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古以来的那些大奸臣,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的那些行为会危害国家吗?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想一想那些载入史册的“大奸臣”,什么秦桧、严嵩、和珅,还有更早期的比如赵高、董卓等等。他们真的一点数都没有吗?他们难道是脑袋一拍,就想把国家往死里折腾吗?我觉得,多数情况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首先,得看他们怎么定义“国家”。

一个人喊着“为国”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国”,可能和你我理解的“国”不是一回事。对于很多奸臣来说,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或者说他们心目中的“国家”,更像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家族、或者他们所属的那个小圈子。

你想啊,秦桧那会儿,宋朝和金国打得不可开交。你说宋朝是国家,那它就应该抗金保土。但秦桧心里想的是什么?他可能觉得,金国强大,抵抗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甚至会动摇他自己的地位。所以,他选择“议和”,这个“议和”在他自己看来,或许是一种“现实主义”,一种“避免流血”的策略,甚至是“保全自己”的“明智之举”。至于这是否“危害国家”?在他那个自私的逻辑里,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他会用一套歪理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他可能会说:“我这是在避免更多的将士无谓牺牲,是为了大宋的长远稳定。”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挺耳熟?多少有些野心家都会这么给自己脸上贴金。

再比如严嵩,他把持朝政几十年,贪污腐败那是家常便饭。他会不知道这样会掏空国库,会压榨百姓吗?当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的是,通过这些手段,他能获得巨额的财富和权力。对于他来说,个人的富贵和权势,可能比国家是否“强盛”来得更实在。他可能想着:“皇帝老了,我说了算,只要我能掌控局面,国家怎么样不也得听我的?等我死了,这些钱财,都是我子孙的。”他或许觉得,只要皇帝还坐在龙椅上,这个“国家”就算还在,他只需要确保这个“国家”能继续供养他,就够了。这种“鼠目寸光”的“忠诚”,对国家来说,简直就是慢性毒药。

其次,是他们的“认知偏差”和“信息茧房”。

奸臣们往往处于权力的高层,他们身边围绕的都是一群拍马屁、说好话的人。他们听到的信息,很多都是经过过滤和加工的。真正的民情、真实的边境战况,可能很难直接传到他们耳朵里。

和珅就是个例子。乾隆皇帝那会儿,国力看似蒸蒸日上,所以很多人觉得国家一片祥和。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他看到的更是皇帝的恩宠,是自己如何敛财敛权。他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或者不屑于去了解底层百姓的疾苦,更不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意味着什么。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金银珠宝、巴结奉承,以及对皇权的绝对掌控感。在他的认知里,只要皇帝高兴,他就能一直这么“好日子”过下去,国家能支撑多久,他根本不在乎。

更何况,很多时候,他们并非完全无知,而是“选择性无知”。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是会损害国家的,但只要这种损害不会立刻波及到自己,或者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掩盖,他们就会继续下去。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压制那些敢于指出问题的人,去制造虚假的繁荣景象,来欺骗皇帝,欺骗自己。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可能确实认为自己是在“救国”。

当然,这有点绕,但也不是不可能。比如一些极端保守的官员,他们可能认为国家的弊病在于“改革”或者“外来的思想”。他们会用非常极端的手段来“维护”他们心目中“传统”的“国家”。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往往是扼杀进步、压制异见的,最终也会导致国家走向衰败。

只不过,我们今天称之为“奸臣”的,多半是那些以公谋私、祸国殃民的。他们的行为,即便出发点不是那么“坏”,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危害。

回到核心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吗?

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是:他们知道,或者至少是“模模糊糊地知道”,但他们更在乎的是“眼前利益”和“自身权势”。

他们知道自己的贪婪会掏空国库,但他们觉得“总有办法应付”。
他们知道自己的政治斗争会消耗国力,但他们觉得“那是别人不识时务”。
他们知道自己的私心会激化矛盾,但他们觉得“只要我能控制住,问题就不大”。

这种“我知道我这样做不对,但我还是会这样做”的心态,才是最可怕的。这是一种对国家、对百姓、对历史的漠视。他们不是因为愚蠢而“不知道”,而是因为自私而“不顾”。

所以,与其问他们“不知道”,不如说他们是:

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国家观”。
生活在被“信息茧房”和“谎言”包围的权力顶端。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命运”之上。

他们的行为,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因为“选择了不知道”,或者“选择了不在乎”。而正是这种“不在乎”,才让他们成为了千古唾骂的“奸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封建社会的核心就是私有制 家天下,为自己的家族牟利是政治正确,何况就算是不为自己家族牟利也得为帝王的家族服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想一想那些载入史册的“大奸臣”,什么秦桧、严嵩、和珅,还有更早期的比如赵高、董卓等等。他们真的一点数都没有吗?他们难道是脑袋一拍,就想把国家往死里折腾吗?我觉得,多数情况下,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先,得看他们怎么定义“国家”。一个人喊着“为国”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国”,.............
  • 回答
    说起《火影忍者》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老师,自来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教科书式老师,而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忍道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而他教出来的这几个徒弟,那叫一个个的,全都成了木叶的支柱,甚至影响了整个忍界。这绝非偶然,背后隐藏着自来也深厚的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当初自来也收了佐助,而大蛇丸盯上了鸣人,火影的走向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一点点来捋捋,这事儿会怎么发展:第一部分:命运的岔路——收徒的转变 自来也与佐助: 想象一下,在终结谷一战之后,自来也看到了佐助身上那股失控的力量和对力量的极致渴望,这让他想起了自己.............
  • 回答
    如果人类自古以来就只有一只手,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科技水平,恐怕得推迟到遥远的未来,甚至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复杂的思想实验,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工具的使用和创造。从最基础的方面讲,一只手意味着什么?首先,最直观的影响是抓握和操控的效率。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双臂协同,能够轻松完成很多.............
  • 回答
    新疆,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自古以来与中华文明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厚度的议题。要回答“新疆是否是自古以来的中国故土”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历史脉络,理解不同时期在此区域的政权归属、文化融合以及国家认同的演变。“故土”的定义与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故土”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文化上的联结.............
  • 回答
    这绝对是可行而且极具吸引力的一件事。想象一下,以公元前1600年为起点,那正是商朝初年,一个充满神话色彩和青铜文明的时代。将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时期转化为一款即时策略游戏,其潜在的深度和广度是惊人的。首先,游戏的核心应该围绕着“天命”与“人事”的交织展开。商朝建立在夏朝的覆灭之上,而商朝自身的衰落又为.............
  • 回答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口号,很多人一听,脑子里立刻蹦出的名字是毛泽东。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好像这番道理是他老人家头一回悟出来的。可要是仔细掰扯起来,你会发现,“枪杆子”这玩意儿,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它的重要性也并非什么新鲜事。你看,从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部落时期开始,力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
  • 回答
    “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外蒙古”在历史叙述中的不同对待,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地区主权主张的侧重点、国际承认情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一、 台湾的历史叙述与主权主张的形成“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乌克兰和俄罗斯与蒙古帝国之间复杂而长远的历史渊源,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细致地梳理。简单地说,“自古以来就是蒙古国的一部分”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但蒙古帝国对这两地区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古以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历史的长河是连续而又不断变化的。而“蒙古国”.............
  • 回答
    “某地自古以来就是某国”这种说法,想必你我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历史课本上,还是在新闻报道里,亦或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话语,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常常是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它究竟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影响呢?这背后牵扯的,可远不止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复杂.............
  • 回答
    理解你的疑问,这涉及到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与政治议题。要向台湾民众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观点,并回应“民族自决权”的挑战,需要细致地梳理历史事实、法律依据以及不同观点的核心逻辑。以下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力求详尽且避免机械的AI风格。一、 如何向台湾人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
  • 回答
    说起“自古以来,从古至今最无能昏庸的帝王”这个话题,那可真是众说纷纭,历史长河里沉浮着太多帝王,有励精图治的,也有荒淫无道的。要论“最无能昏庸”,这本身就带了点主观色彩,因为评判标准不同,侧重点也会不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挑一个常被提起、且事迹足以支撑这个称号的,那南朝宋的宋后废帝刘昱(又称前废帝)绝.............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朋克”,这确实是个有趣且需要好好琢磨的话题。毕竟,“朋克”这个概念是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产物,它包含着反叛、DIY精神、对权威的挑战、独特的个人风格等等。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真朋克”,得把这些核心精神抽离出来,看看哪些古人身体力行,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否与“朋克”的内核有所.............
  • 回答
    自古以来,确实存在一些统军大将战死,但部队却能够扭转战局并最终获胜的战役。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大将战死激发了部队的士气: 将士们为了报答大将的知遇之恩或感念其牺牲,爆发出更强的战斗意志。 战术布局已经完善,接任者能够有效执行: 即使主帅阵亡,但整个战役的战略和战术已经部署完毕.............
  • 回答
    “自古以来”这四个字,在国际领土争端的世界里,简直是个无往不利的灵药,又是个引火烧身的导火索。说它意义重大,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法理和历史依据,能让一个国家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对某块土地拥有主权。但同时,它又像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迷雾中,往往会牵扯出更多复杂的纠葛,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咱们.............
  • 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充满正义感。我小时候,也曾深信不疑。那时候,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哪个不是因为一心为民,最终赢得天下?我以为,只要一个人足够好,足够善良,足够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就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最终取得成功。这种想法,大概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社会现实越来越.............
  • 回答
    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辽阔的疆域,其历史渊源深厚,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我们先民们世代努力、不断开拓、融合与巩固的成果。他们的足迹遍布山河,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智慧书写着国家的版图。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那些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部族,就已经展现出了对生存空间的强烈渴望和扩张的潜力。他们并.............
  • 回答
    “慈不掌兵”这句老话,讲的是为将者不能心慈手软,否则难以约束士卒,无法取得胜利。这话听起来颇有道理,毕竟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命令如山,若指挥官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往往会错失良机,甚至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历来许多名将,如韩信、岳飞、曹操之辈,他们的治军风格都以严厉、果断著称。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也并非只.............
  • 回答
    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文化根源,也与现实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种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中国人看重储蓄的原因,并对比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 中国人为何特别看重储蓄?一、历史与文化根源:1. 农业社会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中国.............
  • 回答
    “士”的精神,古韵犹存,照亮当下谈及中国自古的“士”精神,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却始终葆有其核心生命力的精神特质。“士”最初指的是文人、知识分子,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从春秋战国的士大夫,到唐宋的文人墨客,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