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听一个老陕说:“一锄头挖出个唐三彩,马上敲得碎碎的,然后丢了。”
这是死人的物件,不吉利。
唐三彩、陶俑之类的东西都是属于阴宅使用的物品,是不能见光的。
一旦挖出来,必是凶兆。
只有金银玉器才有用。
这个观点不单是在古代,就是到了近代历史,孙殿英盗掘慈禧墓,也是这般。
孙殿英和手下的士兵将慈禧墓的这些值钱的东西抢完后,还有大量的瓷器和字画没人要,被损毁和丢弃。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面阳间和阴间是相互对立,各自独立的。
所谓一生一死,阴阳两隔。
偷坟掘墓一直是大罪,是要遭报应的。
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流通市场。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考古学渐渐传进来后,才开始重视起来。
还好这个时间不算久远,总算是保护了大量的文物不被盗掘。
我看多人对于古董没有理性的认识。
为什么一直有句话: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
严格来说,古董是一个金融工具。
盗墓所获得的的金银玉器珠宝,在古代,大多数都会重新熔炼和改变其用途。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孙殿英盗墓,传说中慈禧陪葬的一颗夜明珠最后出现在宋美龄的拖鞋上。
金融业作为调节人类收入的工具,只有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才有用。
如果生逢乱世,调节收入的工具就是军队和机枪子弹。
抢劫和屠杀是最好的办法。
和平环境,金融业和各种金融工具就会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主流。
发展到鼎盛,甚至会取代生产劳动,成为一些社会群体的主要谋生工具。
古董的天然属性就是稀缺。
而一些实际上并不算稀缺的物品也可以用控制流通的办法制造出稀缺性,从而变成金融工具。
比如说一双限量发行的篮球鞋,有明星签字的体恤衫。
篮球鞋和体恤衫是稀缺的吗?
并不是,因为故意限量和明星签字,就从原本价值几百块的东西变成了几万几十万的稀缺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买卖,从中获利。这不是衣物而是一件金融工具。
最近这几十年,不断有人在宣传文物价值,搞鉴宝活动,想方设法把一些实际上并不值钱的古董提高到一个难以让人相信的价格,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古董变成金融工具。
这就是因为对于金融工具大量需求,而进行产品开发的结果。
就像我上面说的,明星签字的体恤衫值钱吗?明星的签字值钱吗?那么为什么明星签字的体恤衫值钱?因为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就具备了金融工具的含义了。拥有一件这样的体恤衫,就可以牟利。当你们在骂肖战如何垃圾的时候,一件肖战签名的体恤衫在肖战粉丝的眼里有多么值钱?她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你眼里的垃圾,别人眼里的大宝贝。
信不信有人一边骂肖战垃圾,一边收集肖战的签名体恤衫。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是金融工具,可以快速调节收入。
出土文物当不具有金融工具属性的时候,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垃圾。
金融工具是用来流通的,这必然发生在人群聚集地,也就是一般出现在大城市。
而文物出现的地方,相当多数还是在郊外。西安、北京这样的古都例外。
人人都有发财致富的愿望,不能用道德去绑架别人。
现在的盗墓案大量出现,这些不断开发金融工具的人和媒体就没有责任吗?
现在的一个流行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鱼翅、象牙、犀牛角、藏羚羊绒、动物皮毛等等,是怎么被开发出来的?
人类真的在现实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东西吗?
其实并不需要。
但是金融业需要。
鱼翅的营养价值都多高?
但是买卖鱼翅的利润可观。
相信我,一件肖战签名的体恤衫捐献给一个老农,他可能真的会穿着去下田了。
绝不会用锦盒装了,然后在肖战粉丝群里高价出售。
除非你们全世界高喊:“肖战签名的体恤衫是时代的缩影,是至高无上的大宝贝,价值连城。”
这句话传到了老农的耳朵里,他又会忙不迭地脱下来,洗干净,然后委托他的孙子在网上销售。
真相无外乎如此。
0.种种证据表明,在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兵马俑之前,已经有人在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见过了兵马俑,只不过当时发现者不知道兵马俑的意义而没能正确的认知兵马俑是什么,所以成就了1974年的发现。
1.从当地民俗的角度讲,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曾经采访过当地的和万春,自述10几岁的时候他父亲打井,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地人叫做“瓦盆爷”。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他父亲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吊在树上用桃木枝(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当时认为的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2.再远一些的记载也有兵马俑出土的痕迹,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3.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只能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我第三次去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讲解员恰巧是四位发现者之一的亲戚,出去当兵回来转业到博物馆做讲解员,可能那天有两个漂亮的实习MM跟着他。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些我以前去,讲解员没讲过的故事。
1、1974年打井发现兵马俑,恰巧打到的是1号坑的东南角,因此没有对整个俑坑造成太大的影响,至今我们去博物馆参观,依然可以看到标注的村民打井发现俑片处
2、兵马俑博物馆是国内乃至世界罕见的边考古边展出的博物馆(同样的还有“南海一号”博物馆)反正自我第一次去到后面几次去之间相隔十数年,考古工作人员陆陆续续都有新发现,比如2009年开始的第三次发掘,就在一号坑和二号坑各发现了一个盗洞,其中一个盗洞不晚于宋代,另一个更早,但是两个盗洞都发生在一号坑被大火焚烧之后。2015年的发掘还在二号坑里神奇的发现了一个晋代古井,这个古井和1974年那个井唯一不同的是,它直接打穿了下去,恰巧没有碰到任何一座俑。(根据讲解员指点,这几处都在坑内有专业字母标注)
3、目前已知的兵马俑共4个坑,其中4号坑是1996年第二次挖掘时才发现的,里面空空如也,但已经开具形制,有的专家认为是因为当时陈胜吴广燃起抗秦烽火,所以这个坑匆匆填埋没有放置,也有专家认为四号坑本来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取土而已。
况且我们知道作为军阵指挥部的三号坑,是所有三座俑坑里破坏最严重的,很有可能在漫长的2000多年历史中曾经被人挖出来过。
其实兵马俑坑从修建开始的那一刻就没消停过,首先是兵马俑手中的兵器消失之谜,我们都知道兵马俑绝大部分俑都是抓握兵器的姿势,但是兵器却离奇失踪了,其实说是消失也并不是全部消失了,兵马俑发掘过程中还是发掘出了上万件青铜箭簇,短剑等武器;再就是一号坑的大火之谜。一开始专家普遍认为这都是《史记》里所记载项羽干的,毕竟阿房宫已经算到他头上了,让他顺便搜刮下兵马俑坑里的武器再放把火也没什么,可问题在于过火面积并未波及整个俑坑,全部兵马俑的武器也不足以支持项羽40万大军使用,更何况以项羽的性格,真发现了兵马俑估计全部砸碎更省事。
总而言之,漫漫岁月里,兵马俑经历过种种不为人知的过往,又与一次次的灭顶之灾擦肩而过,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眼前逐渐露出真面目,可以说既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普通亲眼见证考古在身边进行的宝贵机会了。
所以各位如果有幸去兵马俑博物馆游览参观,一定要留意那些正在辛苦忙碌工作的基层考古工作者哦。
秦皇的手办而已
手办在宅男眼里值钱
在你妈这里就是堆破塑料五十块钱能卖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