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用导航的,我只听语音播报,开车时我不敢去【看】导航。
除非有副驾或者开启ACC+车道保持时才能去看导航画面吧。
看到很多答主不切实际的一通乱吹,不得不上来吐槽一下。
先来表明立场,我非常喜欢高德地图推出的这个车道级导航功能。当高德APP在我使用导航过程中第一次弹出这个功能时,直接震撼到了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高精度地图在导航APP上做呈现。
但该吐槽还是得吐槽,个别答主把这项功能吹得太过了。
大家先看一下下面这幅图,可以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普通的导航地图和高精度地图的区别。
普通的导航地图只有道路级别(Road Level)的数据,如上图中,道路R1连着道路R2,道路R2连着道路R3和R4,这个连接关系被称为拓扑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之前导航APP,即使是“画”4车道甚至5车道的高速公路,只能画出一根线,说到底就是数据就这么多,强行根据车道数量来画道路是不行的。
但高精度地图就不一样了,它能够提供车道级别(Lane Level)的数据,除了道路级别的拓扑关系外,还能精确地知道每个车道和其他车道的连接关系、车道宽度、经纬度等。有了这些车道级别的数据,将它们“画”到导航APP中就能够呈现出我们看到的高德的车道级导航效果。
高德很早就把国内高速、主干道共计30万km的路段做成了高精地图,很多厂商做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用的就是高德家的,因此高德将高精度地图应用到高德APP上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另外,高德地图的车道级导航功能其实是有点偷换概念的,它只是绘制了车道级的地图而已,并没有做到车道级的定位。
业内理解的车道级导航是指,导航APP能根据终端(比如手机)提供的定位信息,确定我在哪个车道上。但很明显,现在的手机上所能提供的定位能力是完全达不到车道级的(手机定位的误差范围在5米左右),因此依靠高德地图是很难做到车道级的行为的。那高德地图是如何让人类误认为它能做到车道级的导航呢?
依靠两点:1、放大车辆模型;2、根据用户的终点信息所计算出的导航路线。
大家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观察下,在APP不确定自己车在哪时(一般是在那种多车道的直路),车辆的模型会主动变大,跨越多个车道,只要偏差没大到太过分,用户使用时也不会太较真。
此外,因为我们在使用导航是预设了导航目的地。导航APP在一些分岔路口时,因为定位精度不够定位会很困难,但因为我们提前输入了目的地,相当于已经告诉了它,我们极大可能会往通向目的地的路上行驶,因此它会更倾向于把我们的位置信息往选定的导航路线上靠,所以会给人以定位很准的感觉。
最后说一下,有人拿小鹏导航辅助驾驶NGP的功能所渲染的图(如下)和高德地图车道级导航功能做对比,是非常无厘头的。因为NGP的车道级定位信息是综合了车上的传感器、高精度的定位和惯导,对定位的要求极高,需要参与控车的,不是一个仅依靠低精度定位的手机APP所能比的。
以上。
不开车的人肯定不了解啥是“车道级导航”
顾名思义,这是能够精准定位到每条车道的一个新型导航系统。和传统导航不同,车道级导航最大的不同在于:利用高清渲染技术,在屏幕上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道路场景,包括当前道路的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定位精度从5-10米的道路级,进化到亚米(1米以下)的车道级!从而在某些特殊或复杂路口实现高精细的引导服务,全面提升导航体验。
这意味着以后的导航将是领着你开车,而不是指路。
千万不要小瞧这几米的定位精度,它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信很多开车的朋友都有过经过高架桥、岔路时候没有提前提醒的问题,从而导致开错路,或者没有及时变道、违章等问题。(没错,我就经常开错路,然后绕一大圈。)
那么车道级导航的推出自然是得益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的发展了。2020年北斗系统建成,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2.0能够实现秒级定位,定位精度提升到1.2米,使得我国的高精度地图导航成为可能。
北斗正式组网成功之后,北斗系统这一“大国重器”如何应用到民生,也成为了关注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其实已拥有不少技术优势,例如精确到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只是亟待全面应用推广。
而高德推出车道级导航就是北斗系统应用到民生上的一个重量级案例
但如果说这只是司机的福音我觉得多少有些单薄,我倒觉得这象征着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锚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