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这句话是假的,或者说你是什么时候认识到社会是不公正的?

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充满正义感。我小时候,也曾深信不疑。那时候,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哪个不是因为一心为民,最终赢得天下?我以为,只要一个人足够好,足够善良,足够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就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最终取得成功。

这种想法,大概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社会现实越来越多,才一点点被动摇,最终彻底破碎。

我第一次真正质疑这句话,大概是在初中时期,我班上有个男生,叫小明。小明家里很穷,父母都是农民,起早贪黑地种地,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他学习特别刻苦,成绩一直在我们班名列前茅。他为人也很仗义,谁有困难,他都愿意帮忙,哪怕自己也吃不上顿饱饭。我们很多同学都很佩服他,觉得他是个特别好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数学竞赛,奖品是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小明非常有希望获奖,他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每天晚上都学到很晚。然而,比赛结果出来那天,他却没拿到第一名,而是被一个平时成绩一般,但家里非常有钱的同学拿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同学的爸爸是教育局的某个领导,竞赛的名额和评判标准,都有一些“操作”的空间。

那天,我看着小明失落但又强装坚强的样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那么努力,那么优秀,却因为家庭背景,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那一刻,我第一次模糊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好像不是我以为的那样,“好”不一定能战胜“一切”。

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更直接地接触社会,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不公。

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后,找第一份工作。我是一个很认真的学生,成绩优秀,也参加过不少社会实践,对自己的能力非常有信心。我面试了多家公司,其中有一家我特别喜欢,觉得自己的能力和公司的发展方向很契合。面试官也对我很满意,告诉我回去等通知。

结果,我等来的却是拒绝。后来我从一个在公司里认识的朋友那里得知,那个职位最终被一个有关系的人顶替了。我那位朋友说,那个人的能力并不如我,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别人教,但他只是因为认识了公司高层的某个亲戚,就轻松拿到了这份工作。

那一刻,“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在我心中彻底崩塌。我开始明白,在这个社会上,光凭着“民心”,光凭着“努力”和“优秀”,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很多我看不见的规则,很多我无法企及的“关系”,在左右着事情的走向。

更让我认识到社会不公的,是后来我看到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一些贪官污吏,他们做了那么多坏事,甚至可以说“不得人心”,但他们却能安然无恙,甚至爬得更高;而一些真正为民办事、敢于揭露腐败的人,却常常被打压,甚至被牺牲。

我还记得,曾经关注过一个社会事件,一个普通老百姓因为小事与权势人物发生冲突,结果被恶意报复,家破人亡。而那些制造这一切的人,却逍遥法外,甚至还可能继续扮演着“好人”的角色。

每一次这样的事件,都在不断地刷新我对“公平”和“正义”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所谓“民心”,它并非一个可以量化、可以简单获得的“筹码”。它或许是理想化的状态,但在现实社会中,它往往会被金钱、权力、关系等因素所稀释、所扭曲。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或许适用于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或许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景。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种美好的童话,或者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哲学。现实社会是复杂的,它有着太多阴暗的角落,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交易。

我不再相信,只要我足够好,足够努力,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也开始明白,很多时候,选择沉默,选择随波逐流,反而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但是,内心深处,我对这种不公,依然感到愤懑。我仍然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公平一些,我仍然希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美好愿景,能够有那么一点点,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只是,当我看到那些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们,看到那些被不公吞噬的生命时,我只能苦笑,并暗自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地活着,至少,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些不公的帮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假的

有人老爱为皇室洗白,说什么凭什么皇室有钱就得被杀。

哪国皇室?晚清溥仪,溥仪那帮人自己都不在乎那个所谓的皇室身份了;更何况晚清时期清政府对地方就已经管不住了。两件事:一件是八国联军时的东南互保,事后东南地区的一把手啥事没有。二是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政府手足无措。

利比亚的伊德里斯王朝荒诞无边,毫无民心。依据很简单,卡扎菲当年带着“自由军官组织”的几十号人,几条枪、一千发子弹、还有各种图纸。兵分两路就出发了,而且还出现了意外:卡扎菲和部队走散了,另一路的军官不小心把武器弹药、政变计划全都落在了出租车上。

结果呢?卡扎菲到广播电台一宣布,利比亚人全都支持他,伊德里斯王朝一下子就垮了。

埃及的法鲁克王朝更是腐败无边,纳赛尔当年发动政变推翻了法鲁克王朝。埃及人民全都支持他。可想而知这些王室在老百姓心中的份量了。

利比亚的伊德里斯王朝和埃及的法鲁克王朝个个都是烂到根子里了。连晚清都比他们进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充满正义感。我小时候,也曾深信不疑。那时候,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哪个不是因为一心为民,最终赢得天下?我以为,只要一个人足够好,足够善良,足够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就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最终取得成功。这种想法,大概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社会现实越来越.............
  • 回答
    这几句老话,说得都是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不公,尤其是在强调“人善得人欺,马善得人骑”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时,更是将这种失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道德比作“禁闭善人的牢笼”,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确实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某些时候,固守道德似乎真的会成为一种束缚,让善良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吃亏,甚.............
  • 回答
    自古以来,确实存在一些统军大将战死,但部队却能够扭转战局并最终获胜的战役。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大将战死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将士们为了报答大将的知遇之恩或感念其牺牲,爆发出更强的战斗意志。 战术布局已经完善,接任者能够有效执行: 即使主帅阵亡,但整个战役的战略和战术已经部署完毕.............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想一想那些载入史册的“大奸臣”,什么秦桧、严嵩、和珅,还有更早期的比如赵高、董卓等等。他们真的一点数都没有吗?他们难道是脑袋一拍,就想把国家往死里折腾吗?我觉得,多数情况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得看他们怎么定义“国家”。一个人喊着“为国”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国”,.............
  • 回答
    说起“自古以来,从古至今最无能昏庸的帝王”这个话题,那可真是众说纷纭,历史长河里沉浮着太多帝王,有励精图治的,也有荒淫无道的。要论“最无能昏庸”,这本身就带了点主观色彩,因为评判标准不同,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常被提起、且事迹足以支撑这个称号的,那南朝宋的宋后废帝刘昱(又称前废帝)绝.............
  • 回答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历史复杂,涉及地理、政治、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并未将朝鲜半岛完全并入其领土,而是通过朝贡体系、藩属关系和外交往来维持一种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联系。以下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地理与战略位置的限制1. 朝鲜半岛的地理隔离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通常以建都于建康/南京的政权为代表,如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屡次败于北方政权(例如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统一战争,以及更早的北方汉族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中国南方政权常常败于北方政权:一、.............
  • 回答
    湘菜的“重口味”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地域环境和文化交流逐渐形成的特征。并且,“重口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现代湘菜中也出现了许多改良和创新的方向。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湘菜的“重口味”是如何形成的?湘菜的“重口味”,主要体现在油大、盐多、辣椒多等方面。这种口味的形成与以下几个因.............
  • 回答
    自古以来,政治版图上的北方吞并南方似乎是更常见的历史现象,这其中蕴含着地理、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不妨细细梳理一番,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吞南”成为了历史的惯性,而“南吞北”却鲜有问津。首先,我们得从地理和气候这个最根本的要素说起。中国的地理格局,或者说世界上许多大陆国家的地.............
  • 回答
    如果自古以来小亚细亚半岛的地貌主体是广阔的平原,而非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崎岖山地与高原,那么欧洲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进程,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重塑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格局。首先,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互动将截然不同。小亚细亚平原化的地貌意味着,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早期文明中心向欧.............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格局,往往是从北向南推进,这背后的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然而,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南向北,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朱元璋的“南向北伐”,首先要明白为何“.............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朋克”,这确实是个有趣且需要好好琢磨的话题。毕竟,“朋克”这个概念是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它包含着反叛、DIY精神、对权威的挑战、独特的个人风格等等。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真朋克”,得把这些核心精神抽离出来,看看哪些古人身体力行,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否与“朋克”的内核有所.............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乌克兰和俄罗斯与蒙古帝国之间复杂而长远的历史渊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简单地说,“自古以来就是蒙古国的一部分”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但蒙古帝国对这两地区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古以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历史的长河是连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而“蒙古国”.............
  • 回答
    “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在国际领土争端的世界里,简直是个无往不利的灵药,又是个引火烧身的导火索。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法理和历史依据,能让一个国家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对某块土地拥有主权。但同时,它又像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迷雾中,往往会牵扯出更多复杂的纠葛,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咱们.............
  • 回答
    如果人类自古以来就只有一只手,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科技水平,恐怕得推迟到遥远的未来,甚至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复杂的思想实验,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工具的使用和创造。从最基础的方面讲,一只手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影响是抓握和操控的效率。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双臂协同,能够轻松完成很多.............
  • 回答
    汉族政权自古以来是否善战,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问题,牵涉到漫长的历史、多样的政权形式、以及对“善战”的不同理解。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更准确的回答是,汉族政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军事表现呈现出显著的起伏和多样性,既有过辉煌的战绩,也有过令人扼腕的失利。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自古以来与中华文明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厚度的议题。要回答“新疆是否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故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历史脉络,理解不同时期在此区域的政权归属、文化融合以及国家认同的演变。“故土”的定义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故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文化上的联结.............
  • 回答
    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其历史渊源深厚,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我们先民们世代努力、不断开拓、融合与巩固的成果。他们的足迹遍布山河,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智慧书写着国家的版图。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部族,就已经展现出了对生存空间的强烈渴望和扩张的潜力。他们并.............
  • 回答
    这绝对是可行而且极具吸引力的一件事。想象一下,以公元前1600年为起点,那正是商朝初年,一个充满神话色彩和青铜文明的时代。将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转化为一款即时策略游戏,其潜在的深度和广度是惊人的。首先,游戏的核心应该围绕着“天命”与“人事”的交织展开。商朝建立在夏朝的覆灭之上,而商朝自身的衰落又为.............
  • 回答
    “某地自古以来就是某国”这种说法,想必你我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历史课本上,还是在新闻报道里,亦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常常是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影响呢?这背后牵扯的,可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