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油画老师说这张画俗?

回答
一张油画被冠以“俗”的评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艺术上的考量。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明白老师为啥这么说,也让你自己以后看画能有点谱。

首先,咱们得明白,“俗”在艺术语境里,它不是说一个人品味差、买不起好东西那种意思,它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格调、媚俗、过于迎合大众审美的负面评价。它不是说不能被大多数人喜欢,而是说它为了被大多数人喜欢,牺牲了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独特性、思考性、或者对艺术语言的探索。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张画,看看它可能在哪些方面“俗”了:

一、 色彩的“俗”:

过于鲜艳、刺眼、不和谐的色彩搭配: 好的油画色彩运用,讲究的是色彩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色彩来营造情绪、表达空间感、塑造体积。如果一张画的颜色饱和度过高,彼此之间缺乏过渡和调和,就像把各种荧光色一股脑堆在一起,看起来就会很“闹”,很缺乏高级感。比如,用一种非常鲜艳的红色配上一种同样鲜艳的绿色,如果没有高超的技巧来处理它们之间的碰撞和平衡,很容易显得俗气,像廉价的塑料玩具。
缺乏微妙的色彩变化和层次: 真正打动人的色彩,往往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它会有冷暖的对比,明暗的过渡,色调的细微变化。如果一张画的色彩看起来非常“死”,缺乏光影的微妙变化,就像一张印刷品,很容易被认为是“俗”的。例如,人物脸部的皮肤,好的画家会用多种微妙的色彩来表现皮肤的质感和光泽,而不是简单地涂抹一种肉色。
过度依赖流行的色彩趋势,缺乏个人风格: 有时候,艺术也会受到商业和大众审美的裹挟。如果一张画的色彩运用完全模仿了当下流行的某种风格,比如某个网红画家的色彩模式,或者某部热门电影的色调,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就会显得缺乏生命力,像个“跟风狗”,自然就“俗”了。

二、 构图和形式的“俗”:

过于直白、缺乏想象力的构图: 好的构图能引导观众的视线,制造视觉焦点,营造画面的张力。如果一张画的构图太平淡,比如人物就这么直愣愣地站在画面中间,背景也是随意堆砌,缺乏组织和安排,就会显得单调乏味,缺乏艺术的“设计感”。
刻板、程式化的处理手法: 比如人物的姿态、表情,如果处理得过于死板,就像教科书上的示范一样,缺乏个性和动态,就会显得“俗”。又比如,画风景时,所有的树都长得一个模子,所有的云都堆成一样,这种缺乏变化的程式化处理,很容易被认为是“俗”的。
模仿痕迹过重,缺乏原创性: 油画是有传承的,但模仿不等于学习。如果一张画的风格、笔触、甚至是题材,都过于明显的模仿某位大师或者某个流行画家的作品,而没有自己的提炼和创新,就容易被认为是“俗”的,因为缺少了艺术家的灵魂和创造力。

三、 主题和内容的“俗”:

过于迎合市场,追求“爆款”题材: 有些画家为了迎合市场,会选择当下最流行的题材,比如一些被过度消费的唯美人物、风景,或者刻意制造煽情、夸张的场面。如果这些题材的表达缺乏深度和原创性,仅仅是满足了大众的浅层喜好,就容易被贴上“俗”的标签。
内容肤浅、缺乏思考: 艺术不仅仅是好看,更可以引发思考。如果一张画的内容非常简单,比如只是简单地描绘一个好看的物体,或者一个刻板的场景,而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情感或者哲学思考,那么它就可能被认为是“俗”的,因为它仅仅停留在表层,没有触及到艺术更深邃的层面。
过度装饰性,缺乏精神内涵: 有些画作,也许在色彩和技法上都无可挑剔,但如果它仅仅是为了“好看”而存在,是一种纯粹的装饰,而没有承载任何的情感、观念或者精神诉求,那么在追求更深层艺术价值的人看来,它就可能有点“俗”,因为它缺少了艺术的“灵魂”。

四、 技法上的“俗”:

笔触粗糙、缺乏控制,或者过于奶油味: 油画的笔触是艺术家情感的直接体现。如果笔触显得粗糙、随意,或者用力过猛,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和处理,看起来就像没画完一样,那可能就是“俗”了。反过来,如果笔触过于光滑、细腻,缺乏质感,像一块被打磨得过于光滑的塑料,或者那种“奶油感”十足的细腻,缺乏生命力和笔墨的韵味,也容易被认为是“俗”的。
对物体的描绘过于“照搬”,缺乏艺术处理: 好的油画,即使是对现实物体的描绘,也往往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再创造。如果一张画,就像照相机一样,把所有东西都原封不动地搬到画面上,缺乏画家对物体的理解、感受和再创作,比如物体边缘的处理、光影的虚实关系,如果都处理得过于死板,就像照片的复制品,缺乏艺术的“生命力”,也容易被认为是“俗”的。

如何避免“俗”?

老师说一张画“俗”,往往不是因为其中某一个点出了问题,而是多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想要避免“俗”,需要:

深入观察和思考: 不要满足于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而是要理解物体的内在结构、光影变化,以及它们给你的感受。
掌握扎实的技法: 只有技法扎实,才能更好地驾驭色彩、构图、笔触,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 不要盲目模仿,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风格。
敢于创新和尝试: 不要害怕犯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敢于突破陈规,才能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培养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多看好的作品,多思考,多交流,慢慢地你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哪些是流于表面的“俗”。

总而言之,“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往往与缺乏深度、格调和原创性有关。如果你看到一张画,觉得它色彩刺眼,构图平淡,内容肤浅,或者处理方法死板,那很可能就是老师所说的“俗”了。而要让自己的画不“俗”,就需要你在观察、思考、技法和创新上都下功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就是一张迎合大众趣味的作品,没什么批判性,也缺乏故事。甚至在“媚俗”这一点上也被布歇,佛拉戈纳之流吊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