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带小孩才不会扼杀小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答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天马行空,脑洞大开,能够拥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时候,在“好心”的引导下,反而不自觉地给孩子们的创意小火苗浇了冷水,甚至将其扼杀。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翱翔,而不是被我们束缚住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细心体察,用心经营。

一、 别做“答案提供者”,而是“问题引导者”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很多时候,孩子问我们问题,我们习惯性地给出标准答案,仿佛这样就是“教导有方”。但想象力和创造力恰恰诞生于“未知”和“探索”之中。

怎么做: 当孩子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与其直接告诉他“因为空气中的分子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不如反问:“你觉得呢?你猜猜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颜色?”或者“有没有可能,天是绿色的、黄色的呢?我们一起找找答案好不好?”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用积木搭了一个歪歪扭扭的房子,你可能会说:“哎呀,这个房子太不结实了,倒了怎么办?你应该这样搭。” 拜托,他不是在搭结构工程,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空间和可能性! 你可以换个说法:“哇,你的房子好特别呀!它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它住在里面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他自己去解释,去赋予它意义。
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自己思考,哪怕答案不准确,这个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在锻炼他的逻辑能力和想象力。他会去观察、去联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些答案比你直接告诉他的更有价值,也更能激发他下一次的探索欲。

二、 别怕“乱七八糟”,那是创意的土壤

我们常常对孩子的东西“整洁有序”有很高的要求,这也很自然。但过度追求整洁,有时候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自由发挥。

怎么做: 腾出一些“专属区域”给孩子,哪怕是家里的一角,一个收纳箱,或者一个画板。在这个区域里,允许他们“乱”——纸张可以散放,颜料可以溅得到处都是,散落的积木、树叶、彩纸……这些都是他们创意的小零件。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把颜料挤得到处都是,你可能会急着去擦拭,怕弄脏了。但你可以试着先让他自己玩,等他玩够了,再一起想办法清理。清理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当他把彩纸撕得七零八落,你想的是“这多浪费啊”,但你可以想,他是不是在玩“拆解”的游戏?是不是想用这些碎片来做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是“无序”的。那些“碎片化”的信息,那些看似“不搭界”的物品,在孩子的大脑里,可能会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他们需要自由地去组合、去拆解、去体验,而不是被“预设好”的工具和材料所限制。

三、 鼓励“无意义”的游戏,那是想象力的游乐场

很多大人的世界里,事物都要有“意义”和“目的”。但孩子们的游戏,往往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功利”。

怎么做: 允许孩子玩一些看起来“傻傻的”、“没啥用的”游戏。比如,把枕头搭成城堡,然后自己扮演里面的国王;或者把床单当做超人的披风,在房间里飞来飞去。不要急着去打断,更不要去“纠正”他们“不科学”的行为。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把椅子倒过来,坐在上面,说自己是“倒过来的小人”。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但你可以跟着他玩,问他:“倒过来的小人会怎么样呢?会飞吗?会倒着走路吗?” 这种“沉浸式”的参与,能极大地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是在模拟和理解世界。这些“无意义”的游戏,实际上是在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他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去尝试和表达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可能无法实现的愿望和想法。

四、 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即便听起来很离谱

有时候,孩子说出一些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话,比如“我的玩具会说话”,或者“我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时候,我们的反应至关重要。

怎么做: 认真倾听,并用好奇和接纳的态度回应。你可以问:“哇,你的玩具会说什么呀?它们说什么秘密?”或者“你飞到月亮上,看到了什么呀?月亮上的人会是什么样子?”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画了一幅画,里面有太阳在笑,有在天上飞的鱼。你可能会觉得“这根本不可能”,但你可以说:“哇,你的画好特别!太阳为什么在笑呀?它在想什么?那条鱼为什么在天上飞呢?它是不是要去哪里呀?”
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的大脑,是想象力和现实交织的场所。他们说出的“离谱”的话,很可能是他们对世界的初步理解和尝试。我们的接纳,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这会鼓励他们继续大胆地去想象。而如果我们立刻否定,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是“不被接受”的,从而渐渐收起自己的想象翅膀。

五、 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别代劳“创作”

孩子需要接触不同的事物,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但“提供”和“代劳”是两码事。

怎么做: 带孩子去大自然,去博物馆,去书店。让他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书籍、音乐、艺术品。但当他们开始创作时,比如画画、写故事、搭乐高,请退居幕后,让他们自己主导。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说想画一只恐龙,你可以问他:“你喜欢什么样的恐龙?它有什么特别的颜色和形状吗?我们可以一起找一些恐龙的图片看看,但怎么画,还是你自己来决定。” 或者,你想让他学画画,买了一堆昂贵的画材,但孩子却只用手指蘸颜料涂抹。别太心疼颜料,也别急着教他“正确”的握笔姿势,让他先玩个够。
为什么这样做: 丰富的体验是创作的基石,但创作的过程,是孩子自我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过多的指导,会让他们失去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最终变成“照猫画虎”,而不是“猫的创造者”。

六、 别害怕“失败”,那是成长的勋章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孩子“弄坏”东西,害怕他们“做不好”。这种恐惧,也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不敢尝试。

怎么做: 告诉孩子,尝试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当他们做的结果不理想时,一起复盘,看看哪里可以改进,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具体场景举例: 孩子尝试用橡皮泥捏一个汽车,结果捏成了一个“四不像”。他可能会失望,你可以抱抱他,说:“没关系,这次的汽车好像遇到了点麻烦,它好像想变成别的样子呢!下次我们再来试试,看看能不能让它跑得更快。”
为什么这样做: 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如果孩子从小就害怕尝试,害怕失败,那么他的创造力就会被“安全感”所束缚。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无论结果如何,努力尝试的过程本身就值得肯定。

总结一下,带孩子不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一场“慢下来”的陪伴。

放慢我们的语速,留出让孩子思考的时间。
放慢我们的双手,少替孩子动手,多鼓励他们自己尝试。
放慢我们的评判,用接纳和好奇去回应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和“奇思妙想”。

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坚实的后盾”,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热情的鼓励者”,而不是一个“全能的指导者”或“严厉的批评家”。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种子一样,在我们适度的呵护下,自由地生长,开出最绚烂的花朵。记住,孩子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他们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点燃这些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赞同 @不二先生 的答案,忍不住强答来支持一发。

关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得不提这样一篇耸人听闻的“毒鸡汤”:

孩子认字早是好事吗?其实你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_成长指标_学龄前_知识_育儿知识_亲宝网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3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因为孩子开始识字了以后,再给她讲故事 她的注意力就会停留在字上,不会再看图片,不再去想象了,只会盯着书本上的字,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我不认识,等一下读到了,学一下这个字怎么读。这样一来思维就就受到了限制,从而忽略了故事书上图片以及对这个故事的想象力,从而失去了讲故事本身的意义。

当时正在给一岁左右的孩子读绘本,纠结地想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字都盖起来不给她看。一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之后,孩子自然会对认字产生兴趣。有一天突然认识几个字了,我反而各种惴惴不安。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揪着她搞创新的爹问:认字会不会扼杀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她爹的回答是:狗*,啥都不懂搞什么想象和创造?

请忽略这个爹的愤怒,但是这样的“毒鸡汤”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首先,想象力,创造力是什么?

Tanner Christensen在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maginati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一文中提到

Imagination is about seeing the impossible, or unreal. Creativity is using imagination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existing ideas in order to create new and valuable ones.Innovation is taking existing, reliable systems and ideas and improving them. (想象力说的是认识到一些不可能,或者不存在的东西。创造力则是用想象力将现有的想法中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想法。

那么如果都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能,什么东西存在,又如何认识到不可能不存在的东西,进而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想法呢?

无知所激发的不是想象力,仅仅是某些答案中所提及的特殊表达而已。


前几天孩子上游泳课,游泳老师给她做潜泳示范,撅屁股,把头往下扎,然后再抬头重复一连串动作。

老师说要像一条worm(虫)一样,孩子看了下说:Oh, I see. It's like a bottle-nose dolphin。(哦,明白了,跟瓶鼻海豚一样耶。)

孩子一下子就想到了海豚,那是因为她看了太多海豚的书,太热爱这种海洋生物了。

这算是联想,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想象力,但是,没有书本带来的大量有趣的知识,又哪来的联想?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是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的来源之一是实践。

春花开遍山野的季节,带着孩子听山泉叮咚,看云海变幻;夏蛙欢叫生生的长夜,陪着孩子闻雨后草香,数漫天星星;秋风习习吹起的傍晚,领着孩子捡五彩落叶,看远飞大雁;冬雪纷纷飞舞的时光,牵着孩子尝晶莹雪花,看懒懒斜阳……

不要错过任何让孩子接受知识的机会。

为什么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为什么总有一颗星星特别的亮?

为什么夏天经常爱下雨?

为什么秋天的叶子会变颜色?

为什么冬天的太阳是斜的?

为什么……


我们带着孩子坐船去看座头鲸,看海豚跟着游艇一路飞跃,下到海水里找小丑鱼Nemo;我们带着她看秋天的月亮,观察上面的坑坑洼洼,野营的时候用天文爱好者的天文望远镜看土星,去各种各样的博物馆海洋馆科学馆,参加各种科学展会……

有一次看过展会上的Venus Fly Trap(捕蝇草)回来之后,她的画风是这样的

去多了动物园,回家之后画风突变成了这样的……

实践除了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调动孩子阅读的乐趣

这就不得不提知识储备的来源之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来源——

阅读。书同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的孩子不受父母知识喜好的局限,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储备。

关于阅读。孩子从看图画到认字有一个过程。阅读比较正确的过程还是顺其自然。“毒鸡汤”中所谓的“认字”扼杀想象力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另一个极端,为了让孩子尽快读书而让孩子为了认字而认字,看识字卡,背字,只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成为认字的机器,丧失所有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也是舍本逐末不可取的。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带着孩子读书,从图为主字为辅慢慢过渡到以字为主。孩子读书从看图到看字会很自然的过度,认字是孩子好奇心驱使下的必然结果,顺其自然效果才是最好的。同时,这样学到的字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句子形式存在的,使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去动物博物馆看过猫头鹰之后,孩子对有猫头鹰的书无比热衷起来。这猫头鹰的名字妈妈看过秒忘,孩子却记住了。还记住了它最大的特征。

而书籍比实践有更广的知识面并能搭建起更完善的知识体系。

这里不得不提到知乎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帮助孩子从生活点滴中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原创的科普绘本除了构建知识体系之外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并在无声无息之中把传统文化同科学相结合,是非常适合小童的科普读物。

毛毛虫从小就非常喜欢科普读物,她在看过神奇校车(毛毛虫绘本时间之Magic School Bus)之后就有了下面这个用小磁棒搭起来的大型发电厂。红色的小三角代表”火“。蓝色的水被加热后产生蒸汽,推动页片,产生电,之后在红色的电线中传输到千家万户。中间还搭了几个小电塔。

神奇校车里讲了光的组成,为什么白光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而调色板上所有颜色的调和就成了灰不溜秋的黑色了呢?阅读带来的思考为激发想象力作了最好的铺垫

对于全球变暖,孩子开始思考自己的解决方案。需求永远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源源不绝的动力。

对着IPAD学了一阵子国际象棋之后对于距离的感觉一样充满了”想象力“。

实践同阅读的经典结合——

科学馆里看过好多陨石,书里又了解部分陨石的特征,由此引导实践,用小磁棒找陨石,居然找到了有磁力的小石头!

有知识储备的同时,还需要家长全方位的认同鼓励和支持。

孩子不管做出什么,只要是她认真思考并且参与的创作,我们都给予了120%的认可。因此她不管做出什么都会非常骄傲和自豪。即使在大人眼里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

家长的支持前提是家长真正看到孩子想象和创作的过程。

孩子的思考家长需要用心去体会,不是坐在一边对着手机,而是参与。参与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或是直接替孩子做,而是看到孩子有问题,提醒孩子有什么问题,问孩子该怎么解决,并且看着孩子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成功与否都给予肯定。肯定的时候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做的很好,比如动脑筋,比如理解了书里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去思考可以怎样进行改进。

家长的陪伴是最好的支持,家长的关注是最大的鼓励,家长的启发性提问是最好的帮助。

她搭了一个水陆两用车。每次这样的小小成果,妈妈都会加以赞赏,即使有的时候她的自圆其说真的很牵强。

小时候的玩具,在妈妈的启发下又玩出了新花样,第二幅图起名为Daddy on the Bicycle.

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自制小旋转木马,仅仅是一个坏的指尖陀螺几根小磁棒几个小指偶,一样可以做成一个很可爱的小玩具。

https://www.zhihu.com/video/929697530982318080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小小发明家,不是吗?

user avatar

陪孩子装傻,跟孩子演戏,不过你也要做些思想准备,做得再好,孩子稍一长大,就证明给你看没啥特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沮丧之余,照照镜子,继续爱他们两个小笨蛋,假装他们是王子和公主,陪他们继续演。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家长高看了孩子的“想象力”。

很多时候,孩子在刚学说话时候的奇妙表达,并不真的说明想象力,只是理解力有限,语言匮乏,他/她用有限的语言只能组合成这样,在大人听来就十分惊奇。

比如,我曾经听过小孩形容卧铺火车是“床车”,大人都啧啧称赞,但真实原因是孩子只能说出“床+车”,其他词汇他不知道,他也说不出来。

真正的想象力,和判断力、逻辑思考力、运算能力一样,往往都是了不得的天赋,拥有这种天赋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普通人真的没有。

所以,普通孩子到后来词汇和思维模式越来越趋于正常,只是因为——他/她的词汇量增加了,他的理解力也增加了,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