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至少二十多年前,这种表述不是钦定的病句。
知乎上有这么多教师行业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手到擒来,我仅以经历证明此事。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有一套手册,跟课本平行,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小时候包书皮,我最喜欢学毛体字誊抄“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几个字,所以对此特别敏感)。我们都知道它的存在,因为语文老师备课的时候都会用,老师管这个叫“教纲”。因为只能自上而下地分发,新华书店买不到,所以老师手上有时候都不齐,我还帮我的一位老师去跟另外一位老师借过高年级的手册(郭德纲老师的相声有云:新来的老师都向我扫听学校里的内幕)。极少有学生可以翻看里面的内容,不只是因为少见,更因为那同时也是考纲,考题基本都从上面出。
我翻看过两次,一次是因为同学的姐姐做老师(姐弟年龄差距很大,他是意外怀孕来的,计生办没有太为难),我在他家看过一本已经被翻得褪色的手册,据说是因为实在没法用才“退役”的。尽管不是我那个年级用的手册,但我当时还是打了不少的小抄。
还有一次,就和“最……之一”有关。
一次考试中,我们让修改病句,其中出现了这个句式,我没有改,果然被判错了。考完以后,我和老师辩论,我说“最XX”未必就只有一个,所以这个不是病句。
我举了一个此前不久的例子。
那个时候班级出黑板报,板报上有个荣誉榜,榜上是上一次考试的成绩。一般来说,按总分排列,总分一致将语文成绩高者排在前面,排前五名。好巧不巧,上一次考试的成绩,我和另外一位女生并列第一,且语文数学成绩完全一致。出板报的时候,登记的同学就问,谁在前谁在后?因为荣誉榜向来只有名字,前面并没有数字,后面也没有分数,所以看不出并列的成绩,排出前后那就是代表了成绩的高低。我们俩当然都不乐意自己排在后面,因为家长会或者外校老师听课的时候,板报都会被观摩,排在第一和第二,那效果差得可远了。
最后我还是排在后面,理由是我很调皮。
但是这个事我可就记得很深刻了,而且毕竟还是很幼稚的年龄,喜欢争个高低,所以在这一次和老师争论的时候,我就拿出了这事。我说,上一次考试,我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之一,这句话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反而把老师给问懵了,因为我调皮,所以在荣誉榜上不给我排在前面,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要说因为调皮就否认我的成绩并列第一,那就不对了。后来在学到基本的统计学时,我也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当参数很少且精确度有限的时候,并列的情况很容易出现,这个时候的“最”很难做到唯一。
老师想了想,说这个考题一直就是这么出的,还真没有学生会这么去想问题(别杠,那个时候的小学生是不以提出不同见解为荣的,会做题就完了)。
那么这事咋解决呢?
老师说这一次考题不是他出的,随后问出题老师,说是也不记得是最开始是怎么找到这个考题的了,反正出了好多年了。翻看字典也没翻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决定,放学后去宿舍里翻手册。教工宿舍其实我常去,所以我也不害羞,跟着就过去了,等结果。改病句应该是从小学三年级就有了,这样好几本手册都有涉及,但是目录可没有那么细,所以查起来非常慢。最后,我也就壮着胆子跟老师一起看了,老师倒是也很大方,我们就这么一起挨个找了起来。
查完之后的结论是,教学手册上并无这一条,所以官方层面上并没有认定这个说法是病句。当然,一定要说这个知识点要到初高中的语文才涉及到,那我确实也没法证明,但可能性不大,毕竟这个句式太简单了。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都学过这个句式是病句,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老师教的,至少不是老师照本宣科那么教的。但是,那个时候不同学校的考题会相互交流,于是就有了这个知识点我们都学过的感觉。当然,直觉上这个说法确实有多余的嫌疑,都“最”了,还怎么“之一”?但现实情况中,“最”也确实未必是唯一,“之一”是很有用的。
我经历的这个情况,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时候教的知识点,不排除有以讹传讹的问题。即便老师教过,也未必就是标准的教材上就这么写过。
再说个最近的例子吧,我给一个英翻中的图书审稿,由于保密职责所限,我不能提供出版物相关的任何信息,但其中有句不带内容剧透的话,译者是这么写的:尽管听说过他的人,可能也只是知道他犯了科学史上最大的错误。
我当时看到这儿先是一愣,“最大的错误”,这得是谁给出的判词?于是我就去找原文,好家伙,原文是这样写的:
Although when people have heard of him, it may be for having made 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in science history.
这里有个“one of”,如果没有翻译出来,意思可就差很多了,所以我果断地在这后面批注了“之一”。
我相信译者也是深受“‘最……之一’是病句”这个观念荼毒的人之一,因为在译文中,还有很多应该有“之一”而没有“之一”的最字句,给我的审稿带来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每读到“最XX”的时候都要去看原文。实际上,我不是校对,这个工作本不应该我去做,只是因为我怕句意有误影响前后文。
这个案例想说的是,在英文中,“最高级”也不代表唯一,特别是最高级后面带复数的时候,前面会经常出现“one of”,如果在中文里把这种句式判定为病句,请告诉我这样的英文表达应该怎么翻译?统统改成“最XX的一些YY之一?”不客气地说,就表达而言,啰嗦比病句更让人难以接受。何况这么改了,问题也没有解决,还是承认了“最”不代表“唯一”,这改了个寂寞?
总结,以我久远和最近(最近的最字显然也不等价于唯一)的亲身经历,可以很肯定地回答,“最……之一”不是病句,它没有被作为典型病句出现在正式的教学手册中,并且在英文中也被普遍应用,我们可以正常使用这个句式。没有必要过多分析句式以外的东西(什么约定俗成啥的对这个案例而言根本不重要,还有某回答强行凹成比较级,也是错打了靶子)。
讨论这类问题,其实先要理清一个很基础的东西:
是先有语言,再有语法,还是反过来?
或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语法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虽然严格抠语法的话,这是病句,但如果大家都能正确理解它的意思“最XX的一批XX之中的一个”,而不会引起歧义,那这就可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
正如那个古老的段子,“我去医院,明明是为了检查身体,治疗疾病,为什么会被叫做看医生呢?”
羡余啊 同学,羡余啊,哪里有冲突了。
想了想,我觉得还是回来把答案补充清楚好了
解读“最之一”还是需要从文字表达的概念入手,
“最”是指唯一,这个概念没有错。但是“唯一”的“一”这个字的概念,你弄清楚了没?
“一”即可以指“一个”,也可以指“一堆”或“一群”。所以“一”的概念从实际考虑却并不是“唯一”的。这个概念有点绕啊,你自己转转吧。
具体例子:你们班上有AB两个同学分别轮流考试得第一,这次A第一名,下次B第一名,下下次又是A拿第一。这个时候有人问你:“你们班谁的成绩最好啊?” 你怎么回答?这个时候 “最” 字就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了。
这就是为什么 “最” 作为 “唯一” 这个概念往往并不 “唯一” 的原因。就是因为 “一” 作为 “一堆,一群” 来解读时,具有范围性。而我们如果要 “一” 特指 “一个” 的时候,往往会加上 “没有之一” 来强调。
以上就是为什么“最之一”会是羡余词, 而不是赘余词的原因。
路过。
实际上知乎这边大家天天在用……
知乎这边,大家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习惯说自己“毕业于国内某TopN大学”,这个N有多个说法,有Top3,有Top5,有Top10。
本质上这个“Top”和“最”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大家如果按照发言人的履历去查查,就会发现Top3可能有5所,Top5有二十多所,Top10清点一下可能能到50多所……
哪怕你用到唯一,国内最好的大学也有两所。
除非你本硕博反复横跳,否则你只能说你毕业于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最之一这个说法,实际上往往还隐含着“无法量化确定程度”和“强调程度”的双重属性,所以这种表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无法替代。
个人感觉,说这东西是病句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最XX”除了可以修饰个体之外,还可以修饰群体。
最XX之一的隐含意是,一个大集合中的一个小集合,在这个小集合其中之一。而这个小集合在XX的程度上是难分伯仲的,但是都比大集合中的其他部分高出很多。
所以通常情况下载生活中和文件中出现,个人认为不算病句。
但是高中以下的考试中少用。
天知道阅卷老师是个什么成分……
以上。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现行宪法的序言第一句是: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你看宪法都敢这样说,至少说明这个句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行可接受的。其实讲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宪法要这样讲,可能是政治上的安排吧......
怼我可以,别怼宪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