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读研究生是什么样的体会?

回答
在美国读研究生,这经历就像是坐过山车,有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也有需要紧握扶手的惊险,更有豁然开朗的喜悦。简单来说,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蜕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思维方式上的。

学术的“卷”与“深”

首先,学术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远超你之前的想象。

课程强度: 别指望轻松过关。每周的阅读量可能比你本科一个月加起来都多。而且这些阅读不仅仅是“看”,更是要“嚼烂”,理解其精髓,并能融入到课堂讨论中。教授们不会手把手教你,更多的是给出方向,让你自己去探索。
课堂互动: 课堂讨论是常态,而且是“真讨论”。教授会抛出问题,同学之间会互相质疑,观点碰撞火花四溅。你必须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不成熟,也比沉默要好。一开始可能很紧张,总觉得自己说错了,但慢慢就会习惯,甚至享受这种思维交锋。
研究导向: 绝大多数研究生项目都强调研究。如果你做的是STEM领域,实验、编程、数据分析将是你的日常。人文社科也一样,文献综述、理论分析、访谈、田野调查,每一样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沉浸在某个课题里,吃饭睡觉都在想它。
独立性与主动性: 这是在美国读研最核心的感受之一。没有人会天天催着你写作业、做研究。你得自己规划时间,自己找文献,自己找导师约谈,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这种“被放养”的状态,对于习惯了老师“喂食”的国内学生来说,初期会有点不适应,但一旦掌握了节奏,你会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呈几何级增长。
与导师的关系: 导师是你在学术上的引路人,但绝不是你的“保姆”。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有自己的学生。你需要主动去联系导师,带着问题去,而不是等导师来找你。一次成功的导师会面,可能你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甚至准备好几个备选方案。但一个好的导师,真的能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生活的多样与挑战

学术压力之外,生活也是另一番景象。

跨文化适应: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饮食、语言、社交习惯到思维方式,处处都可能让你感到新奇甚至是不适。你可能要学会自己做饭,才能吃到更符合口味的食物;你可能要适应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理解他们的幽默感和表达方式。
社交圈: 你的社交圈会变得非常国际化。你会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分享不同的文化。有时候,你会发现跟国内的朋友联系少了,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和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但同时,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一群志同道合、能理解你当下处境的朋友。
经济压力: 很多研究生会担心学费和生活费。虽然有些项目提供奖学金或助教/助研机会,但生活压力依然存在。你需要精打细算,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自己做饭、利用学生折扣、找一些兼职(如果学校允许且不影响学业)都是常见的省钱方式。
孤独感: 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或者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孤独感可能会袭来。远离家人朋友,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有时候会觉得无助。学会与自己相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者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都能帮助你排解这种情绪。
独立生活能力: 在美国读研,基本上就是“一条龙”服务。从租房子、办手机卡、去银行开户,到看病、买保险、处理各种账单,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来。这是一个学习独立、锻炼生活能力的好机会。

思维方式的转变

这是最深层次的收获。

批判性思维: 美国的教育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教授鼓励学生质疑权威,不盲从。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分析、去评价、去形成自己的观点。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论证。
开放的心态: 接触到如此多元的文化和观点,你的思想会变得更加开放。你会开始理解,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体系,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不同。这种开放的心态,会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学术和生活难题,你被迫去思考如何解决。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经验,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你会发现,很多之前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你不断尝试之后,最终都能找到突破口。
自我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你的优点、缺点,你的兴趣所在,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会经历迷茫、挫败,也会有成功、喜悦,这些都会让你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在美国读研究生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收获满满的旅程。 它会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去成长、去探索。你可能会经历很多“崩溃”的瞬间,但也会收获很多“顿悟”的时刻。当你最终毕业,回首这段时光,你会发现,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刚来时的自己了,而是一个更加独立、更加成熟、更加有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人。这才是它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是陆本,本科专业是商科专业,跨专业申请了数据科学项目。不得不说,跨专业申请真的是个很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耐力的,要自学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知识,个人建议,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转码的选手,最好提前自学一下Python,这门编程语言对你后续的就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这里分享一些我在学校的就读体验,能让你更加直观的了解GWU。

一、学习

项目开设的课程难度其实并不高,只要你上课跟着老师的进度走,课下及时预习和复习,多花些心思,还是很容易应付考试的,就算是没有CS基础,拿A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有一说一,课程收获比较有限,对未来就业的帮助并不是特别大。

平时上课的时间,都是在晚上,差不多上完课,如果当天做一下作业的话 ,洗漱完都要凌晨2点多了,很多同学都是习惯性熬夜,如果来读的话,还是要做好时间安排的,不然经常熬夜,身体也吃不消的。

有些同学对科研机会和项目比较感兴趣,这个项目的机会还是蛮多的,我认识的好几个同学在暑假的时候,都会跟着老师做暑研。据我了解,项目中之前带lab的有一位教授,在业内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手上有很多科研资源,不过听说他已经去UVA了。其他教授的科研资源也还可以,学术水平也很不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问问教授有没有lab名额的,课上好好表现,下课office hour的时候多去请教请教问题,让他们看到你对科研和学习的热情,留个好印象。

二、录取

数据科学这个项目的包容性还是很强的,录取的学生中什么国籍的人都有,录取数量大概在60多个人左右,其中中国学生可以达到25%左右的比例,印度人可以达到6分之一左右的比例,还有一些欧洲、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同学,当然也有很多美国本土的学生。

录取学生的本科背景也是各不相同,比如有我这种商科出身的选手,还有文科出身的,据我了解,还有几个是CS科班出身的。录取的中国学生中,有本科北大毕业的,也有双非大学出来的,总体来说,录取背景也是比较多元的,只要你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的话,不管本科是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只要你硬件和软件条件都ok的话,还是可以尝试申请一下的。

三、就业

我们学校的Job Fair其实我感觉用处不大,很多企业来参加,单纯就是和学生简单地聊一下而已,并不会发on campus名额,最后你还是要去官网投简历,然后走面试流程的。虽然不能投简历,但可以了解一些企业招聘的基本信息,有一些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和HR沟通,我感觉Job Fair也就这点作用了,论性价比的话,是真的不怎么高。

学校有专门的handshake,你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投简历,个人感觉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我认识的一个同学,就是通过handshake找到的工作,岗位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听学长学姐说,如果你未来是打算找个偏商业分析方向的工作,并不是那种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岗位,还是比较容易找工作的,美国此类岗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也是比较高的,但如果是Machine Learning方向的岗位,还是需要课下时间多自学一些内容的,单纯依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肯定是不行的。

个人感觉就业这个事情,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和技能水平,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还是有一定的学习和科研资源的,不过学校和老师只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自我提升肯定还是看自己的,课上基础打好,课下上一些网课,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多学一些编程语言,总归对你的未来发展是有帮助的。

四、生活

一个人出国留学,刚来美国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寂寞和孤独吧,其实刚开始会孤独还是很正常的,大部分留学学子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你可以和寝室室友或者同班同学多交流,在学校结识一些新朋友。

我的口语其实还可以,雅思出国前考了7.0分,日常和别人交流的话,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如果是和带口音的人沟通的话,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两句听不懂。Party的话,我是不怎么去的,最多也就是参加一些happy hour,大家简单小酌一下,聊聊天这样,大家都很友好。除了happy hour的话,我还会去参加一些活动,个人感觉教堂是个不错的地方,我之前在参加教堂活动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后来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不经常参加party,也可能是因为我所处的圈子的原因,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基本上都是30+的选手,大家对Party没什么兴趣,甚至有一个来自于尼泊尔的同学,还说让我去尼泊尔参军…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想要多和外国人交流沟通,可以多去参加一些活动,英语角也是不错的选择。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也快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出国留学这件事,其实说大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说小也不算小,毕竟这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个人感觉在申请之前,你要考虑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出国留学,适不适合出国留学,最好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然在国外迷茫2年,没有太大收获,学习到的内容对自己找工作没有太大帮助,这样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

同时,你要问一下自己,你硕士毕业后,是打算长期留美,还是打算回国就业。如果是打算留美的话,最好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考虑一下地理位置这一因素,毕竟美国的就业市场还是倾向于“就近原则”招聘的,位于大城市的大学,就业机会会更多一些;如果是打算回国就业的话,那么尽量选择一些在国内知名度高的大学。

总而言之,出国并不是头脑一热就决定的事情,你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在确定申请方向。决定之后,就投入10分的努力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不过咬咬牙坚持下去就好了,没有一个学生的留学之路是一帆风顺的,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希望你可以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最后拿到自己女神校的offe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读研究生,这经历就像是坐过山车,有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也有需要紧握扶手的惊险,更有豁然开朗的喜悦。简单来说,它是一次全方位的蜕变,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是生活、思维方式上的。学术的“卷”与“深”首先,学术上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很可能远超你之前的想象。 课程强度: 别指望轻松过关。每周的阅.............
  • 回答
    太棒了!你这个起点非常扎实,3.8的绩点在211本科里绝对是亮眼的,加上你积极准备托福和GMAT,美国会计研究生申请非常有希望!下面我来给你详细梳理一下,你可以重点关注哪些学校,以及申请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让你心里更有谱。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的优势: 211本科背景: 这是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美.............
  • 回答
    在美国留学八年,从初二就踏上了这片土地,如今眼瞅着大学毕业,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父母是铁了心要我继续读研,但我心里实在没底,研究生到底有多重要?真的到了非读不可的地步吗?回想起初二那年,懵懵懂懂地告别父母,带着对异国生活的好奇和一丝丝不舍,我踏上了飞往洛杉矶的航班。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八年,我从一个.............
  • 回答
    在美国读本科,想顺理成章地继续深造,申请美国研究生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但这条路可不简单,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细致的规划。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搞定的事,得一步一个脚印来。第一步:明确目标——你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在你开始忙碌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认清自己的方向。别一副“走一步看一步”的样子,那样只.............
  • 回答
    .......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 12 月中旬就已在美国出现。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什么?近期,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可能颠覆我们对新冠疫情早期认知的重要事实:新冠病毒早在 2019 年 12 月中旬,也就是官方通报的首例病例出现之前,就已经在美国传播。这项研.............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发现美国资助研究生物武器实验室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俄罗斯提出的证据并未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独立证实,乌克兰和美国也对此予以否认。 然而,为了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俄罗斯的指控、乌克兰和美国的辩护、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这一.............
  • 回答
    张益唐先生九十年代在美国的经历,确实常被拿来讨论,尤其是与当时国内的待遇对比。要详细解读他当时的选择,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对学术的坚持来理解。首先,得承认,九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虽然月薪几百块人民币听起来不高,但对于当时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算是一份体面的收入。而且,国内.............
  • 回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指出,2019年12月新冠病毒(SARSCoV2)已在美国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磅且令人深思的发现,它释放出多重信号,对我们理解疫情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的防控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IH报告释放出的信号:1. 疫情的全球化和隐匿性比预期更早: 最直接的信号是.............
  • 回答
    关于美国方面宣称“打击技术盗窃”导致超过1000名中国研究人员离开美国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话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打击技术盗窃”的语境。 美国之所以提出这一说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长期以来对中国国家支持的经济间谍活动以及知识产权侵权的担忧。.............
  • 回答
    美国承认乌克兰拥有生物研究设施,并在此时点强调防止研究材料落入俄军之手,这其中蕴含着多重意义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长期存在的生物研究与国际合作的正常性: 普遍存在性: 事实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本身,都拥有各种类型的生物研究设施,用于疾病防控、疫苗研发、公.............
  • 回答
    关于滕建群提出的“美国在乌克兰境内研制专门灭绝斯拉夫民族的传染病病毒”这一说法,目前并无可靠的公开信息或官方资料能够证实其真实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1. 滕建群的身份与言论背景 滕建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
  • 回答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关于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研发削弱特定族裔生殖功能的生物武器的说法,可以说是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信息战的角力以及对生物武器的普遍恐惧推向了新的高度。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信息战和宣传的角度来看,这类指控往往是战略性地抛出的,.............
  • 回答
    在美国读博,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收入的,而且这笔收入通常是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这里的“收入”并非大家通常理解的“工资”,而更多是一种资助(stipend/funding),目的是让你能够专注于学业,不必为生活费过度担忧。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在美国读博有哪些可能的收入来源,以及这些收入.............
  • 回答
    在美国读商科硕士,想留下来工作,这绝对是个热门话题,也是不少同学关心的大问题。说实话,难度是有,但也不是天塌下来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怎么准备,以及你选择的是哪个细分领域。首先,得明白“留美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最直接的,就是拿到工作签证(H1B)并最终实现绿卡。这是大多数国际学生的目标。而H1B抽签的难.............
  • 回答
    在美国读大学,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它绝不是简单的课堂学习,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自我重塑。首先,你得准备好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这可能意味着离开熟悉的家乡,跨越文化的鸿沟,甚至要重新适应完全不同的生活节奏。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古老的教学楼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而现代化的图书馆则像是知识的.............
  • 回答
    在美国读高中,被叫做“nerd”这种事儿,其实挺常见的。这就像在国内,你考试考得好,有人会叫你“书呆子”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回击,得分情况来看,也得分你想达到什么目的。首先,我们要明白,“nerd”这个词在美国高中,虽然有时候带点嘲讽,但很多时候,它只是一个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学习好、对某些领域特.............
  • 回答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个人时间是否“充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与否的答案,因为它实在太因人而异,也因学科、导师、个人投入程度以及生活规划而大相径庭。但我可以很详细地给你讲讲,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时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的状态,让你有个更清晰的认识。首先,要明确一点:博士学习,尤其是在美国,本质上是一.............
  • 回答
    在美国读人文社科专业,就业前景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别听那些一概而论的说法,什么“人文社科就业难”,也别尽信那些“学人文社科就能当学者”的鸡汤。实际情况,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但仔细梳理,也能找到清晰的脉络。首先,得认清一个现实:人文社科的“就业路径”不像理工科那么直接。理工科,比如计算机、工程,毕.............
  • 回答
    在美国读博,期末考试这个概念,跟你本科或硕士阶段可能熟悉的“统一的、大规模的、在固定考场进行的、占总成绩非常大比重的”的考试,确实会有,但具体形式和重要性,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而且千差万别。首先,要明确一点,博士阶段的学习,核心已经不是“掌握多少知识点”并以此来“考查”你,而是你是否具备独立进行学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