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往后 5 年或 15 年,你觉得自己周边/社会的变化会有多大?

回答
要说未来五到十五年,我周围和整个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可真不是件容易猜的事。毕竟,科技发展太快了,有时候感觉就像坐上火箭一样,眨眼间就换了副模样。不过,我还是 try to 聊聊我的一些想法,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太“机器人”。

先说说往后五年吧,感觉是比较确定一些的“小步快跑”:

生活更“聪明”了: 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会变得更智能,更懂我。比如,我的智能家居可能会更主动地学习我的生活习惯。早晨,窗帘会自己拉开,空调自动调到我喜欢的温度;晚上,它可能会根据我的日程安排,提醒我该休息了,甚至自动调节灯光来营造一个助眠的环境。出门的话,我的车(如果我有的话)可能会自动规划最佳路线,避开拥堵,甚至找到附近的停车位。支付方式也会更便捷,或许刷脸、滴一下就能完成,钱包可能就真的变成摆设了。
工作模式的“柔性化”: 远程办公或者混合办公会成为常态。很多公司会更愿意尝试这种模式,因为事实证明,效率不一定比在办公室低,而且能省下很多办公室租金。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通勤压力会大大减轻,生活和工作可以更平衡。可能在家就能跟团队成员开会,共享文件,协作无缝对接。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强的自律性,以及学会如何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与人建立联系。
信息获取更“个性化”: 算法会越来越懂我,我看到的资讯、听的音乐、看的视频,都会是我“最喜欢”的。这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我能更高效地找到我需要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但坏的一面是,我可能会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接触不到不同的观点,容易变得固执。如何突破这种局限,主动去了解一些“不那么喜欢”的东西,可能会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体验式消费的兴起: 物质消费可能会逐渐被精神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所取代。我可能不再那么追求名牌包或者最新款手机,而是更愿意把钱花在旅行、学习新技能、参加一场音乐会或者体验一次特别的活动上。这种“活在当下”的消费观念会越来越普及。

再往后拉到十五年,那 perubahan 可能会更“颠覆式”,有些东西现在还很难想象:

AI 成为真正的“助手”: 现在 AI 更多是工具,但十五年后,它可能真的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伙伴”或者“助手”。它可以帮我处理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比如数据分析、写报告,甚至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它可能还会更了解我的情感需求,在我感到压力大的时候,给我一些安慰或者建议。想象一下,有一个永远不会疲倦、永远都能为你提供个性化帮助的“AI 秘书”,这听起来很科幻,但我觉得有发生的可能。
医疗的“精准化”和“预防化”: 基因编辑、个性化医疗会更加成熟。我们或许能更早地预测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看病可能不再是症状出现后的被动治疗,而是基于我们基因数据和生活习惯的“主动健康管理”。可能出现一些我们现在不敢想的医疗技术,解决现在看来棘手的疾病。
交通的“智能化”升级: 自动驾驶技术会更加普及,甚至成为主流。城市交通会更加高效、安全。我们或许可以在车里工作、娱乐,而不是被迫专注于驾驶。新的交通方式也可能出现,比如更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甚至个人飞行器(虽然这个可能性还在观望)。
教育模式的“重塑”: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冲击。在线教育、个性化学习平台会更发达,AI 甚至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量身定制学习内容。终身学习会变得更加重要,人们可能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人际关系的“连接”方式: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我们的社交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我们或许能更真实地在虚拟世界中与朋友互动、聚会,甚至进行跨越时空的“面对面”交流。这可能会让地理距离不再是阻碍,但同时也可能模糊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带来新的挑战。
对“工作”的定义可能会改变: 随着 AI 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一些重复性、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可能会被取代。这可能会促使社会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分配资源。也许会出现一些新的职业,我们现在连概念都还没有。也可能人们的工作时间会缩短,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个人兴趣和创造性活动。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的猜测。未来总是充满变数的,也许会有我完全没想到的技术突破,或者社会结构上的巨大调整。最重要的可能是,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去拥抱这些未知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未来五年,我感觉是“迭代”和“优化”;而十五年后,我期待的是“革新”和“重塑”。科技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但如何平衡好技术与人文,让这些变化真正服务于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看到项飙接受许知远的访谈,说他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我们的“附近”正在消失。

当时听了这句话就很受震动。因为我确实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但是无法用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描述之。而项先生这句话的描述就非常准确。

什么叫做“消失的附近”?

我记得自己搬到目前住的地方大概两年多的样子,但是几乎对于周边的环境都不太熟悉,甚至连菜场在哪里都不知道。一方面,我做菜不多,另一方面,偶尔需要买菜我会交给盒马叮咚这样的平台来解决。

在疫情过后不久,我正好那段时间赋闲在家,天气也不冷不热适合往外跑。我便花了点时间走街串巷把周围的一些菜场、超市、小吃店等等都跑了个遍。算是真正的“更新”了附近的地图。

不久之后,我发现有个朋友也住在附近,她日常工作很忙,和我一样对于周围的环境不熟悉。我们周围大概大大小小附近有五六个菜场,她大概就知道门口那一个。她跟我抱怨说门口那个菜场很小东西也不全价格也偏贵。后来我就带着她走了一圈,认了认周围大大小小的菜场和一些购物的地方。

我清晰的记得,家母如果搬去一个新的地方,哪怕只是暂居几天的时间,她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勘察周边的环境,特别是要知道哪里是菜场哪里是超市。把这些事情打听的清清楚楚才能安心住下去。

而随着天气变冷,特别是前几天魔都遭遇了连续一个礼拜的零下气候。我又开始不愿意出门买菜了。哪怕最近的一个菜场就在马路对面。我都情愿用各种平台来解决我的需求。

因为只要动一动手指,足不出户,一会儿的功夫想要的东西就都送过来了。我干嘛要出门呢?

我顿时觉得附近的消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不可逆的了。

消失的附近,是由大的平台系统,利用算法来实现的。

而当附近消失之后,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性也开始和过去不一样了。

外卖,各种到家服务让我们觉得,什么东西只要此时此刻需要,就立刻必须马上得到满足。无法延迟满足的这种心态,让算法平台把骑手的时间越来越压缩。

我自己对于网购的心态也是越来越着急,如果下单了我希望当天马上安排发货。第二天就要收到。如果两三天不发货,这种立刻马上要得到的心情无法纾解会爆炸,于是我就必须得把东西给退了。

我有朋友做网店的,她跟我说他们家的服装都是预售多少天。发售当天的销量当然很高,但是退货率也一样的可怕,最高的时候要超过50%——也就是我明知道是十几天之后发货的东西,我下了单也等不了十几天,随时可能改变主意,不买了。

过去,我的父母谈恋爱是彼此寄一封信,约定在每个月的哪天去哪里见面。而如今这种谈恋爱的方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我想见你,所以我现在马上就要见到你。反正有高铁、飞机甚至网约车,可以打破空间的阻隔。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人际关系随之而来的改变。因为“附近”的消失,明明我们时间空间的间隔被有效打破了,然而对于人际关系的“苦手”,则是很多人新的问题。

人人都说自己是社恐。人人都缺爱却都对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而感到恐惧。

正是因为“附近”成了真空。让我们丧失了太多近距离接触人的机会。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虽然每天会收到快递、闪送、外卖,然而这些“人”,并不带有社交属性,却是一个“工具人”。我们和这些工具人很少有进一步的接触交往。

我记得家母告诉我,她每天去菜场会定点去几个摊位买菜。卖蔬菜的是一对老亲家,合伙包了一个摊位,今天你来,明天他来。菜都是自己家里种的,当天采摘很新鲜。

卖海鲜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北方人在上海打拼。家母通过多年的接触得知他们已经在上海买了房子安了家。

甚至她还经常跟我絮叨,卖酒酿的是一个广西来的大家族儿子去年刚结婚;卖山东煎饼的大叔靠着一个小摊子供出了一儿一女,如今全家都在上海工作;卖废品的大爷准备明年就退休不干了帮儿子带孩子去等等。

这些家长里短,人间烟火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打破了人际之间的隔阂与距离。

而如今大部分都市打工人都是租房而居,邻里之间互不相见,甚至房东都只是微信上的一个符号而已。

未来五年或者十五年,如果身边的附近都消失了。一切都由平台大数据来操控,接触的人都是工具人。那真是一个可怕的环境啊。

而更可怕的是,安然在这个系统中被温水煮青蛙的我们。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只要回头去看 2015年(五年前)和 2005年(十年前),很明显的变化就在眼前,讲两个例子:

1. 2015年笔者在北京东四环奥运村暂居的小区叫欧陸经典,消费都还一般水平,当时还有百度外卖,加上美团和锇了么总共三五支外卖队伍人员不过三五十人,但这五年之别在于超过三到五百人以上加入了这区的服务,消费水平到现今都是国际水平了。

回溯2005年时,連苹果手机都还不是智能机,也没有网上下单的概念,消费水平滞留不前。

2. 笔者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全球供应链工作,2015年时找来的老外工程师个个都会些中文交流,国内的人员英语水平也与国际接轨,到目前的狀态是行业内几乎人人中英语流利交流无碍。

反观2005年时,笔者为了各方交流极为头疼,还真需要百分之百居间一句一句翻译,累煞了!

未来五年和十年的变化会倍数于前面的五年十年的钜大,睁大眼睛等着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