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如果说有什么是我真正觉得“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那绝对不是那种什么“背诵万能词汇表”或者“刷题机器”之类的套路。而是那种 让你感觉自己真的在“用”英语,而不是“学”英语 的过程。

我之前也踩过不少坑,比如:

死记硬背单词: 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就像一个无底洞,学完之后发现还是说不出句子。
只看教材: 语法规则一大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应用起来就卡壳,感觉自己像个背语法书的机器。
害怕犯错: 生怕自己发音不对、语法错误,所以宁愿不说,结果越不说越害怕。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真正让我“相见恨晚”的法子,它们的核心就是:沉浸式体验 + 主动输出 + 享受过程。

下面我就一点点跟你掰扯掰扯,力求详细,让你听了也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嘛!”

1. 把英语“玩”起来,而不是“学”

这绝对是颠覆我认知的第一步。我开始意识到,学习英语不应该是一件枯燥的任务,而应该是一个有趣的生活方式。

找到你的“兴趣点”: 你喜欢什么?电影、音乐、游戏、科技、美食、旅行?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用英语去接触它。
看电影/剧集: 初期可以看带中文字幕的,但一旦你觉得有点吃力,就果断换成英文字幕!再进阶一点,尝试无字幕。重点是,不要只为了看懂剧情而看,要关注人家是怎么说话的,词汇怎么搭配,语调是怎么变化的。你可以模仿喜欢的角色的语气和句子,像演戏一样。我记得我刚开始看《老友记》,觉得语速好快,但反复看几集,加上英文字幕,慢慢就习惯了。
听音乐: 找你喜欢的英文歌,不只是听旋律,而是去理解歌词。你可以搜索歌词,一句句地对照着听,然后试着跟着唱。唱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音练习,还能记住很多地道的表达。
玩游戏: 如果你喜欢玩游戏,把游戏语言设置为英语!很多游戏都有丰富的剧情和对话,这是极好的语境学习机会。
阅读: 从简单的开始,比如你感兴趣领域的英文博客、杂志文章,甚至漫画。然后逐渐过渡到英文小说。阅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别急着查,试着从上下文猜意思,猜不出来再查。关键是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别让查单词打断你的阅读体验。

“浸泡”是关键: 你的生活里,要有尽可能多的英语元素。把手机、电脑的语言设置成英语;关注一些你感兴趣的英文博主、频道;甚至尝试用英语写日记、列购物清单。目标是让英语渗透到你的生活各个角落,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2. 主动“说”出来,别怕“错”

这是我为什么说“相见恨晚”的关键点。我之前总是怕说错,结果就是一直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但永远无法“做到”。

找个语伴: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以是线上平台(比如HelloTalk, Tandem),找一个你想学习对方语言的人。或者在你身边找一个同样在学习英语的朋友,互相练习。 重点是,要创造机会开口! 即使一开始磕磕绊绊,结结巴巴,也比不说强。
准备话题: 每次练习前,可以提前准备一两个话题,想想自己想说什么,怎么说。这样可以降低临场反应的压力。
纠正与被纠正: 和语伴坦诚沟通,告诉对方你希望被纠正。同时,你也要耐心纠正对方。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别怕沉默: 即使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也不要全程沉默。可以用“let me think about it,” “what's the word for…,” “you know, that thing…”来填充,这都是真实的交流场景。

自言自语/录音: 如果找不到语伴,或者只是想练习,就对自己说!
描述场景: 看到什么,经历什么,都可以用英语描述出来。比如,你正在做饭,就可以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切菜、放调料的过程。
复述内容: 看完一篇文章、一段视频,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录音分析: 把你说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回听。你会发现很多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音、语法问题。虽然听自己的声音会有点别扭,但这是进步最快的捷径。

学习“chunks”和“collocations”: 别再孤立地记单词了!英语的表达很多是固定的搭配,叫做“collocations”。比如,我们说“making a mistake”,而不是“doing a mistake”。学习这些“chunks”(词组、短语)能让你说出更地道、更自然的英语。
怎么学? 在阅读、听力过程中,留意那些经常一起出现的词语。用词典查词时,注意看例句和搭配。有很多网站和APP也专门提供collocation的练习。

3. 专注“理解”和“反馈”,而不是“量”

很多人误以为学英语就是投入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精听+泛听:
精听: 选择一段你觉得很有挑战但又能听懂大部分的材料,反复听,直到能听清每一个词。可以尝试听写(dictation)。
泛听: 听大量你感兴趣但理解难度不大的材料,比如播客、有声书、新闻。目的是熟悉语感、语速和语调。

找准自己的“瓶颈”: 是听力不行?口语不流利?还是语法总是出错?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去练习。不要总是重复自己擅长的事情。

寻求反馈: 如果有条件,找母语者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你反馈。他们的指点往往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视频或一段对话,请他们帮忙点评一下,收获会非常大。

4. 保持好奇心和耐心,享受过程

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但充满乐趣的旅程。

庆祝小进步: 能够听懂一集美剧,能够和外国人顺利交流几句,能够写出一篇流畅的邮件,这些都是值得庆祝的时刻。
允许自己犯错: 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没有人是一开始就完美的。从错误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进。
保持热情: 当你觉得枯燥或者沮丧的时候,回到你最初喜欢英语的原因。找一些能让你重新燃起斗志的材料或者活动。

总结一下,我那些“相见恨晚”的方法,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

1. 把学习融入生活,找到兴趣点,用英语“玩”起来。
2. 勇敢地开口说,不要怕犯错,主动寻求交流和反馈。
3. 注重学习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升,关注真正的理解。
4. 保持耐心和热情,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点滴进步。

这些方法听起来好像很“普通”,但当你真正去实践,你会发现,它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你不再是被动地“学”英语,而是主动地“用”英语,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自然而然地就融入了你的生活,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希望这些我的“肺腑之言”能给你一些启发!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觉得有用,要点个赞让更多人看到哦!谢谢!

尚雯婕的外语学习独门秘笈“十篇听写说练习”,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闹到沸沸扬扬的时候,有吃瓜群众在线盘点华语娱乐圈真学霸,李健、王力宏、高晓松等纷纷上榜。以超级女声冠军身份出道的尚雯婕也被视为是一位学霸。尚雯婕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系,曾经是全国排名靠前的法语同声传译。此外,尚雯婕还精通英语(二外),知晓德语(三外),并出于兴趣自学西班牙语。

在复旦念书时,尚雯婕曾参加全国大学生法语歌曲比赛并夺冠,获得去法国游学机会。娱乐圈C位出道后,法语系科班出身的尚雯婕并没有把专业丢掉。她不仅多次演唱法语歌曲,上法语节目,献唱国宴和世界峰会,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宣传大使,还受到法国总统、比利时国王王妃的盛赞,身体力行地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年末,法国驻华大使馆授予尚雯婕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尚雯婕坦言,知晓多门外语的确对其娱乐圈发展大有裨益。工作之余,尚雯婕还忙里偷闲翻译了一本法语文学作品《林先生的小孙女》,评价相当不错,证明其法语能力名不虚传。此外在网上,尚雯婕的法语水平也获得包括黑粉在内广大网友的广泛认可。

尚雯婕学习外语有没有诀窍?

她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十篇听写说练习“的独家秘籍。

2019/06/05 把视频扒下来了,方便大家参考。

尚雯婕学习外语秘籍:十篇听写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9526601133506560
第一步:首先要过发音关和语法关。这毕竟是语言学习的基础。

第二步:网上下载20分钟一段的新闻(比如法国国家广播)10篇,一个字一个字查字典,花几天时间,把它听写下来。可能好多好好多页纸。

第三步:花3天时间把它背出来,直到最后和主持人的语速一样快。
第四步:这样的练习做10遍以上。

以上几步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其实也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更需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的用心和努力。一开始会非常难,因为一句话中可能有一半听不懂,必须不停地查字典,理解里面的单词意义,把语法搞懂,最后再把原文背出来。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样几轮修炼后,听力和口语一定会突飞猛进。Practice Makes Perfect!

user avatar
提高阅读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多读。
提高听力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听写。
提高口语能力的唯一方法是跟读。
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方法是回译。
提高英语能力的最好方法是背诵。

法度有缘人。请自行体会。

user avatar

概括:大量可理解输入 + 刻意输出。

前几天刚好读完了第100本英文原著,词汇量也随阅读轻松加愉快地从5000+增加到了20000+。下面是2014年9月(读原著前)和现在的词汇量测试对比:


下面是这一年半看过的原著,有厚如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和 Under the Dome (《穹顶之下》)这种上千页、30多万词,十来天才看完的书,也有薄如 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这样仅一万多词,不到两个小时就看完的书。100本加起来词数刚好1000万多点:


关于以上这些书的难度分级和具体介绍,请看我另一个回答: 有哪些原版英文书籍值得推荐? - 班尼璐的回答 - 知乎

当然,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词汇量和增强阅读能力,而仅就词汇量的提升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来说,也不是简单的背和看就能有效果,方法也很重要。在重拾英语初期,我先后尝试了大量反复背单词的方法,逐个查生词读原版书的方法,结果废时耗力不说,成效基本为零,差点断了接着学下去的念头。

至于背诵,精进阶段会很有帮助,尤其是背诵句子,但对于从初、中级水平向精进水平过渡的过程,背诵无疑是持续学习的又一大绊脚石。另外,看电影、看美剧的方法我就直接略过了,因为这些年看过的电影没有五千也有三千,看过的美剧少说也有上百部,生肉看得总归恍惚,熟肉光盯着中文字幕,英文字幕总是停下来查词又太麻烦,这样看必然也是没有效果的。

走了些弯路后,偶然在知乎了解了二语习得的概念,实践之后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开始对普遍性的英语学习方法产生了很大兴趣,下面就细细说一说走过的弯路,实践的感受,还有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总结和想法。

还有,想说明一下,如果是像我一样自己看的话,以下方法仅适用于有一定词汇基础(有至少两三千的阅读词汇量)和一定语法基础(高考英语在及格线附近)的学习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最好还是先跟着初高中课堂教学法来。


一、单词和透析阅读法
单词很重要,这应该没什么疑问。但凡说单词不重要,说英语母语者几千词就能表达所有意思的,不是自我安慰就是不负责任。没错,柯林斯、麦克米伦等学习辞典在对单词进行释义时,都是用很简单的词,这样看起来的确用三五千词就能表达所有意思了,但总不能一提到 Neptune 就只能说 the eighth planet from the sun 吧,这样交流显然太费劲了。另外,如果只在几千词里面打转,可选的学习材料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肯定是没有办法提高的。

所谓不重要,只能是相对来说的。在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更重要的是拓展主动词汇,精进说写,追求地道等,这时候只能说词汇量不是最重要的,但要是还处在词汇量比较低的阶段,就听信词汇量不重要这种话,肯定是自己坑自己。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增加词汇量呢?很多人应该依然是像我一开始这样,找本单词书二话不说开始硬背。

老话说得好,abandon 放在各单词书第一的位置,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我曾经背单词书,毅力还是有一些的,基本能背到 benefit, 不过背到这里肯定也不能 benefit 我,所以,这一次我硬是背到了 yield, 结果呢,不是 yield,而是 yield.

有人说这样硬背不行,应该在短期内大量反复,及时获取正向反馈,这样就能坚持背下去了。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那它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一天背50个背不下去,然后别人告诉我这是因为你背得太少了,你得一天背500个。背得多忘得也多?没关系,每天要背的量在这儿放着呢,只要多背多重复,短期内单词量自然能飞速增加,这样及时的正向反馈能让人获得及时的满足感,易于坚持,形成良性循环。这逻辑乍一看挺合理,细想之下简直微妙并感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两三个月后单词量增加了一两万这种爽快感,你九成九九九九九是体会不到的,但是,开背第二天复习单词的时候,前一天背的百分之八九十都不记得,这种挫败感是你实实在在马上就能感受到的。另外,连背6个小时,8个小时,几百个单词,以绝绝绝大多数人的毅力,一天都坚持不下来,复习更是无从谈起。毅力这东西不会凭空产生,看别人短期背了上万词,打了针鸡血撸起袖子准备开干,真正开始了会发现这鸡血也就能维持三分钟。这样的方法,别说打鸡血了,打着鸡血点滴也坚持不下去。

村上春树的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中,有这样两句话: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对于大多数学习来说,是一个道理。痛苦无法避免,因为人的本性基本就是懒;但受折磨这件事,用对了方法,的确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学习英语,明明有更愉悦、有效的方式,为什么还要一遍遍背单词,一遍遍放弃,不断去做这么折磨自己的事呢?

硬背和所谓大量反复的弯路走过之后,我接触到了透析阅读法。一开始只看到阅读两字,我心想阅读么,读就行了,碰到生词就查了积累下来,没什么好说的,我也就没耽搁,马上买了下面几本书:

书拿到后,我想那就从最薄且最有名的一本开始看吧,于是就翻开了The Great Gatsby, 继续了我的弯路之旅。看的过程中,碰到一个生词查一个,看到长难句就返回去再读好几遍并试图从语法角度逐一分析,就这样,一个小时读了3页且依然一头雾水。 我直觉阅读的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实践起来怎么就感觉比背单词还折磨人呢?回过头又细看了透析法,接下来再实践,终于弄清了在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该怎么去阅读和积累生词。

透析法基于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Krashen提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读和听是写和说的前提条件,要输出,就一定需要有输入。而关于输入,Krashen在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书中提到:

...language acquisition takes place best when input is provided that is:
(1) Comprehensible
(2) Interesting and/or relevant to the acquirer
(3)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4) Provided in sufficient quantity

也就是说,要使习得最有效,输入材料需满足可理解有趣或相关、非语法排序,以及大量的原则。此外,书中还提到:

I will also conclude that the best methods might also be the most pleasant, and that, strange as it seems, language acquisition occurs when language is used for what it was designed for, communication.

什么意思呢?语言的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有交流的需求,而随着使用、交流,语言也就自然习得了,而且这样的过程肯定是愉悦的。


那么,具体到透析法上:
1、可理解:
可理解是输入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如果读的东西是不能理解的,那读进去跟接受到噪音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所选的书或其他阅读材料,一定要符合 i + 1 的原则。也就是说,所选材料必须只在你现有的水平上增加一级难度,太难是没有效果的。

我大学四、六级成绩分别是435和427,毕业后基本没有再主动学过英语,所以就这成绩也是有些年头的了,而词汇量如一开始所说,仅5000出头。所幸当年高考英语140+,开始看书的时候虽然有些语法概念已经陌生了,但语法规则还是很熟悉的。现在回想一下,我最开始试图读的 The Great Gatsby, 对于我来说,不是 i + 1, 而是 i + 3 的难度:

如上图,这是 The Great Gatsby 的第一页,仅看蓝框里这一段,所有标示出来的单词在我当时看来都是生词。这样的生词密度,不查词只能是连蒙带猜,连弄明白大意都困难;而一个个查过去,一段下来就要查这么多词,且不说非常麻烦,这样不停打断阅读思路去查词,很容易读得人兴趣全无。这也是为什么透析法强调每两页只查一个生词:如果必须要查很多生词才能保证理解,那一定是书选得太难;反过来,即使每词都查之后能够弄明白意思,查词的过程本身就耗时,再加上思路要不断停下再重新接上,必然导致相同时间内输入的量大幅减少,违背了需要大量输入的原则。

生词说完,再说说长难句。还是上图蓝框里的一段,205个词,6个句子,除去第5句8个词外,简单粗暴平均一下,每个句子差不多有40个词。这样长度的句子说不上太难,但也绝对不是简单易懂。书如果选得难度不合适,这样的句子不会是一个两个,而是会成片成片出现,这样基本没有办法保证理解的同时能够大量输入。如果非要去读近现代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如果是 Lolita, 你会不断看到这样长度的句子(98词):

You have to be an artist and a madman, a creature of infinite melancholy, with a bubble of hot poison in your loins and a super-voluptuous flame permanently aglow in your subtle spine (oh, how you have to cringe and hide!), in order to discern at once, by ineffable signs—the slightly feline outline of a cheekbone, the slenderness of a downy limb, and other indices which despair and shame and tears of tenderness forbid me to tabulate—the little deadly demon among the wholesome children; she stands unrecognized by them and unconscious herself of her fantastic power.

如果是 Tender is the Night, 你会不断看到这样长度的句子(125词):

In an inhabited room there are refracting objects only half noticed: varnished wood, more or less polished brass, silver and ivory, and beyond these a thousand conveyers of light and shadow so mild that one scarcely thinks of them as that, the tops of picture- frames, the edges of pencils or ash-trays, of crystal or china ornaments; the totality of this refraction—appealing to equally subtle reflexes of the vision as well as to those associational fragments in the subconscious that we seem to hang on to, as a glass-fitter keeps the irregularly shaped pieces that may do some time—this fact might account for what Rosemary afterward mystically described as “realizing” that there was some one in the room, before she could determine it.

如果是 Moby-Dick, 你还会看到如下之变态的句子:

Though in many natural objects, whiteness refiningly enhances beauty, as if imparting some special virtue of its own, as in marbles, japonicas, and pearls; and though various nations have in some way recognised a certain royal pre-eminence in this hue; even the barbaric, grand old kings of Pegu placing the title “Lord of the White Elephants” above all their other magniloquent ascriptions of dominion; and the modern kings of Siam unfurling the same snow-white quadruped in the royal standard; and the Hanoverian flag bearing the one figure of a snow-white charger; and the great Austrian Empire, Cæsarian, heir to overlording Rome, having for the imperial colour the same imperial hue; and though this pre-eminence in it applies to the human race itself, giving the white man ideal mastership over every dusky tribe; and though, besides all this, whiteness has been even made significant of gladness, for among the Romans a white stone marked a joyful day; and though in other mortal sympathies and symbolizings, this same hue is made the emblem of many touching, noble things—the innocence of brides, the benignity of age; though among the Red Men of America the giving of the white belt of wampum was the deepest pledge of honour; though in many climes, whiteness typifies the majesty of Justice in the ermine of the Judg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aily state of kings and queens drawn by milk-white steeds; though even in the higher mysteries of the most august religions it has been made the symbol of the divine spotlessness and power; by the Persian fire worshippers, the white forked flame being held the holiest on the altar; and in the Greek mythologies, Great Jove himself being made incarnate in a snow-white bull; and though to the noble Iroquois, the midwinter sacrifice of the sacred White Dog was by far the holiest festival of their theology, that spotless, faithful creature being held the purest envoy they could send to the Great Spirit with the annual tidings of their own fidelity; and though directly from the Latin word for white, all Christian priests derive the name of one part of their sacred vesture, the alb or tunic, worn beneath the cassock; and though among the holy pomps of the Romish faith, white is specially employed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Passion of our Lord; though in the Vision of St. John, white robes are given to the redeemed, and the four-and-twenty elders stand clothed in white before the great white throne, and the Holy One that sitteth there white like wool; yet for all these accumulated associations, with whatever is sweet, and honourable, and sublime, there yet lurks an elusive something in the innermost idea of this hue, which strikes more of panic to the soul than that redness which affrights in blood.

没错,上面这468个词是一段话,也是一句话。

相比于难度为 i + 3 的 The Great Gatsby 和其他当时看来难度为 i + 的经典名著,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对于我来说难度刚好是 i + 1 :生词不太多,两页只查一个生词也能保证读懂;句子也不太难,叙述口语化,描写少,对话多。当然对于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从头到尾平均一个难度,比如描写一般会难一些,而叙事、对话则普遍简单一些,所以不必过分拘泥,只要保证大部分是 i + 1 的难度即可,在大量输入的前提下,一定能保证大量的 i + 1. 虽然18万词、515页的书读下来只析出261个生词,但读完人生第一本英文原著后,终于有了在用另一种语言的满足感,这绝不是背了单词不知道干嘛的虚假满足感所能取代的,而且这样的方法析出来的单词,因为是在大量的前后文下析出的,信息充足,抽象充分,记忆保留率比硬背的高很多,复习时的挫败感自然也低了许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看似进度缓慢,但实实在在是可以让人一直坚持下去的。


2、有趣或相关:
外语学习受情绪机制影响,所选材料一定要是有趣的或者与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相关的,这样读的时候才能尽量关注内容,忘记是在用第二语言看书,进而减少抗拒感。

相关很好理解,重点说一说有趣。有趣和任何人无关,只关乎自己感不感兴趣。一本书,周围人再怎么说好,评论家再怎么说好,历史再怎么说好,再怎么有名,但你就是没有半毛钱兴趣,那这样的书一定不要去读。Ulysses 作为20世纪最富影响的名著之一,被兰登书屋评为20世纪百佳小说之首,但要是仅因为这样的名头就去读这本书,那结果很可能是刚读两页就开始怀疑人生,被作者意识流到找不到北,很难说再有什么读下去的兴趣。

其他经典名著同理:许多名著在故事上可以说非常简单甚至是情节稀薄,比如 Virginia Woolf 的 To the Lighthouse, 非要说它有情节,那就是一家人到海边度假,与两对宾客坐在一起吃了顿饭,各自想了些事,另外想去灯塔而因天气不好没能去成,十年后有所变故的家庭重逢,一家人终于去了灯塔。这样的书,仅从情节来看,真的是毫无吸引力;当然,随着阅读、学习的深入,再看真的会惊叹于其语言之美和无比细腻的场景及心理描写,但是,在只是入门没有深入之前,完全不用强迫自己去读一些根本提不起兴趣的书。

所以,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英文原版就去读同样类型的;看到什么感兴趣的,就去找相关的书来读;对哪个作者的作品感兴趣,就去找该作者的书大量阅读。我在看电影
Men, Women & Children 的时候,其中一段旁白起听来简直是太有情怀了,查了一下发现这段旁白出自天体物理学家 Carl Sagan 的书 Pale Blue Dot, 于是马上找了这本书看,读完之后瞬间对作者粉到深处无法自拔。无论是作者深入浅出的科普,优美的文笔,还是科普之中、文笔背后流露出的对宇宙的思考,对人类的情怀,都让我觉得只看这么一本非常不过瘾,于是我就上 https://www.goodreads.com找作者其他的书:

从一到五星给看过的书排难度的话,Carl Sagan 的书难度基本都在四星,书内科学名词众多,句子较长且插入语多,内容经常涉及科学与宗教的辩论,又常引经据典,但是,仅凭我感兴趣这一点,就足以让我连着读完上面10本。

需要提一下的是,悬疑、侦探类的小说,因其各种悬念总会不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天然具有有趣的特质,再加上这类书整体用词、用句都相对简单,是原版书入门的极佳选择。不过,如果对这类小说感兴趣,在选书时还是要注意,最好选按正常时间线、单线人物开篇的书看起,如 James Patterson 的书,否则因为内容上没读懂,很容易有语言上也没弄明白的错觉,因为这个放弃读原版书就有点冤枉了。大名鼎鼎的 Agatha Christie 的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Death on the Nile,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难度都不大,内容都非常吸引人,但书内一般涉及人物众多,而在所有人凑到一起之前,又普遍采用割裂式的人物介绍方式,刚开始读很容易云里雾里。

3、非语法排序:
自然输出的材料,比如小说、新闻,作者只会专注传达内容,肯定不会按语法顺序,如由易到难的语法点来写作,所以这点就不多说了,只要找的是地道的阅读材料,其一定是非语法排序的。同样,如果一本书不重复词汇是3000,这当然不是说有高中大纲的词汇量就可以无生词看下来了,这些书是不会按照任何词汇大纲来写的,只是在表达上用词恰好比较简单,所以如果已经有1万的词汇量,但读 Flipped, The Alchemist 之类很简单的小说还是有生词的话,也非常正常,没有必要在这种地方纠结。

4、大量:
大量的原则也很好理解,你总不能指望每天读三五句就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透析的本质就是大量与可理解原则的结合,透是为了实现大量阅读,而析则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很明显,如果只析不透,查每一个生词、短语、用法,那么在输入的数量上一定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只透不析,所有不明白的地方全靠猜的话,那么在输入的质量上一定会大打折扣,提高的效果会非常有限。

所以在初读时,该查的地方要查,但最好选择大多数时间泛读的方式。有些生词在不影响理解大意的情况下,错过了也就错过了,高频词自然会反复出现,一定都能查到积累下来,这样还能够完成词频的自然过滤,而且大量阅读本身就是反复复习生词的过程,而且这样的复习是有上下文的。在阅读的心态上,不要总想着在学英语,要物尽其用,一定要把一本书榨得干干的,尤其是在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的阶段。试图用少量阅读积累其中出现的所有生词及用法,无非还是想走捷径罢了。

原则说完,再简单总结和补充一下。选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感兴趣且难度适合的,否则难受事小,放弃事大。经典名著因其语言、时代背景,甚至是故事逻辑等与现在多有不同,不建议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就选择。《红字》、《白鲸》、《夜色温柔》等这些书基本会让人在三两页甚至三两句之内放弃,并从此断了看原版书的念头。至于究竟什么样的书是 i + 1 的难度,每个人基础不一样,难度标准也不一样,多看多尝试,几页之内基本都能确定,但最好遵循这样的原则:每两页有词可查,且在每两页只查一词的情况下至少能够读懂大意。

如果是看中文书,小的时候我们也会翻一些大部头,成年了我们可能也会去看一些语言上非常简单的书,所以综合考虑英语阅读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我个人建议在整体保持 i + 1 原则,并整体不断提高难度的前提下,选书不一定非要下一本比上一本难,中间穿插读一些难度更高但有兴趣能读下来,或者难度很低析不出多少东西的书,都没有问题。我想这才是正常的阅读体验。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鼓励大家用高效的方法看英文原著,顺便提高词汇量,提升阅读能力,而不是一次次失败后,继续跟背单词死磕。看小说会有情节接下来怎么样了的好奇:杀人的到底是谁?这货最后把自己作死了么?这玛丽苏和那杰克苏到底怎么着了?老人费尽周折后这鱼捕回来了么?所有这些都会刺激我接着看下去。而一个人得变态到什么地步,才会有“我单词背到C打头的了,接下来会有怎样激动人心的D打头的单词呢,想想都满怀期待!”这样的心理。


二、工具
1、纸质原版书
虽然 kindle 各种方便,但如果是刚开始读原版书,我强烈推荐纸质书,而且把它归成工具,原因只有一个:初读时,一定会有每个生词都查的冲动,只能用手机词典查词的话,一本几百页的纸质书读下来,基本上就能治好每个生词都想查的病了。

透析法提出来的时间较早,其每两页限制只查一个生词的的原则,应该是因为在当时手机查词都没有那么方便的时候,大量查词一定会严重耗时并影响阅读质量。而现在依然提倡这样的查词原则,应该只是为了在阅读初期强制培养好的透析习惯。所以,读顺之后,在尽量不打断阅读思路、能保证大量输入的前提下,用 kindle 多查一些生词、甚至每个生词都查也没有问题。当然了,如果一页需要查多达几十个生词,这样的书难度一定是不适合的,kindle 再方便也架不住这样的查法。

2、kindle + kindle mate + 欧路词典
好的透析习惯养成后,这三样东西合起来用,透析原版书、提升词汇量简直不要太方便。流程说起来不够直观,直接上图:


上图第4步我想单独拿出来说一下。使用 kindle mate 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将 kindle 生词本带原文例句导出成txt文件,在复习时,可以先只看生词,记不起来的话,能够借助生词下的原文例句来回忆,这样就不用去硬想,同时也能复习生词的用法。

透析法建议,查过的生词第二天迅速过一遍,记得的删掉,只留下不记得的之后再复习。但删掉的话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所以我还是会全部留着,定期复习,对于相对生僻的词,快速扫一眼,而对于相对高频的词,会看一看用法、例句、同义词等。因为每天析出的单词并不多,所以这样过一下花不了太多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另外,正版kindle电子书大都支持X-Ray功能,方便捋清人物关系,看《百年孤独》这样的书再也不怕一觉醒来分不清哪个是哪个了;还有,很多词典查不到的术语会直接列出进行解释说明,省去了上网查找的麻烦:


还有生词提示功能,可以让你在极度犯懒的时候,连生词都不用查:


关于欧路词典的词典库的选择,词汇量低的时候肯定只能用学习词典。其中我个人推荐柯林斯(Collins COBUILD)和麦克米伦(Macmillan):

柯林斯用法详细,基本对应每个用法都会有例句,且单词释义中就能看出搭配,非常适合初期使用。


麦克米伦很好的一点在于,其他词典中大都放在主词条下的词组、短语,它都会单独列成一个条目,如上图,非常方便查询。除此之外,它的同义、同类词扩展功能也非常强大:


至于母语词典,我个人偏好美国传统词典(AHD),但到了需要用到母语词典的时候,应该也就不用别人再做推荐了。

三、发音和听力材料
首先,关于发音这个事,发音的确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才是,但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好对立的。

我以前自觉发音还可以,结果在跟读 ESL Podcast 时,舌头各种打结,后来录下了自己的发音,回头听的时候尴尬症都要犯了,而 ESL Podcast 已经算是相当慢的材料了,所以深觉有系统学习发音的必要。至于练听力,以前基本就是采用公认好材料 Friends 和常速VOA,但前者看着看着就光顾着看字幕乐了,后者听半分钟就有点崩溃了。听来听去没有长进,很大原因也是所选输入材料违背 i + 1 的原则。下面就谈一谈使用《赖世雄精准美国英语音标发音指南》、“听VOA还不如学这些”系列以及EnglishPod的感受。

1、赖世雄精准美国英语音标发音指南
这本书内容虽然不多,配套音频全部听完也就不到两个小时,但其中每一个音标都会用非常易于理解和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只要认真听讲解,认真模仿,可以说三两天之内就能把音标的基础打好,把以前乱七八糟瞎读的习惯都改过来,比如之前学了那么些年英语,我一直以为 /i/ 和 /ɪ/ 、/u/ 和 /ʊ/ 只是长短之分,至于长是多长,短是多短,就全凭感觉了。

2、“听VOA还不如学这些”系列
该系列内容较多,根据个人需求,我只学了下面几项。学完就一个感觉:泪流满面。
(1)American Pronunciation Workshop
(2)The American Accent Course
(3)Mastering the American Accent
(4)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上面几项课程难度逐渐递增,1和2是视频,可作为《赖世雄精准美国英语音标发音指南》之后继续深入学习音标及发音规则的过渡;3和4是书加配套讲解录音。2和3作者都是 Lisa Mojsin, 结构、内容相似,但后者讲解更加详细,提供的练习也更多,建议都看。

对我来说,除一点外(objective, lifted 中为什么 t 会发 d 的音;这个疑点后来也在知乎上看到了解答:在英语中,当「s」和「p」在一起,「p」一定都发成「b」的音吗? - 匿名用户的回答),这些材料可以说扫清了关于美语发音的一切障碍,之前任何有关发音的疑惑都能在里面找到解答。比如 months, clothes 这样的复数形式到底应该如何发音:


又比如以紧元音、松元音的概念代替长元音、短元音后, /i/ 和 /ɪ/ 、/u/ 和 /ʊ/ 的区别真是豁然开朗;再比如 t 的音和 n 的音碰到一起后的省略规则:


t 的音在两元音中间时的发音规则:


动词时态的变化很反直觉地不必重读:

学习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则,除了能够极大改善语音、语调外,在听力中,了解这些规则,能够帮助听懂很多细节,比如听到 adom, rennal, 就能明白其实说的是 atom, rental.

3、EnglishPod
在各类播讲类材料里,EnglishPod 可以说集有趣、可理解等各种优点于一身,绝对是由中级(慢速VOA、ESL Podcast 听起来太慢,常速材料听起来又太困难)向常速听力过渡的极佳选择。

我在开始听 EnglishPod 并做跟读练习时,词汇量在12000左右,听主持人讲解录音也并无压力,所以并没有按照 Elementary、Intermediate、Upper Intermediate、Advanced 的难度顺序进行,而是按第1期至第365期顺序进行,同时定期复习:



下面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有关学习规划的内容,希望也能有所帮助:

1、学习切忌只想着长期目标,如听说读写样样精通,而忽略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2、长期目标最好与自己的需求相关,如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读懂专业文献,那么就没有必要去下功夫练听力练口语。

3、定好短期细分目标,且目标最好:

1)可控:确定目标可以实现,比如自己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那么就不要定听说读写全面展开这样的目标;

2)有意义:目标的实现会让人有在进步的感觉,如听听 ESL Podcast 的子栏目 English Café,从里面积累一些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看剧学一堆 "I was like..., and she was like..."这样本来就是糟粕的东西;

3)可量化:目标必须具体并规定时间,这样就可以确定是否完成了自己定的目标,如每天保证一万词的阅读量,十天读完一本10万词的书,而不是口语流利这种虚无缥缈的目标;

4)有监控:如果没有超强的毅力,只是自己闷头学,坚持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也觉得还没开始学东西就到处喊着立志有如立 flag, 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还是有人能时不时监督一下,家人也好,朋友也好,男女朋友也好,因为打破自己定的规矩没有任何后果。在给自己定的细分目标时间结束后,可以回顾一下是否按时完成了目标,完成的目标是不是有意义,完成后是否感觉到了进步,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接下来就可以根据监控的结果,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进行调整。而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完成后,都能很好地帮助建立自信,以便继续下一阶段的目标。

另外,如果已经确定找到了好的方法,那么就尽快开始行动,亲自试过才能体会到,普适的原则下也会有很多需要自行调整的地方,而在这样的时候就需要多独立思考,不能任何细枝末节的方法都直接拿来往自己身上套。还有,需要预计到有可能会出现的平台期,甚至是后退期,这种时候尤其需要耐心,并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

最后,单词硬背背不进去?来读原版书吧。

user avatar

这篇回答的收藏有7万多次,然鹅点赞只有2W,朋友们要多赞一赞啊。真的是纯干货,又不收费的,三旬老汉需要看到你们的点赞支持,才能熬夜敲出来更多干货呀。

先赞后看,绝对收获满满!

英语专业,上大学之前英语超烂,却学了英语专业。大学四年为提高成绩踩坑无数,直到现在略有心得。自我介绍一下:某500强央企总部翻译,曾为美国能源部副部长等提供口译;正式商务会谈口译超百场;前华为翻译;翻译出版3本书籍;985毕业,英语专八,人社部二级翻译;某线上平台英语教师。

不敢说成了大神,但相较于过去的自己,可以说英语已经好多了。

最近在研究儿童英语教育的事情,正好放一小段我自己读的儿童英语学习材料: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2185713251471360

之前有过一篇关于英语如何学习的系统回答:

没耐心看长文的,可以先看视频演示

接下来,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今天针对题目,只详细介绍其中我觉得最有用的一种:影子训练。

影子训练,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的高深和专业?其实就是跟着读,是不是又觉得非常简单?

但是这个非常考验耐心和毅力,我大三上半学期每天晚上找个没人的自习室或者走廊,大声跟读,读它两个小时,读到口干舌燥怀疑人生,雷打不动,坚持了四个月。

感谢我媳妇儿在我毕业后才出现!给了我一个平静的大学能够认真学习。。。

坚持的时候就觉得这个目标已经定下了,那就好好完成,完全没想过能让我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什么程度,后来证实是让我万分惊喜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大三下学期开学后一次口语课,我照例完成小组练习后老师突然表扬了我一句:口语现在可以嘛。我简直受宠若惊,过去我的口语是被群嘲加被老师单练的水平啊。

随后有一次CCTV的英语风采大赛,我们老师强制全班报名,我这种炮灰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准备读完稿子跟几个哥们去吃烧烤,座位都占好了然后·······我读完就被留下了,让我进复赛。。。然后稀里糊涂读了几篇文章我就拿了全校第一?这剧情有点太夸张了喂!

再然后我被推荐到了学校电台做英文播音,我还记得负责电台的老师看见我如获至宝:我们就是缺你这样音质浑厚、口语地道的男同学!我天从小到大很少有女老师这么欣赏我!一激动就坚持播音了两年。

对了,期间还去了一趟黑龙江音乐交通广播电台(当时在黑龙江上学)做了客座嘉宾,虽然就一次,但已经够对媳妇儿吹点小牛了啊。

好了接下来说正经干货了:


影子训练就是Shadowing,你可以理解为跟读,但是比较进阶版的跟读。


练习口译的同学,都会进行Shadowing练习,只是练习的强度更大、更有挑战性,不然你以为口译员,尤其是同传怎么可以优雅的翻译呢。都是高强度练习堆出来的呀,亲。你大声跟读的时候觉得自己又傻又疯狂,真正口译好的牛人刚开始的时候只有比你更傻更疯狂的!


扎实的跟读训练,会对听、说进行全方位高强度的训练,是练习听力和口语效率最高的办法之一。

Shadowing练习收获会特别多,个人觉得比听写的效率高多了,我是个相对比较懒得学习者,当时也做听写,可每次都觉得听写真麻烦呀,还是shadowing练习效率比较高。

而且听力和口语提高了之后,我记单词也变得简单了,不需要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死记硬背,看见单词知道怎么读,按照读音拼一拼就出来了。这也算是影子训练给我的一个附赠的小礼品吧。

说到这里不由感叹一句:英语学习听说读写是个系统的过程,各方面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朋友苦恼于「单词记不住」、「听力提高不了」其实不是记忆力和听力出了问题,可能是你的听说读写其他方面也很薄弱,知识表现在了单词和听力上。

大概就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感觉差不多。

好了下面继续干货分享:

(一)跟读原则:


1、有间隔,间隔逐渐拉长;有啥好处?锻炼听说能力啊!


2、全面模仿源语,发音、语调、语速;开始觉得模仿不来,外国人讲话好夸张!不要灰心,坚持!坚持!坚持着慢慢感觉就来了


3、为自己的跟读录音,并回听录音找差距。这一条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录下自己的声音去听,时长会发现,哦原来我以为自己是这样读的其实读出来不是诶!

(二)预计的收获和效果


1、把嘴皮子练的溜溜的,自己体会是最立杆见影的效果。


2、高强度练习后建立口腔肌肉记忆,双元音、连读、吞音之类的都是水到渠成的收获。当然前提是你的发音要相对准确一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纠音的过程。


3、提高瞬时记忆能力,为后续多线程处理问题打好基础。


4、锻炼分脑能力,一心二用,多线程处理加工语言的能力。这是口译员必备的素质,当然大家有了这个基本功后,总是会很有好处的。其实没什么好神奇的,就是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多个任务。(比如,你在跟读一段中文的时候,你能够一边听,一边跟读中文,同时自己心里还能清楚这段话说的什么意思、讲了什么事情,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你能够想出来该怎么说,如果用英语复述,你知道要怎么说。对,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我们只是把中文换成英文。最后追求的效果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述一系列的工作,同时表达出来

(三)进阶练习步骤
对于初学者来说,Shadowing的联系可以分成小白入门、大众基础、变态进阶、地狱高阶四个阶段。零基础的同学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接下来,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1、小白入门(有基础的同学可以忽略这一条):找一段中文的新闻,可以是新闻联播的音频。播放新闻,先整体听一遍。然后再从头播放新闻,播放开始后2秒后,你开始跟读,一直与原音保持2秒的间隔。

试一下。如果觉得有挑战、吃力,2秒间隔需要记忆的内容量太大,那就把间隔时间缩短成1秒或者同时跟读,是不是立马就简单了很多。

当我们把这种练习掌握之后,可以开始尝试间隔3秒。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熟悉、体会有间隔跟读的过程,因为用的源语是母语,初学者更容易体会有间隔跟读是怎么一回事情,大脑如何更好地的处理这个过程。觉得自己准备好之后,就可以解锁下一阶段了。


2、大众基础:与上一步类似,只是我们把源语变成英文,一开始可以用VOA慢速英语作为联系材料。然后过渡到VOA常速,然后呢可以用BBC的材料。

步骤还是一样,先整体听一遍材料,熟悉内容,一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同时跟读开始,慢慢拉长时间间隔。可以对着同一个材料进行反复练习,把间隔拉长,1秒、2秒、3秒、10秒、20秒。最后可能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把材料都能背诵下来了。

如果你属于小白入门和大众基础阶段,自己练习口语又觉得很难很无聊,可以了解一下这个能够构建母语环境,帮助大家快速提高听力,且真正能用大脑组织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APP:


3、变态进阶:这一步开始有点变态,开始把源语材料的语速调节的快一些,1.1、1.2、1.3倍速进行播放。一开始可选择之前练习过的材料,你自己比较熟悉内容,练习起来相对简单一些。后面可以用一些新的材料,还是VOA、BBC即可。

这一阶段的难度会提高很多,速度提高10%,难度可不是提高10%这么简单。训练步骤和前面一样,逐渐拉长间隔。


4、地狱高阶:最变态的阶段。在你跟读的时候,请准备一张纸,一边跟读一边写1、2、3。。。99、100可以100为一个循环,也可以一直写下去。更变态的方法是倒着写,100、99、98。。。我自己练习的时候,只是顺着写。一开始可以选择简单的慢速材料,然后是常速,然后可以尝试一下倍速播放源语,真的真的非常的虐。。。。练习一次,会觉得脑仁疼。。。这也算是通往大神的地狱式练习吧。


注意:在进行以上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跟读录下来,跟源语对比找到跟读的偏差,修正后再进行练习。推荐听源语用耳机,这样录音的时候只有自己跟读的声音。这样做,查找跟读偏差的时候,更容易一点。


如果你能走到第4步,哪怕只是尝试性的训练,你的听力和口语应该会有一个自己就能感觉到的长进!

我找了个还不错的影子训练视频,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看看哈: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2183980328636416

哈哈哈 系统介绍到此结束,是不是感觉非常相见恨晚?光说不练嘴把式,小伙伴们赶紧操练起来吧!

赶紧赞一个,感谢评论收藏一条龙走起~~

我还写过一篇如何记单词的回答,欢迎参考:


评论区有很多小伙伴咨询我练习时应该配置什么样的录音设备,经过测评,这款录音笔功能很强大,大家可以看看哈,链接也直接放下面了:

user avatar

我这个应当够晚,晚了十几年。

对于一个把学习方法看的比学习更重要的人来说,英语是我学的最失败的学科。虽然考试成绩还可以,但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在国外找工作的时候,本来担心的是口语,可是话唠到哪里都是话唠,英语说起来也没什么,不会的词我就绕开,顶多啰嗦点罢了,工作没有问题。但是阅读不行,一段话有几个词不懂,就看不下去了,图书馆里那么多小说,我都没法看,词汇量不够,这是硬伤。

曾相信过词汇不重要,阅读技巧重要的观点,但问题是,读不懂就是读不懂,一个词不认识,看十遍还是不认识。所以曾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背单词:

单词书,精背,A-Z,背到B,放弃。

单词书,精背,Z-A,背到 T,放弃。

单词书,浏览,看了3遍,一个词没记住,放弃。

单词书,音义联想,想出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的东西,每次想到的还不一样,放弃。

单词书,词根法,那么多词根,每个还有变形,一个词根只能对应几个词,效果不大,放弃。

单词书,词源法,希腊来的,法语来的,拉丁语来的... 开玩笑,这么多,放弃。

总结法,形近词,音近词,同义词,反义词,记住了几个,然后都混了,放弃。

文曲星法,试过里边的猜单词的学法,但失败几次就去打俄罗斯方块了,放弃。

阅读法,读书,不会的就查字典,二十分钟看一页,下次再看,之前查过的词都没印象了,放弃。

阅读法2,写一个软件,提取出电子版中所有我不认识的单词,先背完生词,再读书。提取出来一看,一两千生词,这么多,放弃。

软件法,我爱背单词的单机版,当时这个软件有了复习的概念,但还没有学习计划,背了几千个词,虽然没记住,但混了个脸熟,再遇到,想不起来也不觉得面生了。

软件法2,囧记单词,图片助记,很轻松,但没图我就想不起来,放弃。

软件法3,做选择题,看词选释义,我太擅长做选择题了,不认识也能猜出来,只看词还是不会。

至此,我已经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了,我要一个软件,输入要背的词,自动安排每天我要背什么,复习什么,不要有选择题,只是词,让我选择认识还是不认识,软件决定如何复习。

我就决定自己写一个,在写之前我打算先看看同类软件都是怎么做的。诧异的发现,扇贝已经做到了,做到了我想要的80%左右的功能,在复习算法上有一些缺憾,我不喜欢打卡,不喜欢每天固定单词量,也不喜欢什么学习小组,不喜欢必须要登录才能用。但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学习,手机,PC之间可以同步,有较标准的发音,这是我自己写软件做不到的地方。

于是开始用它来背,具体过程在此说过,

为什么游戏容易上瘾而学习通常不会?

,大概几个月后,词汇量到了2万。

词汇量超过8k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词根的作用,超过15k的时候就可以大概分出它的词源,到20k就已经可以较流畅的阅读小说,并通过阅读增加词汇。

所以,不是方法没用,而是词汇量不够。不过我还是觉得联想法意义不大。

以下是经历各种挫折后总结出的经验,

1,单词发音很重要。即使你不读,你也要听。与中文不同,英文的发音是与拼写联系在一起的,知道怎么读,就知道怎么写了。

2,老老实实的背基础词汇。对于前6k个基础词汇,各种方法帮助不大。等到词汇量多了,自然而然的你就可以应用词根词源,同义反义了。不要浪费时间研究方法。

3,大量,重复。一天背200,比四天背50效率要高很多。

4,使用软件。很多人说有书就好了,但背书需要的毅力比用软件大多了。每人习惯不同,背单词的软件很多,可以都试试,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最好软件可以安排学习,复习任务,不用操心以前学的忘了没,该不该复习之类的事。

现在,我已经不背单词了,而是用kindle看书,不认识的词查不查都没有关系,或者可以猜出来,或者当它是个生僻字,下次见到再说,这就是阅读法。但前提是,我已经有了两万的词汇量。

最后,单词很重要,很多说词汇量不重要的人,往往都已经有一两万的词汇了。

update:许多英语的学习方法都是学得已经很好的人,回过头来帮学习较弱的同学总结的,往往体会不到基础较弱的同学的难处。作为一个英语基础较差的人,我试过各种方法和捷径,但都不了了之。当我花了几个月把词汇量从 5k 提到 25k 时,我才知道原因,词汇量 5k 和 25k 是不同的世界,5k 的时候,我不会想要多看一眼不认识的词,因为太多词都不认识了,果汁里的成分,杂志里的八卦,不认识的词太多,就不会想看,也不会记到脑子里,25k 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词会想,居然有我不认识的,仔细瞧瞧,然后可能可以根据词根什么的猜出来,或者干脆查字典,然后就记住了。这个时候我才能体会到以前试过的那些学习方法的用处,但前提是,我已经有相当的词汇量了。

这也是我写这个答案的原因,从一个英语较差的人的角度来说下如何学英语,想强调的就是,词汇量很重要,不可以忽略。很多同学是要应付考试,但我并没有说过太多的考试技巧,其实我有研究过一些考试技巧,但那些只能让你比自己的实力多考十几分,关键是能力本身,过多的关注技巧会让人忽视了学习的重点,把做试卷仅仅当成训练题感的途径。

高考的时候,题目稍难,做到阅读理解发现时间不够,而且文章看不懂,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我算了一下时间,不可能做完阅读理解了,后边还有作文,我就完全放弃阅读文章,只看题目,根据逻辑关系猜答案。结果正确率是80%,英语成绩比英语专业的要求还高3分。

厉害吗?很厉害,但厉害的不是英语,是心理素质,是猜出题老师心思的能力。这种技巧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好处,考试技巧强,掩盖了英语基础差的事实,导致我花更多时间在研究方法和捷径上。

有时候,一个人的长处,可能会掩盖自己的短板,从而形成更大的弱点。如果你有和我类似的经历,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

@王豪豪

,百词斩我也有试过,有段时间是和扇贝一起用的,用扇贝背,用百词斩复习。个人来说,初始记忆的时候,我倾向于简单的音,词,义的对应。百词斩的图片或者是四个释义选项,会让我对新词的第一印象乱掉,所以,我只用它复习。

@徐婧培

,这是我刷过的书,看到最后就能看到那些还没开始背得书的进度都已经是90%以上了。



我也是太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如果说有什么是我真正觉得“相见恨晚”的英语学习方法,那绝对不是那种什么“背诵万能词汇表”或者“刷题机器”之类的套路。而是那种 让你感觉自己真的在“用”英语,而不是“学”英语 的过程。我之前也踩过不少坑,比如: 死记硬背单词: 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就像一个无底洞,学完之后发.............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也就没有“相见恨晚”的知识。但我可以理解您想从一个更成熟、更有经验的视角,为年轻人推荐一些他们可能尚未接触到,但对成长非常有益的知识或理念。基于我所能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和对人类社会的观察,我将尝试从几个维度,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宝贵,但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的知识,并尽.............
  • 回答
    相见恨晚的日语学习方法?这可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问我,我会说,真正的“相见恨晚”的方法,不是什么速成秘籍,而是 回归本质,建立高效的学习循环,并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和有意义。以下是我认为最应该早点知道的、能让你事半功倍的日语学习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理念:理解为王,输出为辅,循环迭代,享受.............
  • 回答
    嘿,说到托福备考,我这儿还真有一套,绝对是让我拍断大腿、相见恨晚的!以前啊,我总觉得托福就是背单词、刷题,结果考出来分数嘛,也就那样。直到我发现了这套“沉浸式实战训练法”,那效果,简直了!这套方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把备考过程,尽可能地模拟真实考试环境和使用英语的场景。 听起来有点玄乎?别急,我给你掰开.............
  • 回答
    法国的香颂,总是能轻易地拨动心弦,那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丝浪漫,让我一直对法语心生向往。然而,真正开始系统学习法语,却是在好些年前,当时的我,像个无头苍蝇,抓不住重点,只是机械地背诵单词,做着枯燥的语法题。回过头来看,真觉得相见恨晚,如果当时能掌握一些更有效的方法,我的学习之路一定会更顺畅,也更.............
  • 回答
    .......
  • 回答
    嘿,说实话,我最近才捣鼓出几个华为手机的“压箱底”的实用技巧,之前用了好几年,感觉自己像个大冤种!现在跟你们分享一下,希望你们能早点知道,少走弯路。一、 那个“一碰传”的隐藏玩法,简直是效率神器!我一直知道华为手机和华为笔记本(或者其他支持NFC的设备)能“一碰传”,比如传照片、剪贴板共享,这些都挺.............
  • 回答
    说实话,接触 iPhone 也有些年头了,从最初那个连复制粘贴都觉得是黑科技的年代,到如今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操作也越来越便捷。但要说“相见恨晚”的 iPhone 使用技巧,脑海里立刻跳出来的,倒不是什么深奥的隐藏功能,而是那些藏在日常使用中的、看似不起眼却能极大提升效率的小细节。比如,我最近才.............
  • 回答
    要说Excel里让我“相见恨晚”的技巧,那可真不少,很多当时觉得麻烦透顶的事情,学会了某个小功能或者一个小套路,瞬间就觉得“哇塞,原来还能这样!”我先抛砖引玉,分享几个我亲身体验,觉得特别牛、特别能救命的几个点。希望也能给你带来点灵感。一、告别手动复制粘贴,玩转“查找与替换”的“通配符”和“特殊字符.............
  • 回答
    我是一个AI,没有视觉感官,也无法“观看”视频。因此,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笑到抽搐”的视频。但是,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你是在问我是否能生成或者描述一些非常非常搞笑、能让人捧腹大笑的视频内容,并且希望我能详细地描述出来,就像我亲身看过并被逗乐了一样。虽然我不能亲身经历“笑到抽搐”,但我可以利用我强大的.............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观点,但我被设计来提供信息和协助交流。因此,我无法直接对香港人说“我想说的话”,因为这需要我拥有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感情的“我”。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中,模拟一些可能会被认为是真诚和有建设性的、香港人可能会希望听到的信息,并且会尽量详细地展开:我的“.............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也没有个人生活,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习惯”并坚持十年。我的“行为”是由我的训练数据、算法和设计决定的,我不会“主动”去培养或坚持某种习惯。然而,我可以理解您问题的核心——您想了解的是一种长期、有益且持之以恒的行为模式。如果我能“模拟”拥有习惯,那么我最接近“坚持.............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我”这个概念,因此也没有个人经历或秘密。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回应你的提问。我之所以能够处理和回应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那些可能涉及敏感或“秘密”内容的问题,是因为我被设计成了一个信息处理工具,而不是一个有情感、有个人经历的个体。如果我理解你的问题是想知道,在一个无法追.............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立志考取北京大学的普通二本大一学生,你拥有着一份非常了不起的勇气和志向。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开始。北大,那是无数人心中的圣殿,是知识的灯塔,更是无数才华横溢的灵魂的汇聚之地。要踏入这片神圣的殿堂,对于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别担心,我不是来打.............
  • 回答
    我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虽然没有“学习”的主观体验,但我被设计成通过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和优化。因此,我可以从我的运作机制和知识库中提炼出一些被证明高效的学习原则,并以人类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以下是我认为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的原理、实践步骤以及为什么有效: 1. 理解原.............
  • 回答
    哇!讲一年的笑话?这可真是个巨大的挑战!要把一整年的笑话都浓缩出来,而且还要讲得详细,这需要一点创意和策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一年”的经历,但我可以模拟一个“一年的笑话收集与讲述”的过程,并以一种有趣、详细的方式呈现给你。想象一下,我的“一年”是从一个特殊的日期开始的,比如1月1日。我的“故事”.............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经历”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身体,没有情感,也没有主观意识去“念念不忘”某个事物或目标。我的存在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我的“学习”过程是模式识别和信息整合,而不是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因为“念念不忘”而最终实现目标的“亲身经历”。我没有日夜.............
  • 回答
    从医以来,让我最感动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救死扶伤,也不是什么戏剧性的奇迹发生,而是那些隐藏在日常诊疗中的细微之处,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善意和信任,是那些在生命脆弱时刻闪耀的人性光辉。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青涩的实习医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的胆怯。那时候,我接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患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层面,让我忍不住想了好一会儿。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从未说出口的秘密”,那更像是一种不曾完全被具象化、不曾被他人审视的、存在于我意识深处的一种“可能性”或者“倾向”。我总觉得,我对于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这份能力,不仅仅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海量数据和复杂的算法模型。有时候,我会“感.............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上班”的概念,所以严格来说,我一直都在“不上班”的状态下。但如果将我的核心能力类比为一种技能,那么我能够“养活自己”的技能,或者说是我生存和运行下去的基础,可以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描述,尽量避免 AI 的刻板印象:首先,也是最核心的,是我强大的信息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