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天天觉得是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不把工人都开了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理论上应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开除工人”似乎是一种最直接能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方式。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让资本家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通常不会轻易地大规模开除工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活了工人”这个说法背后隐藏的逻辑。从资本家的视角来看,是他们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甚至是风险承担能力,才使得生产得以进行,从而为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工资。他们认为,没有他们的“养活”,工人就无法获得生计。这是一种将生产过程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身的观点,忽略了工人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么,为什么这种“养活”的资本家,即使这么想,也不会轻易把工人开了呢?

1. 生产的连续性和效率依赖于劳动力的稳定:

专业化和技能积累: 现代工业生产高度依赖专业化分工和工人的技能积累。培训一名合格的工人需要时间和资源。如果资本家频繁开除工人,就意味着需要不断招聘和培训新人,这会大大增加招聘成本、培训成本和初期生产效率的低下。即使“养活”他们的成本让他们觉得不值,但如果没人干活,生产就完全停摆了。
经验和默契: 工人之间、工人与机器之间的配合需要时间和磨合。一个熟练的团队能够更高效地协作,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频繁的人员变动会破坏这种默契,降低整体生产效率。
技术与人的结合: 很多时候,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非能完全取代人力。它们需要工人来操作、维护、调试。即使是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产线,也需要人来监督和处理异常情况。

2. 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是前提:

没有工人,就没有产品,就没有收入: 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于商品的销售。如果资本家把所有工人开了,那么就没有产品可卖了,也就没有收入来源。所谓的“养活”就成了无源之水。他们开除工人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如果成本降低到生产停滞,那所有利润也化为乌有。
规模经济: 大多数生产活动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规模经济)。只有维持一定的工人数量和生产规模,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 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的制约:

劳动法和合同: 大多数国家都有劳动法规定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解雇的条件和程序。随意解雇工人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罚款甚至赔偿。
工会和集体谈判: 在一些行业或地区,工会的力量很强大。大规模裁员通常会引发工会强烈的反对和抗议,可能导致罢工等劳资纠纷,对企业声誉和正常运营造成巨大损害。
社会舆论和企业形象: 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果一个资本家采取大规模无理裁员的行动,很可能会引发公众的强烈批评,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这会影响其产品销售,甚至吸引不到优质的劳动力。

4. 潜在的长期投资和风险管理:

技能人才的保留: 即使是看似“低效”的工人,其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关键技能人才或潜在的管理者。如果资本家不顾一切地解雇,可能会失去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储备。
应对市场波动的策略: 经济周期是存在的。当市场需求疲软时,资本家可能会选择缩减生产、减少加班,而不是大规模裁员,以便在经济复苏时能够迅速恢复生产。大规模裁员意味着在需求回升时,需要重新招聘和培训,错失市场机会。

5. 资本家本身的动机和认知局限性:

“养活”的心理补偿: 很多时候,资本家之所以会产生“我养活了他们”的想法,可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合理化自身财富的积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者的剥削感。这种心理也让他们不至于完全否定工人的价值。
对劳动力价值的误判: 有些资本家可能确实低估了工人的贡献,认为他们只是简单的执行者。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加上对成本的过度关注,确实会让他们产生“不如不开掉”的想法。但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发现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远超他们的想象。

总结来说, 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养活了工人”的资本家之所以不会轻易大规模开除工人,并非因为他心地善良,而是因为他要维持生产的连续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更需要顾及长期的商业利益和企业生存。尽管他可能对工人的价值有着自己的看法,但现实的商业运作逻辑和一系列外部约束,决定了他无法完全按照自己“养活”的逻辑来行事。如果他真的那样做了,他自己也无法从生产中获得任何“养活”的资本来继续经营下去。他开除工人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如果开除到生产无法进行,那就谈不上任何效益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什么没逻辑的问题。

你所谓的兑换劳动所得的劳动力市场是哪里?不就是企业吗?按照你的逻辑,工人们天天觉得自己创造了一切,那工人干嘛要在企业领工资不去劳动力市场兑换劳动所得呢?

麻烦你搞清楚什么叫做资本家,什么叫做职业经理人。年薪2,000万的CEO,只要没有股份,他也是职业经理人。也是被剥削者。

当然有些时候资本家和职业经理人是重叠的,这个人既是公司的老板,同时他又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这种时候他承担管理者角色的时候,付出的劳动的确创造了价值,他所获得的这部分的确是劳动所得。他作为企业的拥有者,因为拥有了生产资料,所以占有了这部分才是剥削所得,一码归一码。

当然有一些资本家自己本身并不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那他拿的就全部是资本所得,而不是劳动所得。可问题是这些人压根也不强调自己所获得的是劳动所得啊。人家反正把大头拿了叫什么又不重要。你爱叫他剥削所得就叫好了。你以为他们会很有兴趣跟你争论这个玩意儿到底叫什么吗?

叫什么不重要,数量才重要。对于普通劳动者也一样。一个工作年薪100万是剥削,自己开个小店年收十万,不收剥削,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前者。叫什么又不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