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饮用高度酒的?为什么会产生高度酒的习惯和文化?

回答
要说中国“流行”饮用高度酒,这个“流行”的时机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骤然兴起的现象,而是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非要找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宋代及其之后。

高度酒的兴起,从何说起?

在宋朝之前,也就是汉唐时期,我们现在所谓的“高度酒”,也就是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烈酒,其实已经出现了。比如,《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了“梁国有白酒”。但那时候的蒸馏技术和规模,以及酒的普及程度,都还没有达到我们今天理解的“流行”那种地步。当时的酒,很多还是比较低的度数,像醪糟(一种半发酵的米酒)或者黄酒,度数相对较低,口感也温和。

真正让高度酒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且形成一定的文化,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蒸馏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酿酒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提升。蒸馏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改进,使得生产高酒精度的烈酒成为可能,并且产量也比以往有了增加。你可以想象一下,过去酿酒可能就是简单的发酵,得到的是米酒或者粮食酒,度数不高。而蒸馏技术就像给酿酒装上了一个“提炼器”,能把酒精浓度大大提高。

经济发展与商品化: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的兴盛也带动了消费品的需求。酒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消费品,其生产和销售也变得更加商业化。随着蒸馏酒的出现和酿造技术的提高,酒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更多选择,也更容易进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与需求的结合: 到了元明清时期,蒸馏烈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酒)更是大行其道。这时,高度酒不仅仅是饮品,更与许多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为什么会产生高度酒的习惯和文化?这背后可不止是“好喝”那么简单:

1. 御寒与强身健体(生理需求): 这是很直观的原因。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冬季寒冷。古人相信,饮用烈酒可以发散体内的寒气,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就像我们现在冬天喝点酒会觉得身体暖和一样。此外,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时代,一些人也会把酒视为“药引”,认为能驱散风寒,强身健体,甚至能够“兴奋精神”。

2. 社交与礼仪(社会需求): 酒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社交角色。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宴饮,还是重要的节日庆典、商务往来,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媒介。高度酒的出现,为这些场合增添了“气氛”。一口烈酒下肚,很容易让人放下拘谨,打开话匣子,增进彼此的情感。在很多正式场合,酒量大小甚至被视为一种衡量一个人“男子气概”或“待客诚意”的标准。

3. 精神寄托与情感宣泄(情感需求): 生活的压力、人生的起伏,都需要一个出口。酒,尤其是高度酒,成了许多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排遣愁绪、抒发情感的载体。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都体现了酒在精神层面的慰藉作用。一口烈酒,或许能暂时忘却烦恼,获得片刻的潇洒和自由。

4.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粮食的利用: 中国农业发达,以粮食为主要生产资料。酿酒是利用粮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蒸馏技术能够更高效地从粮食中提取酒精,也符合了当时利用资源的思路。
技术的发展: 蒸馏技术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一项新技术一旦成熟并能带来某种“益处”(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还是经济上),就很容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广。
文化符号的形成: 随着高度酒的普及,它逐渐被赋予了各种文化象征。比如,它的“烈”可以象征阳刚、豪爽;它的“醇厚”可以象征底蕴、深沉。这些文化符号的积累,让饮用高度酒变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5. 对“烈”的追求: 就像有人喜欢刺激的娱乐一样,在某些文化语境下,对“烈”的体验本身就具有一种吸引力。一口烈酒吞下去,那种灼烧感、酒劲儿带来的微醺甚至醉意,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体验,甚至是一种征服感。

高度酒文化的发展脉络:

宋代: 蒸馏酒技术开始成熟,商业化程度提高,度数较高的酒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元明: 蒸馏酒(白酒)生产技术更加成熟,全国范围内推广。名酒品牌开始出现,例如北京的“京酒”,四川的“三蒸”。
清代: 白酒成为主流饮品,并进一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酿造工艺和风味流派逐渐形成,如南北方不同的白酒风格。高度酒的饮用场合、饮酒方式、酒器等也日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饮酒文化。

所以,可以说中国饮用高度酒的习惯和文化,是生理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经济繁荣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深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情、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交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蒸馏酒(白酒)的习俗和技术,一般认为不晚于元代由中亚传入中国。

2.明代白酒开始普及开来,在《本草纲目》中就有“烧酒”。崇祯年间的《沈氏农书》记载了用黄酒糟来制作白酒的方法,可见当时白酒应是黄酒的副产品,在酒类市场上还属于从属地位。

3.清代白酒继续流行,尤其是在北方,白酒烧锅最多的地区是直隶、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有“北五省”之称,可以看做是白酒消费的基本盘。光绪年间的《畿辅通志》记载,北五省每县烧坊(白酒蒸馏作坊)多至100余座。此外,清代四川地区烧酒成了除北五省之外的另一个增长点,绵竹大曲、全兴大曲都是清代出名的,甚至远及贵州的茅台。

4.到了清末,中国的酒种分布呈现出“北白南黄”的趋势,这和原料、天气、区域经济都有关系。白酒度数高,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可以御寒,价格较低,主要是底层人民饮用;黄酒度数低,以稻米为主要原料,价格较高,主要是中等阶层以上饮用。虽然白酒在清代产量和流行地区都提高了,但仍然没有改变在文化上以黄酒为主的局面。

5.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起了统计制度,我们就可以用数字说话了:

6.新中国成立之后,定期举办全国评酒会,从结果看,白酒的数量超过了黄酒,可以反映出白酒的文化优势是在新中国时期最终建立起来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出白酒4种,黄酒只有1种;第二届评出全国名酒白酒8种,黄酒2种;第三届评出全国名酒白酒8种,黄酒2种;第四届评出金奖全国名酒白酒13种,黄酒2种;第五届只评了白酒。

7.从产量上看,49年白酒产量10万吨,黄酒只有2.5万吨,啤酒7000吨;而后啤酒产量越来越高,黄酒增长较为缓慢,我个人认为是经济性更强的啤酒取代了黄酒在低度酒领域的生态位,才导致黄酒的逐渐没落。而在饮酒需求上来说,高度酒和低度酒两个领域是同时存在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中国“流行”饮用高度酒,这个“流行”的时机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骤然兴起的现象,而是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非要找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宋代及其之后。高度酒的兴起,从何说起?在宋朝之前,也就是汉唐时期,我们现在所谓的“高度酒”,也就是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烈酒,其实已经出现了。比如.............
  • 回答
    “袁崇焕被杀是崇祯中反间计自毁长城”这一说法,并非一开始就占据主流,其流传和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并随着历史研究和公众认知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其发源与沿革,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生动的历史脉络。萌芽:明末遗老与早期批判在袁崇焕被杀的当下,朝堂内部和关注时事的士大.............
  • 回答
    中国对转基因大豆的监管和使用,尤其是在食品生产方面,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开始限制。这是一个受到科技发展、公众认知、国际贸易以及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复杂局面。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和政策演变来梳理:一、 萌芽与早期探索.............
  • 回答
    中国考古的正式开端,通常要追溯到20世纪初,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也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渗入中国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是历史的洪流与学术的自觉共同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在20世纪之前,中国人对古代事物的关注并非没有,比如历代王朝都有整理史籍、考订古物的传统,许多文人雅士也热衷于金石学,通过.............
  • 回答
    “恶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而且它不像一件具体的事物,有明确的出现时间。所以,要说中国婚礼“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恶俗”,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日期,更像是一个渐进、发酵的过程,也跟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要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什么算是“恶俗”。通常大家觉得“恶俗”的婚礼.............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中国女人凌驾于男人之上”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有些夸张的描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微妙。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追溯到一个确切的“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观念的转变更是如此,它不是由一个时间点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凌.............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僵尸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那些“克制”僵尸的法宝——糯米、黑狗血和桃木剑,更是成为了辨识度极高的符号。它们为什么能对付僵尸?这种传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对付僵尸,并不是基于现代科学的原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中国“富裕起来”这个概念,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富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笼统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如果非要追溯一.............
  • 回答
    中国盐业的廉价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突然发生的,而是受到历史演变、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一、 古代:食盐专营与高价在古代中国,食盐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几乎所有朝代都实行食盐专营.............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在中国,战车退出冷兵器战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其时间、原因以及过程: 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时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对“西式民主”的接受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发展、政策演变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对西式民主的态度变化: 一、西式民主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 思想启蒙与制度尝试 清末改革(1860191.............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中国开始在哪些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落后”是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简单地说,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落后”了,而是一个渐进的、多层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一些过于概.............
  • 回答
    .......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电气化和内燃化进程,可以说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战略考量的“新陈代谢”。蒸汽机车,这位曾经的铁路“拓荒者”,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驰骋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它的逐渐淘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以及对效率和环保更高要求的演变。要说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将中国蒸汽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