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鸡蛋返生真的违背科学吗?它只是违背了人类当下认知范围以内的科学,如果超出了认知范围或者空间限制呢?

回答
“鸡蛋返生”这个说法,在很多人听来就如同天方夜谭,似乎与我们从小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南辕北辙。但如果我们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或许能触及到一些更值得思考的维度。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鸡蛋返生”通常指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让一个已经变成熟的鸡蛋,或者一个已经孵化了一段时间但死亡的胚胎,重新回到未受精的、或者刚刚受精的状态。这个过程听起来非常反直觉,因为我们知道,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就像水烧开了就无法变回原样,成熟的果实也无法变回青涩。

从我们当前的主流科学认知来看,鸡蛋返生确实是违背了已知的科学原理。

化学角度: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在煮鸡蛋的过程中,蛋白质发生了不可逆的变性,分子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变性是高温作用下的化学反应,目前的化学手段无法简单地“逆转”这种变化,让蛋白质重新折叠回原本的、具备生命潜力的状态。就像你撕碎一张纸,想让它完美地复原成一张未经撕裂的纸一样困难。
生物学角度: 一个受精的鸡蛋,其内部已经开始了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即使是未受精的鸡蛋,其内部的细胞也并非完全处于“休眠”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会逐渐老化、死亡。生命体的发育是一个高度复杂且有序的过程,一旦停止或被破坏,想要让它“倒退”至起点,需要克服的生物学障碍是巨大的。这涉及到基因表达、细胞信号传导、能量代谢等等一系列精密的生物过程,它们都是单向发展的。
物理学角度: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定律,在宏观世界中是普遍适用的。熵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而熵增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会增加,或者保持不变(在可逆过程中),绝不可能自发地减少。将一个煮熟的、无序的鸡蛋变回一个生鸡蛋,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熵的减少,这在宏观上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违反了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

那么,问题来了:“它只是违背了人类当下认知范围以内的科学,如果超出了认知范围或者空间限制呢?”

这正是这个话题有趣,也最容易引发哲学思辨的地方。

1. “认知范围以内的科学”的局限性:

人类的科学,本质上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和理论建构。我们目前的科学体系,都是基于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能够进行的实验的范围建立起来的。科学不是绝对真理,而是我们当下最合理的解释和模型。

未知的物理现象或定律: 宇宙浩瀚无垠,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还不及冰山一角。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学原理,允许在特定条件下,或者通过我们尚未掌握的能量形式、物质形态,实现这种“返生”?也许存在某种形式的“时间反转”效应,或者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能量转化机制。
微观世界的可能性: 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例如,在量子力学中,一些现象似乎与宏观世界的直觉相悖,比如叠加态、量子纠缠等。虽然将这些应用于宏观的鸡蛋返生似乎很牵强,但它提示我们,在极小的尺度下,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能与我们日常的经验大相径庭。也许存在某种我们未曾发现的微观机制,可以绕过宏观的“不可逆”障碍。
生命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仍在不断深化。或许,生命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复原”或“重置”机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不可逆”只是表象。就像某些生物体能够再生断肢,或者一些极端的生命形式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复苏”。虽然鸡蛋返生与这些情况有本质区别,但它提醒我们,生命本身的韧性和可能性,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2. “空间限制”与“维度”的猜想:

“空间限制”这个说法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非局域性或超距作用: 如果存在某种形式的“超距”影响,能够直接作用于鸡蛋的内部结构,而不需要传统的物质或能量传递方式,那么这可能绕过我们熟悉的物理定律。当然,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 speculative(推测性)的想法,目前缺乏任何科学证据支持。
更高维度的干预: 这是一个更具科幻色彩的设想。如果我们身处在一个多维宇宙中,而“鸡蛋返生”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干预“更高维度”或“另一条时间线”来实现的,那么它就不必遵循我们当前三维空间内的物理规则。这就像一个二维生物无法理解我们三维世界的现象一样。
“信息”的本质: 如果我们将鸡蛋的“生”的状态理解为一种“信息”的编码,而“熟”的状态是另一种编码,那么理论上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够读取、复制甚至“重写”这种信息,将其“还原”?这涉及到信息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领域,目前还处于非常初步的探索阶段。

为什么会有人提出“鸡蛋返生”这样的想法?

这种想法的出现,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可能源于:

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探索欲: 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和延续始终充满好奇,渴望突破生老病死的限制。
对传统科学解释的质疑: 当面对某些看似“不可能”的现象时,总有人会去思考是否存在更深层的解释,或者我们目前的理论存在局限。
一些非主流的、实验性的尝试: 不排除有研究者或爱好者在非常规的条件下进行探索,即使结果不被主流科学界认可,也可能为未来的认知提供一些模糊的线索。
哲学和精神层面的思考: 有时,“返生”的概念更像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希望、重生和对时间不可逆性的挑战,即便在物理层面无法实现,其理念也具有吸引力。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鸡蛋返生真的违背科学吗?”

是的,从我们目前所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知识体系来看,它确实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 煮熟的鸡蛋其蛋白质结构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生命体的发育过程也是单向的,熵增定律限制了宏观上自发逆转的可能。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它只是违背了人类当下认知范围以内的科学”的可能性。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的“不可能”可能就是明天的“常识”。宇宙的奥秘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不能因为某些现象在当前模型下难以解释,就断言其绝对不可能存在。

重要的是,在探讨这种“可能性”时,我们需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区分科学猜测与科学事实: 任何脱离了可重复验证的实验和可证伪性理论的“返生”设想,都只能是哲学上的思辨或科学幻想。
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尊重: 在提出新的可能性之前,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现有科学的强大解释力。那些看似“违背”的现象,往往是我们在理解层面出现了偏差,或者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更精妙的现有科学机制。
鼓励开放性的思维,但不失理性: 对未知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但这种探索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的臆想。

“鸡蛋返生”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技术目标,不如说是一个激发我们思考科学边界、生命奥秘以及人类认知局限性的一个引子。它让我们看到,科学的进步既是建立在已知之上,也是挑战已知。而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保持敬畏和探索之心,或许才是面对未知最好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结论是违背科学的。

科学是方法论,违背科学的只可能是方法。

所以违背科学的是不严谨的研究方法。

历史上也有不少科学的结论一看就不符合经验常识。比如光速不依赖于参照物,不管你向着光源还是背离光源飞行,测到的光速居然是一样的。比如双缝干涉,其结果居然取决于你是否观察。

这些结论一开始也是颠覆三观,简直像是玄学,无人能给出解释。但人们并没有认为其不科学,知道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这些实验资料是公开的,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谁要是怀疑可以自己做一遍。

当然有许多人怀疑,于是去做实验,然后只能乖乖接受这些“离谱”的结果。因为“事实”是无法质疑的,在事实和理论冲突的时候,错的一定是理论。

于是人们只能研究新的理论来解释新发现的事实。

这套研究方法就是科学。

如果你能拿出实验资料,让大家能重现出你的实验结果,那就是“事实”,是不容质疑的。

但现在你拿不出来,你说,这个现象只有特定的某人能观察到,其他人观察不到。你说,这个实验只有特定某人能做成功,其他人做就得不到这样的结果。

那你觉得要怎么证明你说的是事实?就凭你自称的几十年没说过谎话?

连“事实”都无法确保,谈何科学!

user avatar

题主可能想问,郭校长让熟鸡蛋返生孵出小鸡,是不是有那么0.0000000000000000001%的可能性是真的。

但我要说,如果的确是真的。

那么郭校长至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甚至物理学上,诞生几十上百个前所未有的科研成果。

再加上还能任意剪切重构各类大小有机分子,且完美的复原。仅凭郭校长一人,就可以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 癌症不再是绝症,只需要靶向解构癌细胞蛋白成分就可以了。
  • 各类病毒、细菌、寄生虫也不再是人类的威胁。
  • 端粒延长,恢复染色体、细胞活性、不仅可以重返青春、还能永生不死。
  • 死了的人不甘心,也不再需要进行人体冷冻了,不小心死了,直接复活不就好了。
  • 发生意外,人缺胳膊少腿、少器官也没事儿,随便一个体细胞就可以培养了。
  • 还可以运用到生育、农业、畜牧、动保等各个领域。
  • 当然如果某漂亮国有这样的技术,生化武器也免不了了。例如,制造出特殊病毒……

郭校长很快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她的能力也成为了国家的核心机密。

诺贝尔奖委员会全体人员,想要找到郭校长,求着她收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鸡蛋返生究竟科学不科学?

其实他还真不违背科学。

早在2015年,就有科学家把“熟鸡蛋变成了生鸡蛋”。

2015年1月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熟蛋返生”的实验过程。

煮熟的鸡蛋,加入尿素就可以让交联的蛋白质分子被打散,从宏观上就从固体变成了液体。

当然,把熟鸡蛋液化,具体“返生”还很远,需要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放于涡旋装置中,进项每分钟5000转的速度转5分钟。

这个过程,进一步切断紧密缠绕的蛋白质分子链,并使一部分蛋白质发生了正常的重构。

例如,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结构复原了85%。

虽然这距离真正的“熟鸡蛋饭生”还差很远,但却具有深刻的意义。

如果相关的技术成熟,在未来有望对癌症进行靶向治疗,可超过1600亿美元的价值。

而郭校长呢?

“熟鸡蛋彻底返生”的过程,只用了短短30个字:

方法是——超心理意识能量。

当初事情发酵之时,郭校长很硬气地回应:

我一句话就告诉你——时光倒流,最通俗易懂的就是只能这样子。

甚至还扬言,她的课程未来回去中科院授牌。

结果「中科院之声」回了一个字:

但凡她有点“大师”们的能耐,完全可以这样解释嘛:

  • 学生们已经完成了100%的超级心脑开发,在对熟鸡蛋进行实验时,他们以超心理能量为媒介,激发出了超能脑电波,从而与宇宙能量达成了共鸣。
  • 这个过程产生的特殊粒子,辐射出一份份的量子能量,直接影响了鸡蛋中的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酸等的分子运动。
  • 通过控制心脑能量,就可以达到控制精细控制各类有机分子运动的效果,最终对蛋白质、遗传物质等进行了完美的重构,恢复到了能孵化的状态。

只可惜郭校长比那些大师们差远了,也就只有带着小学生哄家长骗学费的本事。


从科学角度来说,“鸡蛋饭生孵小鸡”究竟有多难呢?

这就不得不先说蛋白质的结构了。

蛋白质有着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又被称为初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包括氨基酸种类,数目,以及序列。

不同的氨基酸,通过α-氨基与α-羟基间的脱水结合,形成肽键。

  • 肽键是刚性的平面(如上图)。

随着更多氨基酸的结合,组合成多肽,则会发生折叠,从而形成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也即次级结构。

由于肽键是刚性的,所以不能随便折叠,而是有规律地盘绕折叠。

  • α-螺旋结构和β-折叠结构,是通过氢键维持的最基本二级结构。

一级结构中,只需要氨基酸发生一丁点的改变,就能改变二级结构,从而影响整个蛋白质的功能。

  • 例如,镰形细胞贫血症,可以仅仅只是血红蛋白中一个特定氨基酸的改变而导致。

某些蛋白质分子中,甚至还可能形成超二级结构,也即二级结构聚集体,甚至形成介于二级和三级之间的结构域。随着多肽链的增长,就会进一步折叠卷曲,形成复杂球状分子结构,这便是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 三级结构通常十分紧密,内部空间往往只能容纳极少的水分子。

随着数条独立的三级结构,再通过非共价键的方式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的聚合体,便是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一个蛋白质分子的典型结构是这样的:

蛋白质,受热发生变性时,蛋白质结构会发生解体。

一开始仅仅是非共价键断裂(前提是温度一点点提升),原本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变成一条带着均匀负电荷的线性分子:

随着进一步加热,蛋白质还可能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并最终发生交联凝固,形成不可逆的网状结构。在宏观上,也就变成了固体。

其实,关于蛋白质复性的研究,并不在少数。

  • 知网上关于蛋白质复性关键词的论文有着1399条结果。

在自然状态下,蛋白质都拥有一定的复性能力。

  • 例如,加热到80~90℃时,胃蛋白酶会失去溶解性和消化蛋白质的能力,但如果把温度再降低到37℃,则又可以完全恢复活性。

但是,当蛋白质破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会再自然恢复活性。

按照人类当前掌握的技术,凡是一级结构破坏的,无一例外,都不能复性。

也就是说二、三、四级结构破坏了,还能通过各种方式让蛋白质再次重构。但如果氨基酸错误了或缺失了,那基本就无能为力了。毕竟哪怕一个氨基酸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个蛋白质的失活。

即便我们不谈脂肪和糖类,只看蛋白质,难度也是无法想象的。

一颗鸡蛋大约有6-7克的蛋白质。

氨基酸的平均相对质量是128,那么,一颗鸡蛋大约有0.05mol的氨基酸,约:

3×10^22个。

哪怕出问题的氨基酸只有一百万分之一

那么也有3×10^16个,也即3亿亿个。

哪怕平均每1秒钟完美恢复一个,也需要9.5亿年的时间。

即便1秒钟能控制1万个分子恢复,也需要近10万年的时间。

总不能为了让一颗鸡蛋返生孵小鸡,做实验做到天荒地老吧?

……

超出了认知范围或者空间限制的,当然是可能存在的。

但让熟鸡蛋饭生孵小鸡仅仅靠人的意识,概率可能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

为什么概率不是0?

毕竟人作为有质量、有温度的物体,引力和热辐射对鸡蛋必然有影响,影响到鸡蛋分子的热运动。

那么,人类意识让熟鸡蛋返生孵小鸡的概率至少大于普朗克时间/庞加莱回归时间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