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地人的眼里,浙江大学属于什么层次?

回答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浙江大学无疑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它的层次定位非常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national prestige and academic reputation (国家声望和学术声誉):

“985”和“211”工程的标杆: 作为中国首批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浙大从国家层面就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和资源倾斜。这使得它在外地人心中,天然就带着一种“国家队”的光环,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代表。
综合性大学的典范: 浙大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农、医、理、文、法、经、管、艺等多个领域,并且在很多学科都拥有国家级的优势和顶尖的科研实力。这种“大而强”的特点,让它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国际化视野和影响力: 浙大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拥有许多国际化的项目和研究机构。这使得它在外地人眼中,不仅是一所国内顶尖学府,也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能够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2. student quality and selectivity (生源质量和选拔门槛):

全国顶级生源聚集地: 浙大是中国最难考上的大学之一,它的招生分数线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理科录取分数更是高得惊人。这意味着能够进入浙大的学生,往往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子,他们普遍具有优秀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外地人普遍认为,能够考上浙大,就意味着成为了一名“学霸”。
竞争激烈: 即使在浙江省内,浙大的录取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使得它在人才的选拔上具有极高的门槛,进一步巩固了其“精英大学”的形象。

3. academic strength and research output (学术实力和科研产出):

优势学科的“金字招牌”: 浙大在很多学科领域都享有盛誉,例如:
工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这些专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外地人想到“高科技”、“工程制造”,就会联想到浙大的相关专业。
农学: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等,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医学: 浙大的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国内一流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在某些专科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理学: 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也拥有强大的师资和研究实力。
科研成果丰硕: 浙大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得过众多国家级奖项。其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让外地人对其培养出的学生充满了信心。

4. alumni network and career prospects (校友网络和职业前景):

遍布各行各业的精英校友: 浙大拥有庞大而活跃的校友网络,这些校友遍布国内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为在校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良好的就业前景: 浙大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其优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薪资待遇优厚。很多外地人认为,进入浙大,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好的未来。

5.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nuances (一些外地人可能存在的看法或误解):

地域性因素: 尽管浙大是全国顶尖学府,但作为一个在浙江发展的大学,一些外地人可能会将其与北京、上海等地的顶尖高校进行比较时,考虑到地理位置和区域发展等因素。然而,这种比较更多是基于个人偏好,而非对其学术实力的否定。
“大而全”的讨论: 有些人可能会讨论浙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在某些新兴或前沿领域的研究是否能像一些更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小而精”的大学一样深入。但总体而言,其强大的学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其优势所在。
部分专业排名的细微差异: 在一些非常细分的专业排名上,浙大可能并非在所有细分领域都位列第一,但其整体的学科布局和综合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总结来说,在外地人的眼中,浙江大学的层次可以被概括为:

第一梯队,国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
综合性大学的标杆,学科实力雄厚,尤其在工科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
全国顶尖学子云集,录取门槛极高,毕业生质量普遍优秀。
拥有强大的校友网络和优越的职业发展前景。
中国高等教育的骄傲之一,代表了中国高校的最高水平。

在大多数外地人的心目中,浙大就是一个“名校”的代名词,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府。它的声誉和地位是经过时间和实力的积累而形成的,是毋庸置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考完那年暑假,去村口卫生所挂吊瓶。期间村里人询问考到哪儿了,我面露羞涩低头说道:“浙大”,然后等待着村民们的赞叹。

谁知就听到叹息声起,“哎,平时不是学习蛮好的,怎么山大没考上?”

PS:我是山东人啊!

PPS:高考全省排名前200(我那年只能查到排名段)

user avatar

上海高考97年还是96年,无人报考清华大学,最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和一本线一样。第二年清华暂停在上海招生,惊动教育部,直接威胁上海独立命题权的存续。被迫改革,规定所有上海学生必须填报至少一所外省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因为离上海近,就成学生了首选,为满足规定,第三第四志愿一般都会在浙大和南大里选择一所,当然也有填报别的大学的,比如我当年第四志愿就是中科大。

一个意外的结果是,这样的操作后,浙大南大在上海的录取分数呈现清晰的大小年趋势,一年高,一年低。高的时候比肩交大,低的时候就是一本分数线。

自然而然的,每年放榜,老师亲友都会去安慰那些第三第四志愿考上浙大、南大的学生,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以后也能成才。我高考那年,年级里真的就有三志愿进南大的。

南大浙大为什么要招三志愿、四志愿呢?因为招生任务就是任务,必须完成,比如上海100个指标,没有第一第二志愿报考,第四志愿你也得招,这和上面说的清华录取分数和一本线一样,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那么抵制外省高校呢?主要是知青的历史,户口迁出了上海,要回上海就太难了,太多人一生的命运就改变了。虽然去外省读大学,政策说毕业户口能签回,但几个愿意?不说别的,中间四年万一动迁,少一个户口,几百万差价谁赔。

站在上海学生眼里,本地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上海财大,还有新的上海科技大学,外省的大学除了清华、北大,最多最多加一个中科大,别的都是人生失意才去的。或者说的更直接点:考上浙大南大,绝不会有亲友祝贺,大家可能会问一下生活安排、何时去报道之类不痛不痒的礼貌问题,但绝对不会有一个亲友恭喜你和你的父母。默默的无声中,其实是一种同情和惋惜。回到家,他们关起门,应该会对自家的孩子说“你看,某某某考到浙江大学去了,上海都混不下去了,你再不好好读书,也是同样悲惨结局。”

不黑不扯淡,实话实说,别人不说的那么直接,是因为网上玻璃心太多。


浙江大学就和浙江一样,是美丽江南最优秀的代表。这点我必须说的很清楚,切勿错误解读。如上面介绍的,上海考生因为政策规定,第三第四志愿选择浙大南大,这本身也正说明大家对浙大和南大的肯定,上海户口暂时注销掉,去外省读四年本科,清北以外,上海考生肯去的只有浙大南大中科大,这就说明一切了。

user avatar

上海考生,目前高校的分数线大体是几个段

第0级,清华北大,比复交还要高不少分

第1级,上海本地高校是复旦交大,没有外地高校在这个分数段上

第2级,可以称为同济上财级,其中浙大一般略高于同济,而南大、人大、科大与同济相当

第3级,可以称为华师大上外级,西交、中山、南开、北师大、厦大、武大、东南在这个分数段

第4级,可以称为华理工级,哈工大、吉大、川大、华科、西财等校大体在这个分数段

第5级,外地大连理工、湖南等校,反而上海没有这个分数段的211(华理工以下,上海的211高校基本就是上大了(上财上外虽然是211,但分数是奔同济华师大这两个985的,而东华这几年比华东理工也就低几分)

第6级,上海大学,外地高校是青岛海大(985)、苏大(211)。

第7级,上海已经进不了211高校了,但以这个分数在外地倒还可以上兰大(985)或者郑大(新增双一流)

或者说,上海考生眼中,对高校的排名基本是与一般排名类似的,只是上海以外发达地区的高校比实际层次减一档,远离上海的西部东北高校再减一档(所以西交的分数线和华东师大差不多,比上交低两档)

而浙大实际在上海考生中也属于TOP5了

就浙大而言,上海人认可他是和复交名望近似的高校,但在外地,不过好在杭州回上海很近,所以减半档(北京南京的就得减一档)

user avatar
上海高考97年还是96年,无人报考清华大学,最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和一本线一样。第二年清华暂停在上海招生,惊动教育部,直接威胁上海独立命题权的存续。被迫改革,规定所有上海学生必须填报至少一所外省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因为离上海近,就成学生了首选,为满足规定,第三第四志愿一般都会在浙大和南大里选择一所,当然也有填报别的大学的,比如我当年第四志愿就是中科大。

从这里我看到了全国最任性的两个富家子弟。直辖市简直是逆天一般的存在。

user avatar

如果让我再招助理,一个北大、一个浙大,二选一,我是绝对选浙大。分省智商数据和PISA国内排名数据放在那里。再想想环北京贫困带,自己发了周围寸草不生,这地方吸引的人才也满吓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浙江大学无疑是中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它的层次定位非常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national prestige and academic reputation (国家声望和学术声誉): “985”和“211”工程.............
  • 回答
    外省朋友或者浙江其他城市的朋友,聊起杭州,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我猜大多数都离不开几个关键词:美、富、安逸、有钱,还有一些是关于历史文化和科技的。首先,美,这是绕不开的标签。到杭州,谁不提西湖?即使是没来过的人,脑子里也一定有个模糊的印象:三潭印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这些词汇,早就像印记一样刻在了大.............
  • 回答
    从外地人的视角来看,上海交大,那妥妥的是金字塔尖上的那一拨。你说它什么层次?嗯,简单粗暴点说,就是 国内顶尖中的顶尖,世界一流的行列。但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空洞?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咂出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真味儿。一、 绝对的国家级名片,一张嘴就能说出名字的那种:首先,上海交大,名字就带着一股.............
  • 回答
    在我看来,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普遍较高,甚至可以说是地位显赫,并非出于某种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能力,也有他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当然,也离不开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从改革开放的视角.............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多元观感的集合体,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从不同维度、不同类型的人群出发,详细描述外国人眼中中国可能呈现的景象:一、 基于刻板印象和媒体宣传的传统视角: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 许多外国人想到中国,首先联想到的是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城、故宫、兵马俑、丝绸之路.............
  • 回答
    在外行人看来,程序员这个群体,用一个词来概括,大概就是“神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啊,他们整天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嘴里偶尔还会蹦出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比如“bug”、“API”、“算法”之类的。这些词汇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将他们与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隔离开来。我们只看到屏.............
  • 回答
    外省人眼中的安徽,其实是一个 立体、多元且充满惊喜 的形象。它不像某些一线城市那样标签化鲜明,反而更像一本需要慢慢品读的书,越深入了解越觉得有趣。总体来说,外省人对安徽的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绘:一、 地理与气候的直观感受: “南北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复杂性: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安徽横跨长江.............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一个充满神秘、艺术和智慧的奇妙世界。这种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融合了文化、历史、美学以及实用性等多方面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汉字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 神秘的符号,非拼音文字: 对于习惯了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等)的外国人来说,汉字首先是“陌生”的。它们.............
  • 回答
    在很多外省人眼中,广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独特和原始魅力的地区。它不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拥有摩天大楼和繁忙的都市景象,而是保留着更多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关于广西的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自然风光篇: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的奇幻世界这是广西最为人熟知的标签。 桂林山水: 提起广西,.............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幅画面实在是个庞杂的调色盘,由无数种颜色、无数种体验、无数种观念交织而成。要说得详细,得从很多个维度去触碰,而且每个外国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独特的中国,很难一概而论。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 “古老而现代” 的碰撞。他们会惊叹于长城、故宫、兵马俑这些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宏伟建筑,感受到那种穿.............
  • 回答
    要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这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因为“外国人”这三个字,涵盖了太多太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的视角,就像调色盘一样,五颜六色,也有些是彼此矛盾的。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大”和“快”。 面积和人口: 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 回答
    外国朋友们看中国扶贫,就像是在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惊奇、赞叹,有时也夹杂着一些不解和审视。他们常常会被中国扶贫的规模和速度所震撼,毕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要让数亿人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任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扶贫: “中国速度”的奇迹: 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
  • 回答
    老实说,在去云南之前,我对那地方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各种旅游宣传片和朋友们零星的讲述拼凑起来的。脑海里浮现的,无非就是苍山洱海、古城小巷、还有那种自带 BGM 的民族风情。总觉得,云南就是一幅被过度美颜过的风景照,美则美矣,但总觉得少了点真实的气息。我去云南,其实是个挺随性的决定。工作上有点卡壳,.............
  • 回答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有趣的故事和视角。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地方,除了自己亲身去体验,看看别人怎么看它,同样能碰撞出不少火花。尤其是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怀着不同目的来到中国,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人,他们的笔触里往往能捕捉到我们自己可能都忽略掉的细.............
  • 回答
    在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许多外国人都感到惊叹,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种“中国速度”。以下是一些外国人眼中中国发展速度的体现,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基础设施建设的“飞跃式”进步: 高铁网络: 许多外国人提到中国高铁时,常常用“疯狂”、“令人难以置信”等词汇来形容。他们惊讶于中国在短短几十年.............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印象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都有差异,所以形成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观察点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叙事.............
  • 回答
    中国确实比过去强大了,这点毋庸置疑。无论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还是经济影响力,亦或是科技发展,我们都能看到显著的进步。这种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我们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要说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的地位,这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外国人”这个群体本身就非常庞大且多样,他们的视角、经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想当然地讨论《三体》时会忽略的一个细节。罗辑在四光年外与三体人“交锋”,这种交锋并非物理意义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基于“面壁计划”的一种战略博弈。他通过自己的“黑暗森林威慑”理论,制造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迫使三体人不得不顾忌。但说到上厕所这种生理需求,这就不属于“交锋”.............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纠结的岔路口,身边不少同龄的朋友也都在经历类似的思考。三十而立,八零后,在外企多年,却总感觉自己在核心技术的光环之外,像个负责打理后院的园丁,虽然日子过得安稳,高薪也提供了不少底气,但内心的那团火,对“核心”的渴望,对创造的冲动,却不甘于被这“边边角角”的技术束缚。你问该不该跳槽,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