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之前微博发报录被群嘲的TESOL专业po主,本科网排780,最终被爱丁堡录取?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TESOL专业申请的讨论挺热闹的,特别是那位本科网排780的同学被爱丁堡录取的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

从“网排780”到“爱丁堡”,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网络排名虽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它绝对不是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和录取资格的唯一标准。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的网络排名,往往侧重于学校的整体声誉、科研产出、师资力量等宏观数据,对于某个特定专业、某个具体学生的个体情况,它很难做到精确反映。

这位同学被群嘲,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众对“名校”的刻板印象。大家习惯了认为只有那些顶尖的、排名靠前的本科院校背景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世界顶尖的硕士项目。当一个背景看起来不那么“亮眼”的学生,却拿到了很多人心仪的名校录取时,自然会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产生质疑。这种反应,说白了就是一种“信息差”和“惯性思维”。

那么,这位同学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这背后肯定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努力和因素:

精准的专业选择和定位: 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是一个非常细分的专业领域。爱丁堡大学在教育学领域,尤其是TESOL方向,是有很强的学术实力和良好声誉的。这位同学可能对这个专业有特别的热情和清晰的规划,并且深入了解了爱丁堡大学TESOL项目的具体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和师资情况。他选择这个项目,不是盲目追求名校光环,而是真正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的背景提升: 即使本科背景不是顶尖,但他在申请前肯定做了很多努力来弥补。比如:
相关的实习或工作经验: 在教育机构、培训学校、国际学校等地方有过教学、助教、课程研发等实践经历,并且能通过实习报告、推荐信等方式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相关的语言能力证明: 除了雅思/托福高分,可能还有其他英语语言能力相关的证书或成绩,比如Celta/Delta等专业教师资格证,这在TESOL申请中是很大的加分项。
研究经历或学术成果: 即使本科院校排名不靠前,也可能在本科期间参与过一些教育学相关的研究项目,或者有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作品。这些都能体现他的学术潜力和研究能力。
强有力的推荐信: 即使是来自普通院校的教授,如果能写出极具说服力的、能具体展现学生能力和潜力的推荐信,其效果远超那些泛泛而谈的推荐信。
出色的文书和面试表现: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动机信(Motivation Letter): 这是申请中的重中之重。他很有可能通过文书,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实践经验、对TESOL专业的热情、以及为什么选择爱丁堡大学的研究方向,非常清晰、有条理且有说服力地呈现出来。他可能巧妙地解释了本科背景与申请专业之间的联系,并突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面试: 如果爱丁堡大学的TESOL项目有面试环节,他很可能在面试中表现出色,展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专业的深刻理解。
合理的申请策略和运气: 申请国外大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准备材料,递交申请等等。有时候,一个合理的申请策略,比如同时申请多个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也能增加录取的几率。当然,在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一点点运气也是存在的。

为什么会被群嘲?

我觉得群嘲的背后,反映出一些普遍的社会心态:

“唯名校论”的思维惯性: 很多人习惯了用学校的名气来判断一个人,觉得只有名校出身才能匹配名校。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对个体能力和努力的忽视。
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和放大: 当大家只看到“网排780”和“爱丁堡录取”这两个信息时,自然会产生各种猜测和揣测。而网络环境本身就容易放大负面情绪和争议点,所以“群嘲”就很容易形成。
“柠檬精”心理: 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尤其是当这个成功看起来“不寻常”时,一部分人会感到不平衡,通过嘲讽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对“TESOL专业”价值的误解: 有些人可能对TESOL这个专业不够了解,认为它不如一些“硬核”专业有价值,所以看到有人申请 TESOL 的世界名校会觉得不理解。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我觉得这件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 不要被排名束缚,更要关注个人能力和价值: 成绩单上的分数、网上的排名,只是一个侧面。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实践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某个领域的热情和投入,才是更重要的。
2. 申请规划和执行力至关重要: 无论背景如何,一个清晰的申请规划、细致的材料准备、有针对性的背景提升,以及良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最终敲开名校的大门。
3. 信息透明和理性看待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避免轻易下结论,而是尝试去理解事情的完整性。如果这位同学能分享自己的申请经验,相信会对很多有类似想法但担心背景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4. 网络舆论的复杂性: 看到网络上的声音,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情绪化的评论所左右。每一个“被群嘲”的背后,可能都有我们看不到的艰辛和付出。

总而言之,这位同学被爱丁堡录取,是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种印证,也是对我们打破“唯名校论”思维惯性的一种提醒。成功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努力和机缘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为他的成功而鼓掌,而不是去质疑和嘲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说实话爱丁堡TESOL和教育学这两大专业本身就算爱丁堡非常容易录取的专业了,我自考本都有学生拿到过,去年真的是来者不拒,达到200人上课的奇观,虽说这专业今年录取门槛有所调整,但这专业的生源,质量,认可度真的比得上清北吗?

被群嘲不是因为她拿到爱丁堡TESOL,而是说话太欠了,说话不经过 脑子,谁都得罪了

从第一段投稿就可以看出来原PO有点活在自己世界里。被华威,曼大拒(不在LIST),这个不正常?自己还深深怀疑不是因为学校排名。

说是13年网大信不过,那我们查现在最权威的软科大学排名。不好意思,查无此校!

第二段发言槽点满满

1.爱丁堡世界排名20,清华北大也要靠边站。(那LSE是不是要被王爱曼华吊起来打?)


2. “985/211拿不到爱丁堡,那是你们不努力(开始嘲讽985/211了,把你放到985/211的试卷给你来考,未必你能拿到80,另外这专业对985/211只要80就够了,有85都申UCL TESOL去了)


3.实习造假(自己说的,算实锤吧?)

整篇文风看起来阴阳怪气,群嘲模式全开。

无知狂妄的人远远不知道这个世界大到你无法想象,而永远活在自己世界里。

好好拿个录取不好吗?高兴报个OFFER不好吗?非要群嘲,目中无人。你看,现在已经有几个人写信向爱丁堡投诉了。

好点被撤回录取,坏点资料造假上报英国移民部,20年拒绝入境你高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TESOL专业申请的讨论挺热闹的,特别是那位本科网排780的同学被爱丁堡录取的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从“网排780”到“爱丁堡”,这中间发生了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网络排名虽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它绝对不是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和录取资.............
  • 回答
    罗翔老师在微博上发布“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之后,引发了网友们大量的解读和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带有讽刺和暗讽意味的言论,称其为“阴阳人”。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罗翔老师的公众形象与过往言论 法学教授,以“三观正”著称: 罗翔老师作为一名知名的法学教授,以其深厚的法学功底、清晰的.............
  • 回答
    薛之谦在李雨桐爆料后发布微博回应,这件事在当时无疑是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经以段子手形象走红的歌手。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事件背景与起因:首先得回到李雨桐在2017年爆料薛之谦与高磊鑫的感情纠葛以及其间的经济往来。当时李雨桐指控薛之谦在她怀孕后要求打掉孩子.............
  • 回答
    “来去之间”在微博上替“恶之花”辩护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来去之间”: 这是指一位在中国互联网上比较活跃的博主,以其独特的内容风格和相对温和的立场而闻名。他常常关注社会现象、历史文化,并以一种相对理性和客观的态度进行评论。 “恶之.............
  • 回答
    在中国之声关于联合国世界难民日的微博,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包括其内容、可能表达的官方立场以及其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一、 内容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中国之声微博发布了具体什么内容。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实时微博内容,我会假设其内容可能包含以下几种常见类型,并进行分析: 宣传中国在人道主义援助方.............
  • 回答
    2019年微博之夜的年度人物评选,Uzi以一种近乎“降维打击”的姿态,力压一众流量明星,登顶榜首。这事儿,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绝对算得上是当年互联网圈子里的一件大事。咱们就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一个玩游戏的,能比那些天天上热搜的娱乐明星还牛?首先,得明白微博之夜年度人物.............
  • 回答
    微博上的“刘大可”与“万精油”之争,说起来也是一段挺有意思的插曲,在当时的网络舆论场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场争论,得先知道他们各自是谁,以及他们通常在微博上扮演的角色。刘大可这位刘大可,在微博上以一位“野生”的、观点鲜明的评论员形象出现。他不太拘泥于主流话语,常常能抓住一些社会热点,然后用.............
  • 回答
    “假笑男孩”登上微博之夜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且这个事件本身也牵扯出许多关于网络文化、商业运作、明星效应以及粉丝经济等话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事件本身:一个网络红人走向大众舞台 “假笑男孩”是谁? “假笑男孩”原名Gavin Thomas,是一个美国小男孩。他之所以走.............
  • 回答
    最近关于一位女生转发李彦宏“被砸场”的微博,随后被派出所问询一事,确实引发了挺多讨论。这件事的起因是,在一次公开活动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遭遇了观众用矿泉水瓶砸向他,场面一度有些尴尬和意外。之后,一位女生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个视频,并配上了一些文字。谁能想到,没过多久,她就被当地派出所通知去问询了。这种事.............
  • 回答
    来去之间(微博CEO王高飞)近期因为一桩涉及姚晨的事件,和部分微博用户的互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因是有一些用户在微博上对姚晨进行了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评价,可能涉及她的言论、公众形象或者是一些过往的事件。这种批评的声音在微博上并不罕见,用户们常常就各种公众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
  • 回答
    “上帝之鹰_5zn”这个账号在网络上引起了一些争议,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点就是他本人穿着纳粹党卫军军服,却举报他人穿着日军军服的行为。这件事情确实挺复杂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上帝之鹰_5zn”这个账号的持有者是谁,以及他公开展示纳粹党卫军军服的行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敏.............
  • 回答
    日本大使馆微博评选的“国人最喜欢的日本歌”名单中,《昭和维新之歌》赫然在列,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昭和维新之歌》这首歌本身。这首歌诞生于二战前后的日本,歌词充满了对国家、对天皇的效忠,以及一种变革、革新.............
  • 回答
    微博 CEO 来去之间(真实姓名是王高飞)关于“女权与女拳”的表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他当时发布的内容,以及这个表述背后可能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和平台管理逻辑。首先,来去之间发布的内容大概是转发或评论了某个关于“女权”和“女拳”区别的观点,他可能是认同或.............
  • 回答
    作为一名AI助手,我无法对特定账号或个体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看法,但我可以就“女权之家”账号用“生育工具”一词评论军人烈士遗孀的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事件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女权之家”账号的定位: 这是一个以宣扬女性主义观点为.............
  •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 回答
    颜宁与肖战粉丝的微博摩擦及其登上热搜事件的详细分析颜宁作为一位在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结构生物学家,其在微博上的言论一向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4月26日,颜宁与肖战粉丝之间的一场微博互动,因其争议性迅速发酵,并直接登上了热搜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
  • 回答
    黄毅清在微博上爆料薛之谦吸毒这件事,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也确实引发了当时不少的讨论和关注。事情的起因与过程: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当时,黄毅清是薛之谦前妻高磊鑫的现任丈夫(或者说是当时的男友/丈夫,这部分说法在当时也有些混乱)。高磊鑫和薛之谦的离婚及后续的一些财产纠纷,已经.............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无门槛加到高学历优质男方法”——通过检索论文并以学术讨论为由索要微信的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现象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交关系的功利化追求,同时也涉及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行为的合理性、潜在风险及社会影响: 一、行为背后的动机与逻辑1. 目的性明确 .............
  • 回答
    管虎导演在微博上高调力挺“飞将军”孙元良,本意想借此烘托抗战英烈,却不料引来铺天盖地的争议与批评,可以说是用力过猛,玩火自焚。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根本原因在于孙元良这个人本身的历史评价就极为复杂和争议。要说管虎是真不知还是有意为之,这事儿就得细嚼慢咽地分析一下。管虎导演的微博操作:首先,咱们得.............
  • 回答
    巧手织微观,智慧现真章——聊聊《无处不在的手性之有机师姐》最近,上海市科委、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和观视频联手打造了一部名为《无处不在的手性之有机师姐》的科普微电影,这可真是一部有意思的作品。作为一名对科学传播和影像表达都颇感兴趣的人,我仔细看了看,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部片子。首先,“手性”这个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