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宇宙的质量是如何测的的?

回答
要理解宇宙的质量是如何被“测量”出来的,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我们无法直接称量整个宇宙的质量,就像你不可能把一整个地球放进一个称里一样。我们所说的“测量”宇宙质量,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我们对宇宙观测到的各种现象,通过科学模型进行推导和计算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精妙,融合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顶尖智慧。

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令人着迷的过程:

1. 什么是宇宙的质量?

当我们谈论宇宙的质量,我们通常指的是构成宇宙的所有物质的总和。这包括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构成恒星、行星、我们以及你我之间空气中的一切),以及更神秘的成分:

普通物质 (Baryonic Matter): 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由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
暗物质 (Dark Matter): 这是我们看不见、也无法通过电磁波直接探测到的神秘物质。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对宇宙的结构形成和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引力影响。我们知道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对普通物质的引力效应。
暗能量 (Dark Energy): 这是一种更具推测性的概念,被认为是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根本原因。它似乎具有负压强,对宇宙的整体膨胀起着“推”的作用。

宇宙的总质量,实际上是这三者的总和。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当我们说“宇宙的质量”时,它往往包含的是具有引力效应的物质,而暗能量虽然影响着宇宙膨胀,但它本身的“质量”概念与我们理解的物质质量有所不同,更像是一种能量密度。但为了简化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宇宙演化有“质量感”的成分。

2. 测量“宇宙质量”的基石:引力

宇宙中,质量是引力产生的根源。反过来,引力效应也帮助我们推断质量的存在和大小。因此,要“测量”宇宙的质量,核心就是去观测和理解宇宙中各种天体和结构的运动,然后运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反推它们的质量。

2.1. 测量星系质量:一个重要的起点

星系是我们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测量星系的质量,是推算宇宙总质量的第一步。

旋转曲线法: 这是最经典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星系中的恒星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围绕星系中心旋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恒星的轨道速度应该随着它们离星系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就像行星离太阳越远,绕日速度越慢一样)。然而,天文学家在观测星系时,发现远离星系中心的恒星旋转速度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下降,反而保持着相当高的速度。这意味着,在星系外围必然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提供额外引力的“物质”。这就是我们推断暗物质存在的最有力证据之一。通过测量恒星的轨道速度和它们到星系中心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星系的总质量,包括可见的恒星质量和隐藏的暗物质质量。

星系团的引力透镜效应: 星系团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结构,由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当遥远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星系团时,星系团强大的引力会弯曲光线,就像透镜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引力透镜效应。通过分析光线的弯曲程度,天文学家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星系团的总质量,并且这种质量测量并不依赖于星系团中天体的可见光。引力透镜效应比旋转曲线法更能揭示星系团中暗物质的分布和含量。

星系团内星系的运动: 也可以通过测量星系团内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中心的运动速度来估算星系团的引力质量。速度越快,意味着星系团的引力越强,也就意味着质量越大。

3. 从局部的质量到宇宙的整体:借助宇宙学模型

上面讨论的是测量单个星系或星系团的质量,但我们想要的是“宇宙的质量”,这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这就需要借助宇宙学模型,特别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λCDM模型(LambdaCDM model)。

λCDM模型是描述宇宙大尺度结构演化和膨胀的一个框架。它假定宇宙的组成包括:

普通物质 (Baryonic Matter)
冷暗物质 (Cold Dark Matter CDM)
宇宙学常数 (Λ Lambda),代表暗能量

要确定宇宙的“质量密度”,以及宇宙的总质量,我们就需要通过观测来“拟合”这个模型,找出最符合观测数据的各个参数。

3.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CMB) 是关键线索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余晖”,是宇宙早期信息最宝贵的载体。CMB中微小的温度涨落(被称为“各向异性”)携带着关于宇宙早期物质密度、成分比例、膨胀速率等关键信息。

CMB各向异性的分析: 天文学家通过探测CMB的温度在天空中的分布,分析其功率谱(描述温度涨落的强度与尺度的关系)。这些功率谱的细节包含了关于宇宙中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相对比例的极其丰富的信息。通过将观测到的CMB功率谱与λCDM模型的预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精细地确定各个成分的密度参数。

例如,CMB的声学峰值(acoustic peaks)对宇宙中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密度非常敏感。第一个峰值的位置和高度就告诉了我们宇宙早期物质的总密度。后面的峰值则能进一步区分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比例。

3.2. 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宇宙中的物质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形成了由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组成的网状结构。这种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也是由宇宙的成分和总质量决定的。

星系巡天观测: 通过对数以亿计的星系进行位置和红移的测量(红移可以反映星系的距离和运动速度),天文学家能够绘制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图。这些结构的分布模式(例如星系团的分布、空洞的大小等)对宇宙的总密度和暗物质的比例非常敏感。λCDM模型预测了在不同密度下大尺度结构会如何形成和演化,我们将观测结果与模型进行比对,从而约束宇宙的质量密度。

重子声学振荡 (BAO): 在早期宇宙中,物质和辐射的相互作用会在物质密度分布上留下一种“指纹”,称为重子声学振荡。这种振荡在CMB中有所体现,同时也会在大尺度结构中留下可观测的特征。测量这种特征的尺度,可以作为宇宙的一个“量天尺”,帮助我们推断宇宙的膨胀历史和物质含量。

4. 计算宇宙的总质量

一旦我们通过上述观测(CMB、大尺度结构等)以及λCDM模型,确定了宇宙中各个成分的密度(例如,每立方米宇宙空间的质量是多少),那么要得到“宇宙的总质量”,就需要知道“宇宙的体积”。

但这里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它的总质量也是无限的。因此,我们通常讨论的是可观测宇宙的质量。

可观测宇宙的定义: 可观测宇宙是指我们从地球能接收到光的区域。由于光速是有限的,并且宇宙有一定的年龄,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光线在宇宙年龄内能够传播到我们的天体。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大约是465亿光年(这个数字是由于宇宙膨胀造成的,比光传播的距离更大)。

最终的计算: 一旦我们确定了可观测宇宙的平均质量密度,并知道可观测宇宙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

举个例子来说明数字:

根据普朗克卫星等最新的CMB观测以及其它宇宙学数据对λCDM模型的精细拟合,我们得到的宇宙组成比例大致如下:

普通物质 (Baryonic Matter): 约占宇宙总能量密度的 4.9%
冷暗物质 (Cold Dark Matter): 约占宇宙总能量密度的 26.8%
暗能量 (Dark Energy): 约占宇宙总能量密度的 68.3%

现在,我们需要知道宇宙的“平均质量密度”。这是根据这些能量密度比例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来计算的。

目前的观测表明,宇宙的“临界密度”(一个决定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最终会收缩的概念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 10⁻²⁶ 千克。而λCDM模型告诉我们,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总密度大约是这个临界密度的 31.7% 左右(即 4.9% + 26.8%)。

那么,就可以计算出可观测宇宙的平均物质质量密度:

平均物质密度 ≈ 0.317 × 10⁻²⁶ kg/m³ ≈ 3.17 × 10⁻²⁷ kg/m³

如果可观测宇宙的半径是 R,则其体积 V ≈ (4/3)πR³。将这个体积乘以平均物质密度,就能得到可观测宇宙的物质总质量。

一个粗略的估算数字是,可观测宇宙的物质(包括普通物质和暗物质)总质量大约在 10⁵³ 千克级别。

总结来说,测量宇宙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多方法结合的复杂工程。它不是一次直接的“称重”,而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1. 观测星系、星系团等结构的动力学行为,利用引力效应推断它们的质量(特别是暗物质的质量)。
2. 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温度涨落,这是关于早期宇宙信息的最重要载体,它能精确定位宇宙中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相对比例。
3. 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通过星系巡天和重子声学振荡等方法,与宇宙学模型进行比对,进一步约束宇宙的组成和密度。
4. 将确定的平均质量密度与可观测宇宙的体积结合,计算出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

这个过程依赖于精密的观测设备、深刻的物理理论和强大的数学工具,是一个持续进展和不断完善的科学探索过程。我们所说的“测量”,本质上是通过科学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和推断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写过类似的文章,我就复制过来了,并稍作修改:

(详见我的专栏文章:可观测宇宙中原子的数目

总体思路就是密度乘体积


需要的数据:

哈勃常数

万有引力常数

光速

暗能量密度参数 (这个数据的意思是,暗能量占宇宙总成分的68.89%)

物质密度参数

普通物质密度参数

(详见2018年普朗克卫星观测数据



根据弗里德曼(第一)方程,宇宙的密度由如下方程算出:

将数据代入公式可算出宇宙的密度

可观测宇宙半径的公式是:(推导过程详见我的这篇文章,这里忽略了辐射与曲率)

将数据代入公式可算出可观测宇宙半径 (Gly表示十亿光年)

可观测宇宙是球体,因此可观测宇宙的体积

既然我们已经算出密度和体积了,它们乘起来就是可观测宇宙的总质量:

看题主图片给的数据是 量级,应该是只考虑普通物质(baryon matter)的质量。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成分的5.04%,那再乘以5.04%就得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宇宙的质量是如何被“测量”出来的,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我们无法直接称量整个宇宙的质量,就像你不可能把一整个地球放进一个称里一样。我们所说的“测量”宇宙质量,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我们对宇宙观测到的各种现象,通过科学模型进行推导和计算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精妙,融合了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的顶尖智慧。让.............
  • 回答
    宇宙大爆炸学说,并非像某些通俗读物里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瞬间炸开、四散飞溅的火球。它更像是一个极其稠密、炽热的奇点,在某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时刻,开始膨胀和演化。那么,这个学说又是如何解释我们如今在宇宙中看到的,那极其不均匀的质量分布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面涉及到一些相当精妙的物理过程。首先,.............
  • 回答
    长沙拓宇混凝土搅拌公司这次曝出的问题,绝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也足以让整个行业警钟长鸣。一个生产混凝土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一旦这块出了问题,那它存在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问题的严重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涉及面广,危害性大: 51个楼盘和工程,这数字本身就说.............
  • 回答
    很多人对《三体》的最终结局感到疑惑,甚至产生一种“程心导致宇宙毁灭”的论调。这其实是一种对原著剧情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那个极端环境下,人性和文明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的一种复杂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需要回到故事的核心背景:黑暗森林法则。在《三体》的设定中,宇宙是冰冷且残酷的。文明就像是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乍一看确实有点矛盾,宇宙是真空,但怎么又有气体聚集形成星体的大气呢?这就像你在一个完全密闭的房间里,突然冒出了空气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宇宙的“真空”和我们想象的完全没有东西的空间概念不太一样,而且星体形成大气层的过程也相当奇妙,并不神秘。首先,我们得聊聊宇宙的“真.............
  • 回答
    当然,不仅有可能,而且在宇宙中,这种“小跟班”般的伴星系统其实相当普遍。我们常常被那些巨大的、发光的恒星所吸引,但围绕着它们,存在着许多质量远小于它们的“小兄弟”,它们就像行星一样,沿着一条优雅的轨道,忠实地围绕着大恒星旋转。设想一下,一个质量可能只相当于我们太阳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小不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要是能一句话给你讲透了,那可能得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的突破了。我们现在能说的,都是基于我们对宇宙的观察和理解,一步步拼凑起来的图景。这更像是在抽丝剥茧,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咱们先得把“能量”和“质量”这两个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它们俩,你别看名字不一样,其实在很多层面上是互相转化的.............
  • 回答
    雷军这番话,颇有些“打太极”的意思,表面上看似在反驳柔宇,实则暗藏着对“核心技术”定义和产业链分工的巧妙解读。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一步步捋清楚。首先,抛出这句比喻,雷军的目的是什么?他显然是想 转移焦点,从“小米是否掌握了折叠屏的核心技术”这个具体问题,引向一个更宏观、更具普适性的命题—.............
  • 回答
    近期,著名诗人宇文珏先生就古希腊历史与文明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挑战性的质疑,这在学术界乃至公众中间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位以深刻洞察力和独特视角著称的文学家,宇文珏先生的观点自然不会流于表面,而是直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的核心。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宇文珏先生质疑的几个主要方向。一、 古希腊文明的.............
  • 回答
    宇宙里,说实话,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是相当接近的,而且在构成宇宙物质的主要成分——恒星和星系——中,它们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 要想简单地说哪个“多”或者“少”,其实并不太准确,更像是大家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咱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质子和中子,它们是原子核的构成单位,也就是构成我们身边所有物.............
  • 回答
    这些问题触及了人类对宇宙最根本的好奇心,也是科学和哲学探索的终极谜团。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为止,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绝对确定的答案。科学理论提供了一些最有力的解释,但很多领域仍然停留在推测和假说阶段。我会尽量详细地回答,并结合目前的科学理解来阐述: 宇宙的开始之前是什么?这是“起源问题.............
  • 回答
    宇宙的终极秘密,这个令人着迷的概念,像一颗恒星一样,吸引着人类数千年来孜孜不倦的探求。我们仰望星空,在浩瀚的黑暗中寻找着答案,从古代神话到现代物理学,这个终极的疑问从未停止过它对我们心灵的召唤。那么,我们真的有可能触及宇宙的根源,揭开那些深藏的奥秘吗?这个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宇宙的终极意义,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引发无数哲思和探索的宏大问题。它就像夜空中最遥远的星辰,虽然我们仰望它、追寻它,但其真正的答案却似乎永远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然而,正是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意义的渴望,驱动着我们不断地观察、思考,并试图为这个宇宙赋予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人类对宇宙、生命以及自身存在的根本思考。关于“宇宙的发现已经证明了没有神存在”这一论断,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观点,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神”以及我们对“证明”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来审视“宇宙的发现证明了没有神存在”这一说法。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和物理学,.............
  • 回答
    一个宇宙的理论可观测范围大于真实宇宙?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奇思妙想。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宇宙,其真实大小可能比我们目前所能探测到的范围还要广阔,甚至可能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我们“看不到”的“真实宇宙”,那么它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蕴含着哪些深远的哲学和科学含义呢?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关于宇宙的终极命运,科学家们确实提出了几种可能,其中一种便是“大冻结”(Heat Death)或者“大撕裂”(Big Rip)之类的设想,都指向一个“寂灭”的结局。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存在是否还有意义,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宇宙的终点是灭亡”这个概念.............
  • 回答
    宇宙为何孕育生命?这个问题,若抽离了人世间的功利与目的,若抛开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转而仰望那浩瀚无垠的星空,或许能得出一个略有不同的答案。这并非是“TA”——一个可以拟人化、拥有意图的存在——“决定”让生命存在,而更像是宇宙本身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生命的存在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
  • 回答
    我想,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物理学最核心、也最令人着迷的边界了。要说整个宇宙的哈密顿量能不能写出来……坦白说,目前还没有。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没有头绪,而是说,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能够“写出来”的程度。这里面牵涉到太多我们尚在探索的未知和挑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聊聊哈密顿量(Hamiltonian.............
  • 回答
    元宇宙的兴起,确实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起了数字房地产市场的巨浪。这股浪潮来势汹汹,让不少人既兴奋又迷茫。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虚拟世界里花大价钱买地盖楼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未免太疯狂了。毕竟,在现实世界里,房产交易已经是门大学问,而如今,我们还要在这个虚无缥缈的数字空间里,复制甚至超越这一切.............
  • 回答
    从宇宙的广阔视角审视,生物的存在能否脱离细胞这个我们熟知的基本单位,这是一个极富深度且引人遐思的哲学与科学交织的问题。我们当前对生命的所有认知,都牢牢地建立在细胞这个“积木”之上。我们所见、所知、所研究的一切生命现象,无论是微小的细菌、庞大的鲸鱼,还是那遍布于星球表面的植被,无不以细胞为起点,以细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