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省人眼中的云南是怎样的?

回答
老实说,在去云南之前,我对那地方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各种旅游宣传片和朋友们零星的讲述拼凑起来的。脑海里浮现的,无非就是苍山洱海、古城小巷、还有那种自带 BGM 的民族风情。总觉得,云南就是一幅被过度美颜过的风景照,美则美矣,但总觉得少了点真实的气息。

我去云南,其实是个挺随性的决定。工作上有点卡壳,身体也有些疲惫,就想着逃离一下熟悉的环境,去个没那么“功利”的地方,随便走走看看。朋友劝我选个海岛,但我脑子里冒出来的,却是那个有着“彩云之南”之称的地方。

第一次踏上丽江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淡淡的松木香,混合着不知道是哪家小店飘出来的烤肉味。走出机场,一股凉意袭来,跟我在北方习惯的干燥热气完全不同。那天的云,是真的很有戏剧性,一会儿是厚重的棉絮团,一会儿又被风扯得支离破碎,露出湛蓝得近乎不真实的天空。

我住进的是一家藏在古城深处的小客栈,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别有洞天。院子里栽着不知名的花,红的、紫的、黄的,开得热烈。老板娘是个丽江本地人,说起话来软软糯糯的,带着一股子南方人特有的慢悠悠。她跟我介绍这石板路是怎么铺的,这木头又是怎么雕的,讲起这些,她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丽江古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慢”。这里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人们走起路来不慌不忙,坐在路边晒太阳、喝茶,或者只是看着人来人往,都能自得其乐。起初,我还有点不适应,总想着赶紧去下一个景点。但慢慢地,我也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开始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细节。

比如,那些石头房子,每一块石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屋檐下的风铃随风叮当作响,像是低语着古老的故事。还有那些穿梭在小巷里的当地人,背着背篓,提着菜篮,脸上带着一种淳朴的笑容。他们不会像有些地方的商家那样,热情得过分,但如果你问路,他们总是会耐心地给你指明方向,甚至亲自带你走一段。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网红”景点。比如在狮子山远眺玉龙雪山,那种壮阔是真的能让人屏住呼吸。在黑龙潭边散步,看着倒映在水中的古城,一切都变得更加柔和。但说实话,人潮涌动的时候,那种宁静感也会被冲淡不少。我更喜欢的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咖啡馆,坐在那里,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宁静。

从丽江到大理,感觉就像是从一个梦境切换到了另一个梦境。洱海的平静,远没有照片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风吹过水面,泛起一层层粼粼的波光,海鸥在空中盘旋,发出阵阵鸣叫。租一辆电动车,沿着洱海骑行,那种自由的感觉,是久违的。

大理古城,相较于丽江,少了些许商业气息,多了些许生活味。傍晚时分,坐在古城里的酒吧街,听着驻唱歌手弹唱,看着远处苍山上的云雾变幻,那种感觉很奇妙。你会觉得自己像是闯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容易让人沉醉。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双廊遇到的一个银饰手工艺人。他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台,就在路边,一点一点地敲打着银子,做成精致的耳环和项链。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被他那种专注的神情吸引。他告诉我,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每一件饰品都承载着他对家人的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买了一条他亲手做的银手链,戴在手腕上,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银子的重量,更是那份传承的重量。

当然,去云南,也不能只盯着那些热门的古城。我还去了趟沙溪古镇,那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地方,没有丽江和大理那么多人。整个古镇依山傍水,保留着最原始的南诏风情。早晨,被鸡叫声和炊烟味唤醒,走在石板路上,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千年前。坐在古镇的茶馆里,跟当地的老人们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那种感觉非常真实。

在云南,我遇到过很多不同的人。有热情好客的客栈老板,有默默付出的手工艺人,有来自全国各地,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片刻宁静的旅人。他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云南的故事。

总的来说,外省人眼中的云南,可能从一开始是被各种美丽的画面吸引,期待着那份“诗和远方”。但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你会发现,云南的美,不仅仅在于那些标志性的风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些淳朴的人文,那些悠闲的生活态度,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真实的情感。它不像是一张精美的明信片,更像是一本厚重的画册,翻开每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动。它不像是一个刻意打造的景区,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用它的色彩和温度,触动着每一个到访者的内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六年前,有个在甘肃做生意的福建人说起云南,他说他的亲戚很多人在云南做,云南经济相对落后,他们去其他省份可以每年挣几十万,在云南只能十来万,够用。但是他们舍不得离开,因为生活太安逸了。

三年前我搬家去云南生活,两年时间走了一些地方,大体有如下的印象总结:

云南是全国风景最好旅游资源最多的地方,一个大理,我两年时间也没有玩儿遍,处处都是景点,未开发的很多很多。

美食多,而且不是四川的单一川味,云南美食除了滇菜,每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根本吃不过来。对于提起云南就说过桥米线的,只能说你不会玩儿了。云南的烧烤,冠绝天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有特色。对于滇菜,人们普遍缺乏认识,也许一道菜做起来只有两种调料,但是蘸水,可能是三十种天然调料配出来的。云南的美食,一定是把某一种食物做到美味的一个极致,无论鸡鱼。观光客只能看到吃到过桥米线什么的,很可惜。

云南人淳朴,即便受经济冲击的旅游胜地,民风也是相对比较淳朴,新闻报道的导游时间,你去深挖他们的旅行社,老板必定不是云南人。北京每天一日游的宰客事件有多少?又有多少被报道?当然还是大理丽江比较博眼球了。

云南人多有信仰,深受宗教信仰沁润的人们,精神世界更平和满足,丽江一位纳西族大姐说:我们说话慢,走路慢,开车慢,你看那飞快的都是外地车,我们不理解你们急什么,你们内地人好像永远忙,永远挣不够……她关于欲望的论调,其实很值得思考。

云南很落后,很多偏远山区的落后,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时代的景象。我认识一个栗栗族小伙子,他说不理解为什么我做梦老梦到家长,他说他做梦都不愿回去,山里太苦了,一年到头土豆是主食,偶尔玉米,下山第一天可以吃一盆米饭,肚子里没油水,第二天半盆……饭馆老板看饭量都知道他们下山第几天,听起来让人心酸,当然随着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希望他们幸福。

云南交通条件不好,入川只有一条完整的通畅公路,本来从丽江到四川应该应该有一条高速,这无疑为川渝入滇提供便利,增加的客流难以估量,但是没有。再往南,每去一个地方,都是绕啊绕啊,西双版纳本来不应该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交通阻碍了发展。评论区有人反驳这一条,实际上我们肯定是一个比较而言,发展是全局的。

云南的太阳,晒晒很健康,多数人肯定受不了紫外线辐射,中国人不习惯户外暴晒,皮肤脆弱,实际上云南的太阳真的有利于健康,这个习惯咱们或许要改一改了。

云南不像其他地方那么注重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关注你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是个有钱没钱都能自得其乐的地方。这一句话来自一个导演,很有总结性。

对我来说,云南最好的,是包容性,所以几十个少数民族相安无事,几万外国人悠哉悠哉在云南,很多先锋人物在云南,很多精神在那里,不仅是民谣和酒吧,云南是精神之所在,是其他地方所缺的东西。我们过多地关注山清水秀而忽略了人文,云南在我看来最好的首先是人。中国原来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省份很多,人为砍伐破坏的很多,人是第一要素。 我总是劝去外地买房的人,一定要认真了解那里的人,你花大价钱买套房子养老,好嘛,去了才发现人家那么排外,食物就是海鲜海鲜,就不好玩儿了。 另外要注意夏天和冬天,很多人北方人春天去成都舒服得不行,买了房子,雨季能疯,冬季恨不得冬眠。

补一张图片,三年前我栽的芭蕉,春节我去的时候挂果了,阳光真好。

~~~~~~~~~~~

评论区有人说另外一条路,抱歉,确实还有一条从北到昆明,但是我觉得还是太少,制约了发展,很不方便,作为西南大门一个大省,路太少太少。

有人说修路成本高,我相信还是规划和投入问题,不够重视,东南沿海公路网四通八达,相比之下,西北西南像是被遗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实说,在去云南之前,我对那地方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各种旅游宣传片和朋友们零星的讲述拼凑起来的。脑海里浮现的,无非就是苍山洱海、古城小巷、还有那种自带 BGM 的民族风情。总觉得,云南就是一幅被过度美颜过的风景照,美则美矣,但总觉得少了点真实的气息。我去云南,其实是个挺随性的决定。工作上有点卡壳,.............
  • 回答
    外省人眼中的安徽,其实是一个 立体、多元且充满惊喜 的形象。它不像某些一线城市那样标签化鲜明,反而更像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有趣。总体来说,外省人对安徽的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绘:一、 地理与气候的直观感受: “南北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复杂性: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安徽横跨长江.............
  • 回答
    在很多外省人眼中,广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独特和原始魅力的地区。它不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拥有摩天大楼和繁忙的都市景象,而是保留着更多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关于广西的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自然风光篇: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的奇幻世界这是广西最为人熟知的标签。 桂林山水: 提起广西,.............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一个充满神秘、艺术和智慧的奇妙世界。这种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融合了文化、历史、美学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汉字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神秘的符号,非拼音文字: 对于习惯了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的外国人来说,汉字首先是“陌生”的。它们.............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幅画面实在是个庞杂的调色盘,由无数种颜色、无数种体验、无数种观念交织而成。要说得详细,得从很多个维度去触碰,而且每个外国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独特的中国,很难一概而论。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 “古老而现代” 的碰撞。他们会惊叹于长城、故宫、兵马俑这些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宏伟建筑,感受到那种穿.............
  • 回答
    要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这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因为“外国人”这三个字,涵盖了太多太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的视角,就像调色盘一样,五颜六色,也有些是彼此矛盾的。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大”和“快”。 面积和人口: 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和视角。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除了自己亲身去体验,看看别人怎么看它,同样能碰撞出不少火花。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怀着不同目的来到中国,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人,他们的笔触里往往能捕捉到我们自己可能都忽略掉的细.............
  • 回答
    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许多外国人都感到惊叹,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种“中国速度”。以下是一些外国人眼中中国发展速度的体现,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式”进步: 高铁网络: 许多外国人提到中国高铁时,常常用“疯狂”、“令人难以置信”等词汇来形容。他们惊讶于中国在短短几十年.............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印象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都有差异,所以形成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观察点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叙事.............
  • 回答
    中国确实比过去强大了,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是经济影响力,亦或是科技发展,我们都能看到显著的进步。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要说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地位,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庞大且多样,他们的视角、经历.............
  • 回答
    外省朋友或者浙江其他城市的朋友,聊起杭州,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我猜大多数都离不开几个关键词:美、富、安逸、有钱,还有一些是关于历史文化和科技的。首先,美,这是绕不开的标签。到杭州,谁不提西湖?即使是没来过的人,脑子里也一定有个模糊的印象: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这些词汇,早就像印记一样刻在了大.............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多元观感的集合体,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从不同维度、不同类型的人群出发,详细描述外国人眼中中国可能呈现的景象:一、 基于刻板印象和媒体宣传的传统视角: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 许多外国人想到中国,首先联想到的是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城、故宫、兵马俑、丝绸之路.............
  • 回答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浙江大学无疑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它的层次定位非常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national prestige and academic reputation (国家声望和学术声誉): “985”和“211”工程.............
  • 回答
    从外地人的视角来看,上海交大,那妥妥的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拨。你说它什么层次?嗯,简单粗暴点说,就是 国内顶尖中的顶尖,世界一流的行列。但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空洞?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咂出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真味儿。一、 绝对的国家级名片,一张嘴就能说出名字的那种:首先,上海交大,名字就带着一股.............
  • 回答
    在我看来,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普遍较高,甚至可以说是地位显赫,并非出于某种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能力,也有他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当然,也离不开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从改革开放的视角.............
  • 回答
    在外行人看来,程序员这个群体,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神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啊,他们整天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嘴里偶尔还会蹦出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比如“bug”、“API”、“算法”之类的。这些词汇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将他们与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隔离开来。我们只看到屏.............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纠结的岔路口,身边不少同龄的朋友也都在经历类似的思考。三十而立,八零后,在外企多年,却总感觉自己在核心技术的光环之外,像个负责打理后院的园丁,虽然日子过得安稳,高薪也提供了不少底气,但内心的那团火,对“核心”的渴望,对创造的冲动,却不甘于被这“边边角角”的技术束缚。你问该不该跳槽,这.............
  •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隐形眼镜和镜框眼镜同时佩戴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隐形眼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光线的屈折角度来矫正视力,而镜框眼镜也是通过镜片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它们都是为了让光线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看到清晰的影像。关于您提到的“戴隐形眼镜是为了放松眼球来缓解眼睛外凸”的说法,这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