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兵马俑在地下分布面积那么大,埋得又那么浅,为什么两千多年都没人发现?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毕竟,兵马俑那么庞大,那么震撼,就像一座沉睡的地下王国,怎么会在地表之下隐藏了两千多年,连一丝痕迹都没显露出来,直到近代才重见天日呢?其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质、历史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秦始皇陵的整体规模是极其巨大的。兵马俑只是其中最璀璨的一组陪葬坑,而秦始皇陵的核心,也就是他本人的墓室,更是深埋地下,规模宏大到超乎想象。兵马俑坑,尤其是最著名的“一号坑”,虽然面积广阔,但它并非直接暴露在地表。它是在历史的变迁中,经过了层层堆积和掩埋,才与地表隔离开来的。

再者,兵马俑坑并非浅埋。虽然与我们想象中深邃的帝王陵墓相比,兵马俑坑的深度可能显得“相对”浅了一些,但那也是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下,一个相当可观的深度了。它们被埋藏在夯土层之下,这些夯土层是由泥土层层夯实而成,非常坚固,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也有效地隔绝了地表的一切扰动。

更重要的是,两千多年的时光流转,足以让一切曾经的痕迹逐渐消弭。

从地质和环境的角度来看,有几个关键点:

自然淤积与覆盖: 秦始皇陵修建完成后,是一个巨大的建筑群。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在这些动荡时期,曾经作为皇陵一部分的建筑,比如地表的宫殿、建筑群,很多都遭到了破坏和焚毁。而兵马俑坑本身,虽然是地下结构,但其顶部的封土层以及周围的自然地貌,都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侵蚀和土壤淤积的过程。尤其是在秦朝灭亡后不久,由于战乱和饥荒,很多地方人口稀少,大规模的耕种和开发活动减少,反而为自然力量提供了机会,使得泥土、植被等缓慢地覆盖了地表,将这些地下遗迹层层包裹起来。想象一下,一片曾经是工地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野草、灌木、甚至小树林覆盖,然后泥土、沙石又被风雨带来的堆积物覆盖,几百年下来,地表的样子就完全变了。

相对隐蔽的地理位置: 虽然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临潼区,但修建之初,可能也是经过仔细勘察,选择了相对而言不太容易被大规模人为破坏或深度开发的区域。尤其是其核心部分和陪葬坑的选址,注重的是风水和帝王的威严,而非便利的交通或耕种。因此,兵马俑坑的位置并没有直接处在交通要道、主要城镇中心或者大规模农业灌溉的区域,这就降低了它们被日常活动无意中挖到或发现的可能性。

从历史和人为的角度来看,也有重要的原因:

秦朝的严密封锁与后续遗忘: 秦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控制的王朝。在陵墓修建完成后,为了保护其“不朽”和防止盗掘,官方一定会采取极为严密的措施,包括不公开陵墓的具体位置,以及对参与修建的工匠和士兵进行严密的管控(甚至有传说称他们被活埋以保守秘密)。在秦朝之后,虽然有其他朝代试图寻找和挖掘秦始皇陵(比如西汉末年的赤眉军等),但由于陵墓本身的规模巨大和防盗措施的完善(即使是当时的盗墓贼也难以完全突破),这些尝试往往无功而返,甚至被当时的官方记载为“未能得其门户”。到了汉代以后,对秦始皇陵的记忆逐渐模糊,更多的是流传着关于其财富和神秘的传说,而非具体的地理位置信息。人们更多的是根据一些模糊的史料或者民间传说去寻找,但缺乏精确的定位信息,就像大海捞针。

缺乏系统性的考古发掘: 在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前,并没有对秦始皇陵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勘探和发掘。虽然历代都有一些对陵墓的记载和传说,但更多的是零散的传闻,或者是在某些特定地点发现一些零散的陶器碎片等,但这不足以指向兵马俑坑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下体系。人们即便是在地表发现了秦代遗迹,也可能将其归为普通的汉代墓葬,或者根本不清楚其具体来源。

意外发现的关键性: 兵马俑真正被发现,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偶然的事件。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取水时,无意中挖出了陶制的箭头,随后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注意。这种意外的“触碰”才真正拉开了揭开兵马俑神秘面纱的序幕。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发现,或许还要继续等待更长时间,或者依赖于未来更先进的探测技术。

总而言之,兵马俑之所以能“沉睡”两千多年而不被发现,是自然的力量(淤积、覆盖、风化)、历史的演变(王朝更迭、记忆模糊、缺乏系统性搜寻)以及人为的因素(秦朝的严密保密、后世的无功而返)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就像一颗被时间精心包裹的宝石,直到在正确的时机,被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式,才终于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其无与伦比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就听一个老陕说:“一锄头挖出个唐三彩,马上敲得碎碎的,然后丢了。”

这是死人的物件,不吉利。

唐三彩、陶俑之类的东西都是属于阴宅使用的物品,是不能见光的。

一旦挖出来,必是凶兆。

只有金银玉器才有用。

这个观点不单是在古代,就是到了近代历史,孙殿英盗掘慈禧墓,也是这般。

孙殿英和手下的士兵将慈禧墓的这些值钱的东西抢完后,还有大量的瓷器和字画没人要,被损毁和丢弃。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面阳间和阴间是相互对立,各自独立的。

所谓一生一死,阴阳两隔。

偷坟掘墓一直是大罪,是要遭报应的。

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流通市场。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考古学渐渐传进来后,才开始重视起来。

还好这个时间不算久远,总算是保护了大量的文物不被盗掘。


我看多人对于古董没有理性的认识。

为什么一直有句话: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

严格来说,古董是一个金融工具。

盗墓所获得的的金银玉器珠宝,在古代,大多数都会重新熔炼和改变其用途。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孙殿英盗墓,传说中慈禧陪葬的一颗夜明珠最后出现在宋美龄的拖鞋上。

金融业作为调节人类收入的工具,只有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才有用。

如果生逢乱世,调节收入的工具就是军队和机枪子弹。

抢劫和屠杀是最好的办法。

和平环境,金融业和各种金融工具就会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主流。

发展到鼎盛,甚至会取代生产劳动,成为一些社会群体的主要谋生工具。

古董的天然属性就是稀缺。

而一些实际上并不算稀缺的物品也可以用控制流通的办法制造出稀缺性,从而变成金融工具。

比如说一双限量发行的篮球鞋,有明星签字的体恤衫。

篮球鞋和体恤衫是稀缺的吗?

并不是,因为故意限量和明星签字,就从原本价值几百块的东西变成了几万几十万的稀缺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买卖,从中获利。这不是衣物而是一件金融工具。

最近这几十年,不断有人在宣传文物价值,搞鉴宝活动,想方设法把一些实际上并不值钱的古董提高到一个难以让人相信的价格,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古董变成金融工具。

这就是因为对于金融工具大量需求,而进行产品开发的结果。

就像我上面说的,明星签字的体恤衫值钱吗?明星的签字值钱吗?那么为什么明星签字的体恤衫值钱?因为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就具备了金融工具的含义了。拥有一件这样的体恤衫,就可以牟利。当你们在骂肖战如何垃圾的时候,一件肖战签名的体恤衫在肖战粉丝的眼里有多么值钱?她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你眼里的垃圾,别人眼里的大宝贝。

信不信有人一边骂肖战垃圾,一边收集肖战的签名体恤衫。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是金融工具,可以快速调节收入。

出土文物当不具有金融工具属性的时候,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垃圾。

金融工具是用来流通的,这必然发生在人群聚集地,也就是一般出现在大城市。

而文物出现的地方,相当多数还是在郊外。西安、北京这样的古都例外。

人人都有发财致富的愿望,不能用道德去绑架别人。

现在的盗墓案大量出现,这些不断开发金融工具的人和媒体就没有责任吗?

现在的一个流行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鱼翅、象牙、犀牛角、藏羚羊绒、动物皮毛等等,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

人类真的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东西吗?

其实并不需要。

但是金融业需要。

鱼翅的营养价值都多高?

但是买卖鱼翅的利润可观。

相信我,一件肖战签名的体恤衫捐献给一个老农,他可能真的会穿着去下田了。

绝不会用锦盒装了,然后在肖战粉丝群里高价出售。

除非你们全世界高喊:“肖战签名的体恤衫是时代的缩影,是至高无上的大宝贝,价值连城。”

这句话传到了老农的耳朵里,他又会忙不迭地脱下来,洗干净,然后委托他的孙子在网上销售。

真相无外乎如此。

user avatar

0.种种证据表明,在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兵马俑之前,已经有人在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见过了兵马俑,只不过当时发现者不知道兵马俑的意义而没能正确的认知兵马俑是什么,所以成就了1974年的发现。


1.从当地民俗的角度讲,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曾经采访过当地的和万春,自述10几岁的时候他父亲打井,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地人叫做“瓦盆爷”。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他父亲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吊在树上用桃木枝(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当时认为的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2.再远一些的记载也有兵马俑出土的痕迹,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3.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user avatar

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我第三次去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讲解员恰巧是四位发现者之一的亲戚,出去当兵回来转业到博物馆做讲解员,可能那天有两个漂亮的实习MM跟着他。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些我以前去,讲解员没讲过的故事。

1、1974年打井发现兵马俑,恰巧打到的是1号坑的东南角,因此没有对整个俑坑造成太大的影响,至今我们去博物馆参观,依然可以看到标注的村民打井发现俑片处

2、兵马俑博物馆是国内乃至世界罕见的边考古边展出的博物馆(同样的还有“南海一号”博物馆)反正自我第一次去到后面几次去之间相隔十数年,考古工作人员陆陆续续都有新发现,比如2009年开始的第三次发掘,就在一号坑和二号坑各发现了一个盗洞,其中一个盗洞不晚于宋代,另一个更早,但是两个盗洞都发生在一号坑被大火焚烧之后。2015年的发掘还在二号坑里神奇的发现了一个晋代古井,这个古井和1974年那个井唯一不同的是,它直接打穿了下去,恰巧没有碰到任何一座俑。(根据讲解员指点,这几处都在坑内有专业字母标注)

3、目前已知的兵马俑共4个坑,其中4号坑是1996年第二次挖掘时才发现的,里面空空如也,但已经开具形制,有的专家认为是因为当时陈胜吴广燃起抗秦烽火,所以这个坑匆匆填埋没有放置,也有专家认为四号坑本来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取土而已。

况且我们知道作为军阵指挥部的三号坑,是所有三座俑坑里破坏最严重的,很有可能在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中曾经被人挖出来过。

其实兵马俑坑从修建开始的那一刻就没消停过,首先是兵马俑手中的兵器消失之谜,我们都知道兵马俑绝大部分俑都是抓握兵器的姿势,但是兵器却离奇失踪了,其实说是消失也并不是全部消失了,兵马俑发掘过程中还是发掘出了上万件青铜箭簇,短剑等武器;再就是一号坑的大火之谜。一开始专家普遍认为这都是《史记》里所记载项羽干的,毕竟阿房宫已经算到他头上了,让他顺便搜刮下兵马俑坑里的武器再放把火也没什么,可问题在于过火面积并未波及整个俑坑,全部兵马俑的武器也不足以支持项羽40万大军使用,更何况以项羽的性格,真发现了兵马俑估计全部砸碎更省事。

总而言之,漫漫岁月里,兵马俑经历过种种不为人知的过往,又与一次次的灭顶之灾擦肩而过,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眼前逐渐露出真面目,可以说既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普通亲眼见证考古在身边进行的宝贵机会了。

所以各位如果有幸去兵马俑博物馆游览参观,一定要留意那些正在辛苦忙碌工作的基层考古工作者哦。

user avatar

秦皇的手办而已

手办在宅男眼里值钱

在你妈这里就是堆破塑料五十块钱能卖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