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逻辑是信号机制。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很多类似的事件,往往基层的经理喜欢穿的非常正规,说话做事也体现出自己的威严感,而更高层的领导大多数时候则会显得非常的平易近人,但是对自己的直接下属同样不假辞色;学术大牛往往对外行的夸奖和质疑都非常谦虚非常低调,但是对业内同样声明卓著的同行对自己的批评进行非常强硬的辩护……
在2013年的『经济和管理战略学报』上,有一篇文章解释了简历长度和工作候选人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因为作者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简历的长度和候选人质量并不是正相关,反而是水平中等的人简历最长,最差和最好的那批人简历都相对比较短。原因就在于,中等水平的人需要详细的罗列自己的成就来展示自己,而最差的人没什么好展示的,最牛的人有其他的“硬条件”展示,不需要通过简历罗列。
这是从静态的角度出来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是从动态的来看,所谓的“硬条件”和“软条件”是互相转换的。在一个情形下是硬条件,在另外一个情形下就是软条件。比如说,有七八年网站开发经验,著过书立过作,可以是很多人眼中的大神了,在技术群里可以很低调的谈谈技术,指导指导后辈。但是是否能够成功的做一个大型网站的技术负责人?这个就不一定,他可能就需要主动一点的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了,所以面临这样的机会的时候,他的硬条件变软了,可能就需要『高调』一些了。
我们如果抽象的来看『低调』或者『高调』,其实也无非就是一个对外界发出信号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定义『低调』代表不刻意的对外界发出信号,而『高调』则是很明显的“用力”向外界表明自己的能力。
我们把一个人身上蕴含的能力分为两种:能力的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公共信息的能力就是他自己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对方也知道他有这个能力,然后他也知道对方知道,对方也知道他知道…… 总之,就是不言而喻,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的信息;而私人信息就是只有自己知道,其他人不是太清楚的信息。
『高调』本身是有成本的,最少最少——你要自己『端着』,不能做到随心所欲的放松。高调的目的呢,自然是要向接受方传递一个信息,自己在某方面是有能力的。对于信息发送方的目的可以很多元化,可以是很现实的,比如为了拿项目,为了去更好的平台,或者单纯的为了炫耀。其实炫耀仔细想一想,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一个人去炫耀自己拥有多少财富,拥有多少能量,恰恰是为了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拥有这些,而如果周围这些人早已经熟知这一点,而他也知道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炫耀的动机也都不复存在。
当这个信息是公开的时候,比如A在一个小团体里面,已经是众望所归的大牛了,这个时候继续高调有什么所谓呢?人们往往就会选择低调自然,节省了『高调』相关的成本;而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在更高的层次上,A总还是有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总还是需要和其他人比如B进行利益交换的,而在这个更大的圈子,A的能力是否能够在更高的层次让B满意,可能就不再是公开信息了,所以B要对A的能力打上一个问号。这个时候A就需要通过『高调』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期待能够和B达成自己想要的交易。
所以题主的这个陈述,加上一个前提,就很正确了,那就是“在自己的能力是公共信息的圈子里”。
牛顿微微一笑:你以为老子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弄斧班门,对 @司马懿 的精辟答案再做一点补充。确实,如果大家都彼此熟悉,高调炫耀也就没有必要。不过,“牛逼者常低调”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由另一个角度得到解释:个人想同时向外界传达两个维度的信号。一方面,自己确实厉害;另一方面,自己的圈子里很多“有眼力劲”的人。相比于“扯着嗓子喊‘自己厉害’”,作出“酒香巷子深”的姿态,或许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arvajal等学者建立了以下模型:首先,厂商生产两类奢侈品,一类“张扬”,一类“低调”;其次,市场上有许多消费者,他们在两方面有差异。一方面,根据钱的多少,社会分富人和穷人;另一方面,富人之中,彼此的人脉(原文用了一个词叫“文化资本”)强弱也有区别。消费者的选项有三种:一是购买“张扬”奢侈品,二是购买“低调”奢侈品,还有一个选项,是什么也不买。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价格;二是别人对自己财富和人脉强弱的看法。具体来说,消费者在意两类人的看法:一类可以算是“小白”。他们只知道“张扬”的奢侈品属于奢侈品;如果看到“低调”品,他们会将其等同于“什么都没买”。二是“有眼力劲”的人,能准确区分“张扬”“低调”和“什么都没买”三种决策。富人的人脉越强,遇到第二类人的几率就会越大。
给定一些技术性假设之后,以上模型的解非常有趣:首先,厂商会给“低调”奢侈品定高价,给“张扬”奢侈品定低价;其次,消费者这边,所有穷人都会选择什么也不买。至于富人,根据人脉的强弱有个分界点:强于这一点的,都“低调”;弱于这一点,都“张扬”。购买奢侈品固然能炫示财力;然而,低调中漏出的一抹奢华,更能彰显物主圈子——当然也包括物主本人——的见识不凡。
参考文献:Berger, J., & Ward, M. (2010). Subtle signals of inconspicuous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7(4), 555-569.
Carbajal, J. C., Hall, J., & Li, H. Inconspicuou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R&R at Marketing Science.
Han, Y. J., Nunes, J. C., & Drèze, X. (2010). Signaling status with luxury goods: The role of brand promin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74(4), 15-30.
内在的逻辑不就是不低调的都是半桶水装逼么?
这种精神胜利法说穿了多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