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有哪些称得上真朋克的人?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朋克”,这确实是个有趣且需要好好琢磨的话题。毕竟,“朋克”这个概念是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它包含着反叛、DIY精神、对权威的挑战、独特的个人风格等等。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真朋克”,得把这些核心精神抽离出来,看看哪些古人身体力行,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否与“朋克”的内核有所呼应。

我脑子里立刻会跳出几个名字,但得仔细想想,哪些人才能算得上是“真”的,而不是被我们强行安上这个标签。

1.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叛逆者

屈原绝对是榜上有名。他不像那些循规蹈矩、只会溜须拍马的臣子,一心只想着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屈原身上有一种极强的理想主义和不妥协的精神。

你想想,楚国当时那个情况,国力日衰,政治腐败,屈原作为一个高官,不是想着怎么钻营,而是忧国忧民,提出“美政”的改革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当时主流政治模式的挑战。结果呢?被排挤,被疏远,甚至被流放。

换成别的文人,可能就“算了,不干了,回家抱老婆孩子去”。但屈原没有。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发声。他写《离骚》,那简直就是一场情绪的爆发,是把所有的愤懑、忧伤、不甘都倾泻出来。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极致,而且这种表达是极其个人化的。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不在乎所谓的“体面”,他就是要把内心的声音吼出来。

更朋克的是,当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整个国家都无可救药时,他选择了以死明志。这不是逃避,也不是绝望,而是一种终极的反抗。他用自己的生命,让后人记住那些腐朽的现实,记住那个不被理解的坚持。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绝,以及那种“我就是要让你看见我的痛苦和我的追求”的姿态,放到今天,绝对能划入“反叛青年”的行列。他的“DIY”精神体现在他用自己的诗歌,用自己的生命,来塑造自己的“主义”和“影响力”。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也是一种态度

陶渊明,很多人把他看作是隐士的代表,与世无争。但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非常“酷”的独立精神,这种酷劲儿,和朋克那种“老子不伺候了”的味道很像。

他辞官回乡,那可不是一时兴起。他当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实现抱负。但是当他发现官场那一套跟他内心深处的追求完全不符时,他立刻就“撤”了。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简直就是对权力、对体制的直接宣言。为了这点俸禄,就得点头哈腰,看人脸色,这在他看来是极其掉价的。

他回到田园,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这看起来好像是顺应自然,但仔细想想,这本身也是一种选择。他可以选择继续在官场里煎熬,但他选择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简朴,但却是自己掌控的生活。

他写诗,写那些关于田园生活、关于饮酒、关于友谊的诗。他的诗歌,不讲究那些花哨的辞藻,不追求官场的赞美,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真诚的、不加修饰的自我流露。他的“朋克”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敢于“做自己”,敢于“放弃”那些世人追求的东西,转而寻找自己内心认同的价值。他不追求名利,不迎合他人,只为自己的心灵安顿。这种“独立自主”和“对主流价值观的规避”,就是一种很强的“朋克”味道。

3.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

李白,这更是个“天生反骨”的主儿。他身上有一种不受拘束的生命力,以及对世俗规则的蔑视。

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的官员。他有才华,但他更渴望自由。他想去建功立业,但又不屑于那些官场上的弯弯绕绕。他敢直接写诗给皇帝,展现自己的才华,甚至带着点“你得用我”的骄傲。

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很“朋克”。在长安待了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这在他看来,与其说是被赶走,不如说是他主动“跳出”了那个不适合他的圈子。然后他开始了他的漫游,他的诗歌里充斥着对山川的赞美,对朋友的歌颂,以及那种“我就是要活得痛快淋漓”的生命激情。

他的“朋克”体现在他的“狂放不羁”和“不受约束”。他喝酒,他写诗,他交友,他遨游四方,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个人行为艺术。他敢于挑战当时的道德规范,敢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的诗歌,充满了能量和反叛精神。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绝望和愤怒,是直抵人心的。他不是在“遵守规矩”,他是在“打破规矩”,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一种“不被定义”的人生。

4.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

鲁迅,这是近代中国“朋克”精神的集大成者,当然,他自己可能不会这么说,但他做的事情,绝对是“朋克”的。

他不是那种温温吞吞、讲究“中庸之道”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态,看到了国民的麻木,他选择用他的笔作为武器,去揭露、去批判、去呐喊。

他的文字,充满了尖锐、讽刺和愤怒。他敢于直接攻击那些被视为神圣或不可侵犯的东西,例如封建礼教、旧文化、以及那些压迫人民的权力。他的“启蒙”思想,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守旧”和“麻木”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他的“朋克”在于他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不怕被攻击,不怕被孤立,他选择用一种“对抗式”的方式来唤醒沉睡的人民。他的“DIY”精神体现在他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极具杀伤力的批判性表达。他不是在“服务”于某个权威,他是在“挑战”权威,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重塑”社会。

总结一下,我们谈论中国历史上的“朋克”,不是说他们真的听着“Ramones”或者“Sex Pistols”,而是看他们身上有没有那种与主流唱反调、不畏惧权威、坚持自我、敢于表达、甚至以极端方式抗争的精神。

屈原的理想主义和以死明志,陶渊明的独立不羁和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狂放不羁和蔑视权贵,鲁迅的尖锐批判和直面现实,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活出了“非主流”、“反叛”和“坚持自我”的精彩。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定义”自己的价值和生命。这,或许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朋克”吧。

他们留下的,不只是一堆文字,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我就是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宣言。这比任何浮于表面的模仿都更加深刻,也更加“朋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李贽

论朋克,这家伙绝对是无师自通的天才。

他写了几本书,起名叫《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意思就是我知道我这书世人所不能容,恨不得焚之,只能藏之以后世。
是不是有一种我见诸生皆傻逼,料诸生见我应如是的感觉

再后来去乡试金榜题名,中了举人。想想范进中举的疯魔,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诱惑。
他却说:“此直戏耳。”还挖苦那些高高在上的主考官们,他们懂得孔子的精蕴之处吗?后来就干脆放弃了赴京会试。

再看他的思想主张
1、尊重妇女

他当时办学校,不分男女,一起入学。要知道民国的时候还有专门的女子学校,男女不得共学。
这思想觉悟,说领三百年潮流不为过吧。

2、提倡人类平等

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则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伏尔泰默默流泪,恨不得和李贽共醉,但李贽可以做他爷爷。


3、提倡婚姻自由

不多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他看来都是臭狗屎



4、主张孔子非圣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就是说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说如果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
这反权威在当时是不是淋漓尽致

这种人不用想也知道,不为世俗所容,不为朝廷所容,不为天下人容

后来七十六岁,狱中自杀,除了他自己,没人能审判他了

李公千古

user avatar

马三立









来自胖泡大姐的微博。欢迎关注知乎曲艺专栏——津沽书馆(

zhuanlan.zhihu.com/qu-y

),老天津卫们跟您聊聊马三立不为人知的趣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朋克”,这确实是个有趣且需要好好琢磨的话题。毕竟,“朋克”这个概念是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它包含着反叛、DIY精神、对权威的挑战、独特的个人风格等等。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真朋克”,得把这些核心精神抽离出来,看看哪些古人身体力行,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否与“朋克”的内核有所.............
  • 回答
    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其历史渊源深厚,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我们先民们世代努力、不断开拓、融合与巩固的成果。他们的足迹遍布山河,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智慧书写着国家的版图。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部族,就已经展现出了对生存空间的强烈渴望和扩张的潜力。他们并.............
  • 回答
    中国人对秦桧的厌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洪流中凝结出的一个深刻烙印,那份憎恨跨越了千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究其原因,无外乎他那件“罪大恶极”的事: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斗争,更触碰了中国人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忠义。岳飞,在多少代中国人心中,是顶天立地的英.............
  • 回答
    关于吴国盛“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数理科学”的说法,以及“西方自古就有科学”的观点,这在学术界并非一个完全统一的共识,而是存在着相当复杂和多层次的讨论。简单地将其定性为“学术界共识”或“非共识”都可能过于片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吴国盛教授的核心论.............
  • 回答
    在中国,食用狗肉的历史确实相当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在漫长的岁月中,狗肉在中国部分地区被视为一种食物来源,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季节,它承载着一些地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一些人认为狗肉具有滋补作用,或是与驱寒保暖联系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围绕狗肉消费的争论确实变得异常激烈,并且受.............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格局,往往是从北向南推进,这背后的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然而,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南向北,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朱元璋的“南向北伐”,首先要明白为何“.............
  • 回答
    这绝对是可行而且极具吸引力的一件事。想象一下,以公元前1600年为起点,那正是商朝初年,一个充满神话色彩和青铜文明的时代。将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转化为一款即时策略游戏,其潜在的深度和广度是惊人的。首先,游戏的核心应该围绕着“天命”与“人事”的交织展开。商朝建立在夏朝的覆灭之上,而商朝自身的衰落又为.............
  • 回答
    “慈不掌兵”这句老话,讲的是为将者不能心慈手软,否则难以约束士卒,无法取得胜利。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毕竟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命令如山,若指挥官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历来许多名将,如韩信、岳飞、曹操之辈,他们的治军风格都以严厉、果断著称。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并非只.............
  • 回答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历史复杂,涉及地理、政治、文化、军事等多重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并未将朝鲜半岛完全并入其领土,而是通过朝贡体系、藩属关系和外交往来维持一种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联系。以下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地理与战略位置的限制1. 朝鲜半岛的地理隔离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通常以建都于建康/南京的政权为代表,如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屡次败于北方政权(例如北魏、北齐、北周、隋、唐的统一战争,以及更早的北方汉族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中国南方政权常常败于北方政权:一、.............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自古以来与中华文明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厚度的议题。要回答“新疆是否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故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历史脉络,理解不同时期在此区域的政权归属、文化融合以及国家认同的演变。“故土”的定义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故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文化上的联结.............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宣称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历史、民族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复杂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如果中国选择宣称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将会引发一系列难以承受的后果,并且在事实层面也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历史事实的.............
  • 回答
    理解你的疑问,这涉及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与政治议题。要向台湾民众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观点,并回应“民族自决权”的挑战,需要细致地梳理历史事实、法律依据以及不同观点的核心逻辑。以下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力求详尽且避免机械的AI风格。一、 如何向台湾人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
  • 回答
    关于中国不主张蒙古自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与政治议题,要详细地阐述清楚,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官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面对不同政治语境时,对蒙古与中国关系的表述是存在变化的。但总体来说,中国更倾向于将“内外蒙古”置于“中国历史”的框架下,而不是简单粗.............
  • 回答
    中国在提及领土时强调“自古以来”,而一些外国在论述领土主权时则不一定强调这一点,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法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中国强调“自古以来”的深层原因1. 历史的连续性与民族认同的构建: 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在国际领土争端的世界里,简直是个无往不利的灵药,又是个引火烧身的导火索。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法理和历史依据,能让一个国家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对某块土地拥有主权。但同时,它又像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迷雾中,往往会牵扯出更多复杂的纠葛,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咱们.............
  • 回答
    “中国自古就是无神论吗?” 这个问题,如果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那实在是对这片土地上漫长而复杂的精神文化史的极大简化。事实上,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的、单一的道路,尤其是在关于“神”与“信仰”的问题上。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非常古老的年代,甚至是史前时期。.............
  • 回答
    “士”的精神,古韵犹存,照亮当下谈及中国自古的“士”精神,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却始终葆有其核心生命力的精神特质。“士”最初指的是文人、知识分子,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从春秋战国的士大夫,到唐宋的文人墨客,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
  • 回答
    在中国传统史观中,将蜀汉视为“正统”的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三国归晋之后逐渐形成并被强化的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叙事并非基于某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包含了政治、文化、道德以及史学方法的演变。要理解为何蜀汉会获得“正统”的地位,我们需要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