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归因于人为选择。
根据现有证据,古人驯化动物时对动物的行为有偏好,而那些行为的遗传原因会同时导致外观改变。
2014 年,一些学者尝试用轻微的神经嵴细胞相关缺陷来解释驯化综合征[1],认为可以在驯化的动物和野生祖先之间找到相关的基因差异。
2018 年,一项研究确定了现代狗与现代狼之间存在差异的 429 个基因。这些基因差异在古老的狗化石中也存在,应该是古人对狗进行驯化的结果。这些基因与神经嵴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关[2]。
2020 年,更多的古基因组研究显示其他家畜也有类似的现象[3]。
在脊椎动物早期胚胎的发育过程中,脊髓附近产生神经嵴细胞,这些细胞会迁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分裂并分化成色素细胞、颅骨的一部分、颌骨、牙齿、耳朵、肾上腺等,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信号会间接影响大脑发育。
在驯养动物的过程中,古人可能有意选择对人表现得更温顺的动物、更不容易“被人吓到并自卫或逃走”的动物,选出来的至少一部分动物可能有更小或更不活跃的肾上腺,可归因于遗传导致的轻度的神经嵴细胞发育缺陷或迁移缺陷。同样的缺陷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缺失(变浅、白斑之类)、耳软骨变形、牙齿变小或变形、下颚变短、前脑尺寸缩小。
显然,这对古人类选择“不那么容易攻击同伴的孩子”也适用。已经有学者研究了人的神经嵴细胞相关的 BAZ1B 基因,显示出人类自我驯化的迹象[4]。
此外,古人可能愿意选择体毛颜色与野生个体不同的动物来驯养,以便轻易地跟野生个体区分;白色、浅黄色之类毛色容易在较远距离上看到,条带、花斑之类可以作为个体的特征,在放牧时有用。这些筛选往往关系到 MC1R 基因。
在世界范围内,古人对毛色的偏好带给动物的影响,看起来没有对行为的偏好那么大。包括我国古人在内,历史上许多地方的古人更喜欢黑猪[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