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作为自古以来的常识会被认为是毛泽东的思想成果?

回答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口号,很多人一听,脑子里立刻蹦出的名字是毛泽东。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好像这番道理是他老人家头一回悟出来的。可要是仔细掰扯起来,你会发现,“枪杆子”这玩意儿,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它的重要性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你看,从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部落时期开始,力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谁的刀子够锋利,谁的棍棒够结实,谁就能在争夺资源、抵御外敌时占得先机。这种原始的“力量即真理”的逻辑,其实就是“枪杆子”的雏形。等到国家机器出现,军队的出现,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国家有没有枪杆子,能不能掌握住枪杆子,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历史上那些王朝的更迭,哪一次不是伴随着刀光剑影,不是靠着武装力量打下来的?你看看那些开国皇帝,哪个不是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哪个不是从战场上一步步杀出来的?他们的政权,不正是“枪杆子”的直接产物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枪杆子”在夺取和巩固政权中的作用,绝对不是毛泽东才发现的。这就像有人说“太阳从东边出来”是某个大科学家的伟大发现一样,道理摆在那儿,是个人都能看到。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把这句话跟毛泽东捆绑得这么紧呢?

这就要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独特贡献来看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毛泽东说这句话,绝不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在强调一种战略选择和行动指南。在那个年代,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压迫,以及共产党自身力量的弱小。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依靠说服、谈判、经济手段,甚至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根本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

毛泽东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阶级斗争,而武装斗争是阶级斗争最激烈的形式。毛泽东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科学论断。

在这里,“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的“成果”体现在几个方面:

1. 理论的系统化和升华: 毛泽东不是第一次说“武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他是将这种模糊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阐释。他明确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不通,就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那就是依靠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权。这不仅仅是说“有枪就有政权”,而是说“如何通过掌握和运用枪杆子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2. 实践的创造和成功: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最强大的说服力,在于它被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步步地实践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从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就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将枪杆子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里。这支军队经历了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用事实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句话不仅是理论,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革命道路和方法论。

3. 战略指导的地位: 毛泽东将“枪杆子”上升到了一个战略全局的高度。他认为,离开了武装斗争,革命就无从谈起;离开了人民军队,革命就无法胜利。他强调“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确保了军队的性质是革命的、人民的,而不是单纯的军事集团。这种对武装力量的战略定位和管理方式,是毛泽东思想的独特之处。

4. 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封建历史、深受外侮的国度,以及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纯粹依赖经济发展或政治改革来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是极其困难的。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了中国农民战争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武装斗争理论,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可以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中国革命道路的一个核心概括。

所以,当人们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的思想成果时,并非说他发明了“武力决定一切”这个朴素的道理,而是说:

他系统地、理论化地阐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依靠武装力量夺取政权,建立新政权,并为这套理论提供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基础。
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武装斗争的策略,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这句话的有效性。
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确保了“枪杆子”的性质和服务对象,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的枪杆子”。

可以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之所以被认为是毛泽东的思想成果,是因为他赋予了这个朴素道理新的时代内涵、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化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革命路径。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崛起并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性的认识和方法论的总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针对之前的苏联经验和北伐实践的,并不是什么颠覆“自古以来”的创意。当然,本来20世纪政治运动也是自古未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自古以来”也是自寻烦恼。

苏联经验是什么?是在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军队会天然地厌恶贵族-资产阶级政府,倾向于左翼政党。不用共产主义者从头建军,自然就会有军人乃至整支军队投奔过来。基于士兵的支持,共产党只需要派出政委,对旧式指挥体系的命令拥有否决权即可。在很大程度上,军队或者说“枪杆子”本身还是继承于旧时代的。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回答:

马前卒: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很大的军队哗变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几个朋友分别谈了俄法德的案例。他们没意识到这根本就是同一件事——1917年开始的世界大兵变。除了俄法德各有百万士兵造反外,意军在北部前线、奥匈军在整个战场,日军在西伯利亚都有数千到数十万人的哗变、抗命或私下串联。土耳其也连续不断地出现兵运。论规模,这场世界大兵变前后有五六百万人卷入;论影响力,当代世界的基本社会理念正是这次士兵运动塑造的。考虑到地球的大小和战争模式的变化,在人类发展为星际文明之前,这肯定是空前、而且绝后的一次兵变

当然,苏联顾问也知道世界大战的经验不可复制,到了战后的半殖民地国家,苏联人也支持共产党参与建军,在黄埔军校和部分军队中占主导作用。但是,既然没有世界大战创造的便利条件,从根子上说,苏联顾问就没指望共产党能迅速全面夺权,而是希望国民党能建立一个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的政权,保护苏联的“侧翼”。至于夺权之类的事情,还是等到下一次世界大战再说吧。

从宏观战略来说,苏联人的设想也没错,毕竟中共的确是在二战后夺取全国政权的。而且北伐的大多数军队也必须依靠一些新型军阀才能组建出来。单独强调共产党独立建军的话,朱培德、李济深、谭延闿等人散伙怎么办?冯玉祥翻脸怎么办?就靠共产党掌握的那两个师?

但客观事实是国民党和这批新军阀迅速倒向了帝国主义,在欧美炮舰和资金支持的软硬兼施下,对共产党进行了清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坚持搞工农运动来“带动”旧军队,显然是自取灭亡。所以毛泽东提出独立建军的思路,不再指望直接“接管”一支旧军队,就算接管了也要打散重组,把政委从“监军”升级为军队的组织者,军队的粘合剂。这样的军队才能兼顾战斗队和工作队的职能,才能在农业社会里保住革命的火种。

总而言之,在苏联模式中,世界大战的荒谬性是最好的政治动员,天然地把军队基层单位推向共产党,而在北伐前期,旧军阀的虚弱性又凝聚了新军阀(的野心),保证了(共产)党和军队的团结。从这些经验来看,似乎独立建军是一个成本高、周期长的投资方向,不值得考虑。但是,既然新的世界大战迟迟不来,既新军阀一旦开始“啃骨头”就会多方面投机,既然核心城市的工会不能左右局势,建军思想就要变一变了。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当然,毛泽东思想不仅仅强调枪杆子,更强调枪杆子要讲政治,强调枪杆子要和中国的农村社会有亲和力,还要暂时避开那些洋学生喜欢的大城市,才有改造整个中国的可能性。仅仅盯住枪杆子,那就太偏颇了。

相关内容:

长征80周年总结三:农民士兵的毕业旅行

user avatar

这是常识,却也经常被忽视,毛泽东说这句话,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有血的教训的

user avatar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以前专制时代不仅是常识,而且是常事。

但是自从进入伟大的民主时代后,这句话就错了。伟大的民主时代,选票出政权才是真理。你不满国民党政权,你就争取选票啊,靠暴力算哪门子的事?羊对狼不满,也必须用选票把它砸跑。这就是伟大民主时代的要求。

伟大的民主时代,只承认民选政权是合法的,不承认暴力取得的政权是合法的,尽管国民党才刚刚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美国的政权也是华盛顿同志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法国、英国政权也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尽管有一些民选政权也被民主教头宣布为不合法而用暴力推翻,也有一些暴力取得的政权被民主教头认可。

双标是很6的。总之,我就是真理,我不喜欢的就是歪理邪说,这个不要争论。

一个强盗抢劫了满屋的金银珠宝后立即庄严宣布:从此以后我们都要痛恨抢劫行为,我们要规定凡是抢劫获得的财富都是不合法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致富,谁要抢劫我们都要群起而攻之。哗哗哗--大众一听,手掌都拍麻了。这话多好听啊,多正确啊,一点毛病都没有,都是为咱们大众利益考虑!迷惑了很多人,然而是强盗逻辑。资产阶级所谓民主的意义无非就是这玩意吧!

资产阶级用暴力取得政权后,就大造舆论,宣扬选票取得政权是最文明的,暴力夺权是野蛮可耻专制的,所有派别都只能用选票取得政权。言下之意无产阶级也只能用选票取得政权。当时迷惑了好多无产阶级革命者。例如当时共虽然被国民党杀得人头滚滚,但是当时的领导人陈独秀仍然希望和国民党和好,能先争取几张选票,弄两个席位,等将来选票越来越多就把能国民党挤下去了。所以看到这种情况,毛泽东才对陈独秀说,不行啊老陈,再这样下去咱连命都没有了,哪还有选票?他们就是强盗野兽,他们的话不能信,他们不可能给咱们机会。选票这玩意实在不靠谱,咱还是拿起枪杆子和他们拼吧,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里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来历。

user avatar

常识?上百度翻译,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或任何你喜欢的语,然后去对应国家论坛上发下,看看有多少人知道这“常识”。嫌麻烦的话还有港澳台,翻译都不用。

毛的一大功绩,就是把那些行之有效,甚至是唯一有效,却被统治阶级秘而不宣并隐藏于晦涩古奥文本中的策略翻出来,做成大白话,分门别类整理好放在P民面前。

不过毛也只是人不是神,影响力难免随时间衰减,所以现在也有不少P民觉得靠自己天赋和努力获得财富地位的是该被鄙视的暴发户,靠他妈的性器官在适当时候被适当人使用获得财富地位的是值得仰视崇拜的贵族。

=================

史书上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就是常识?那谁能看史书呢。不识字的显然不能,这就排除掉90%。识字却不通的账房掌柜刻版工人等等也没法看文言,再排除50%。识字,也通,却一辈子没考上生员的童生多半也是没空看的,四书集注时文集都看不过来,又排除50%。顶多百分之二看到过,还不说理解不理解,这叫常识?

陈胜吴广朱元璋这三泥腿子能明白就是常识?90年代的马云也只是个英语教师,大约电子商务的前景和管理也是英语教师的常识吧?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类似于“地球是圆的是自古以来的常识,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近代教育的成果”一样。

不要低估古人的智商,但也不要忽视古人的局限性。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要分两点说明:第一是潜在的台词“政权是可以获得的”;其次才是“获得政权的最有效途径是获取军队”。很多人看这个问题,直接忽视第一点,当然意识不到这句话为什么重要。


那你看古人是怎么谈论获取政权的呢?比如说儒家《论语》就是这么说的: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谁是圣人,谁就能获取政权。NICE,干得漂亮。

被作为官方军事教科书的《武经七书》里面,《六韬》是这么说的: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政权变化是君主个人的事情,还是老天爷的事情呢?

现代人马上就能反映过来,当然两个都是放屁的,只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可古人就是不知道,也许他知道,但他也不明说。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这一段都明确提出周文王想要夺取政权了,然而教科书给出的解释还是“馒馒来”。

具体怎么做呢?不知道。就是发展经济,丝毫不提发展军队。

古人谈论关于政权的事情,一概都是记载甚少,语焉不详的。君君臣臣天经地义,压根就没人承认“政权这玩意儿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获取的”,更不用说研究“怎么获取政权”了。

既然不承认“政权是可以获取的”,那么“枪杆子”自然也和政权没啥关系了。

老子《道德经》就这么说: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就是蔑视军事。

少数胆敢谈论“政权获取”的,也就是轻描淡写的归为“天意”加上“仁政”,丝毫不谈军事作用的地位。


——论曰:干宝称:“帝王之兴,必俟天命;苟有代谢,非人事也。尧舜内禅,体文德也;汉魏外禅,顺大名也;汤武革命,应天人也;高光争伐,定功业也。各因其运而得天下。隋时之义大矣哉。”范晔曰:“自古丧大业,绝宗禋,其所以致削弱祸败者,盖渐有由矣。三代以嬖色取祸,嬴氏以奢虐致灾,西京自外戚失祚,东都缘阉尹倾国。”成败之来,先史商之久矣。自秦汉迄于周隋,观其兴亡,虽亦有数,然大抵得之者,皆因得贤豪,为人兴利除害;其失之也,莫不因任用群小,奢汰无度。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远佞人,去僻恶。’有旨哉!”


《长短经》都算古代帝王禁书了,谈论夺取政权的时候也就是“顺天”、“应人”四个字,这里面还外加提了提官吏和知识分子的问题。

这种案例,中国古籍里面一抓一大把。

不要认为“他回避军事观点是出于政治目的”云云,你要硬说就是因为中国古代默认“枪杆子出政权”是常识,所以为了愚民的回避军事问题。这观点就跟《古兰经》里面记载猪肉不能吃,就是因为默罕默德认为猪肉好吃,所以为了愚民不让吃猪肉一样扯。

这种古代经典书籍这么写,古人就是这么信的。就算是最初的作者是出于愚民策略,这经典传了千百年,早就失去作者的原意了。谎言重复一千遍,任谁都信了。


那“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观点是不是毛泽东首创呢?

当然不是,毛泽东又不是神仙。“武装夺取政权”既然是这么一句简单概括的话,也不至于到了他那个年代才被提起来。

这个观点在1532年的《君主论》中就有提及了,虽然只是众多论点中的一个。

——如果我们想透彻地探讨这件事情,那就必须研究这些革新者是依靠自己还是倚靠他人;换句话说,为着实现其鸿图大略,他们必须恳求人们,抑或是使用强迫的方法;在第一种场合,结果总是恶劣的,并且永远不会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如果他们依靠自己并且能够采取强迫的方法,他们就罕有危险。所以,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因为,除了上述理由之外,人民的性情是容易变化的;关于某件事要说服人们是容易的,可是要他们对于说服的意见坚定不移,那就困难了。因此事情必须这样安排:当人们不再信仰的时候,就依靠武力迫使他们就范。
——假使摩西、居鲁士、提修斯和罗慕洛不曾拿起武器,他们就不能够使人长时期地遵守他们的戒律,正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季罗拉莫·萨沃纳罗拉修道士的遭遇一样。当大众一旦不再相信他的时候,他就同他的新制度一起被毁灭了,因为他既没有办法使那些曾经信仰他的人们坚定信仰,也没有办法使那些不信仰的人们信仰。所以,象这样的人物,在行动中有着巨大的困难。他们的一切艰险就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必须运用力量加以克服,而一旦克服了困难,他们就会开始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他们消灭了那些对他们的高位嫉妒的人们之后,他们就能够继续享有权势、安全、尊荣和幸福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把“枪杆子里出政权”当作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呢?

因为毛泽东把这个道理,升华并普及到了中国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都熟谙的程度。

现在随便拉出一个起点中文网的穿越作者,他都知道穿越后第一件事是想办法建立自给自足的武装组织,在经济和军事上做到双重独立。

现在随便找一个市井的小商贩喝酒扯淡,他都知道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各种组织游行示威都没有个卵用。大白话讲就是“手里没枪,谁跟你啊?”

前阵子H1Z1那个游戏,外国人你挣我斗一团散沙,中国人进去直接建立了一只军队。就凭这一点感性的体现,中国人在面临危机的时候,绝对不会像什么外国污蔑的“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反而是比谁都清醒,比谁都团结的。

你去看看宣称“用清澈的眼睛和果敢的双手反恐”的希拉里,你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受毛泽东思想有多深了;而没受到毛泽东思想影响的美帝白左圣母党们,他们的思维有多幼稚了。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逢了乱世,第一时间搞武装,第二时间建军队一手枪杆子,一手笔杆子,就能挺起来腰杆子。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革命部分)。他一点儿也不高大上,俗的简直令人发笑,甚至很多中国人从字面上就讨厌他。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思想的确是正确的,而且已经深入中国人的人心了,就像现在你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常识一样。

而“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常识吗?他当然不是,“修养道德”、“重视民生”、“顺天应人”才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夺取政权方面的一贯常识。所以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就是现在的印度。你要去印度提这个问题,他们会给你古代中国时一样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口号,很多人一听,脑子里立刻蹦出的名字是毛泽东。这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好像这番道理是他老人家头一回悟出来的。可要是仔细掰扯起来,你会发现,“枪杆子”这玩意儿,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它的重要性也并非什么新鲜事。你看,从人类社会最原始的部落时期开始,力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而且确实是很多玩家在玩射击游戏时都会遇到的困惑。明明现实世界里三连发(Burst Fire)是个很实用的模式,怎么到游戏里就经常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设计上的考量和权衡,咱们一步步来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枪械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性、平衡性.............
  • 回答
    部队里丢枪,那可不是小事,后果的严重程度绝对超出你想象。别以为只是罚点款、写个检讨那么简单,那是在拿整个集体甚至国家安全开玩笑。首先,枪械本身就不是普通的工具,它是经过精密设计和制造的杀伤性武器。 每一把枪都凝聚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人力和物力。一旦流入社会,其潜在的危险性是巨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要是.............
  • 回答
    在军事领域,形容枪炮弹的“口径”之所以普遍使用“毫米”(millimeter),而不是“厘米”(centimeter)或其他单位,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是一种历史、技术和实际操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国际化标准:1. 早期火器测量的演变: 火器发展的早期,口径的测量方式并不统一。有使用.............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涉及到不同文化、法律和游戏设定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现实世界里,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允许公民合法持有枪支,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这种权利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建国理念、自卫需求以及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等,这些都是现实社会层面的讨论。然而,《植物大战.............
  • 回答
    美国基诺沙枪击案(Kenosha Shooting)是2021年8月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涉及一名25岁的白人男子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在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枪杀两名黑人男子和一名白人男子。2022年11月,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里滕豪斯在案件中被判“无罪”,这一判决引发了广泛争议.............
  • 回答
    《星球大战》里那些穿着统一服装、总是成群结队出现的“杂兵”们,他们的枪法确实让人忍俊不禁。明明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手持威力不俗的爆能枪,但在主角团面前,他们就像一群靶子,十发九不中,甚至有时候连主角的影子都摸不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原因,从叙事需要到角色设定,再到一些我们可能没想到的“幕后”因素。.............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确实是《教父》这部电影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处理。电影之所以安排麦克去执行这个任务,而不是派个职业枪手,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不仅仅是“杀人”这个动作本身,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物的成长、家族的规则以及权力交接的必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麦克,而不是别人,尤其是那个.............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聊聊枪械中的红点瞄准器和全息瞄准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适用场合。首先要明白一个核心概念:它们都是主动发光的瞄准具,旨在帮助射手更快、更准确地瞄准目标,尤其是在动态射击或弱光环境下。 它们与传统的机械瞄具(准星和照门)最大的区别在于,你不需要将眼睛与准星和照门对齐,而是可以将瞄准标.............
  •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注意到了,在一些经典的狙击手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狙击手操作的狙击步枪,似乎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很多自动步枪、甚至现代狙击步枪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电影里的狙击手,在每次射击后,或者在准备下一发子弹的时候,常常不是更换弹匣,而是会有一个“拉栓、上弹、推栓”的动作。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们不.............
  • 回答
    绝地求生大逃杀和CS:GO,这两款枪战游戏虽然都围绕着射击展开,但它们在枪法的体验上,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仿佛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先聊聊CS:GO,那是一款时间沉淀下来的硬核射击游戏,它的枪法讲究的是一种“精准打击”,每一次射击都像是在用尺子量过一样。在CS:GO里,枪械的后坐力虽然存在,但它呈现出一.............
  • 回答
    你说的这个镜头,绝对是《枪火》最令人回味无穷、也最让人背后一凉的经典瞬间之一。那股子诡异感,就像是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我们得把这个场景放在《枪火》整体的语境里去理解。杜琪峰的电影,尤其是《枪火》,它擅长玩弄的不是直接的冲突和爆炸,而是那种潜伏在兄弟情谊、江湖道义下的暗流涌动,以.............
  • 回答
    “枪杆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苏联存续的重要基石,但其未能“保住苏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枪杆子”本身并非导致苏联解体的唯一原因,但它在维持苏联稳定和压制内部不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当这种压制能力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发生冲突时,苏联.............
  • 回答
    在琳琅满目的综漫无限流作品中,读者们常常会惊叹于主角们层出不穷的超能力、神乎其技的剑术、或是毁天灭地的魔法。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作品中的武器配置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枪械的“存在感”似乎远不如其他类型的武器来得强烈。这究竟是为何?抛开作者们的个人喜好不谈,我们可以从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来剖析这.............
  • 回答
    关于枪法(长枪)难学,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舞动长枪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动作的流畅、力量的传递、时机的把握,甚至是枪尖划破空气的那一声脆响,都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学问。把它拆开了来看,会发现这门技艺之所以门槛高,原因诸多,而且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我们得从身体的协调性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火器设计上的小门道。你观察得真仔细!枪弹匣的形状,直的和弯的,可不是随意设计的,这背后都有各自的道理,主要跟子弹本身的特点和供弹的顺畅度有关。咱们先聊聊直弹匣。最常见的直弹匣,你可能在很多步枪或者手枪上见过。它的主要优点是: 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直的形状在加工上就.............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枪毙 P 社玩家没有一个冤枉的”这句话,源自于对 Paradox Interactive(简称 P 社)旗下游戏玩家群体的一种戏谑和调侃,背后隐藏着玩家们在这些复杂策略游戏中常常遭遇的各种哭笑不得的经历。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上的指控,而是对玩家在游戏中所付出的巨大时间和精力,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痛苦.............
  • 回答
    放在枪管上的瞄准器之所以能够帮助射手精准地击中目标,核心原理在于建立起一条从射手眼睛到目标点的直线(或者说视线)与子弹飞行轨迹之间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通过设计和调节瞄准器来实现的,而枪管的结构也为此提供了基础。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这个过程:1. 瞄准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大多数枪械上的瞄准器通常由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