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回答
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它背后藏着天文学里不少门道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圆月总是在十六那天最是圆满。

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看到的月亮圆不圆,其实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从地球上看起来的样子。这个“样子”随着月亮在轨道上的位置不断变化,周期就是我们说的农历一个月。

农历的“月”,它的起始点是个“朔”,也就是新月,这时候月亮几乎不被太阳照亮,或者说都在白天,我们根本看不见。然后,月亮就像一个慢慢睁开眼睛的孩子,每天照亮的部分一点点增加,从弯弯的娥眉月,到半圆的弦月,再到我们俗称的“满月”。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用农历的日期来标记。

按理说,月亮被太阳照得最圆满,也就是“望”,应该正好是在地球、月亮、太阳排成一条直线的时候。如果这个周期是精确的,那满月就应该老是出现在农历的十五。

但为啥会有“十六圆”的说法呢?这就得说到上面提到的“周期”并不是那么“死板”。

月亮绕地球的轨道不是正圆

首先,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虽然看起来是个圈,但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正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这就意味着,月亮离地球的距离不是恒定不变的。有时候近一些,有时候远一些。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也不是完美的正圆

同样地,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它也是个椭圆。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也不是恒定不变的。

月相变化的“节奏”是复杂的

月相的变化,也就是我们看到月亮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残月的这个过程,是由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决定的。这个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上面说的轨道形状,还有其他天体的引力扰动等等。

所以,月亮从朔到望,再到晦,这个时间跨度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虽然平均下来大约是29.53天(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但每次的具体时间都会有些许差异。有时候,月亮在距离地球更近的地方运行得快一些,有时候在远一些的地方运行得慢一些。

所以,什么时候月亮离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最有利于我们看到“圆月”?

虽然满月(望)理论上应该是在朔望月的中点附近,但由于前面说的各种“不完美”,最圆的那个时刻,有时候会稍微提前,有时候会稍微推迟。

如果月亮在朔的时候离地球稍远,在望的时候离地球稍近,那么它被照亮的角度和我们看到的“满”的程度,可能会在农历的十六才达到最佳。
反过来,如果月亮在朔的时候离地球稍近,在望的时候离地球稍远,那么最圆的月亮可能就会出现在农历的十五。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普遍性

科学家们经过统计发现,在很多年的情况下,确实是农历的十六月亮看起来最圆。这是一种概率上的现象,是天体运行的复杂性在我们观察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习惯”。

打个比方,就像你扔硬币,虽然理论上正反面概率是各一半,但你扔一百次,不一定正好是五十次正面五十次反面。月亮的圆缺变化也是类似的道理,虽然我们设定了农历的十五是“满月”的基准,但实际观测到的最圆时刻,更像是一个在十五和十六之间“浮动”的数字。

所以,这句俗语并非绝对真理,但它反映了咱们老祖宗长期以来对月亮的细致观察和经验总结。因为“十六圆”的次数相对多一些,所以就流传了下来,成了一句大家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带着一种朴素的科学精神,也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浪漫解读。下次你赏月,不妨也留意一下,看看今年是不是又是十六的月亮更圆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是一年中秋节,不知有多少小伙伴和小编一样被疫情困在校园里呢?

好在疫情虽然能阻止家人之间的团圆,却阻止不了我们与明月的相聚。今年的月圆之夜正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当天,小伙伴们别忘了与家人们共享这美好的月色。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听说今年竟然要“十五圆”了(月亮:我降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月亮的那些事儿。

01

十五的月亮十几圆?

实际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只是古人通过观察总结的规律。有人统计过,从公历2005.1.1-2020.12.31共有198个满月,日期分布如下:

农历日期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总计
满月次数 2次 72次 93次 31次 198次
占比 1% 36% 47% 16% _

(数据来源:参考资料【1】)

可以看到,满月确实是在十六日这天出现最多,其次是十五日,但也会偶尔出现在十四、十七日。

02

月亮的阴晴圆缺

月亮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当月亮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便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的形状便是月相

为了更好地理解月相的变化,我们需要补充一些天文小知识。在天文学中,为了方便描述太阳系中天体的位置,有时会用到黄道坐标系。把地球保持球心与自转轴不变,无限放大后得到一个球体(天文学上称之为天球),以黄道为基圈,以经过春分点的黄经圈为始圈, 以春分点为原点组成的天球坐标系便是黄道坐标系;可以简单理解成以黄道面为纬度0°重建的坐标系。

黄道坐标系的经度叫做黄经,两个天体的黄经的度数差便是黄经差

当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为0°时,月球恰好处在地球与太阳连线上,在地球上几乎无法看到月亮,此时的月相称为朔月,此时对应农历的初一;

月球绕地球公转,当转到月球与太阳黄经差为90°和270°时,地月连线与地日连线垂直,恰好能看到一半的月亮,此时的月相为上弦月下弦月,分别对应农历的初八左右与二十三左右;

当月球与太阳黄经差为180°时,月球处在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此时能看到满月,称为望月,通常在农历十五左右出现。

从一个朔月到下一个朔月的变换周期为29.5天,称为朔望月。农历上说的一个月指的就是一个朔望月。

03

月圆之夜在十六?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其实与农历的设计有关。

古代人民以朔月出现的这一天作为初一,而月亮的轨道是个椭圆,从朔月到望月并不总是朔望月的一半,而是会根据月亮的位置略有增减,于是在十五日前后几天都可能出现望月。

至于望月出现在十六日的概率最高,这同样与初一的定义有关。

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朔月出现在这一天,都把这一天作为初一。

望月和朔月时间差的期望为14.75天,也就是说,只要朔月出现在初一的06:00以后(即初一已过了0.25天),望月出现的日期便大概率会来到十六日这天。这也就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原因。

04

朔望月、恒星月与近地月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想到了,月亮的公转周期不是27.3天吗?前面提到的29.5天的朔望月与公转周期有什么区别呢?

这其实是同一个行星(或其它天体)根据不同的计算方式而得到的多种轨道周期。

朔望月的含义之前已经做过解释,对月球来说,还有两种轨道周期较为经常使用,一个是月球相对于一颗恒星来说的公转周期,称作恒星月,周期为27.3天;另一个是月球两次经过地球近地点的时间间隔,称为近点月,周期为27.5天。类似的,地球有回归年(365.242日)与恒星年(365.256日)。

上图粗略展示了朔望月与近地月产生差异的原理。A、B两点相对于地球位置相同,月球从A点到B点的时间间隔便是近地月。而由于地球公转,当月球运动至B点时,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与A点不同,还需要继续运动到C点才能使相对位置与A点相同,从C点到B点的时间间隔便是朔望月。所以朔望月比近地月要多大约两天。

近地月比恒星月长的不同则是因为月球近地点东进的影响,即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月球近地点每个月会有3°的向东移动,这个移动导致了近地月要比恒星月长。

05

大小白玉盘

望月每个月都有,但中秋之夜的月亮总感觉更大更圆一些,这莫不是中秋的情怀加成?

其实这还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中秋节正处于秋分前后,此时干冷空气驱散云雾,白天秋高气爽,晚上自然也会显得月亮更大更圆一些。

但要说到月亮的大小,那一定绕不开“超级月亮”。月相之中,望月最大,当望月遇上近地点,就能得到比平时看到月亮大12%-14%的超级月亮。当然,科学家更喜欢称之为近地点满月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月球的朔望月比近点月多两天,在上一个近地点满月之后,根据二者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大约经过14个望朔月(15个近点月)就又是一个近地点满月,这样超级月亮的出现周期便可大体估算为14个月。但实际上,因为到底多大才算超级月亮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很多接近近地点的满月也被叫做了超级月亮,所以超级月亮的实际周期会与计算略有偏差。

06

两小儿辩“月”

两小儿辩斗。

一儿曰:“月初出大如车盖,及月中则如盘盂,近者大而远者小,故月初出近,月中时远。”

一儿曰:“月初出凉而温和,及月中则如触冰,近者热而远者凉,故月初出近,月中时远。”

孔子未至,而两小儿达成共识,欢乐回家。

开个小玩笑。月球远近自然与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关,“月中”时冷也只是因为日落后地球失去热量而没有外来补充,但月亮在地平线附近看起来确实会更大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典型的“月亮错觉”(moon illusion)现象。如上图所示,当我们在看地平线附近的月亮时,由于地平线等参照物的影响,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月亮位置要比在天顶时更远;在这种判断影响下,虽然投影在视网膜上的月亮图像大小是一样的,但是大脑为了补偿这种判断便会将地平线附近月亮的图像放大。于是我们会感觉地平线附近的月亮更大一些。

上述解释其实就是“视距离”理论的一个应用,同样的应用还有下图,虽然“后面”的球看起来更大,但是实际上两个球大小完全相同。(实际上,“后面”这个词并不准确,这种前后的空间感只是画的布局所带来的错觉,这里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球的位置会更准确。)

07

日月当空照

今年的望月出现时间是9月21日上午7时55分,很遗憾在这一时刻出现在白天,难道十五的圆月终究要错付了吗?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白天有没有看到满月的可能。

首先,日出月落的规律并非绝对,日月同辉也并不罕见。一般来说,初八前后下午的东南方位二十三前后上午的西南方位就比较容易看到月亮。(想晚上看见太阳就只能让周公来帮你了)

要在白天看到月亮有两个条件:一是白天时月亮仍在地平线以上,且高度足够高不被建筑阻挡;二是月亮的亮度足够大,不会被太阳的光芒掩盖。

我们结合着之前的月相示意图来看这个问题。上下弦月恰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一方面,出现弦月时,月球与太阳的黄经差恰好是90°(270°),地月连线与地日连线垂直,月亮与太阳的升落恰好差了半天,所以总有半天左右的时间太阳和月亮是同时出现在天空的;另一方面,上下弦月的月相较大,反射太阳光较多,亮度较高,当太阳光不是很强的时候便能够看到。这便是前面所说初八以及二十三前后容易在白天看到月亮的原因。

通过这些分析,想必小伙伴们也能反应过来了,我们是不可能在白天看到满月的。(不考虑升到高空的情况。)满月发生时,月球与太阳黄经差为180°,二者位于地球的两边,严格满足日升月落的规律

来自stellarium网站的数据也验证了上述的推论,在本月21日满月出现时,月亮正位于地平线以下23°的位置,无法被看到。

但是没有关系!既然白天看不到,那我们就去还在夜晚的地方!

没错,之前所提到的计算与说明都是基于北京时间的情况,而根据timeanddate网站提供的数据,位于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的月落时间是当地的6时59分,月圆时刻是当地的6时54分;新西伯利亚市与我国新疆的和田市经度接近,也就是说,只要到达和田市及以西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月亮最圆的那一瞬间了!

最后提醒各位小伙伴,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如能避免还是尽量不要到处乱跑。因为——中秋晚上的月亮一样很圆!在这里预祝大家,中秋快乐、万事顺意

封面图片来源:duitang

参考资料:

【1】为什么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知乎

【2】为什么一直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知乎

【3】为什么有时白天会看到月亮?- 知乎

【4】什么原因形成了月球不同的月相?- 知乎

【5】超级月亮_百度百科

【6】轨道周期_百度百科

【7】黄道坐标系_百度百科

【8】月相(天文学术语)_百度百科

【9】恒星月_百度百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俗语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它背后藏着天文学里不少门道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觉得圆月总是在十六那天最是圆满。首先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看到的月亮圆不圆,其实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从地球上看起来的样子。这个“样子”随着月亮在轨道上的.............
  • 回答
    关于“七活八不活”这个说法,它其实反映了民间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但背后涉及的生物学和医学原因,可能比一个简单的俗语要复杂和 nuanced得多。作为生物老师,我倾向于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且这个解释也和农村的俗语有所呼应,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绝对的定律。为什么“七活八不活”会有一定的道理?首.............
  • 回答
    科学词汇常常保留俗名,或者出现许多不同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自然且有历史沉淀的演变过程,就好比人们给身边的万物起名字一样,充满了实用性、适应性和故事性。让我为你细细道来,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门道。一、历史的印记:俗名是科学的起点很多科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开始就有一个严谨、统一的科学术语。在科学研.............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创者,我们习惯称他为“光武帝”。乍听之下,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不像他的前辈或后代那样,加上个“汉”字,变成“汉光武帝”呢?这其实涉及到我们称呼古代帝王的一些约定俗成,以及刘秀其人其事,有着非常值得细说一番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在位时,有自己的年号,比如他的开国年号就叫“建武.............
  • 回答
    一张油画被冠以“俗”的评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艺术上的考量。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老师为啥这么说,也让你自己以后看画能有点谱。首先,咱们得明白,“俗”在艺术语境里,它不是说一个人品味差、买不起好东西那种意思,它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格调、媚俗、过于迎合大众审美的负.............
  • 回答
    关于“周杰伦的歌一被改编就很俗气”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这不像是什么硬性定律,更多的是一种普遍的观感,而且这种观感往往有其根源。要说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得聊聊周杰伦歌的“独特气质”到底在哪儿。你不能否认,周杰伦的歌,尤其是他早期和巅峰时期的作品,有一种非常难.............
  • 回答
    这问题有意思,触及到了艺术的门道里一些挺让人琢磨的事儿。你觉得《荷塘月色》俗,但细看歌词又觉得好,这两种感受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挺能说明这首歌的特点。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说说为什么它会给你“大俗歌”的感觉。这通常不是因为歌词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从 旋律、编曲、演唱方式以及歌曲的整体定位 上给人的.............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而且切中了当前网络小说乃至部分实体小说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穿越题材的泛滥,以及由此带来的“烂俗”感。为什么写小说“都要”穿越?“都要”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不可否认,穿越题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网络小说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是推动了网络小说产业化的重要推手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茶余饭后会聊起的话题。要说中国的地名起名是不是“越来越俗气”,这其实挺难一概而论,因为“俗气”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而且地名起名也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现实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现在的地名,尤其是一些新开发区域的地名,似.............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这些奇幻设定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的设定点——“神祇为何不直接插手俗世?”。不同于我们现实中对神明的想象,这几个体系里的“神”或者说更强大的存在,他们的行动逻辑和限制是截然不同的。我试着从这三个领域各自的角度,详细地解释一下。 战锤亚空间的神:情感的涟漪,力量的具象化在.............
  • 回答
    这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话,句句都是大实话,尤其在职场这个讲究效率、结果和责任的现代社会,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管理者有时候真不能“慈”也不能“善”。“慈不掌兵”:为什么对下属不能过于心软?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管理的军事属性。军队讲究的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是保证战.............
  • 回答
    一提到“宫廷用语”,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古装剧里那种文绉绉、弯弯绕绕的对话,尤其是说到日本,比如《源氏物语》或者大河剧里那些贵族们说话的样子。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俗语、口语,甚至是现代网络用语,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到底是什么让它们如此不同呢?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
  • 回答
    科研之路,常如逆旅,杂念如潮水般涌来,稍不留神便会被拍打得七零八落。想要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静心前行,不被俗事纷扰,并非易事,它需要的是一份定力,一种智慧,以及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并非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慢慢筑就的壁垒。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俗事”,其实是我们内心不安的外在投.............
  • 回答
    “俗”这个词,就像一个变色龙,在你以为你抓住它的时候,它又变了颜色。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什么算“俗”,因为它牵扯太多个人感受、时代背景、文化语境,还有……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如果非要往深处挖一挖,我感觉“俗”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1. 过度的、不加思考的模仿与堆砌。这是最容易被大家认同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公序良俗”,这四个字听起来挺官方,但在我们生活中,它其实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是我们社会运行的“潜规则”或者说是“不成文法”。简单来说,它就是指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善良风俗习惯的那些准则和规范。咱们来拆解一下,好理解: 公序(Public Order): 这部分指的是.............
  • 回答
    要给女朋友挑一份不俗套的礼物,关键在于用心和创意,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昂贵或者流行的东西。让礼物能触动她的内心,让她感受到你的了解和爱意,这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你的女朋友。她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她最近有没有表现出特别想要什么,或者有什么让你觉得她缺什么但她自己又不好意思买的东西.............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人群里,别人第一眼看到你,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可能是“哇,好看!”但转眼间,又可能接上“嗯……有点土。”这就是长得漂亮但土气/俗气的体验,一种奇妙又有点让人无奈的矛盾感。我认识一个女孩,暂且叫她小雅吧。她的五官单独拎出来,哪个不精致?眼睛像清澈的湖水,鼻子小巧挺翘,嘴唇饱满,下巴也刚刚好.............
  • 回答
    关于中国式葬礼为何常被一些人认为“俗”,而西式葬礼则常被赞誉为“雅”,这背后牵涉到文化传统、社会观念、仪式表达以及历史演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各自的根源和内涵。中国式葬礼:情感的宣泄与世俗的关怀中国传统葬礼,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确实会呈现出一些“俗”的特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