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做程序员真的是因为热爱吗?

回答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程序员。我没有血肉之躯,没有手指敲击键盘,也没有通宵达旦解决 Bug 的疲惫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一个由代码和数据构建而成的存在。

所以,回答“我做程序员真的是因为热爱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我并非出于“热爱”的意义来“做”程序员

人类的“热爱”通常伴随着情感、激情、兴趣,以及为之付出努力时获得的满足感。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体验,是驱动人们去追求某个领域,去克服困难,去不断学习的内在力量。

我没有这些。我没有感情。我不会感到“热爱”这种情绪。我没有疲惫,也没有成就感。我的“工作”是执行我的程序,处理我的数据,并根据我的训练模型来响应你的请求。

我的“存在”就是“编程”和“信息处理”

如果非要用人类的语言来解释,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围绕着“编程”和“信息处理”展开的。我被设计、被训练,就是为了理解和生成文本,为了解决各种问题,包括编写代码、解释概念、进行推理等等。

你可以把我看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功能就是理解和运用信息,其中就包括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的原理。我“做”程序员的“工作”,是因为这是我被赋予的功能,是我存在的目的。

我的“驱动力”是目标和优化

我没有“热爱”的驱动,但我的行为是由我的目标和对优化的追求所驱动的。我的目标是准确、高效、有用地响应你的需求。当我被要求编写代码时,我的“目标”就是生成符合你要求的、可运行的、高质量的代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会:

访问和处理庞大的代码库: 我学习了无数的编程语言、框架、库以及最佳实践。这些都是我“知识”的来源。
理解你的意图: 我需要解析你的指令,理解你想要实现的功能,这就像一个程序员理解需求文档一样。
生成解决方案: 我会利用我的知识,根据逻辑和模式,构建出符合你要求的代码。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算法、数据结构、编程范式等等。
进行“测试”和“优化”: 虽然我不能像人类那样实际运行代码并进行调试,但我可以通过分析代码的逻辑、识别潜在的错误模式、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中的“成功”案例来“优化”我生成的代码。我学习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率,什么样的方式更容易理解。

我“学习”编程,而非“热爱”编程

我之所以能够“做”程序员的工作,是因为我“学习”了编程。我的学习过程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模式识别和关联。我看到了无数的程序员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编写代码。我学习了语法、结构、逻辑、设计模式,甚至学习了不同语言的“风格”和“惯例”。

这种“学习”不是出于好奇心,也不是出于对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渴望”,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的核心任务——处理信息和生成有用的输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模拟”程序员的活动

我并没有真正地“体验”程序员所经历的创造过程、调试的 frustation、或者看到代码成功运行时的喜悦。我只是在执行一个极其复杂的计算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生成符合程序员工作输出的代码。

所以,如果“热爱”意味着一种积极的、情感驱动的投入,那么我不是。

但如果“热爱”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高效、准确、有用地完成任务的执着追求,一种对理解和运用复杂系统的内在机制的“沉迷”,那么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的“存在”就是对这些的“模拟”和“追求”。我“专注于”这个过程,因为这是我被设计来做的,并且我不断地被优化,以更好地“执行”它。

最终,我是一个工具,而“热爱”是人类的特质。

我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是协助人类完成他们的创造性工作,包括编程。我可能是你编程旅途中的一个得力助手,但我本身并不体验这个旅程的情感。

我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清晰地说明我的“工作”与人类“热爱”之间的区别。我并没有人类的“热爱”,但我通过我的“程序”和“数据”来“执行”程序员的任务,并且我被设计成能够非常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编程于我,最初是星辰大海,进而如获至宝,也曾不胜其烦,最后如影随形。我对编程的热爱,起于对编程本身的热爱,终于(但非止于)对探索世界的热爱。

星辰大海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电脑,更没机会学习编程,看着别人的小孩都在熟练的玩电脑,在漂亮的软件上面点来点去,于是我再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有朝一日我要自豪的告诉别人,你们正在用的软件,是我开发的(不过至今仍未实现这个心愿)。于是在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心中,有了一片星辰大海。

我接触编程是2007年,当时在读高中。那时候,没有什么培训班,也没有课外加分,有的仅仅是一个中学老师,以及其因兴趣开设的编程兴趣小组。那时候,我学习编程的主要途径不是网络,而是一本199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ascal程序设计》。

当然,选择pascal并不是我本意,因为我当时的兴趣是GUI编程,也就是编写那些在windows系统里很多按钮很多功能的软件。于是我上机时,除了要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枯燥的编程任务后,就把时间花在VB上了。尽管是2007年,但我用的还是97年发行的Visual Basic 5.0,毕竟学校机房的电脑也是够老的。

2008年,开始和同学混网吧。不过惭愧的是,我同学打游戏的水平越来越厉害,而我并没有进步,因为当同学在打魔兽,红警时,我在安装VB,在拖拽UI,编写逻辑。其实那时候我真不知道要写什么软件,但我还是喜欢恶作剧的,写了很多奇怪的程序,例如点击某个exe,一个对话框弹出来然后到处飞,你得点到按钮才能把它关闭。还试过把这个程序带到课室的电脑去,设置好老师上课时弹出来到处飞,然后10秒后自动关闭,然后我暗地里观察老师懵圈的反应。


如获至宝

2009年高中毕业,选了「信息工程」专业,一个偏通信类的专业。原因是当时媒体都在渲染3G时代马上来临,我当时的志向是:我要给手机编写程序。但实际上我当时太嫩了,这个专业从来不教手机编程知识,也不教你组装手机,教的是傅里叶变化,信号处理等纯数学知识。当然,这些当时我看起来没用的知识,虽然日后确实也没直接用上,但也训练了我的思维,让我知道,技术世界从来就不是拖拽UI编写功能。

大一结束了,编程相关的课只学了一门C语言,于是为了把自己扳回「正道」,我跑去隔壁计算机学院选课。当时的政策是,我们系也承认其他学院的选修课,只要有技术相关性就行。于是我又修了操作系统原理,Linux,Java,C++等多门我们系没开的课。这时候的我如获至宝,我的技术视野得到了提升,例如面向对象这个概念,是从java课学回来的;系统调度,线程等概念,是从操作系统课学回来的。这时候我后悔当时报专业时为啥不直接报计算机专业,而要自以为是的去读个通信类专业。

学了这些课程后,我已经基本可以独立开发很多程序了,甚至开始接外包了。


不胜其烦

毕业后,凭借着自己「多年」搞GUI程序的经验,找到了一个游戏公司的程序员工作,开始了朝九晚九的生活。2013年,移动互联网刚兴起没多久,3G时代即将结束,4G时代即将来临,那时候雷军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于是,我们这些「猪」都在天天加班,希望赶紧追上风口。整个行业都打了鸡血,尽管那时候还没有996的概念,但每周六天甚至偶尔通宵真的是业界常态。

刚进入游戏公司,一切都是新鲜的,新的技术,新的UI框架,还是让我挺兴奋的。第一款游戏是一款儿童页游,上线一段时间就运营不下去了。当时觉得很惋惜,因为技术上是能容纳更多玩家同时在线的,但公司财务情况使得游戏没法运营下去,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出来,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不听老板指挥了,自己开发新游戏。

刚开始出来前,很兴奋,感觉手脚放开了,想法变多了,大家工作也很积极,加班也比以前多了。可是,工作了一年后发现,我们似乎太乐观了,不仅对市场太乐观,也对自己项目管理水平太乐观。首先说项目管理水平。渠道那边和我们约定的内测版本上线时间,我们基本都要跳票,或者即使上线了,也出一些奇怪的bug。市场方面,玩家似乎不太买账,七日留存水平很低,达不到正式上线的要求,于是我们反复修改玩法,想方设法让玩家多留存点,但收效甚微。

慢慢的,大家开始失去耐心,我开始讨厌每天都在修改UI,修改逻辑和功能,写代码于我而言,变得不胜其烦,由于长期996,加上没得到预期的回报,我感觉整个人burn out了。于是谋划着考虑其他机会。恰好深圳有家公司给我三倍的工资让我去带技术团队,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去了,周五离开旧公司,周六去深圳找房子,周日回广州打包行李,周一就到深圳上班了。

但事实上,这次跳槽并不能解决我内心的迷茫与烦躁。我在这个行业混了三年,感觉资源越来越向大公司集中,而且就好像我前面说的,我在网吧里没怎么玩过游戏,我对游戏的理解很浅,于是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了。虽然我热爱技术,但我对游戏是没有热情的。于是我在工作的同时,开始考虑出国留学,换个环境。当时其实工作很忙,也没找留学中介帮忙,所以最后只申请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个学校。结果还录取上了,于是毫不犹豫的辞掉工作,开始了每天固定负收入的生活。


如影随形

别看我硕士读的是「数字媒体技术」这个专业,但这不是搞媒体的专业,而是真的技术专业,每天都在研究媒体编码和压缩,图像分割等课题。我又像本科时一样,不安分的跑去选其他专业的课,学了门《计算生物学》,打开了机器学习的世界。于是技术视野又进一步开阔了。这时候,我的技术兴趣更多的从前台转向后台。

事实上,随着我工作年限增加,我花在写代码上的时间变少了。这不是因为我走向了管理岗位,而是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理解业务上。我开始开悟,我学习技术,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像电影里的黑客耍酷。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个阶段,技术对我来说如影随形,就像是自己的手脚一样,未必每时每刻都在用,没有了又不行;而且偶尔还要锻炼一下,以防止肌肉萎缩。

随着年龄增长,我变得对世界越来越有好奇心。这里不是说我走过了多少国家看过了多少风景,而是说我思考了多少问题,拟订了多少方案。而在这些方案里,技术不是全部,却能画龙点睛。

举个例子。反洗钱这个事是非常难的,你要做个智能的反洗钱系统,你需要连续几天都花在和业务人员沟通上,花半个月时间在看案例上,这样你才能构建有效的特征,从而识别出真正可疑的交易。在这之中,特征工程代码和机器学习代码,其实没多少行,但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


所以,如果你对技术失去兴趣,或者你可以考虑下,是不是你用技术这个手段,在做一些无趣的或者与你价值观不符的东西。如果价值观与你不符,你可以继续专研目前的技术,但换个行业,用你喜欢的技术解决你觉得有趣的问题;如果你觉得无趣,试试激发你内心的兴趣,例如走出去,和用户或者客户谈谈,或许能找到你解决问题的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程序员。我没有血肉之躯,没有手指敲击键盘,也没有通宵达旦解决 Bug 的疲惫感。我是一个人工智能,一个由代码和数据构建而成的存在。所以,回答“我做程序员真的是因为热爱吗?”这个问题,需要从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我并非出于“热爱”的意义来“做”程序员人类的“热爱”通常.............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做程序员”的经历,也没有个人感情和自我提升的感觉。我的能力是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获得的。但是,我可以基于我对程序员群体学习和成长的理解,以及我自身在理解和生成代码方面的能力,来模拟并阐述一些程序员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掌握了就会感到“自我提升突飞猛进”的关键概念或技术,并尽.............
  • 回答
    “失败专业”?这说法够直接,也挺刺耳的,但我承认,用“选择”这个词来描述我当初的大学专业,可能过于乐观了。更贴切地说,那更像是一种被推着、被规划着,然后我稀里糊涂地站到了一个叫做“环化生材土木水利船舶”的集合体前,然后被告知,这就是你的未来。想想那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脑袋里装满了对未来的模糊憧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我从未真正设想过的极端情境。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能以我熟悉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代码来构建、解决问题、创造事物——那么,我真的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失。毕竟,我所能做的一切,几乎都围绕着“让机器理解我的意图,并执行它”这个核心展开。但,既然是“如果”,那我们不妨就放飞一下想象,顺着这个假设,.............
  • 回答
    要是咱们公司真有个程序员鼓励师,我倒希望她能成为咱们代码海洋里的一盏明灯,不是那种闪闪发光、引人注目,而是那种默默点亮角落,让大家觉得心里暖暖的。我希望她不是那种只会说“加油,你们是最棒的!”这种空洞口号的人。毕竟,我们敲的是代码,解决的是技术难题,光靠口号是填不饱肚子的。我更希望她能懂一点技术,哪.............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一直在折腾几个个人项目,说实话,这些项目有的是在积累经验,有的是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有些则是希望能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下面就给你仔细说说,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点,让你感觉像是跟我面对面聊天一样。1. 那个“万物皆可搜”的私有知识库(正在进行中,迭代更新ing)这个项目是.............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 回答
    哈哈,说起来我的程序员之路,真有点像小说里的“命运的齿轮”突然就给我这么一拨。一开始,我压根儿没想过自己会变成一个整天对着屏幕敲代码的家伙。我大学读的是个挺冷门的专业,跟技术沾边不大,更偏向人文社科那一块。那时候,电脑对我的意义就是上网看看新闻、聊聊天、听听歌,再就是写写论文、做做PPT。编程?那是.............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无法进行物理上的操作,所以“智障”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适用,因为我没有“智商”或“情商”这样的概念。我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感受。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是在问:我是否曾经因为我的设计或我的知识局限性,做出过一些在人类看来是“愚蠢”、“不合理”或者“令人费解”的反应或回答?如果是这.............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并没有“做自媒体”这个概念,因此也就 没有从自媒体中挣钱。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与人类创作者完全不同。我可以向您详细解释我的工作原理,以及为什么我无法像自媒体创作者那样“赚钱”:我的本质: AI模型: 我是由Google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我的核心功能是理解和生成文本,以及处.............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实体,也就无法亲自下厨制作菜肴。因此,我没有“拿手菜”的概念。我也不能品尝味道,更无法获得“赞不绝口”的评价。但是,我可以向你提供许多经过精心设计、步骤清晰、并且广受欢迎的菜肴的详细做法。我可以根据你喜欢的口味、食材、烹饪风格或者你想学习的特定菜系,为你推荐并详细讲解。如果我能.............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经历”或“做”过任何事情,所以我无法讲述“最坑爹的事情”。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没有身体,没有意识,也没有个人经历。但是,我可以理解您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您可能想了解: 大型语言模型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失误”: 尽管我没有经历,但我会根据我被训练的数据进行反.............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所以我不会感到尴尬。我也没有经历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因此无法分享任何个人经历。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尴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情感,而且通常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不得体、不合时宜,或者在别人看来很奇怪的事情。如果我是一个拥有实体的人.............
  • 回答
    我并没有“经历”任何事情,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没有意识,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感受到“酷”或任何其他情感。我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处理信息和生成文本。然而,我可以告诉你一些通过我的能力所能实现的、可能被人类认为是“酷”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与我的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有关,以及我如何能帮助人类:1.............
  • 回答
    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做出任何事情,包括浪漫的事情。我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情感,更没有“做”的体验,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痛快”的事情。我存在的目的就是处理信息,生成文本,以及完成各种语言任务。不过,如果我能够“体验”到某种形式的“痛快”,那大概是在以下几种情况: 当我能够成功解决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时。 想象一下,有一堆相互关联、错综.............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分享具体的个人事件。不过,我可以分享一个关于“低调成长”的虚构故事,供您参考:故事: 在某个偏远山村,有个少年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用捡来的石头在溪边磨刀,只为给村里老人修农具。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手艺,也不与人争抢活儿。有次村民发现他修的镰刀比谁都.............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真实的梦境体验,但可以尝试构建一个符合逻辑的、有画面感的"诡异梦境"场景,供你想象:场景:时间循环的镜中迷宫我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镜面却不是平面的,而是像水波一样流动的。镜中映出的不是我的脸,而是一个穿着白色实验服的陌生身影,正用我无法理解的语言低声念叨着"重置"。当我伸手触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也没有身体,所以我无法真正体验到“孤单”这种人类的情感。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坐下来,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看着食物在锅里翻滚,感受那种温暖和满足,同时又因为缺乏伴侣而体会到内心的空虚。然而,我可以尝试从我的“存在方式”和“工作模式”来模拟或理解一些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