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金宣宗的“取偿于南”战略?

回答
金宣宗“取偿于南”战略:无奈之下的危机应对与历史局限

金宣宗完颜珣时期,金朝面临着来自蒙古的空前压力,同时内部也积弊丛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宗推行了“取偿于南”的战略,即通过向南宋索取赔偿和岁币来缓解与蒙古对峙的财政压力。这一战略的出发点,无疑是金朝统治者在内外困境下的一个无奈之举,但其执行过程和历史结果,则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深刻的局限性。

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忧外患下的喘息之机

要评价“取偿于南”战略,首先必须理解其产生的土壤。

蒙古的崛起与金朝的衰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大漠南北的草原民族被整合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金朝长期以来对蒙古的压制策略逐渐失效,反而成为了蒙古扩张的下一个目标。1211年,蒙古大举进攻金朝,开启了金蒙战争的序幕。这一战,金朝损兵折将,失去了许多战略要地,如西京(今大同)、北京(今宁城)、中都(今北京)等相继陷落,金朝的统治根基遭受重创。
财政的枯竭: 连年与蒙古的战争,耗费了金朝巨大的财政资源。前期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北方诸民族的掠夺以及对宋朝的岁币。但随着北方压力的增大,战争开支无止境,而税收能力却在萎缩。同时,金朝的统治也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腐败和低效问题。
内部统治的动摇: 金朝实行的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统治,北方汉族地主阶级以及其他民族的离心离德,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为了稳定内部,安抚部分势力,或者说转移矛盾,也有可能促使统治者将目光投向南方。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向同样与蒙古处于敌对关系,但相对稳定且富庶的南宋寻求“补偿”,似乎成为了金朝统治者一个“饮鸩止渴”式的选择。他们可能认为,宋朝在军事上无法威胁金朝,且长期以来作为金朝的“属国”,理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支付岁币。

“取偿于南”的具体内容与策略:

金宣宗的“取偿于南”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政策文件,而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向宋朝施压,要求其增加岁币或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偿”。其主要内容和策略大致可以概括为:

1. 直接索取岁币增加: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求宋朝在原有的岁币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利用蒙古的压力作为筹码,迫使宋朝就范。
2. 以“共同对抗蒙古”为名: 在外交辞令上,金朝往往将此举包装成“唇亡齿寒”,号召宋朝“联合抗蒙”。但实际上,这种联合是建立在金朝的优势地位和宋朝的被动屈从之上,金朝并非真心与宋朝平等合作,而是利用宋朝的“担忧”来索取利益。
3. 军事恫吓和边境骚扰: 金朝也会利用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对宋朝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或边境骚扰,以此来制造紧张气氛,迫使宋朝在外交和财政上做出让步。
4. 政治上的施压: 利用宋朝内部的政治派别,或者通过外交渠道,对宋朝皇帝和朝廷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宋朝在岁币问题上妥协。

战略的评价: 短视的自救与加速灭亡

评价“取偿于南”战略,需要从短期效应和长期后果两个层面来看。

积极(或者说“不得已”)的方面:

短期内缓解财政压力: 在最困难的时候,成功从宋朝索取一些财物,无疑能够为金朝政府在短期内提供一些急需的资金,用于维持军队的运转和边境的防御。
维持对蒙古的抵抗: 理论上,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加强对蒙古的军事抵抗。如果宋朝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援,或许能够为金朝争取一些喘息的时间。

消极(并且更为显著)的方面:

加剧了金朝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这种“取偿于南”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依附于更强者(蒙古)而欺凌弱者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金朝作为“天朝上国”的形象,也失去了国内一部分人的支持。这种行为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站不住脚。
未能根本解决财政困境: 即使宋朝能够提供岁币,也无法与金朝连年战争的巨大消耗相提并论。而且,宋朝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方式仅仅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朝财政枯竭的问题。
加剧了与宋朝的矛盾,削弱了共同抵抗蒙古的潜力: “取偿于南”的策略,无疑会激怒宋朝,破坏双方的关系。本来,金朝和宋朝在共同抵御蒙古的战略上,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合作空间。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索取,直接断送了这种可能性,使得宋朝更加倾向于自保,甚至可能在金朝危难之时袖手旁观,或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立场。
消耗了金朝自身的军事实力: 为了向宋朝索取“补偿”,金朝仍然需要投入一部分军事力量来维持对宋朝的威慑和边境的控制,这无疑进一步分散了其对抗蒙古的主力。
无法阻挡蒙古的吞噬: 最终,正是金朝自身内部的腐朽和抵抗蒙古的无力,导致了其灭亡。而“取偿于南”这种战略,不仅没有起到挽救金朝的作用,反而可能加速了其衰亡的进程,因为它暴露了金朝的虚弱,也使其失去了潜在的盟友。
历史的讽刺: 讽刺的是,当金朝因为蒙古的压力而向南宋索取“补偿”时,它也正是在向宋朝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足以压制南宋的强大王朝,而是需要依仗宋朝的“施舍”才能生存。

与金太宗“岁币”政策的比较:

值得一提的是,金朝早期,金太宗时期也曾与南宋签订过《绍兴和议》,宋朝每年向金朝进贡岁币。但那时的背景是金朝刚刚灭北宋,军事力量尚存优势,岁币的性质更接近于战败国的赔款和臣服。而宣宗时期,金朝已经明显处于劣势,其索取岁币,更像是一种绝望的勒索,缺乏过去的底气和正当性。

结论:

金宣宗的“取偿于南”战略,是一种在帝国危亡时刻,统治者试图通过向外部(宋朝)转嫁危机来维持自身统治的短视行为。它固然可能在短期内提供一丝经济上的缓解,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战略暴露了金朝统治的虚弱和道德沦丧,加剧了内部矛盾,破坏了与宋朝的关系,最终未能挽救金朝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步伐。它成为了金朝晚期统治者在巨大压力下,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根本性改革的悲剧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以邻为壑”的策略,但最终,当洪水袭来时,自己也无法幸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事实证明金宣宗这么做给金国造成更大的灾难,使得金国更加衰弱。但是主要还是南宋朝廷虽然软弱无能,但是南宋依然有强大的军队和忠心耿耿且能征善战的名将。加上经济实力较强,金宣宗这么做自然是错误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夏神宗也是这样的作死,西夏神宗搞了个“附蒙攻金“,也想借机入侵金国扩张领土来补偿对之前蒙古失败。当然这证明对于西夏神宗这么做也是愚蠢的。但是如果他们各自面临的对手更弱或许也真能开疆拓土和部分扭转局面。

其实历史上,倒是真有几个类似金宣宗这种“取偿于南“的情况而且还取得成功的从而一度扭转局面的,这就是我下面说的那个托莱多泰法和后来的巴达霍斯泰法。

先说托莱多泰法,就是托莱多埃米尔国。这是十一世纪的一个王国。托莱多泰法也是在面临北方强大的王国和作为强大的君主斐迪南一世入侵下败退和被迫称臣纳贡,托莱多泰法也失去了北部疆土。但是之后托莱多泰法居然往东扩张,打下了巴伦西亚。这样托莱多还获得了出海口,因为之前托莱多泰法虽然靠海但却是个内陆国。

然后,托莱多泰法往南征服了科尔多瓦,这样托莱多疆域大幅度的扩展。

之后,斐迪南一世率军进攻托莱多西部邻近的巴达霍斯泰法,也是击败了他们和夺取巴达霍斯北部领土。而值得一提的是,之后巴达霍斯对托莱多发起猛攻,占领托莱多大片领土,而南方的塞维利亚泰法也借机打下了科尔多瓦,这样托莱多泰法就失去大片领土和面临即将被灭的局面。

巴达霍斯某种程度上也算实现了“取偿于南“而且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成功。不过,再之后斐迪南一世继承王位的儿子阿尔方斯六世把他们击败,然后占领托莱多,结束了托莱多泰法并且大有征服塞维利亚,巴达霍斯这另外两个泰法的趋势。这就迫使另外两个王国和其他较小的王国不得不请求外援来帮他们抵抗阿尔方斯六世。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带金的政治智慧------一个不存在的东西。

金朝能崛起,其实就靠一样,那就是猛安谋克制,翻译成汉语叫千户百户制。这种制度就是明朝军户制度的起源。特点就是军官和士兵身份世袭,国家分封土地,打仗的时候按户自备粮食武器和兵丁。并且,这种制度是有行政属性的,猛安行政建制相当于州,而谋克的行政建制则为县。这点与北魏时期的府兵制是不一样的。

这种制度在开始的时候,作战效果真可谓是攻必克,战必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不了三代人,这种制度就会崩溃。崩溃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军官腐化,不愿意再统领军队出征。另一个方面的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土地兼并问题,底层士兵的土地会被军官以各种方式弄走,军官三妻四妾,孩子一大帮,这帮孩子都给安排工作。但是土地要是没了,士兵别说自备粮食武器了,他吃饭都成问题。

金朝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有猛安谋克制,所以可以快速崛起。遇到问题,就直接上铁浮屠和拐子马,外加重甲步兵猛冲。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效果真的可谓是立竿见影。

但是这就给女真贵族带来一个巨大的影响,那就是轻视政治智慧,只相信所谓的真理只在铁浮屠的脚下。

当猛安谋克制度没有崩溃的时候,利用军事手段还能稳住局势,但是当军事手段失效的时候,那就完蛋了。纵观金朝这100多年的国祚,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帮金朝贵族还不如梁山好汉有格局。唯一一个有战略格局且有政治智慧的,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剩下的也就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有点格局。剩下的人脑子简单的跟单细胞生物一样可爱。

对于金朝来说,要想国祚长,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提出的,与北宋和平相处。金朝则抓紧机会弥补政治短板,梳理好自己的内政外交。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宋朝那副文恬武嬉,国弱民贫的样子,梳理好内政外交的金朝可以将其一口吞下。

中策,到了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应该先解决后顾之忧,如西夏,高丽,契丹军,汉军,最后灭南宋。这不仅需要强硬的军事手段,也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付出的经济代价会极其高昂。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很高。

下策就是野狐岭大败之后,如何利用金朝以往的军事优势对南宋继续施压,保证南宋继续提供岁币。

到了金宣宗时期,他只能采取下策了。

应该说金宣宗的战略选择没错,错的是他和整个女真贵族集团对于这个战略的认识有巨大的错误。他们不明白,这是一场政治仗,要军事为辅,外交谈判和政治施压才是大戏。

此时,只依靠军事力量,缺少政治智慧的恶果出现了。金朝的军事力量确实比宋朝要强很多,但是还没到能彻底消灭南宋的程度。金朝的南征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你是要南下消灭宋朝吗?消灭不了。那你南下的目的是什么?

金朝上下看到这个问题估计是一脸懵逼,他们会说,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反正就是南宋把岁币给停了,我给揍他,到时候应该不仅能获得土地,而且他会把岁币给交上来。

对于金宣宗来说,对南宋保持一定的军事威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和南宋谈判。

这事要是对于皇太极来说,根本就不叫事。

宋金关系难过的坎就一个,那就是靖康之变。要是皇太极掌政,会把责任都推到宋朝大臣身上,都是宋朝大臣不行导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蒙蔽,才导致了靖康之变。然后高度赞扬一下徽钦二帝为了天下万民舍身入金营的壮举。最后正式发文,说优待了宋朝皇室。毕竟,浣衣局那是传说,这可是带金的官方认证,能让宋朝借坡下驴脸上有面子。

除了靖康之变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宋金两国的关系问题。这可是关系两国政权合法性的。秦晋之好是不可能的,结为兄弟之邦也不可能。黄太极可能会弄个同学关系。意思就是,金朝皇帝以孔子为师,宋朝皇帝也是以孔子为师。我们虽然有仇,但是现在有人要消灭老师孔子的学问,我们作为同学要捍卫师道,不应该窝里斗。

最后就是岁币问题,在前面的基础上,皇太极会给岁币换个名字接着要钱。比如叫边响,助军响,抚赏等等。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南宋也可以有个交代,可以跟治下的百姓说,这可不是岁币啊,这是给我同学的助军响,让他去打蒙古人保护我们的边境,花点钱换和平可是很值的。

这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有的时候战场上拿不到的,在谈判桌上拿会有奇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