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不鞠躬了?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些,看看鞠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为何会“不那么常用”了。

鞠躬的辉煌时代:从臣服到礼仪的象征

首先得承认,鞠躬绝对是中国传统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关于跪拜、叩头、作揖等礼节的详细记载。而鞠躬,作为一种相对郑重但又不至于太过卑微的礼节,在古代的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士人阶层的交往: 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之间,朋友相见、拜访长辈、或是参加一些正式的集会,鞠躬都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它表达了尊重、谦逊和友善。一个标准的鞠躬,角度、幅度都有讲究,体现了仪态和学识。
臣子对君王的礼仪: 对于统治者,鞠躬更是必不可少的。从臣子拜见皇帝,到官员之间处理公务,各种程度的鞠躬、跪拜、叩头层出不穷,这是等级制度森严的体现。
祭祀与祭奠: 在祭祀祖先、祭拜神灵等场合,鞠躬更是表达虔诚和敬意的关键动作。

可以说,在很多朝代,鞠躬是一种可见度很高、使用频率也相当可观的礼节。它不仅仅是一种肢体动作,更承载着文化理念、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

风向的转变:清朝与“长袍马褂”的时代

如果非要找一个“不那么鞠躬”的开始,我们可以关注清朝。虽然清朝统治者本身带来了满族的服饰和一些礼仪习惯(比如满族人更习惯于作揖、抱拳等,而不是汉族的鞠躬),但汉族社会固有的礼仪并未立即消失。

满汉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些政策,但也伴随着汉族传统礼仪的保留和变通。士大夫阶层依然会使用传统的礼节,但新的统治者带来了新的社交方式。
“长袍马褂”下的变化: 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社会生活逐渐趋于日常化。虽然传统的礼仪在一些正式场合依然存在,但普通人在日常交往中,鞠躬的频率可能就开始相对下降了。而且,随着服饰的变化,比如更宽松的袍服,一些大幅度的鞠躬动作可能会显得有些不便。

近代中国的巨变:革命、西学与礼仪的重塑

真正让鞠躬“不再那么常用”的,无疑是近代的社会变革。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1. 推翻帝制与等级观念的瓦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这是最根本的改变。过去那种需要向皇帝、向权威进行大量鞠躬和叩拜的礼仪,在新的共和观念下变得不合时宜。人们开始追求平等,过去那种强调等级的礼仪自然受到了冲击。
2. 西学东渐与新的社交礼仪: 随着西学的大量传入,西方社会的社交礼仪也开始影响中国。握手、点头致意等西方问候方式,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使用。这些新的方式更加便捷、也更符合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3. 社会思潮的激进与对传统礼仪的批判: 在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其中的一些礼仪)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声音很高。有些人认为鞠躬等过于繁复的礼节是“封建糟粕”,阻碍了社会进步。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采用更为简洁、现代化的问候方式。
4. 战乱与社会动荡: 近代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动荡,这种环境本身就不利于一些传统礼仪的完整传承和实践。人们更关注生存,形式化的礼仪可能变得次要。
5. 新中国的建立与礼仪的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握手、微笑、亲切的称呼等成为了主要的问候方式。官方提倡的礼仪也倾向于简洁、实用。虽然一些传统礼仪在特定场合(如祭祀、正式的文化表演)依然得到保留和尊重,但在日常生活中,鞠躬的普遍性进一步降低。

总结一下“不鞠躬”的过程:

可以说,中国人在什么时候开始不鞠躬了,并没有一个精确到年份的答案。这是一个渐进式、多因素交织的过程:

清朝时期: 随着满族文化的影响和日常生活的变化,鞠躬在一些场合的使用频率可能不如前朝,但并非完全消失。
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初中期): 随着革命思潮和西学东渐,鞠躬的象征意义在官方和知识分子阶层开始被淡化,握手等成为更主流的问候方式。但民间依然存在使用鞠躬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 握手、点头等简洁现代的礼仪成为主流,鞠躬在日常生活中不再是普遍的问候方式,更多地退居到一些特定的、强调郑重和传统的场合。

所以,与其说是“不鞠躬了”,不如说鞠躬这种礼仪形式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经历了从普遍使用到特定场合使用,再到几乎被日常化的其他问候方式取代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制度的革新、文化思想的碰撞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发生的。

现在,如果你在中国的街头看到年轻人之间见面就鞠躬,那可能更多的是受到日韩文化影响,或者是在进行某种模仿表演。而在一些正式的文化活动、祭祀仪式、或是非常尊敬长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到鞠躬的身影,只是它不再是中国人之间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鞠躬又不是啥好礼,经常弯腰对腰椎不好,你要是想复古可以作个揖。

握手礼虽然是洋鬼子整出来的,但不用弯腰磕头,无法单方面行礼,握手时双方处于平等地位,除了不利于防疫没啥缺点,我觉得比鞠躬好。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热知识:防疫安全距离是1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不鞠躬,这是一个说起来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不像很多历史事件有明确的起始点,更像是一个社会习俗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淡化、演变的过程。要说“不”鞠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鞠躬作为一种普遍且隆重的礼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并被其他问候或表达敬意的方式所取代。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一.............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说中国“富裕起来”这个概念,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富裕”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笼统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如果非要追溯一.............
  • 回答
    中国盐业的廉价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突然发生的,而是受到历史演变、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一、 古代:食盐专营与高价在古代中国,食盐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几乎所有朝代都实行食盐专营.............
  • 回答
    在中国,战车退出冷兵器战争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军事技术、战术思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其时间、原因以及过程: 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辉煌时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战车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大红大绿”这种浓烈鲜明的搭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背后既有文化审美的发展,也有社会制度、技术手段、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早期色彩的朴素与象征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比如史前和夏商周时期,建筑的色彩运用相对朴素,更侧重于材料本身的质.............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考古的正式开端,通常要追溯到20世纪初,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时代,也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开始渗入中国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是历史的洪流与学术的自觉共同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在20世纪之前,中国人对古代事物的关注并非没有,比如历代王朝都有整理史籍、考订古物的传统,许多文人雅士也热衷于金石学,通过.............
  • 回答
    中国对“西式民主”的接受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发展、政策演变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对西式民主的态度变化: 一、西式民主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 思想启蒙与制度尝试 清末改革(1860191.............
  • 回答
    说起中国古代穿裤子这件事,可不是咱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这玩意儿,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演变过程,而且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变化息息相关。咱们先不提那遥远的史前时期,因为那时候的衣物更像是简单的遮体物,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裤子”。要说真正的“裤子”,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
  • 回答
    中国开始在哪些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落后”是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简单地说,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落后”了,而是一个渐进的、多层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一些过于概.............
  • 回答
    蔡赟的“实话”与粉圈的喧嚣:中国羽毛球的另一面最近,前国羽队长蔡赟的一番“什么时候开始说实话是错了”的言论,在体育圈,尤其是羽毛球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触及了当下体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日益突出的问题——体育粉圈化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蔡赟的这句话,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他所处的环境,.............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电气化和内燃化进程,可以说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战略考量的“新陈代谢”。蒸汽机车,这位曾经的铁路“拓荒者”,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驰骋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它的逐渐淘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以及对效率和环保更高要求的演变。要说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将中国蒸汽机.............
  • 回答
    说起波尔布特和红色高棉在柬埔寨的那段黑暗岁月,中国当时的态度,以及这与后来爆发的中越战争之间的联系,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历史恩怨。咱们就一点点捋清楚。波尔布特掌权与红色高棉的恐怖统治:中国曾是坚定支持者1975年4月,红色高棉推翻了朗诺政权,建立了民主柬埔寨,波尔布.............
  • 回答
    在《维多利亚2》这款策略游戏中,要讨论中国何时“开化”,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游戏机制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现代化”。《维多利亚2》里的“开化”(Westernization)并非指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层面吸收和采纳西方先进思想、技术和制度,最终.............
  • 回答
    中国的司机在开车时是否比国外司机更频繁地变道,这是一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容易引发讨论的话题。要给出直接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很难,因为这涉及到许多复杂因素,而且“国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驾驶习惯差异巨大。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中国司机(或者说某些特.............
  • 回答
    “56个民族是一家”,这句口号,我们从小听到大,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国家在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努力。但要说“什么时候中国56个民族能不分彼此”,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能回答的问题,更像是一个持续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与每个人的感受息息相关。“不分.............
  • 回答
    这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在无数个深夜,伴着显微镜的光,或者是在与病人家属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慢慢浸透了我的心。我记得刚开始学医那会儿,脑子里充盈着的是那些神圣的医学誓言,是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去驱散疾病的阴霾,去挽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那种感觉是纯粹的,是充满力量的。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够专业,就一定.............
  • 回答
    中国人吵架时喜欢说“你再说一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学问,掺杂着各种情绪和心态。这不是简单地听不清,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博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确认和压迫。当一方在争执中感觉自己受到了攻击、误解,或者认为对方的话语过于偏激、荒谬,会本能地想要对方重复。这不仅是为了再次确认对方是.............
  • 回答
    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咱们中国人过平安夜这会儿,好多西方国家确实天都亮了,甚至有些地方都开始准备过圣诞节了。这就像咱们跨年倒计时,人家那边可能都吃完饺子、互道“新年快乐”了,咱们还在敲钟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几个点,一点也不神秘,说开了你就明白了:首先,时区差异是根本原因。地球是圆的,在不停地自转,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