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七期?

回答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七期,嗯,这一期给我的感觉挺复杂的,有惊喜也有点小遗憾。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公演舞台的亮点和槽点:

首先,舞台呈现上,还是得承认制作组挺花心思的。几个舞台都挺有记忆点,选曲也都挺大胆的。

惊喜之处:
歌曲改编和舞台创意: 有几组的选曲真的挺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别是那些大家没想到的歌曲被重新演绎得非常有新意。比如某组将一首老歌改编成了全新的风格,配上舞台上的视觉设计,那种颠覆感和新鲜感是很足的。舞美灯光也更精细了,很多细节都做得不错,能看出团队的用心。
个人表现的突破: 我觉得这一期有不少姐姐的状态都非常在线,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佛系”或者观众印象不那么“舞台化”的姐姐,这次真的让人刮目相看。有些姐姐在个人唱段或者舞蹈solo部分,展现出了隐藏的实力,比如唱功的稳定度、高音的爆发力,或是舞蹈的力度和表现力,都让我觉得“哇,原来她可以这样!” 这种突破感是很重要的,也是看这个节目的一大乐趣。
团队协作的火花: 毕竟是团体表演,团队之间的默契和火花也很关键。有几组给我的感觉就是她们在舞台上是真正享受表演的,那种眼神交流、互相配合,都能感受到她们作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这种化学反应往往比纯粹的技术展示更能打动人。

可以改进之处:
歌曲选择的同质化? 有时候我会觉得,虽然选曲大胆,但可能几首风格上还是有点接近。或者说,某些歌曲的改编虽然有新意,但可能在原曲的韵味和改编的契合度上,有些人会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当然,这也很主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镜头语言的平衡: 有时候会出现镜头给到某个姐姐的时间太长,或者切得太碎,导致观众没法完整地欣赏某个表演片段。我理解镜头是为了突出姐姐们的个人魅力,但如果过多地分散在 einzelne 细节上,可能会影响整体舞台的流畅度。尤其是那些有复杂编舞的舞台,希望镜头能给到更多全景和连贯的展示。
“公演”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观众,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经过反复打磨的表演。但有时我也会觉得,某些舞台在细节上还可以更精进一些,比如某个音准的小瑕疵,或者某个动作的到位程度。当然,这也很难苛求,毕竟她们不是专业的唱跳组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这样的成果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从更高的标准来看,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幕后花絮和姐姐们的互动:

第七期在幕后花絮和姐姐们之间的互动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东西。

真诚与“剧本”的边界: 节目在呈现姐姐们之间的相处之道上,有时候会显得比较“综艺化”。有些对话或者事件的处理方式,会让一些观众觉得是不是有“剧本”的成分。当然,综艺嘛,一定的戏剧冲突和话题制造是难免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她们在专业上的较量和彼此真诚的欣赏,而不是过多的情商博弈或者卖人设。
个人魅力的发掘: 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能看到很多姐姐在花絮里展现出真实的一面,她们的努力、她们的脆弱、她们的坚持,都让她们更加立体。比如看到某个姐姐在排练时反复尝试一个动作,或者在采访中坦诚自己的压力,都会让我觉得很感动。
团队凝聚力的展现(或缺乏): 有时候,团队内部的沟通和磨合也是看点。当遇到意见不合时,她们是如何解决的?是积极沟通寻求共识,还是各自为政?这些细节都能反映出团队的真实状态。我希望看到更多她们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画面。

淘汰与选拔机制的讨论:

当然,每期公演都会伴随着淘汰,这总是节目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

评判标准的模糊性: 我觉得有时候观众很难完全理解节目的评判标准。是看舞台表现,还是看综合人气?还是两者的结合?当一些我认为表现出色的姐姐被淘汰,或者一些人气很高的姐姐最终留下来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讨论甚至质疑。
“粉丝效应”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众投票的节目,粉丝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无可厚非,但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纯粹的舞台实力可能在这种投票机制下会被削弱。我希望节目组在平衡专业评审意见和大众投票时,能有一个更清晰、更令人信服的比例。
“乘风破浪”的初心: 我一直觉得这个节目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女性,在挑战自我,不断突破。淘汰固然残酷,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让更多姐姐绽放光彩的舞台,而不是仅仅为了制造爆点而进行的“人走茶凉”。

总体感受:

总的来说,第七期在舞台质量和姐姐们的个人表现上依然保持着不错的水平,有很多闪光点值得肯定。但同时,在歌曲选择、镜头运用以及评判机制的透明度上,如果能再打磨一下,可能会让节目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它依然是一个能引发我思考和讨论的节目,无论是关于女性力量,关于梦想,还是关于在这个时代如何定义成功。我期待看到后续的节目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同时在细节上做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孟佳按照剧本来说,是节目中期的一个虐点和爆点。

任何真人秀节目到中期必然处在收视的疲劳期,新鲜感已经过了,大结局还远。这个阶段如果没有一个爆点,是撑不起一个节目在中期的话题度和讨论度的。

为什么是孟佳呢?

作为女团选秀天然的实力者,孟佳被淘汰一定会有更强烈的负面效应的,而在节目中期提供出一个负面争议,只会让争议话题引爆,社交媒体讨论度上升,对节目在媒介平台上的播放量不会有实质影响。现在《浪姐》的正期播放量已经稳定在2亿左右,孟佳的争议淘汰,不足以下降节目后期的播放量。

那么播放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弥补节目中期热点不足,这对节目本身是双赢的局面。所以,中前期的阿朵,中期的孟佳,是必要牺牲的选手。并且,节目会至少铺垫两到三期节目,把戏做足,让大家积累不满和不平,再把这些情绪发泄到社交媒体上——数据就漂亮了!

上一期的回答里,我就提过,孟佳的淘汰是赛制“公平”下的必然结果。只要让孟佳不在安全组就必然淘汰,这个结论孟佳在这一期自己已经知道了。

节目组也知道,所以孟佳做队长,还要按人气最后选歌,选到了姐姐们都不愿意去的《花样年华》,最后来到孟佳组的几乎全是二公投票人气最低的选手,最没人气的组加上最没现场带动能力的歌曲,规则将孟佳淘汰的结果提前坐实。再想想,三公为啥是先选曲再选人呢?不就是怕孟佳不小心带进几个人气姐姐进团,没法确保淘汰的结果吗?

是的,在选秀舞台,只要是观众投票,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场外观众,人气优先序一定是高于实力的。大家可以回忆任何选秀节目,选手谁能靠纯实力走到最后的?只是原来的团综,参赛者大部分是小白,可以通过节目过程积累人气,而《浪姐》实在没办法,咖位,影响力,人气天然存在也根深蒂固,孟佳也好,阿朵也好,没法通过一两期公演来改变自己的人气序位。任何选秀节目只要确保人气这一原则的存在,不需要任何黑幕,都可以通过看似公正公开的节目规则来引导淘汰人选。

从真人秀剧本角度,中期孟佳淘汰是黄金选择,因为戏剧张力十足。相信很多人看这一期结尾淘汰环节,都忿忿不平,甚至悲伤流泪。特别是王霏霏得知孟佳淘汰后的一系列反应,真的很难让人不动容。真姐妹,留一人,杀一人,活下来的带着另一人的希望和憧憬继续奋斗,电视剧都这么编,真人秀怎么会浪费这么完美的戏码呢?

芒果台是真人秀的集大成者,深谙此道。

但是负面效应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真的任由负面评价持续下去吗?不,大家想的太简单了,孟佳淘汰的负面效应越大,将来那些骂的人就会觉得越香。因为任何负面争议都会留下备用方案以化解,《浪姐》的备用方案就是复活。

看上起孟佳在三公的时候被淘汰了,但实际上,五公的时候就复活归位,也就是说,大家的忿忿不平,义愤填膺,也只不过是孟佳少上了两期节目而已。所以,大家仔细品品,为什么中期的爆点和虐点要最大,最让人不能接受,负面效应最强烈?因为影响真的很短,隔两周罢了。那些吵着孟佳淘汰了,要罢看节目的人,孟佳复活了,还走到最后,你后面还看吗?

而且中期作为虐点,爆点被淘汰的选手,复活概率和争议强度是成正比的,也就说,今天大众越觉得孟佳淘汰可惜,越觉得节目组不做人,越会刷票让孟佳复活,复活的票数,互联网的上骂声,都是流量,都是数据。

再说孟佳本人的影响吧!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孟佳一直在安全组待着,一直以人气最低的姐姐的位置继续待到四公五公,甚至最后的决赛,对她是好事吗?顺即无争议,无争议就没话题度,没流量。到节目播出完毕,或许孟佳都引不起大众的注意,在众多姐姐各凭本事上热搜的情况下,节目全程估计孟佳都轮不到一次两次。那么孟佳参加《浪姐》只不过全程陪跑,兼职舞蹈老师罢了。

而现在的淘汰,至少让她处在《浪姐》热点至少两周,并且在停录两期节目后,就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重回舞台。

这是节目组和孟佳的双赢。

真人秀的逻辑并不是待得时间越长越好,《鸡条》里有句名言:“重点是出戏啊!”

另外补充一个知识点:

在现场看演出和你在电脑前看演出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讲一个流程,大家感受一下。

07年快男我跑长沙赛区的线,跟现场观众全部流程,比赛是晚上8点播出。

观众下午3点开始在广电大楼门口排队,四点到五点半左右陆续进场,进场后,现场导演讲解今晚的比赛规则和观众需要参与的部分,然后每一个区域的领掌导演开始分区域跟观众练习鼓掌和欢呼。6点到6点半左右上厕所时间,几百人排队上厕所(那是有男有女,男生上厕所还比较快,《浪姐》500个女生排队上厕所……大家感受一下)上完厕所后,就要完全守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随便走动,等待节目开始。节目开始后,基本原则上,你是不能出去上厕所的,你要在你的位置上待到节目录制结束,重点,没有饭吃!

问题一: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你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衍生为题:在这样的情绪基调下,什么样的演出才能让你精神集中的去欣赏?

问题二:群体环境下欣赏演出,自己的偏好和选择有没有群体效应的影响?

衍生问题,什么样的演出,会产生更强烈的群体效应呢?

再说说现场观众的观看状态,除去预留给各个选手粉丝应援位是贴近主舞台的,大部分观众都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甚至是侧方或者后方位置,很多观众只能看到模糊的群像,或者侧影和背影,无法像我们在电脑前一样,观看最清晰最直接的画面。

问题一:什么样的演出是可以将群像放大,让观众感受强烈的?

衍生问题:模糊的表演呈现,现场观众又会以什么原则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呢?

问题二:什么样的演出可以在短时间传递出更多的有效信息呢?

衍生问题:如果一个演出艺术性很多,信息量很多,观众能在这个环境中接收到多少?

答案我就不给出来了,我看到有现场观众来回答这一期的问题,已经提到一部分了,大家可以参考他的答案。


思考这几个问题,想想每一期舞台,现场观众的打分是否合理。

有经验的节目组,是很了解这几个问题的答案的,所以,控制投票结果不需要用下三滥的作弊手段,只需要了解现场观众的心理状态,在根据这些问题答案去设置必赢歌曲和必输歌曲就行了,一样能达到控制比赛结果的效果。

我分析了三期《浪姐》真人秀节目组的潜规则,现在总结一下吧。

1,因为太了解现场观众的投票倾向,根据倾向设定高胜率曲目和炮灰曲目;

2,参加《浪姐》的姐姐们有天然的人气高低,根据预判,从首秀舞台开始,压低低人气选手的初始评分,抬高需要保护和本身人气较高的姐姐的分数,达到一公开始,选曲和成团完成尾端人气的自然聚集。

3,人气低的后选公演曲目;队长制,队员前几轮顺选,后几轮反选。保证了两件事,人气低的队员会较为集中的流入一到两个团内,而这一两个团确保选择到最不受现场观众青睐的曲目,即炮灰曲目。

4,节目前期铺设新鲜感,建立节目的标签定位,引发热议,节目中期,数据疲软时,丢出负面争议,重新点燃社交媒体的热度。

5,用复活制度,最快时间平息负面争议,让被争议淘汰的选手王者归来,重新建立正面形象,并且保证节目尾端的话题度和热点。

这一期节目,已经到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转”上,剧情该铺展都已经设置完毕,接下来,只需要让大众跟随真人秀设定好的情绪等到大结局的高潮来临就行了!

看官们,尽管看下去就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