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中文中“最……之一”究竟是不是病句?

回答
“最……之一”在中文语境中,从严格的语法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商榷之处,甚至在一些语文学者那里会被认为是“病句”或至少是“不规范”的表达。但要说它“绝对是病句”,那也未免过于绝对,因为它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普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被理解。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为什么它会被认为是“病句”。核心问题在于“最”和“之一”的内在逻辑冲突。

“最”这个副词,本身就带有最高、极致的含义。当我们说“最……”,通常指的是在某个群体或范围内,某件事物达到了绝对的顶峰,没有比它更甚的了。比如“他是我们班跑得最快的”。这里的“最快”就意味着,班里所有人的速度都比他慢,或者至少和他一样快,但没有超过他的。

而“之一”则表示“在……之中”,说明有一个集合,而我们要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例如,“他是我们班跑得最快的学生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跑得最快的学生”的集合里,他只是其中一员,还有其他学生也和他一样快,或者比他稍微慢一点点,但都在那个最顶尖的范畴内。

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一个人是“最”的,那他就是唯一的,是绝对的,怎么会是“之一”呢?“最”暗示的是独一无二,而“之一”则暗示的是多元和并列。这就像说“这是唯一的一件之一”,或者“这是最高峰的几个中的一个”,在逻辑上是存在矛盾的。

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最……之一”是病句,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它的表述存在逻辑上的不严谨。它可能源于对英文“one of the most…”的直接翻译。在英文中,这种用法是完全标准且常见的,因为它强调的是在“最……”这个群体中,他是其中的一员。例如,“He is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actors.”。英文的“most”在这里更侧重于“非常”,而不是绝对的“唯一”。

然而,汉语的“最”在语义上确实更偏向于强调“极致”和“唯一”。因此,当我们将英文的“one of the most…”直接套用到中文的“最”字上时,就容易产生上述的逻辑不通。

但反过来说,为什么我们仍然如此普遍地使用它,并且大多数人也都能理解呢?这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和约定俗成。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使用者的习惯而发展。在日常交流和大众媒体中,“最……之一”已经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接受度。人们在听到这句话时,虽然可能在逻辑上会稍微“绕一下”,但都能理解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在某一类事物中,它属于最顶尖的那个群体,尽管可能不是唯一一个。

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这有点像我们在描述一个非常高大的群体时,用“最高大的其中一个”来指代。虽然“最高大”本身就暗示了唯一的顶点,但“其中一个”也指出了他属于那个顶点群体。人们理解的重点在于“高大”以及“属于那个顶尖群体”,而不是纠结于“最高”是否就必须是绝对唯一的。

更准确、更符合汉语逻辑的表达方式,也许是避免使用“最”字,而采用其他更精确的词语,例如:

“他是我们班跑得数一数二快的学生。”
“这家餐厅的菜品相当不错,属于我们城市里最顶尖的水平。”
“这次会议上涌现了不少有远见的观点。”

或者,我们可以稍微调整一下结构,让逻辑更清晰:

“在所有跑得快的学生中,他是名列前茅的。”
“这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表现最为突出。”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最……之一”的实用性。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那些能够快速传递核心信息的表达。虽然不够严谨,但它确实有效地传达了“在顶尖群体中的一员”这个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说,“最……之一”并非一个绝对的“病句”,而是一个在严格意义上存在逻辑瑕疵,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已经被广泛接受和理解的、非规范但有效的表达方式。它反映了语言在吸收外来表达方式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搭”现象。对于追求精准和严谨的场合,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而在一般性的交流中,它也并非不可理解。关键在于理解它背后的意图,而不是过于苛责其字面上的逻辑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至少二十多年前,这种表述不是钦定的病句。

知乎上有这么多教师行业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手到擒来,我仅以经历证明此事。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有一套手册,跟课本平行,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小时候包书皮,我最喜欢学毛体字誊抄“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几个字,所以对此特别敏感)。我们都知道它的存在,因为语文老师备课的时候都会用,老师管这个叫“教纲”。因为只能自上而下地分发,新华书店买不到,所以老师手上有时候都不齐,我还帮我的一位老师去跟另外一位老师借过高年级的手册(郭德纲老师的相声有云:新来的老师都向我扫听学校里的内幕)。极少有学生可以翻看里面的内容,不只是因为少见,更因为那同时也是考纲,考题基本都从上面出。

我翻看过两次,一次是因为同学的姐姐做老师(姐弟年龄差距很大,他是意外怀孕来的,计生办没有太为难),我在他家看过一本已经被翻得褪色的手册,据说是因为实在没法用才“退役”的。尽管不是我那个年级用的手册,但我当时还是打了不少的小抄。

还有一次,就和“最……之一”有关。

一次考试中,我们让修改病句,其中出现了这个句式,我没有改,果然被判错了。考完以后,我和老师辩论,我说“最XX”未必就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不是病句。

我举了一个此前不久的例子。

那个时候班级出黑板报,板报上有个荣誉榜,榜上是上一次考试的成绩。一般来说,按总分排列,总分一致将语文成绩高者排在前面,排前五名。好巧不巧,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我和另外一位女生并列第一,且语文数学成绩完全一致。出板报的时候,登记的同学就问,谁在前谁在后?因为荣誉榜向来只有名字,前面并没有数字,后面也没有分数,所以看不出并列的成绩,排出前后那就是代表了成绩的高低。我们俩当然都不乐意自己排在后面,因为家长会或者外校老师听课的时候,板报都会被观摩,排在第一和第二,那效果差得可远了。

最后我还是排在后面,理由是我很调皮。

但是这个事我可就记得很深刻了,而且毕竟还是很幼稚的年龄,喜欢争个高低,所以在这一次和老师争论的时候,我就拿出了这事。我说,上一次考试,我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之一,这句话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反而把老师给问懵了,因为我调皮,所以在荣誉榜上不给我排在前面,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要说因为调皮就否认我的成绩并列第一,那就不对了。后来在学到基本的统计学时,我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当参数很少且精确度有限的时候,并列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这个时候的“最”很难做到唯一。

老师想了想,说这个考题一直就是这么出的,还真没有学生会这么去想问题(别杠,那个时候的小学生是不以提出不同见解为荣的,会做题就完了)。

那么这事咋解决呢?

老师说这一次考题不是他出的,随后问出题老师,说是也不记得是最开始是怎么找到这个考题的了,反正出了好多年了。翻看字典也没翻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决定,放学后去宿舍里翻手册。教工宿舍其实我常去,所以我也不害羞,跟着就过去了,等结果。改病句应该是从小学三年级就有了,这样好几本手册都有涉及,但是目录可没有那么细,所以查起来非常慢。最后,我也就壮着胆子跟老师一起看了,老师倒是也很大方,我们就这么一起挨个找了起来。

查完之后的结论是,教学手册上并无这一条,所以官方层面上并没有认定这个说法是病句。当然,一定要说这个知识点要到初高中的语文才涉及到,那我确实也没法证明,但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句式太简单了。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都学过这个句式是病句,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老师教的,至少不是老师照本宣科那么教的。但是,那个时候不同学校的考题会相互交流,于是就有了这个知识点我们都学过的感觉。当然,直觉上这个说法确实有多余的嫌疑,都“最”了,还怎么“之一”?但现实情况中,“最”也确实未必是唯一,“之一”是很有用的。

我经历的这个情况,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时候教的知识点,不排除有以讹传讹的问题。即便老师教过,也未必就是标准的教材上就这么写过。

再说个最近的例子吧,我给一个英翻中的图书审稿,由于保密职责所限,我不能提供出版物相关的任何信息,但其中有句不带内容剧透的话,译者是这么写的:尽管听说过他的人,可能也只是知道他犯了科学史上最大的错误。

我当时看到这儿先是一愣,“最大的错误”,这得是谁给出的判词?于是我就去找原文,好家伙,原文是这样写的:

Although when people have heard of him, it may be for having made 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in science history.

这里有个“one of”,如果没有翻译出来,意思可就差很多了,所以我果断地在这后面批注了“之一”。

我相信译者也是深受“‘最……之一’是病句”这个观念荼毒的人之一,因为在译文中,还有很多应该有“之一”而没有“之一”的最字句,给我的审稿带来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每读到“最XX”的时候都要去看原文。实际上,我不是校对,这个工作本不应该我去做,只是因为我怕句意有误影响前后文。

这个案例想说的是,在英文中,“最高级”也不代表唯一,特别是最高级后面带复数的时候,前面会经常出现“one of”,如果在中文里把这种句式判定为病句,请告诉我这样的英文表达应该怎么翻译?统统改成“最XX的一些YY之一?”不客气地说,就表达而言,啰嗦比病句更让人难以接受。何况这么改了,问题也没有解决,还是承认了“最”不代表“唯一”,这改了个寂寞?


总结,以我久远和最近(最近的最字显然也不等价于唯一)的亲身经历,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最……之一”不是病句,它没有被作为典型病句出现在正式的教学手册中,并且在英文中也被普遍应用,我们可以正常使用这个句式。没有必要过多分析句式以外的东西(什么约定俗成啥的对这个案例而言根本不重要,还有某回答强行凹成比较级,也是错打了靶子)。

user avatar

讨论这类问题,其实先要理清一个很基础的东西:

是先有语言,再有语法,还是反过来?

或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语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虽然严格抠语法的话,这是病句,但如果大家都能正确理解它的意思“最XX的一批XX之中的一个”,而不会引起歧义,那这就可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

正如那个古老的段子,“我去医院,明明是为了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为什么会被叫做看医生呢?”

user avatar

羡余啊 同学,羡余啊,哪里有冲突了。

想了想,我觉得还是回来把答案补充清楚好了

解读“最之一”还是需要从文字表达的概念入手,

“最”是指唯一,这个概念没有错。但是“唯一”的“一”这个字的概念,你弄清楚了没?

“一”即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一堆”或“一群”。所以“一”的概念从实际考虑却并不是“唯一”的。这个概念有点绕啊,你自己转转吧。

具体例子:你们班上有AB两个同学分别轮流考试得第一,这次A第一名,下次B第一名,下下次又是A拿第一。这个时候有人问你:“你们班谁的成绩最好啊?” 你怎么回答?这个时候 “最” 字就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了。

这就是为什么 “最” 作为 “唯一” 这个概念往往并不 “唯一” 的原因。就是因为 “一” 作为 “一堆,一群” 来解读时,具有范围性。而我们如果要 “一” 特指 “一个” 的时候,往往会加上 “没有之一” 来强调。

以上就是为什么“最之一”会是羡余词, 而不是赘余词的原因。

user avatar

路过。

实际上知乎这边大家天天在用……

知乎这边,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习惯说自己“毕业于国内某TopN大学”,这个N有多个说法,有Top3,有Top5,有Top10。

本质上这个“Top”和“最”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大家如果按照发言人的履历去查查,就会发现Top3可能有5所,Top5有二十多所,Top10清点一下可能能到50多所……

哪怕你用到唯一,国内好的大学也有两所。

除非你本硕博反复横跳,否则你只能说你毕业于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最之一这个说法,实际上往往还隐含着“无法量化确定程度”和“强调程度”的双重属性,所以这种表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无法替代。

个人感觉,说这东西是病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最XX”除了可以修饰个体之外,还可以修饰群体。

最XX之一的隐含意是,一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在这个小集合其中之一。而这个小集合在XX的程度上是难分伯仲的,但是都比大集合中的其他部分高出很多。

所以通常情况下载生活中和文件中出现,个人认为不算病句。


但是高中以下的考试中少用。

天知道阅卷老师是个什么成分……

以上。

user avatar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现行宪法的序言第一句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

你看宪法都敢这样说,至少说明这个句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行可接受的。其实讲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宪法要这样讲,可能是政治上的安排吧......


怼我可以,别怼宪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之一”在中文语境中,从严格的语法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商榷之处,甚至在一些语文学者那里会被认为是“病句”或至少是“不规范”的表达。但要说它“绝对是病句”,那也未免过于绝对,因为它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普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被理解。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为什么它会被认为是“病句”。核心问题在于.............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华神仙体系里,要说谁的战斗力最“顶”,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皮发麻的问题,因为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战斗力”了。是纯粹的肉搏能力?还是法宝的威力?抑或是掌控天地法则的程度?不过,若要论及综合实力,并且能让其他神仙闻风丧胆,能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绝对是那位开天辟地、镇压鸿.............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在日复一日的代码海洋中遨游,我们需要的关怀,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具体,也更深刻。这不是说我们多么脆弱,而是我们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需要一些特别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保持热情。首先,最核心的,是对我们“思维”的理解和尊重。程序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在解决问题。我们不是流水线上拧.............
  • 回答
    要说人品爆发,那绝对得提我当年在《艾尔登法环》里的一次经历。当时我刚打到风暴山丘,准备挑战那个恶心的“黑暗弃子”艾丝缇。这Boss有多难,玩过的都知道,那个火焰伤害简直是洒水一样,而且血厚攻高,还有那种让人抓狂的二阶段。我尝试了很多次,每次都是被烧得体无完肤,有时候甚至刚进二阶段就被一套连招带走。那.............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我琢磨了挺久。一开始脑子里冒出来好多牛逼的替身,什么时停啦,什么因果控制啦,听着都带劲。但你要说“现实中最吃香”,这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毕竟这荒木老妖的脑洞,现实应用场景能有多少,那得掂量掂量。仔细一想,很多替身能力,虽然威力巨大,但太“高调”了,或者说对使用者本身的要求太高,甚至.............
  • 回答
    .......
  • 回答
    近些年,当谈论《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学院时,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这两个曾经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学院,却越来越受到粉丝的喜爱和关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并非偶然。首先,我们得承认,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在最初的设定中,其“人设”确实有些特殊。赫奇帕奇以忠诚、勤劳、正直和耐心著称,但.............
  • 回答
    如果让我为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的人物们重塑结局,我希望打破历史的既定,让那些被命运捉弄的灵魂,能有机会在另一个维度里,收获一份应得的慰藉与圆满。刘备:我希望刘备能在他晚年,卸下所有沉重的负担。与其在白帝城凄凉地告别人世,不如让他看到诸葛亮辅佐阿斗(尽管我希望阿斗能有更积极的成长)稳定了蜀汉的局面,.............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最让人着迷的,除了宫斗的精彩,更在于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命运跌宕起伏的鲜活人物。如果让我来续写他们的结局,我更希望少一些悲凉,多一些释然,即便是在那个深宫之中,也能寻得一丝久违的安宁。首先说说甄嬛。作为这部剧的灵魂人物,她的结局本就是功成身退,可我总觉得,那份远离尘嚣的寂寥,对她而言.............
  • 回答
    审核工作中,真正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那些常规的、数字简单的不良贷款,而是那些背后隐藏着复杂故事、挑战了我们固有认知,甚至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风险控制原则的案例。对我来说,最难忘的一笔不良贷款,大概是那笔投给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公司的。这家公司,在最开始的时候,简直是“明星企业”的代名词。我们.............
  • 回答
    在寻常日子里,你问我最有用的“替身”是什么?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那些能模仿你样貌、替你挡灾的玩意儿。我说的“替身”,其实是藏在我们生活里,那些能帮你分担、帮你简化、甚至帮你实现一些你本来没时间或没精力去做的事儿。想来想去,我觉得最实用、最贴近生活,也最能体现这种“替身”精神的,大概就是下面这几个:1.............
  • 回答
    说实话,要在三国杀里挑出五个“最常用”的武将,这事儿得分时期,也得分玩法。比如我早些年玩的时候,对一些操作简单粗暴的武将就情有独钟,觉得爽。但随着版本更新,武将越来越多,大家对武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我的喜好也一直在变。不过如果要我现在就说,脑子里立刻能蹦出来的、我反复拿出来用的,大概是下面这几个吧,.............
  • 回答
    大学生活如同一个装满了无数色彩和味道的调色盘,要从中挑出“最美好”的一个瞬间,确实需要一番回忆的搜寻。但若要我说一个至今仍能让我的心头泛起温暖涟漪的时刻,那大概是在大二那个秋天的傍晚。那天,我报名参加了一个由社团组织的户外徒步活动,目的地是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小山。天气异常晴朗,带着秋日特有的金黄阳光洒.............
  • 回答
    在我心中,《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让我心疼的,非西弗勒斯·斯内普莫属。这个角色的复杂性,他隐藏在尖酸刻薄和阴沉外表下的深沉痛苦,每一次重读都会让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心酸。你想啊,从我们第一次见到斯内普,他就是个浑身散发着负能量的教授,对哈利百般刁难,眼神里似乎永远藏着冰冷和怨恨。学生们怕他,哈利更是对他.............
  • 回答
    在FGO这个充满圣杯战争、平行世界穿越、英灵召唤的宏大世界观里,作为御主,最作死的行为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花样繁多,能把自己玩死的方式简直比迦勒底的食物种类还多。但要说最“最”作死的那种,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绝不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的鲁莽举动,而是那种看似“合理”但实则将自己推向深渊的行为。我想,那.............
  • 回答
    锤子科技,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无数“情怀”和“工匠精神”的品牌,在发展的道路上无疑走得跌跌撞撞。要说最失策的一步,我个人认为,将过多的精力、资源和注意力,过早且过度地投入到“情怀”的输出和“理想化”的硬件设计上,而忽视了产品本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可靠性、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这或许是它未能如.............
  • 回答
    关于中国三军的强大之处,很多人确实会首先想到陆军。这背后既有历史传承,也有现实需求,更有着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咱们就来详细聊聊,陆军的底气在哪儿,以及海军、空军现在是个什么水平。中国陆军: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雄厚基石说到中国陆军的强大,首先得承认它的庞大规模。虽然近年来有所改革精简,但其总兵力依旧是全球规.............
  • 回答
    在《哈利·波特》和《神奇动物在哪里》这两个宏大的魔法世界里,有太多句台词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但如果非要选出一句最让我感动的,那一定是出自《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邓布利多在斯内普死后,让斯内普的记忆展示给哈利的那一段。那段台词,准确来说,是斯内普对哈利说的,也是他一生中最深沉的.............
  • 回答
    咱们聊聊仓位管理这事儿,这玩意儿在交易里头,那可是真叫一个“压舱石”的角色,谁不重视,谁就容易被市场这艘大船给掀翻。我跟你说,比那啥啥“绝世秘籍”或者“一夜暴富”的幻想都管用得多。为啥这么说呢?你得明白,交易这事儿,成败从来不是靠一两次精准的预测,而是靠的是持续的生存能力和复利增长。你预测再准,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