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俗话说“慈不掌兵”,中国自古以来有没有“以慈掌兵”且成功的例子?

回答
“慈不掌兵”这句老话,讲的是为将者不能心慈手软,否则难以约束士卒,无法取得胜利。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毕竟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命令如山,若指挥官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历来许多名将,如韩信、岳飞、曹操之辈,他们的治军风格都以严厉、果断著称。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并非只有铁腕治军一条出路。当我们剥开“慈不掌兵”这层刻板印象,细细品味过往,会发现一些真正卓越的将帅,他们或许并未达到“心慈手软”的程度,但他们的“慈”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关怀、理解和凝聚力上,并且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位被誉为“常胜将军”的——三国时期的 刘备。

说刘备“以慈掌兵”,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战火纷飞,刘备早期也曾颠沛流离,靠着恩义和人格魅力在夹缝中求生存。然而,正是这种早年的经历,塑造了他与众不同的治军理念。

刘备的“慈”,并非对士兵的纵容或溺爱,而是一种深厚的同袍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他的军队,无论是早期的几百人,还是后期发展壮大的数万人,始终有一种独特的凝聚力,让士卒甘愿为他出生入死。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严刑峻法能够解释。

首先,刘备非常重视士兵的生命安危,并将之置于重要位置。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长坂坡之战。当时,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兵败如山倒,在撤退过程中,他竟然不顾自身安危,多次回身寻找他的两个儿子。当赵云前来报告阿斗被抱出时,刘备更是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原文是“吾不如卿”或“吾宁与汝相搏”等版本,但其核心都是刘备对赵云救子行为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将士的看重。)

这一幕,在后世看来,或许是有些不理智,甚至是被解读为一种“作秀”。但从治军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向他的士兵传达了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在我的眼里,你们的生命和我的家人一样重要,甚至比我的家人更重要。 试想一下,当士兵们看到他们的主帅宁愿冒着被俘的风险也要救回自己的部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是更加忠诚,还是更加惧怕?答案不言而喻。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比任何军令状都更能激起士兵的勇气和斗志。

其次,刘备善于倾听和体察民情,将“仁爱”融入治军之中。 他的军队在攻占城池时,会尽量避免扰民,甚至将百姓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例如,在进驻荆州时,他曾对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说:“ 군대는 백성을 본으로 삼아야 하며, 백성을 해쳐서는 안 된다.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精神,虽然原文更侧重于不扰民,但其背后是爱民如子的思想。)这种爱民如子的态度,自然也会延伸到对士兵的关怀。刘备的军队,虽然不像曹操那样以严酷著称,但他的士兵却有一种“家”的感觉。他们知道自己的统帅关心他们的温饱、他们的家庭,甚至在战事结束后,也会体谅他们的辛苦。

再者,刘备的用人策略也体现了他的“慈”。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发挥空间。即使是地位相对较低的士兵,只要有才干,也有机会被提拔。他对部下的关心和赏识,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和价值。比如,他对赵云的信任,从长坂坡可以窥见一斑,赵云始终是刘备最倚重的将领之一。他对魏延、黄忠、马超等人的重用,也并非仅仅是看重他们的武力,更是欣赏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荣誉。这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关怀,能够极大地激发士兵的归属感和战斗力。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刘备身边也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他们的勇猛和严厉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刘备有时过于温和的一面。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刘备并非仅仅依赖关张的严苛来维持军纪,他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治军理念才是军队凝聚力的根本来源。

在诸葛亮辅佐时期,刘备的军队更是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虽然诸葛亮本人治军严明,但他对士兵的关怀同样不遗余力。诸葛亮北伐时,即使军粮不足,也尽量保证士兵的伙食,并且在战事不利时,也绝不轻易抛弃士兵。这种仁爱与严谨相结合的治军之道,才使得蜀汉军队虽然规模不如曹魏,却能在战场上屡屡创造奇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慈不掌兵”奉为圭臬。刘备的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慈”,是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士兵的关怀、对人性的理解之上。他以仁爱和信任凝聚人心,以“家”的理念治军,最终在乱世中建立蜀汉政权,成就了一番伟业。他的治军风格,或许在某些方面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但其成果却足以证明,“以慈掌兵”并非不可能,反而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持久生命力的成功之道。这是一种在严酷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人性的光辉,并且将这份光辉转化为强大战斗力的典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在答案里提到“以仁义治军”,认为这是“慈不掌兵”的反例。

错了。慈不掌兵不是这个意思。

慈不掌兵,有两层含义。

一是说要严肃纪律,一旦有触犯者,从严处理,绝不姑息。

这和“以仁义治军”是不冲突的。举个例子,比如岳飞治军,对士兵关心爱护,无微不至。吃饭时和大家吃一样的食物,有酒的话给大家一起喝,如果酒不够,哪怕掺水也要每人都喝上一口。出征后,让妻子到将士家里慰问,赠送钱财。有战士生病,他亲自探望,亲手调药,询问他们的愿望。——这够仁慈的了吧?可是一旦触犯军法,你看岳飞何曾饶过谁?士兵到市场上买东西,商家要给他便宜两文钱,吓得士兵赶忙说“你这不是给我便宜,你这是要我的命”。派士兵过长江送信,恰好长江大风浪,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渡江,旁人看不下去,说“你干嘛不等风停了再走”,士兵说“我怕被岳相公杀头”。——这又是何等严酷?

事实上,凡是能成为名将的,在纪律上绝对都是非常严苛的,从来没有老好人的名将。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和严是并行不悖的,是不冲突的。

慈不掌兵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说为将者要淡看生死。

对于将领而言,战场上的生死,那就是一个数字,毫无感情可言。众所周知,刘伯承晚年看电影不看战争片,可谓“仁”矣。然而在战争年代,刘伯承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慈不掌兵”,千里跃进大别山,过黄泛区时,天降大雨,地上全是泥泞,又有敌人围追堵截,部队接连多少天的强行军,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刘伯承怎么说?“慈不掌兵”,坚决不允许部队休息,累死就累死,只是不许停留。

譬如《大决战》中,林彪的那句著名台词“我要的不是伤亡数字,我要的是塔山”,可为“慈不掌兵”的注脚。在战场上,生命是什么?那顶破天也就一个数字,是将领在指挥时考虑的一个成本,除此之外,再没其他的意义。

粟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后,曾经考虑是不是要攻占海安,最后决定不攻取,他是怎么考虑的呢?他说:“我即或攻占海安,今后仍有失陷可能。……因此,与其现在占海安则不如以攻海安之伤亡留作第二期作战消耗,对整个战局之长远打算更为有利。”你看这里粟裕是如何计算成本的,他避免伤亡的目的,是为了在下一次作战中消耗。何等冷静、何等无情,但这恰恰是一个合格将领必备的素质。倘若一个将领在这种情况下玩起了感性,玩起了圣母,那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user avatar

红军缔造者之一方志敏是怎么被捕的?

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红十军团奉命留下来牵制国民党追兵,当时军区司令是方志敏,军团长是刘畴西,军团参谋长是是粟裕,当时王耀武大部队对红十军团展开围剿,经过多次失败后,部队弹药,吃穿严重不足,时值严冬,牺牲的红19师长寻淮州,尸体上连上衣都没有。

当时产生两个意见。

第一,回到被国民党碉堡封锁线层层包围的瑞金苏区,获得补给

第二,将部队分散,进行游击战。

方志敏和刘畴西坚持第一种,粟裕坚持第二种,可是粟裕只是军团参谋长。

于是大部队重回包围圈去获得补给,当时苏区里面已经有好几条封锁线,这种封锁线是有碉堡、刺网、壕沟配合兵力组成,是围绕整个苏区建成的,当时情况危集,前面是层层封锁线,后面是王耀武几万追兵,相距就差半天路程。

粟裕和方志敏带着800多人的先头部队在前面探路,刘畴西带着红十军团主力尾随在后面,粟裕发现后有追兵,力主当晚通过封锁线,但是发现刘畴西没跟上来。

当时刘畴西觉得士兵急行军好几天,又没吃东西,应该休息一下,就在前一天就地扎营,休息了一夜,然后第二天继续赶路。

第二天晚上刘畴西准备继续让部队就地休息,给前面的方志敏和粟裕送信,说让部队就地休息,粟裕大吃一惊,说今晚不通过封过封锁线,就会被追上,太危险了。

粟裕准备回去劝刘畴西连夜追上先头部队,方志敏因为之前刘畴西和十九师长寻惟州矛盾,导致寻淮州牺牲,害怕刘畴西不听粟裕的建议,决定亲自回去让刘畴西带大部队出发,结果方志敏一去不回,和刘畴西双双被捕。

这场致命的追逐战里,刘畴西因为士兵太累太饿,太多士兵因为饥困交加倒在路边,士兵不懂急行军的救命因素,各个怨声载道,刘畴西体恤士兵,就让他们就地休息,后面追兵仅仅半天的路程,就被连续两天就地休息给拉平,被王耀武追上。

刘畴西(左)方志敏(中)

后面的事情,在历史课本里都学过了。

留在史书上都是胜者的光辉,那些所谓慈者掌兵的人,带着悲剧的光环被埋在历史长河里了。

user avatar

太史慈:我有一句滚犊子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user avatar

首先你这个理解就是错的。慈不掌兵的意思不是对士兵就要严格要求高压对待,而是在治军中按军法一视同仁该杀杀该罚罚不能姑息。更重要的是实际战斗时以敌我利害为标准行事生死置之度外,不能计算纯伤亡,我的利益高于敌人,我的损失低于敌人,这事就能干,只要对全局有利就不能计较局部的代价。假如能以500自己人死亡对敌方造成1000人的损失,就不能计较自己士兵死亡500人,如果冲过去能大破敌势就不能计较冲锋过程中会死人,如果能把对方逼的人吃人就不能计较自己士兵吃草根树皮,乱了阵型就会溃败那敌人用投石车打脸你也得站那不准乱跑。战斗中士兵就是博弈工具,如果在实际战斗中心疼这个流血害怕那个牺牲,那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乞求活命就得了。

不是在平常的训练生活中不拿士兵当人的意思,物质上给予士兵基本保障、精神上给予追求和满足、生活中给予关怀,甚至直接拿自己当个大头兵士兵吃啥自己吃啥同甘共苦。平时拿士兵不当人,打仗的时候士兵放两枪就叫对得起那几毛钱,督战队没留神就哗啦溃了,谁会给你拼命。

user avatar

没有,不可能只有所谓的仁慈掌兵就成功的。没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理解慈不掌兵的时候,一定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仁慈与仁义。

1、出处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谚语,意思是心地慈善,掌管不了兵权;仁义好施,掌不得财权。

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自古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施生虽是好人,却是为仁不富,家事也渐渐消乏不如前了。我的人家都做在会稽地面,到彼攀个高门,这些田产也有个依靠。”

《增广贤文》中有“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2、掌兵中的“严”与“慈”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重装步兵,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

吴起治军非常严格。

有一次,吴起领兵和秦军作战,两军尚未击鼓交锋,不待上级令下,有个士卒充分发挥“主动工作”的精神,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脸上刚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吴起下令“立即斩了”。

吴起的理由是:“他虽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触犯军纪,必须斩首。

当然吴起也很仁慈,资治通鉴就记载了吴起吮疽的典故。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ju)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3、特定条件下的“慈”

李二凤算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以“慈”掌兵的人。他的仁慈是对待敌酋上。

观察李二凤这个朝代,他对敌首特别仁慈。

李世民灭国有50多个,绝大部分是活捉对方的头头。活捉还算了,他还特别仁慈的一概不杀,让他们跳舞。


user avatar

真正做到“以慈掌兵”且成功的名将,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名将慕容恪,大致能算一位。他一生身经百战,攻灭许多割据政权,战胜无数强劲敌手,从白山黑水到汉水之滨,打下万里疆土,令自己国家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常胜将军。

此外,他更是史上罕有的主要以自身人格魅力,而非严明军纪和法度来治军的军事家。

慕容恪治军风格,是只关注战略大局,不因小事劳师动众,并不崇尚军法威严,而以个人恩德信义施惠于属下将士。甚至当军士违背军法时,他总是私下秘密把人放走,而另外捕杀盗贼首级冒充,以此号令全军。

然而就是这种放羊式管理,慕容恪非但没有如风格类似的西汉名将李广那样屡战屡败,反而因为他的军队看似阵营不整,却防御甚严,一生战斗层面或有小挫,战役层面百战不败。

【恪为将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有犯法,密纵舍之,捕斩贼首以令军。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终无丧败。】——《晋书·慕容恪载记》

此外,慕容恪更在围攻广固之战、野王之战和洛阳之战中,都因为爱惜麾下士卒生命,因此面对困守坚城的敌人,屡次围而不攻,哪怕因此耗时长久,也在所不惜。

他生平百战克捷,俘虏敌将后,也多以德望感化之,哪怕是屡降屡叛的顽敌也不在意;对实在感化不能的敌将,而不得不杀之的,还会因此心中抑郁不乐。

而且他每逢出兵,都务求少伤士卒,兵不血刃,主张“修文德以服远人”“不宜以兵戈取”,论其生平言行,一点也不像一个胡族百战名将,反而更似一个汉人饱学儒生。

这是因为慕容氏虽然源出东胡鲜卑,然而经过慕容恪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两代在辽东的数十年时间经营,大量任用汉官,招揽汉民,到慕容恪成年时,汉化程度已经极深。

而历史上的慕容恪,也确是饱读经史典籍,沉溺于先进汉人文化,严格以汉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汉化贵族。史称其“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是以当时后世,皆有圣贤之名。

关于慕容恪生平事迹,答主此前曾撰专文详述,这里只着重补充他是如何“以慈掌兵”的军事生涯的。

狐言论史:夷中铮铮,古之遗爱:燕国名将慕容恪

公元338年,当时控制中国北方的后赵皇帝石虎亲率数十万大军攻打燕国,却久围棘城不克,被迫撤军。年仅17岁的慕容恪率两千骑兵奔袭撤退中的赵军,石虎以下几十万赵军弃甲溃逃,被燕军顺势斩首三万余级;

同年,在密云山之战,慕容恪率七千骑兵伏击赵国名将麻秋率领的三万赵军,再次大获全胜,将赵军斩首大半,余皆俘虏,顺势以兵威将鲜卑段部一举收服。

公元341年,慕容恪之父、燕王慕容皝亲征高句丽国,慕容恪在中军指挥调度,以声东击西之计,分出一万五千兵马从北路佯攻,吸引了高句丽军统精锐五万;而慕容恪与其父率四万燕军主力从南路推进,另两位燕国名将,其叔慕容翰和其弟慕容垂为大军先锋,面对高句丽羸弱的留守兵马所向披靡,杀进高句丽国都丸都城,高句丽国王高钊单骑出逃。

燕军挖掘高句丽王陵,将高句丽前任国王高利的棺木掘出,然后一把火把高句丽王宫烧毁,拆除丸都城墙,俘虏了高钊的母亲和妻子,带着大量珍宝,以及五万多高句丽人,满载而归。

这一战也是高句丽七百年历史上几乎输得最惨的一战,王宫被毁、王陵被掘、都城被拆、太后和王后做了俘虏、王室所藏珍宝和国家档案资料被燕国席卷一空。因此时年二十岁的慕容恪,就因此成为了高句丽人可以用来让小儿止啼的大魔王。

侥幸逃得一命的高钊,无奈之下只好向燕国称臣,又从所剩领土搜刮了大量珍宝奉上,燕国这才将他父亲的棺木连同尸首送还。

大魔王慕容恪受命镇守辽东,吓破了胆的高句丽人再不敢向西觊觎,慕容恪又顺势拿下了高句丽重镇南苏城,把那里建成向朝鲜半岛步步蚕食的基地。

公元344年,二十三岁的慕容恪与其弟慕容垂分路并进,攻灭鲜卑宇文部;

公元346年,二十五岁的慕容恪统帅一万七千骑兵,奔袭东北地区的的最后一个劲敌扶余国。他督帅诸军,亲冒矢石,所向披靡,大获全胜,扶余国王和五万多扶余军民都成了他的俘虏。慕容氏燕国也达成了制霸东北亚的成就,彻底扫除后顾之忧,为接下来的中原逐鹿打下坚实基础。此时的他,已经是攻必取、战必胜的大燕军神,在国内声望隆高,被他的兄长、继任燕王慕容儁当做军政上最得力的辅弼。

慕容恪少年成名的棘城之战,数十万赵军被其两千骑袭击而至崩溃,仅有汉人大将冉闵治军有方,三万人马一军独全,在几十万溃退赵军中鹤立鸡群。从此冉闵得到石虎重用,屡屡出征克捷,逐步掌握了后赵军权,日后方能灭赵屠胡,建魏称帝。两位名将同时一举成名,登场历史舞台,未来成为宿敌亦是命中注定。

公元352年,三十一岁的慕容恪率军南下,进攻冉魏,与冉闵对决的廉台之战,答主曾撰有专文详细描述:

狐言论史:公元四世纪,铁与火的名将对决:浅评燕魏廉台之战

是役冉闵展现了不亚于西楚霸王项羽的神勇,单人击斩三百余敌的表现,和项羽乌江之战的绝唱一样,是冷兵器史上仅有的两例。而慕容恪也沿袭了兵仙韩信当年在垓下之战的策略,并创造性发明了“连环马”战术,在中军退却后、两翼包抄夹攻将冉闵军全歼。

此战慕容恪以数万骑兵对决冉闵的万余步卒,初战十战十败,之后靠兵力优势和骑兵优势方才获胜,似乎略失名将水准,有胜之不武之嫌。

但可对比韩信垓下之战,是以三十万汉军和十万楚军决战,身后还有三十万刘邦军支援,一样被项羽打得中军败退,也是靠两翼夹击、兵力极大优势才反败于胜;之后韩信以六十万大军围攻所剩不到十万、且兵少食尽的楚军残部,尚且被项羽成功突围,亦无损一代兵仙之威名。

面对项羽、冉闵这等稀代猛将的决死一战,作为优秀智将,韩信和慕容恪的表现同样已算得上竭尽所能,无足苛责。

廉台之战,慕容恪斩首七千,生擒魏帝冉闵,随后陆续讨平王午、吕护等军阀,统一河北。其兄慕容儁也正式脱离东晋,自立为燕国皇帝,慕容恪受封为太原王。

公元356年,三十五岁的慕容恪挥军东进,攻打自称齐王的军阀段龛,野战获捷,破敌三万,段龛退守坚城广固。燕军诸将请求强攻,慕容恪却为了爱护麾下士卒性命,宁可持久围困,所谓「龛兵尚众,未有离心,尽锐攻之,杀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暂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

于是历时七个月之久,困到段龛军粮绝,被迫出城死战又遭惨败,只得投降。燕国自此平定山东。

【恪围段龛于广固,诸将请亟攻之,恪曰:“龛兵尚众,未有离心,尽锐攻之,杀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暂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

公元360年,慕容恪三十九岁时,其兄慕容儁病死,慕容恪受命托孤,官居太宰(即首相)、兼领大司马。次年,此前降伏的军阀吕护起兵再叛,据守战略要地野王,连接东晋,欲袭取燕都邺城。

慕容恪率军五万征讨,又拒绝了麾下将领的强攻建议,理由还是「何必遽残士卒之命而趣一时之利哉!」于是依旧重重围困,休养兵士,困到五个月后,吕护军断粮被迫出击,便一举将之击溃。

【恪曰:"护老贼,经变多矣。观其为备之道,未易卒平。今圈之穷城,樵采路绝,内无蓄积,外无强援,不过十旬,其毙必矣,何必遽残士卒之命而趣一时之利哉!吾严浚围垒,休养将卒,以重官美货间而离之。事淹势穷,其衅易动;我则未劳,而寇已毙。此为兵不血刃,坐以制胜也。"】

公元365年,慕容恪率军攻打洛阳,晋将沈劲孤军奋战,坚守不屈,城破后亦是神情自若。慕容恪大为赞赏,欲将他释放,被麾下将领坚决劝阻,才不情不愿地将之处斩,还军后仍感慨自己此举是“有愧于四海”,深自抑郁。

【寻为恪所攻,城陷,被执,神气自若。恪奇而将宥之,其中军将军慕舆虔曰:“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若赦之,必为后患。”遂遇害。恪还,从容言于慕容晞曰:“前平广固,不能济辟闾,今定洛阳而杀沈劲,实有愧于四海。”朝廷闻而嘉之,赠东阳太守。】——《晋书·沈劲传》

慕容恪野战表现甚强,攻城战则因为他爱惜士卒的秉性,相对有所欠缺。如攻克广固耗时近一年,攻克野王耗时五个月,以众击寡攻克洛阳也耗时一个月。其用兵风格更多是操练精兵的正兵流,这是不及他弟弟慕容垂之处。

毕竟慕容垂在巅峰对决中先后击败了东晋名将桓温和刘牢之,最后一战残兵出征,又令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望风而逃,其对手含金量明显更强一筹,晚年对西燕和北魏的谋战手段更已入兵家化境。

但慕容垂麾下的后燕军队,害民扰民的不良记录颇多,同为慕容氏一族的慕容冲麾下之西燕军队,更以残暴虐民著称。

相反慕容恪治下的前燕军队,则堪称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王者之师,惜墨如金的史家用了“军令严明,秋豪不犯”这样的词来形容。

慕容恪是饱读经史典籍,沉溺于先进汉人文化,严格以汉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的汉化贵族。史称其“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罢朝归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

燕帝慕容儁死前,正是因为对乱世中幼子难立心知肚明,不得已方欲传位慕容恪,慕容恪却坚决拒绝,表达忠于幼主之志,给了兄长一个意出望外的大惊喜。

此后一直到慕容恪生命尽头,他都真正做到了为国家呕心沥血、对君主谨守臣节,因此生前身后,皆被朝野称誉为周公、诸葛亮一般的圣人。

纵观列朝乱世,割据政权中不知兵不立军中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坐稳皇位的,大约只有蜀汉后主刘禅和燕国皇帝慕容暐这两例了,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谨守臣节、既忠且能的摄政大臣。

慕容恪摄行国政期间,选贤任能,博采众议,废除苛政,勤政爱民,深得燕国民众爱戴,被其劲敌前秦丞相王猛叹服为“古之遗爱”,比之春秋名相子产。

在慕容恪执政时期下,燕国在与东晋的长期拉锯战中获得胜利,将河南各地纳入版图,步入了其势力最鼎盛期。

用《晋书》的说法,此时的燕国是「席卷京洛,肆其蚁聚之徒;宰割黎元,纵其鲸吞之势。使江左疲于奔命,陷金墉而款河南,包铜城而临漠北,西秦劲卒顿函关而不进,东夏遗黎企邺宫而授首」,是以“当此之时也,凶威转炽”,是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若非他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导致燕国由妇人孺子和庸臣乱政,逼得慕容垂这样的名将逃亡,则天下局面未必就是秦晋两分。

数十年后,后燕复国战争,与军阀翟辽相争时,只因燕军统帅是慕容恪之子慕容楷,翟辽部众便纷纷奔走相告,称“太原王之子,就是我等父母”,归顺者络绎不绝,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范例。

唐、宋两朝朝廷一致肯定慕容恪,甚至破例将慕容恪这样一个胡族政权的亲王,放到华夏王朝的武庙中祭祀,让他成为唐之武庙64将、宋之武庙72将之一,和众多华夏王朝名将同享官方祭典。确是因为慕容恪其人的生平操守和人格魅力,在当时五胡政权如出污泥之白莲的缘故。

就连一生矢志抗清毫不妥协,终生不肯剃发的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论史时极其痛恨胡人,连对以汉化典范著称的前秦天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元宏,也大肆抨击其虚伪与沐猴而冠,(虽然他老人家更多是借题发挥,讥刺清康熙帝玄烨),但唯独提及慕容恪亦颇为赞赏与肯定,称赞他是五胡部族唯一的君子,所谓“夷中之铮铮者”。

【五胡旋起旋灭,殚中原之民于兵刃,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恻悱之言,自其中发,功成而人免于死,恪可不谓夷中之铮铮者乎!】——王夫之《读通鉴论》

《孙子兵法》云:【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换句话说,廉洁自律、仁义爱民对将领而言,甚至从来都不一定是可称道的优点,反而会成为被对手利用的致命伤。

这是因为战争是反人性的,一个将领若是太顾忌麾下士兵的性命,战争所在地百姓的死活,因此被敌人利用了他的“爱民可烦”,而贻误宝贵战机的话,那他便是对自己所在国家或势力的不负责任。

所以说,“慈不掌兵”,兵不厌诈,以天下苍生为棋局,以麾下将士为棋子,冷酷地只将他们都当做沙盘上的标识和数字,几乎是任何一个古代合格将领的本能。

然而,在武夫以百姓为鱼肉逐鹿争锋,智士以诈变为本能成就功名的割据乱世,也从来不乏一些身体力行圣贤先哲修身治国之道、息息心念黎民苍生哀苦的仁人君子。

他们品行高洁,襟怀坦荡,纵然是决然投入到乱世污浊中,也尽己所能地安定一方,纵然是功败垂成,在史册留下千秋憾恨,至少也做到了问心无愧,慕容恪就是这样的人啊。

他的后裔子孙有东魏之慕容绍宗、北宋之慕容延钊这样的一时名将,或许也是生前厚德载物的福报吧。

user avatar

有啊。

吴起。何许人也?自古孙吴并称,那是和写《孙子兵法》的军神孙武齐名的,配享武庙的大军事家,牛逼不?

他带兵,那是真没架子,真和士卒同甘共苦,哪个小兵吃的最差、穿的最差,我就和他吃穿一样,真正的后众兵之乐而乐(也许有夸张,但史书记载如此)。碰上这样的长官,谁还不士为知己者死?

话说一个士兵患疽,吴起能亲自给他吮疽(恶心不?)。这是什么精神?是不是爱兵如子?结果士兵的老娘没被感动,反而哭了。别人不解而问,老娘说,孩他爹就是跟吴起混的,也患过疽,吴长官也给吮了,结果我老头子打仗奋不顾身,死在战场上了。现在他又给我儿子吮疽,那我儿子不也得死战场上吗?

仁不仁慈?能不能掌兵?是不是三军效命?能不能打胜仗?

但,就是这个吴起,还有另一面。

年少时混得不好,被邻居嘲笑,一怒之下把邻居都杀了,要跑路了,跟老娘发誓说,我要当不了大官,决不回来见您。跑出去跟着曾子学习。后来老娘死了,一想自己没实现誓言,一咬牙不回去奔丧了。就连老师曾子都看不过去了(曾子是谁啊?孝圣啊),把他赶走了。

去鲁国当官,娶了个齐国老婆。齐国来打鲁国,吴起请求带兵出战。有人说他老婆是齐国人啊,怕不会里通外国吧?吴起一咬牙,把老婆杀了。杀妻明志,带兵出征,打赢了。

杀妻邀名,被骂了两千多年。

母死不奔丧,杀妻而邀名,还仁不仁慈了?

所以啊,人是很复杂的,历史是很复杂的,所有事都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你要记住,中国古代最高境界,是中庸。

所以啊,很多(几乎可以说是所有)中国古代名言,典故,成语,俗话,都不要绝对地去看,说这就是真理。那只是某个古人为了说明一件事,说的一句话而已。跟你的观点一致,你就拿来用,跟你观点相反,你也别彷徨,忽略它。

古人说话,哪有这么多顾虑和考虑?

比如,你想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可以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说环境对人影响不大,可以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句话对?都对。哪句更有逼格?都有。你要靠自己的话说这个或那个观点别人不服,你把这句或那句名言搬出来,别人不得不服了,引经据典嘛。

所以嘛,你想证明要军纪严明,杀伐决断,就说“慈不掌兵”,你想证明带兵要人性化,就把吴起抬出来。没有谁对谁错,为我所用而已。

还是那句话,所有事都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句话能概括,能完美解答的。


所以啊,劝诸位,以后别提这种问题了:某某句话是不是真的,某某句话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有些人会相信某某句话或不信某某句话……

成熟一点,多想一点。

古人给咱们留下这么多俯拾皆是的名言警句为我所用,择其善者而用之得了,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