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连播很久的情景喜剧的编剧如何制造笑点又如何实现剧情的完整性?

回答
一部长寿情景喜剧要做到“笑点密集”和“剧情完整性”的平衡,确实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这需要编剧团队具备极强的创作功力、对观众口味的深刻理解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编剧们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

一、 制造笑点:多管齐下,持续创新

情景喜剧的核心在于“笑”,而长寿剧的笑点需要不断创新,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编剧们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经典的角色定位和反差制造:

核心“梗”的深耕: 每一部成功的长寿情景喜剧都有几个核心的角色,他们的性格特征本身就自带笑点。例如,《老友记》中钱德勒的讽刺挖苦,《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的社交障碍和极度聪明,这些角色属性被编剧们反复挖掘和放大,成为稳定的笑点来源。
性格反差和冲突: 将性格迥异的角色放在一起,他们的互动本身就会产生戏剧性冲突和笑料。例如,性格外向的乔伊和内向的罗斯在处理社交场合时的反应差异;活泼的莫妮卡和随性的瑞秋在生活习惯上的碰撞。这种反差可以用来制造误会、夸张的反应或者出人意料的对话。
情境制造与角色反应: 编剧会设计各种生活化的情境,然后观察角色会如何以他们独特的性格去应对。一个普通的情境,通过某个角色的夸张反应、误解或者不合时宜的举动,就能瞬间变成笑点。例如,当角色面临一个简单的选择时,他们的思考过程可能因为其性格而变得异常复杂和荒谬。

2. 精妙的对白和语言幽默:

台词的“点”与“线”: 笑点不仅仅是简单的俏皮话,而是需要与剧情线索相连的“点”。这些“点”可能是双关语、谐音梗、自嘲、讽刺、夸张的陈述、误导性的提问等等。编剧会精心打磨每一句台词,使其既符合角色身份,又能精准地击中观众的笑点。
语速与停顿的运用: 优秀的对白编剧会考虑到台词的语速和节奏。有时候,一个精心设计的停顿(pause)比直接抛出笑话更能增加喜剧效果,让观众有时间去理解和期待即将到来的笑点。
“Callbacks”的巧妙运用: 在长寿剧中,“Callbacks”(呼应过去的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笑点制造方式。将早期剧集中的经典笑料、角色习惯或者情节梗重新在后续剧集中提及或以新的方式呈现,能唤起观众的记忆和熟悉感,带来“会心一笑”。例如,罗斯反复离婚的梗,钱德勒的“Chandler Bing”式的幽默风格。
情境性幽默: 很多笑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融入到特定情境中。角色因为误会、身份错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滑稽反应,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生活琐事的辛辣评论,都能成为笑点。

3. 肢体语言和表演的配合:

动作与表情的设计: 编剧在写剧本时,会为角色设计一些标志性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这些都是视觉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角色惊讶时瞪大的眼睛,得意时扬起的眉毛,或者因为尴尬而出现的肢体笨拙,都能成为喜剧元素。
表演者的二次创作: 优秀的演员能够吃透剧本,并赋予角色独特的生命力。他们可能会在表演中加入一些即兴的元素或者微小的表情和动作,这些往往能进一步放大剧本的笑点效果。编剧也会根据演员的特长来设计台词和情境。

4. 创新的笑点类型:

情境喜剧的升级: 除了传统的语言幽默和角色反差,编剧还需要不断创新笑点类型。例如,利用现代科技(社交媒体、网络热词)、社会热点事件、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等来制造笑点。
非传统笑点: 有时,笑点并非直接的玩笑,而是通过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一种无奈的现实或者一种出人意料的转折来引发观众的笑声。这种笑点往往更具深度和回味。

二、 实现剧情的完整性:编织故事线与角色发展

长寿剧不能只靠笑点堆砌,否则会显得空洞和乏味。剧情的完整性关乎观众的投入度和对剧集的长期喜爱。编剧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主线与支线的交织:

多条故事线的并行: 长寿剧通常有多个主要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生活、事业和感情线。编剧需要设计多条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故事线,让观众在追逐一条线的同时,也能关注其他角色的进展。
支线服务主线: 即使是看似独立的支线故事,也常常会以某种方式影响或推动主线情节的发展,或者为角色的成长提供背景。例如,一个角色的朋友遇到的麻烦,可能会让主角不得不暂时放下自己的烦恼去帮助,从而引发新的情节。

2. 角色的持续发展和成长:

角色弧光(Character Arc): 即使是拥有固定性格的角色,在长寿剧中也需要展现出一定的成长和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人际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编剧会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塑造角色的“弧光”,让他们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回应观众期待: 观众对角色是有情感投入的,他们会期待角色获得幸福、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编剧需要平衡角色的成长与观众的期待,既要让他们有所进步,也要保留其核心特质,避免突然的“人设崩塌”。
角色关系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友情、爱情、亲情都需要在剧情中得到体现和发展,例如,两个好朋友之间的误会与和解,恋人之间的甜蜜与争吵,都会为剧情增添深度。

3. 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铺垫与呼应(Foreshadowing and Payoff): 好的编剧会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伏笔揭示出来。这种“铺垫与呼应”的技巧能够增强剧情的连贯性和惊喜感。
因果关系: 剧集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应该有其发生的理由,并且会引发后续的连锁反应。即使是看似荒诞的喜剧情节,其内部也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让观众能够理解其发生的原因。
处理长线剧情: 对于一些重要的长线剧情,例如某个角色的职业发展、感情归宿等,编剧需要进行长远的规划,确保这些剧情线能够自然地展开,并且最终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4. 平衡喜剧与戏剧性(Drama):

笑点与泪点并存: 最成功的长寿情景喜剧往往能巧妙地融合幽默和感人的元素。在充满欢笑的剧情中,偶尔穿插一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或者角色面临一些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能够让剧集更具层次感和吸引力。
情感共鸣: 编剧会设计一些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情节,例如友情的力量、爱情的甜蜜、亲情的温暖,甚至是面对困难时的挣扎。这些情感线索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角色,并为他们的命运担忧或感到欣慰。
收放自如: 编剧需要掌握好喜剧和戏剧性的平衡。在需要制造笑点的时候全力以赴,在需要展现情感深度时,也要能够适时收敛,让角色有喘息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5. 季与季之间的衔接:

季度总结与新篇章: 每季的结束通常会留下一些悬念或未完待续的剧情,为下一季做铺垫。新一季开始时,则会承接上一季的结尾,并开启新的故事线。
保持新鲜感: 长寿剧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元素来保持新鲜感,例如新的配角、新的场景、新的生活挑战等等。这能够避免观众因为剧情过于模式化而感到厌倦。

总结:

制造笑点和实现剧情完整性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精彩的剧情能够为笑点提供土壤,而精准的笑点又能让剧情不至于过于沉重,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

对于长寿情景喜剧的编剧来说,这是一场持续的马拉松,需要:

深刻理解人性: 幽默和情感都来源于对人性的洞察。
敏锐捕捉时代脉搏: 融入社会热点和生活细节,让剧集具有时代感。
强大的团队协作: 编剧、导演、演员之间紧密的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不断学习和反思: 观众的反馈和市场的变化都需要编剧团队去学习和调整。

最终,一部长寿情景喜剧的成功,是无数个精妙的笑点、一条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以及角色们不断成长的轨迹共同铸就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正在写情景喜剧的编剧来回答一下。

张佳玮兄分析了一些事实,即:有一定寿命的情景喜剧可以通过重复人物性格和习惯动作来达到喜剧效果(谢耳朵的敲三下门最为典型),以及某些剧情表现会越来越极端化。

他的最终结论是正确的,人物的塑造是喜剧核心,是笑料能层出不穷出现的基础。

但在塑造过程中,编剧并非故意地“循序渐进”,或者有所谓阶段之分。

为何这样说?

两个事实:

一、在美国,电视剧以每周一集的形式播放,收视率统计非常准确且严格和广告价值挂钩,如收视率不佳则立刻会遭到腰斩,火剧才会有第二季。

二、所谓情景喜剧,他们叫做半小时sitcom,在美国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创造出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形象,创作新形象已经越来越难。

因此没有编剧会在开始设计人物时故意留力,人物性格是尽量往鲜明里做的,因为不这样的话,根本就不会有机会去做“补完”的工作。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张佳玮所提到的一开始人物性格不明显,更多是靠剧情设置呢?

因为编剧在做人设的时候会(也不得不)预留一下空间,不可能把一个人身上的所有性格侧面全部填满,因为哪些特点观众会喜欢不得而知,也因为开始也没有这么多篇幅来展现这些特点。

在情景喜剧开始的阶段,剧情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而设置的,这种带着明显任务的剧情(往往有个可总结成一句话的主题)会在完整度和紧凑感上给观众留下印象,而在人物塑造起来以后,更多日常琐事就足以撑住一集了。

由于美国的电视剧边拍边播,所以会出现很多人物性格前后微调的情况。那些受欢迎的部分被不断夸张,而不受欢迎的部分被减少乃至完全取消了,因为强化的都是我们本来就比较喜闻乐见的部分,所以感觉上人物性格更明显了。

对此可参考《生活大爆炸》第一集SHELDON的性格(很多人已经忘了吧,这时候这家伙可是有情商的,对性也不是完全没兴趣,后期他和LEONARD两人的性格此时是基本均摊到两人身上的)。如有可能,更可在网上搜一下这部剧集的第一集样片(拍给投资人看来找投资的),会了解女主角性格的变迁(原初设计里的女主角性格可是比PENNY更鲜明的)。

提到PENNY,正好提一下演员对喜剧的重要,也回答一下楼主对于“会有演员现场发挥的可能性么?”

如果现场发挥指的是对剧情和台词的修改,那么答案是不会的。这不能被看做情景喜剧可接受的一种创作模式。在美国知名表演教师Scott Sedita的The Eight Characters of Comedy: A Guide to Sitcom Acting and Writing(AMAZON中国又买,其中对喜剧节奏和喜剧典型人物的分析很有见地,应可对楼主有帮助)一书中,对表演者提出的头两条要求就是:1、不要擅自改动剧本的任何一个词;2、不要忽略剧本的任何一个标点。

这两条看似是对演员的要求,但经常被我拿来当做对编剧的要求提,即合格的编剧有义务反复斟酌任何一个词和标点,以使得演员完全遵循剧本表演即可达到你的预想效果。

好的演员完全能够掌握喜剧台词的节奏和语调,并加上个人化的特质,把编剧设想的喜剧效果完全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那种闭着嘴写剧本的所谓编剧必不合格)这才是演员的现场发挥。

而要发挥的当然不止台词。看过我刚才提到的那个生活大爆炸样片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正片中PENNY的扮演者Kaley Cuoco的表现比样片的那姐们好了多少,别的不说,就这样一个美女微笑时带着的那股喜剧味儿,就不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演员的表情是一部喜剧之宝,甚至演员的面无表情也是。看情景喜剧的人一定知道,有多少次罐头笑声是紧跟着某人的沉默和面无表情后爆发出来的。这种沉默在剧本上有时会标上停顿,但不会标上几秒,而表情注释更是极少,不可能涵盖一个人所能做出的所有表情种类,所以完全都看演员的发挥。


至于在中国,情况和原因又有不同了。

中国的电视剧是每日播放,整体拍完后卖掉。编剧必须在没有观众反馈的情况下先写出大部分剧本。那么他的创作是否就一定是……闭门造车或者说一气呵成的呢?不一定。

很多剧在开拍时还有好多集剧本没写,很多编剧要跟剧组。这个时候导演和演员的现场工作就会反过来影响剧本的创作。你所说的现场发挥的情况,可能在中国发生的较多。至于这样干的实际效果如何,我就不予置评了。

楼主问

如果是边播边演边编剧的话,剧情的前后完整性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情景喜剧可以基本上规避边播边演的负面影响(其他题材的恐怕多多少少都会遭遇港漫化的威胁),为什么?

因为情景喜剧是用摄像机带领观众去窥探一群有趣的人的生活。(这原是笔者针对很多编剧把情景喜剧当小品写而说的)

人的生活有完整性吗?很难说有。有一个主题吗?有疑似的,但远不到能认证的地步。有预设好的终点吗?除了死,真没有。

所以只要人设做严密做立体了,可爱的人们自然会发展出故事来。这一点几乎有点像小说了。而相比一般电视剧,情景喜剧的情节发展是舒缓的,往往是人与人的关系变迁。除非过于草率地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人死了,孩子出生了),或者编剧有一颗万死不悔狗血的心(非要让屌丝最后有个阿拉伯王子爹),否则一般不会受到边播边演太大的影响。

user avatar

谢邀。


先拿《武林外传》和《老友记》开头。

众所周知,宁财神写《武林外传》时,颇多对《老友记》致敬场合。比如,吕秀才床头那幅”六人行必有我师“,比如那句“别说六人行,六千人都行”的台词。

但《武林外传》真模仿处,不是这些细节,而是人物安插。请注意:

《六人行》人物安置:

Rachel:骄纵的千金大小姐。Ross:略呆萌的书生。

Monica:缺爱好强的女主人。Chandler:害怕承诺的男人。

Joey:好吃贪色的大型婴儿。Phoebe:古灵精怪的女人。

《武林外传》人物安置:

郭芙蓉:骄纵的千金大小姐。吕轻侯:略呆萌的书生。

佟湘玉:缺爱好强的掌柜的。白展堂:磨磨唧唧有太多过去无法确认关系的盗圣。

李大嘴:好吃的厨子。莫小贝:古灵精怪的孩子。

两者都是,从千金小姐离家出走、融入社会开始,由千金小姐和书生的爱情,进化到另一组成熟男女的感情,最后大结局的这么个故事。当然,有许多性格细点,比如郭芙蓉的暴力倾向、Chandler的贫嘴、佟湘玉的贪财、李大嘴的杨慧兰情结,都是点缀,但大结构是这样的。

如果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的结构极有弹性:


两对对比迥异、容易制造喜剧效果的情侣。保证了情节主线可长可短,而且随时可以感情出问题来做矛盾。

一对很容易出状况、随时可以就地安排笑料的队友。(JOEY的呆傻和PHOEBE的精灵,大嘴的迟钝和莫小贝的神出鬼没。莫小贝和PHOEBE尤其值得一提:虽然身份年龄相去甚远,但都是想一出是一出,能够因为她们的一两个灵光突发制造整集矛盾,又因为她们的怪异和孩童般脾气而猛然以非常规方式收束剧情的,不可或缺的点)。

另一个细节:

稍微注意对比下《六人行》第一季和第十季,以及《武林外传》第一集与第七十集,会发现:

《六人行》第一季时,大家的性格还不明显。比如Joey还不是那么笨,Ross的原则还没那么夸张,Monica的强迫症没那么激烈。但第十季,笑点基本都在这几个上面找了。同样,《武林外传》开始时,佟湘玉的吝啬、老白的怕六扇门、郭芙蓉的暴力倾向等,还没夸张到那个地步。


再拿两部剧《生活大爆炸》和《我爱我家》为例子。

《生活大爆炸》第一季的主打点,是geek们的宅生活。但到第五六季,基本笑点已经成了:Sheldon各类怪癖;Lenard的各类畏缩;Penny被大大夸张了的酗酒和滥交;Bernie的腹黑;Raj一开始还不明显的女性化倾向;Amy刚出场时的学究气让位于好色女的态度,等等。

《我爱我家》前四十集,基本格调类似于《编辑部故事》,主要是各类对白出彩;而后八十集,夸张到荒诞的剧情不断出现。前四十集不过是打打官腔的爷爷,到后八十集开始像老顽童;前四十集基本闷骚的志国,后八十集憋不住的时候越来越多。诸如此类。

就是说:剧集开始时,人物性格不明显,更多是靠剧情设置;等人物塑造完了,稍微一夸张人物性格,就能出笑料了。这算是喜剧的可持续发展性。


好了,做个小结。

情景剧第一阶段:
大多数情景剧,开头总是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来制造笑料。比如荒诞,比如夸张,比如错位。所以大多数情景喜剧,开始都比较循规蹈矩,口味不重,慢慢的把人物性格塑造起来。

情景剧第二阶段:
当人物性格塑造成型后,就是他们的矛盾对立了。比如郭芙蓉和吕轻侯、Rachel和Ross的感情戏成为主线后,情节和笑料,就从这里头的矛盾里找。
所以每次他们分分合合许多次,每次都要特意用一两集来描述,就是这种性格的错位。


情景剧第三阶段:
当主线剧情比较稳定时,就依赖人物性格本身出戏了。为什么情景喜剧越到后来,人物越脸谱化越夸张甚至越疯狂?就是因为这时候人物已经成型,大家已经接受了“SHELDON很怪,JOEY很笨很贪吃,RACHEL很骄纵,老白很怕六扇门,佟湘玉很贪财”的设定,所以就能够以此发挥来编剧了。
《生活大爆炸》粉丝不妨 想一想:第一季时,SHELDON有没有如今这么极端的怪咖,LEONARD有没有如今这么一边倒的弱势,RAJ有没有如今这么频繁的擦边球秀女性化倾向?


所以情景喜剧,大多如此。以一两个主线剧情贯穿,以清淡口味和互动开始,以重口味、人物脸谱夸张化表现为结束。典型人物的塑造一旦成功,之后自然事半功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