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两组,大锁孙天宇的“共情组合”和张驰蒋龙的“初心组合”。
两组共同点是都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能从生活中提炼出打动人的洞察。
不同之处在于:
大锁孙天宇组的特点是:热梗与共情齐飞,剧本像一面镜子,笑点根植在“观众自身的情感”之上。
张弛蒋龙组则是让每一个还有梦想的人破防,笑中带泪,余韵悠长,让观众回忆起曾今的自己,或者重新审视下依旧在奋斗的自己。
大锁的剧本创作思路一以贯之,都是捕捉生活中的洞察,夸大化后予以讽刺。
《偶像服务生》讽刺的是流水线出来的偶像练习生们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时间都去哪了》讽刺的是被微信、微博、抖音碎片化信息包围的我们很难专注在一件事上;
《减肥帮往事》讽刺的是朋友圈有很多“经常深夜晒美食又懊恼减肥无望”的人;
《一出不好戏》 讽刺的是影视圈的资本,他们自以为掌握流量密码,也不管是否合适,无理地要求编剧们将剧改成甜宠剧等时下“热门剧”。
所以大锁的编剧思路,有点像热梗裁缝,先找一个主题作为框,再把契合的热梗都丢进去,重新排列组合,完成作品。
《这个杀手不大冷》讲得是被杀手绑架的民谣歌手,发现杀手还有音乐梦,只要给杀手一段BGM,杀手会控制不住又唱又跳,从而给自己续命的故事。
《最后一课》讲的是表演老师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没戏拍,为了讨生活去密室逃脱当群演,被老师撞见以后发生的一系列社死故事。
《台下十年功》讲的是因京剧受众少而混得不咋样的京剧演员,穿越到小时候,核心设定是小时候的自己怎么做选择,会实时反应在长大后的自己身上。核心矛盾点是选流量还是选艺术?是选名利还是初心?
本质上其实讲得都是:专业能力过硬的小人物怀才不遇,最后重拾初心的故事。
所以这一个是热梗与笑点齐飞,爆笑不停;一个是笑中带泪、余韵悠长。
都很喜欢。
刚看喜剧大赛那个《全职爸爸》。
本来我觉得这个选题特别好,很期待,看完以后,完全不行。
属于剧本有重大硬伤。
我刚看网上和弹幕都吵起来了。
不少弹幕说:当全职爸爸累,当全职妈妈就不累?
当然也有回怼的:为啥人讲的是全职爸爸,你硬要扯妈妈累不累。
再往下讲容易挑动性别对立,我只评价剧本构思。
这个剧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弹幕里说的:
那全职妈妈有啥不一样呢?
我不打算政治正确,不是说提了男的累就必须也提一嘴女的。
但,你既然选择了“爸爸”这个戏剧主题,总要有选择这个主题的必要性。
里面说了很多全职爸爸的点:
没有人叫你的真名字了,都用“XX爸爸”来叫你;
你天天哄孩子,出来黑眼圈了;
你学着喂奶拍奶嗝,学会哄孩子睡觉了;
你不能社交,不能娱乐了。
然后你发现,把上面的爸爸换成妈妈,还成立,妈妈也这样。
我感觉我看的就是“全职家长”。
这就是选题不够鲜明。
你得讲出来:全职的爸爸,到底有啥不一样,值得单独拿出来说的。
总不能因为是这个组男的多就随机选了全职爸爸吧。
这一赛段叫“观察赛”,是要去观察,我认为主创没有做好观察。
好的喜剧要有好的喜剧冲突,揭示生活的荒谬。
实际上,选“全职爸爸”这个主题,比“全职妈妈”更容易有冲突。
因为你真的去观察生活,会发现,全职爸爸是相对罕见的,全职妈妈是常态。
那么在一个以妈妈为主的群体里,一个爸爸闯进来,会有哪些不便?会出现什么反差?会有什么冲突?
美国有很多讲奶爸的喜剧电影,都因为找到了这些反差,非常好笑。
我小的时候,我爸没当过全职爸爸,不过有段时间他付出的要多一点。
因为东北单位都有托儿所,他的单位离家近,托儿所也更好。
我在很小的年龄,一直是我爸带着去单位的托儿所的。
托儿所离他办公楼就在隔壁楼,走路三分钟就能到。
我爸就有了一段奇幻之旅。
他就是那个闯进妈妈堆的爸爸。
其他人都是妈妈,就他一个奶爸。
中午给孩子喂奶的时候,就有冲突:
别的妈妈大大方方抱起孩子,坐在房间里,撩起衣服或者拿起奶瓶喂奶。
我爸当然不能出现在屋子里,要避嫌。
他得把我抱到走廊上,装好牛奶,轻手轻脚哄我喂我。
别的妈妈都在屋子里一边喂奶一边聊天,唠孩子。
我爸一个人,孤零零在走廊上,冬天还冷一点,也没有舒服的座位,在外面和我独处很久。
这就是冲突。
比起节目里塑造的父母通用的辛苦,这个辛苦是更专属于爸爸的,而且也揭示了一些社会性别分工的问题。
我真没见过节目里那种,一群全职爸爸在小区里聚集。就很难代入。
那是否可以考虑塑造一个爸爸角色,在融入一群妈妈中面临各种问题,发现平时自己懂的技术,在这里完全用不上。
别人的话题,他听不懂,但又要融入,里面一定有戏剧冲突。
再比如,一个爸爸,很多东西就是没有妈妈更有经验。
然后你就会发现,我爸一个那时的大学生,职位也高一点,穿着西装抱着孩子,有时就是要向妈妈们请教。
这里面也有冲突、窘迫、反差,和好笑。
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塑造一个爸爸的角色,上一秒刚在办公室用某套逻辑教了同事,下一秒在托儿所,立刻被小女生用同样逻辑教做人。
这也有笑点。结构上还能call一个back。
传统角色往往还要求父亲要端架子、像个父亲样、要无所不懂。
这个角色可不可以嘲讽一下这种刻板印象,比如他明明不懂,又想问又想掩饰,最后闹出笑话。
以及,这种想问又不方便问未必就是拿架子,其实也有话题的不方便。
你想我爸爸问一堆妈妈怎么喂奶,还是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这,很尴尬啊。
那塑造一个严肃正经的爸爸急着想给孩子喂奶,又不好意思问小区妈妈,各种拐弯抹角各种误会。
这种冲突是不是也有笑点。
而且也有深度,角色可能会向苍天呼喊:“为什么不能有更多全职爸爸。”
这时候出现一个节目里的全职爸爸微信群,就救了他命了。
再比如,按现在的刻板印象,一个爸爸选择了全职当爸爸,就会受到一些偏见。
比如你是不是不挣钱,是不是吃软饭。
这里面是不是也有文章可做?
上价值也好上。
因为在我爸爸把我放在单位托儿所时,虽然他辛苦一点,可是他感到幸福。
他跟我说他那时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就溜达几分钟,来到我幼儿园外面。
也许能看见我,也许看不见。
他知道我就在那扇窗子后面,他想想儿子,非常能感受到做爸爸的喜悦。
这里面甚在至也可以有泪点。
那这个价值也可以用来破除一些刻板印象:当全职爸爸并不是软饭,参与到育儿工作可以是一种个人主动选择。
但是上面这些属于爸爸的经历和冲突,都没表现。
那咋整啊。
总之,戏剧要有自己的喜剧逻辑。
归根结底还是得到生活中去!
最后,感谢我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