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制造业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可以回答下图形界面扁平化为什么不能超前实现
背后的原因是显示器的能力问题,包括 分辨率和颜色数。
在图形界面设计风格上软件业兜了个大圈又回到了远点
看看这个DOS下的 微软的Editor,是不是很扁平,没有边框没有阴影没有圆角,非常平。
但这不是微软刻意这样的,而是当时的设备的能力限制
虽然软件界面上写着,Copyright 1995 实际上这个软件应该是90年以前就有了
那时只能用16色甚至只有灰度的显示器,如果要照顾单色显示器达到一致的显示效果,那么只有黑(0,0,0) 白(255,255,255) 深灰(128,128,128) 浅灰(192,192,192)四个颜色可以用,括号里是 RGB值。而且是字符界面,而非图形界面,字符界面只能用25行80列的字符来拼界面,所以只能这样了。
https:// upload.wikimedia.org/wi kipedia/en/6/66/MSDOS_Edit.png
过了几年,少量彩色高分辨率显示器普及了,颜色数最高到256色,分辨率达到VGA(640x480)。为了照顾部分16色显示器,所以Windows 3.1还是主要用16种颜色。由于分辨率和颜色数增加,设计师们被压抑多年的设计欲望得到释放,迫不及待地用两条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装饰按钮,正所谓3DButton,按下去还有凹陷效果,其实就是换了边框颜色。
https:// upload.wikimedia.org/wi kipedia/en/7/73/Windows_3.11_workspace.png
这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界面都是直角的,并不是设计师们领悟了 Metro风格的精髓,而是分辨率太低,导致画出的圆角看起来是锯齿状的,如下图
http:// a.jstxdm.com/d/file/con tent/2017/01/586efcf072eeb.png
然后时间到了 90年代末左右,显示器已经发展到了 真彩色(1600万色),分辨率至少有1024x768。 设计师们发现终于不用在 16*16的小框框里用16色逐点画图标了,可以画点有真实感的图标了,于是
图标从这样
http://www. alixixi.cn/upload/image /design/2010-8/201082915244140831.jpg
变成了这样:
http:// img.zcool.cn/community/ 0331941554c76fe00000158fcd21992.jpg
但是设计师的欲望还是被压抑住一大半,因为图标只能到32x32,如果用48x48则太大了,需要等后来 1080p的显示器出现。
那么这时候为什么没有出现扁平化设计呢?因为分辨率还是不够,在iPhone4出现视网膜屏幕之前,显示器的DPI都很低,一般在 96DPI到 125DPI之间,而视网膜屏要300DPI以上。
由于扁平化设计不可能都用直角边,不可能只用横竖两种线条,必然有斜线和曲线,但是分辨率不达到视网膜水平,斜线和曲线就会有锯齿,即使采用了抗锯齿算法也还是能看到边缘模糊。
比如:上图那些彩色图标,边缘都是不平滑的。具体看下图,虽然有网络图片有损压缩的问题,但是可以看到圆角有锯齿状。
扁平化风潮是从iOS 7开始的,iOS7是2013年底发布的,同时发布的还有 iPhone5s,那时iPhone4以前的手机基本淘汰差不多了,视网膜屏幕基本普及,至少在iOS设备里普及了。
扁平化的界面设计风格是只能在高分辨率屏幕普及后才有可能出来。
所以软件UI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扁平化设计,受显示器能力制约,那么高分辨率显示器能否超前造出来呢,那个受更多显示器制造工艺的限制,即使你超前造出来了,那么高分辨率那么多颜色,CPU做图形渲染计算能力完全不够,直到今天如果没有GPU的图形加速,纯靠CPU根本无法支持1080p以上的分辨率,而像样的PC GPU要到2000年以后才有,成熟的手机的GPU则要等到2008年以后。
=======================================================
评论里说iOS7涉嫌抄袭Windows的扁平化的人是一点时间概念和逻辑都没有的
Windows的Metro风格是随着 Windows8 发布的,发布时间是 2012年10月26日
而iOS7的发布时间是 2013年6月10日
你们是想说,苹果看到Windows搞了扁平化,就用了7个月的时间抄袭了一个吗?你也太看得起苹果的开发效率了。
实际上设计风格的走向在设计界很早就开始研究和探索了,应用到具体的产品里只是看产品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是否合适而已,不存在谁借鉴抄袭谁的问题。而把某个设计风格带到产品并且使它流行的必然是一个影响力大的成功的产品,在这方面iOS7远比Windows 8成功,Windows8 简直就是又一个Vista,到了Windows10 才勉强挽回一点声誉。时至今日Windows7 仍然是占有率最高的版本,而iOS6基本消失了,所以从用户的接受程度看,成败显而易见。
======================================
回答下评论区 @深蓝 这位用户的质疑。
谈谈为什么扁平化比拟物化设计更消耗性能。拟物化的设计下,图标装饰等设计元素内容比较复杂,所以这些图形素材都是人工绘制好,保存成位图,然后显示在界面上的。这样做的问题是,无法应对多种不同的分辨率/DPI,无法做到任意平滑缩放,所以一般都是提供多个不同分辨率的图片资源,这样做的好处是渲染简单,只是贴图和Alpha混合,性能比较高。
而扁平化设计里,设计元素为简单有规则的图形和线条,设计元素保存为矢量图就变得可行了,矢量图的好处是可以随意缩放,旋转,不会变模糊不会有锯齿(只要DPI够高),流畅酷炫的2D动画效果也变得可行了,但是矢量图的渲染需要更高的图形性能。
这就是为什么图形性能够好才能用上扁平化,扁平化的风格配合高性能图形硬件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所以扁平化注定比拟物化要出现得更晚。
说点关于GPS的事情:
现在几乎所有手机都有GPS,
根据狭义相对论,卫星的原子钟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钟慢7微秒 ,
根据广义相对论,卫星的原子钟每天要快45微秒,
综合一下,卫星的原子钟每天大约比地面钟快38微秒。
如果没有广义相对论, gps系统每天将累积大约10千米的定位误差 。
然后,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
第一颗卫星是1957年上天的,
广义相对论是1916年发表的,
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发表的,
再往上追溯,广义相对论需要的黎曼几何是19世纪中期提出的几何原理,
继续往上甚至可以追溯到欧几里得。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科技树的。
======================================================
之前,有人在知乎发过这张图,我觉得放这个问题下也很合适。
优酷的视屏如下:
这看起来是一个逻辑问题,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
人的认知盲区分为两部分: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以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当然也会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那类似于《三体》中的猜疑链,对于人类自身而言没有理论上的应用价值)。
发明也分两种:一种是改进现有的东西解决问题,一种是创造新事物解决问题。
前者对应第一种认知盲区,后者对应第二种认知盲区。
当人们意识到马和鸽子比人传播信息的效率更高的时候,便有了驿站和飞鸽传书。但人们意识不到电磁波效率更高,甚至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电的时候,那么也必然发明不出iPhone。
不要说已经掌握电报技术的十九世纪的人们想象不到智能手机的存在,就连普及大哥大的二十世纪末,也因为数字信号和网络没有普及,无法把iPhone发明出来。
2000年的人们无法发明出来iPhone,但是第一代iPhone却在2007年发布,所以题主你看,不要说横跨千百年的鸿沟,就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在发明上也是一道无法被逾越的天堑。
人类的科技发展就像是一棵大树,没有躯干就不会有枝桠,而只有当枝桠长成新的躯干时,新的枝桠才有可能产生。
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一个荒谬的理论和任何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任何的不切实际,都有可能铺垫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你们知道吗,古希腊时期工程师希罗发明了蒸汽机,比瓦特早了几千年(瓦特改良)。
你们知道吗,希罗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售货机,只要投币就自动流出圣水。
你们知道吗,中国古代的名将韩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比日本早了两千年。
你们知道吗,是达芬奇最早发明了自行车,一直到十八世纪才由修道士整理当初的文稿时才发现,而之后又过了很长时间才被人打算造出来。而中国在明清时代也有人发明了自行车,只是当时中国人并不重视。
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些发明明明很早就被提出,但是过了这么久才火起来?
因为生产力。
以蒸汽机为例,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发明出高效的煤炭燃料,而且在落后松散的农植社会也没必要造这么奇怪的东西来提高生产效率,农妇和奴隶每天也就纺那么点儿线,就算造出了蒸汽动力的织布机,没有足够的线也没什么用。希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东西应该是有用的,但是能有什么用,他实在是想不出来。
同样的,自动售货机也就停留在伪装神迹的阶段,毕竟当时的人想买东西直接去集市了,摊位都有人看着,没忙到非得造个全自动的设备帮忙的地步。
韩信发明的方便面当时是做速食军粮用的,除了军队偶尔应急一下,除此之外也没别的用处,古代生活节奏没那么快,这种面做起来又费功夫,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实在没必要折腾。
自行车就更不用说了,不如马跑得快,还得费劲儿蹬,城里人来人往街道曲里拐弯不好走,城外都是泥土路容易崴泥,能干什么用?更不用说以前城镇规模小,城东城西走着去用不了几分钟,何必这么着急呢?
很多东西不是说不能超前发明,而是即使发明出来了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配套的生产体系支持,你秦朝造出宇宙飞船来又能给谁坐啊?
更新:最后再补充给大家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干将莫邪在有些故事版本里是夫妻殉剑,据说当时有些铸剑大师南山采得利金,但是炉子烧不化,所以想出了以身殉剑的悲壮法子,最终天兵方成。以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想要铸造好兵刃就非得需要献祭铸造师的精血不可。
但是后来有人就发现,其实撒点儿熊的油脂糊弄糊弄就可以,再后来有人发现,不用烧木头改用煤炭就行,再后来有人就发现,当初发现的所谓“利金”,后来被命名为铁。
封建迷信害死人。
韩信那个经网友提醒是“踅面”。
从制造来说,复杂机器的关键部件必须高精度,否则各个部分之间就无法配合运转。
而制造高精度的部件只有两种可能性:
前者的成本太高,只能制作工艺品和玩具,没法进入主流经济领域。后者才是正途。
但问题是……制造高精度的部件本身就需要复杂的机器和高精度量具。如果机器和量具有误差,产品就有问题,即上一代机械的精度和误差都会“遗传”给新造的机器。最典型的例子是哈勃望远镜:
镜片的生产商珀金斯——埃尔默公司(Perkings-Elmer)使用了一个有缺陷的光学模板来生产如此精密的镜片。具体原因是,在镜片生产过程中,进行检验的一种无反射校正装置没有设置好。校正装置上的1.3mm的误差导致镜片研磨、抛光成了错误的形状,但是没人发现这个错误。
貌似问题进入了死循环——要造复杂机器,没有高精度零件,高精度零件又需要复杂机器制造,复杂机器也需要高精度零件……
所以,只能用螺旋上升的模式制造机器——从手工业开始,制造一台低精度机床,先实现用低精度机床制造自身,降低这个精度级别的机械成本——成本足够低之后,用最好的机械和工人,试探着提高一点精度,制造出精度和复杂度高一点的机床生产许多废件,浪费巨大也在所不惜,然后用下一个精度的机床再重复这个过程——在机械行业普及新精度——付出巨大代价升级精度——普及下一个精度水平的机械——再升级……
总而言之,工业革命的要害在于机器造机器。第一代能制造自身的机床和蒸汽机(提供加工金属的能量)结合,让我们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但从手工业到今天的精密制造再到电脑芯片,我们每上升一个精度水平,制造业都得在历史的轨道上循环几圈,付出巨大代价才行。所以,就算不考虑设计问题,先进的产品也只能在符合自己精度的时代出现。在某个精度的机械没有普及之前,就算思路再好,产品也是没法(批量)造出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