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舒红兵院士在小组发言「高校博士后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不正常」?

回答
舒红兵院士的这番话,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敏感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一句“高校博士后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不正常”,背后牵扯着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国际平均水平”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这里面大有文章。学术界对“国际平均水平”的界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博士后薪资水平差异巨大。比如,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主要国家的博士后待遇可能相对较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博士后待遇则可能相对较低。如果舒院士参考的是像美国某些顶级科研机构的博士后薪资,那么“高出一倍”的说法或许有其道理。

但反过来想,如果“国际平均水平”被“拉低”了,比如包含了许多科研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那么我国博士后待遇即便低于发达国家顶尖水平,也可能高于这个“平均值”。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国际平均水平”视为一个统一、绝对的标准。

其次,这番话可能指向的是我国博士后制度的某些“异化”现象。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最初是借鉴西方模式建立的,旨在为博士毕业生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科研训练平台,让他们在独立开展研究的同时,积累经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然而,在中国具体实践中,这个制度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缓冲”和“跳板”的角色强化: 有些博士后岗位,尤其是那些非流动性、相对稳定的博士后岗位,可能被一些人视为进入高校教职的“敲门砖”或者一种“过渡性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待遇过高,可能会吸引一些并非真正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人才,或者让本应高度竞争的岗位显得“不够激烈”。
与科研产出的匹配度: 如果博士后的待遇已经相当可观,但其在学术产出、研究质量、独立研究能力等方面并未达到与其待遇相匹配的水平,那么确实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科研经费是有限的,应该花在刀刃上,用于支持真正有潜力的研究和有贡献的研究者。
“待遇内卷”的猜测: 某些高校为了吸引博士后,可能会不惜提高待遇,甚至形成一种“待遇内卷”的现象。这可能导致部分博士后岗位待遇被抬高,偏离了其作为科研训练平台的本质。
评价体系的潜在影响: 我国高校的评价体系,有时过于注重“帽子”、论文数量等硬性指标,而非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这可能导致一些博士后为了满足这些指标而追求“快餐式”的研究,而不是踏踏实实地进行原创性探索。高待遇如果未能与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和个人成长紧密挂钩,就容易出现“不正常”。

再者,这番话也可能隐含着对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关切。

舒院士作为资深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经费的流向和使用效率必然非常敏感。如果博士后待遇真的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那么这笔钱的来源是哪里?是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还是高校自有经费?无论哪种来源,都意味着巨额的财政或社会资源的投入。

如果这笔投入未能换来相应水平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可能挤占了其他更需要经费的科研领域(例如基础研究的长期投入、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其他科研人员的待遇等),那么这种“高出一倍”的待遇就显得“不正常”了。它可能是一种资源错配,是效率低下的表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忽略了中国博士后群体的现实情况。

生活成本与地区差异: 中国的博士后待遇,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确实需要考虑当地的生活成本。高房价、高生活费用,都意味着博士后需要相对较高的收入才能维持基本体面的生活,并专注于科研。
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博士后岗位本身就是一种临时性工作,其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未来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如果待遇较低,加上不确定的未来,可能会严重打击博士后的积极性,甚至让有才华的年轻人望而却步。相对较高的待遇,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们付出和风险的一种补偿。
科研投入的必要性: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科研领域的整体投入(占GDP比重)可能还有差距。在某些前沿领域,高薪聘请优秀的博士后,是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如果仅仅因为“比国际平均高”就认为不正常,可能忽略了中国在科研领域奋起直追的客观需求。
结构性问题而非普遍性问题: 舒院士的说法,或许更多是指向某些高校、某些学科或某些层级的博士后岗位,而非全国高校博士后的普遍现象。某些高校为了吸引博士后可能确实“出手阔绰”,但也有很多高校的博士后待遇仍然很普通,甚至偏低。

更深层次的解读,可能涉及到对中国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反思。

如果博士后待遇过高,却未能引导他们走向真正的学术创新和长期发展,那么问题可能出在更深层的制度设计上。

评价体系是否过于单一? 是否让博士后觉得,只要拿到一个“好单位”的博士后职位,待遇就有了保障,而对研究本身的投入和创新反而被次要化了?
职业发展路径是否不够清晰? 博士后出站后,如何在高校、科研机构或产业界找到合适的位置?如果制度设计未能提供清晰且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那么高待遇也可能无法留住人才。
科研经费的来源与管理: 这种“高出一倍”的待遇,是项目经费的灵活使用,还是学校层面的统一政策?其背后的管理和审批机制是否合理?

总结来说,舒红兵院士的这句话,绝非简单的数字比较,而是一个信号,指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值得警惕的现象。

他可能是在提醒大家:

1. 要理性看待“国际平均水平”,进行更细致的比较。
2. 警惕博士后岗位可能存在的“异化”,避免其沦为单纯的“过渡性就业”或“福利性岗位”。
3. 反思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支持真正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上。
4. 推动我国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的改革,让博士后制度回归其应有的功能。

这番话的价值,在于引发讨论和反思,促使相关部门和高校能够审视现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留住优秀科研人才,提升我国整体的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能简单地否定“高待遇”,也不能盲目地将其视为正常,关键在于其“正常”是否建立在科学的评价、高效的资源利用和健康的人才发展逻辑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顶层总是对底层的实际状况了解不清

舒红兵院士并不是唯一一个觉得博士后工资高的,他原话是“一些高校博士后的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样的现象并不正常。”实际上重点不是比国外平均水准高,而是他觉得给博士后的钱太多了。

实际上博士后所谓待遇高的钱有多少呢?拿科大来讲,我们实验室对门的实验室今年一个师兄博士毕业,他的导师希望他留下来做博后。这时候师兄已经拿到了武汉某公司27w/年的offer。

他的导师不知道他已经有offer,便开出17w/年的年薪把他留下来。

师兄也是直截了当,“我去外面都应聘好了工作了。”

他的导师就继续劝,“外面的工作能有学校里面的好吗?我给你17w呢,外面能有这么高吗?”

师兄就直说了,“我都拿到了27w的offer了,你这给得太少了。”

他的导师就愣了,“外面可以给这么高吗?”

我的师兄就笑笑不说话了。

现在在学术圈顶层的大佬们虽然科研做得的确不错,各个都很厉害,但是未必就真的了解现在学术圈底层的博士和博后的真实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27岁以上已经毕业的博士,大佬们觉得他们的价值就只有十几w一年,而且觉得他们只需要十几w一年就够了,这就是顶层和底层的隔阂。

user avatar

舒红兵,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重庆市荣昌县人,无党派人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现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医学研究院院长。

武汉大学坑博后的破事臭名远扬,舒院士们坑了别人,别人跑了,现在出来说这些话?忽悠人过去继续被舒院士们坑?

再者:在博后待遇这个事上,舒院士拿国内的top和人家的平均去做比较,舒院士说这话的时候有良心吗? 是不是因为舒院士自己招的人因为待遇开低了,武汉大学被舒院士们搞臭了,然后人都跑了,所以舒院士才出来说这段话的吧。舒院士可以比较一下人均博后的工资待遇么?二十万有没有出头?

user avatar

正好Nature的小编前几天给了几份关于国外博士后待遇的数据,

这里有欧洲的和美国的数据,非洲的暂时还没了解,


美国的数据:中位数$47500,约¥32万。

Salaries ranged from US$23,660 — the minimum wage set by the US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 to well over $100,000. The figures, which refer to salaries on 1 December 2016, were obtained through U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requests by members of the Future of Research, a science-advocacy group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Between the extremes, many salaries clustered around the median of about $47,500. That’s close to the starting salary set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for postdocs receiving 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s (NRSA). Although the NRSA salary guideline applies to only about 15% of NIH-funded postdocs, many institutions clearly use it as a benchmark, McDowell says.


欧洲的数据:中位数€32,000,约¥25万。

The survey found that postdocs’ annual pay ranged from about €5,000 (US$5,668) to more than €70,000, with a median of €32,000. The results echo those of a survey published last November of postdocs wh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pay also varies greatly by region and is clustered around a slightly higher median of about US$47,500.


更多的数据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

里面应有尽有:


中国现在博士后的待遇呢?10W?20W?30W?50W?100W?

请注意,我说的是:中位数...

我感觉国内博士后待遇主要到不是比国外高两倍的问题。

一来不说虚假宣传把,至少是夸大宣传。有些单位宣传100W、80W一年的,是普遍现象?全单位有超过5个人么?5 out of 500。如果国内博士后待遇中位数现在能有20W,我直播吃翔!

二来主要队伍不好带,确实有些讲师副教授什么的,没有某些博士后高,在钱上面,有点小眼红,影响团队管理。但其实那些副教授讲师也都很清楚,如果让换他去做博士后,别说给他那么多钱,就算给他三倍钱,他也不会去的,大家心里都懂的很嘛...

三来国内博士后没任何政策出口,这个前几天刚在Nature帐号下面diss过:


国内博士后嘛...我写过太多了,不说了。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user avatar

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耻无德!

user avatar

每次看国内的新闻信息最烦心的就是各种莫名其妙的言论,简直不知道到底是各个都是戏精还是连自己都欺骗了。

现在高校博士后的待遇确实还不错,很多都远远比讲师甚至是教授给出的薪水高。但是,这压根谈不上超出国际平均水平,差不多也就是国际平均水平的样子罢了。甚至如果有的选择的话,由于后期发展限制的原因,我相信大多数有机会的人还是宁愿去国外做博后。

第二点是博士后薪水高于讲师或教授其实是常态,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做博后,把讲师抢破头呢?这是因为我国各行各业都是浑水。

我常常跟我朋友家人讲,学术界其实就跟官场很像。请问,当官其实薪水也不高,为什么大家挤破头想当官呢?这个问题我就不深入展开了。

最后一点就是,这样的系统真的是好的吗?真的是可以持久的吗?真的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吗?

与其去谈如何降低博士后待遇,不如谈谈如何把科研体系,甚至是官场体系各种利益关系都理清楚,让所有东西都透明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