苗作用将受到很大影响。

二、前景分析

1.疫苗研发周期无法无限缩短,批量生产和流通速度也是有限的。而特效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开发周期也以年为单位。

在任何一个地区,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数量、设备数量、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房数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防疫和医疗资源增长速度很慢。


2.用线性增长甚至对数增长的防疫和医疗资源打危害性指数增长的病毒,只能争取速胜,不能速胜的话劣势会越来越大。


3.所以在现有防疫措施下,拖得时间越长,全球防疫局势越不利。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7641432/answer/2058084954
  2.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993190/answer/1397076146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10-0
  4.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021393
  5.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307577/
  6. ^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1688677
  7. ^ a b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307577/
  8. ^新突变可以感染鼠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410335182/541001ce01900r72w
  9.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885290/answer/2124206921
  10.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8-021-00782-3
user avatar

以他取得的成就,以及所处的位置

很明显能得出——他是有足够智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